古代長城幾噸重的石頭是怎麼搬上去的?使用者5405853842180362020-07-09 17:03:44

明朝的長城在許多重要的地段採用了磚石壘砌城牆,所用的建築材料更多了。除了土、石、木料之外,還需用大量的磚和石灰。這些建築材料也都採用就地取材的辦法。磚瓦都是採取就地開窯廠燒製,石灰也就地採石燒製。修築關城和堡子、敵臺房屋用的木料也就近採伐。如果近處沒有可供採伐的林木,就要從遠處採運。在每一段分包修築的施工組織中還專門設定了辦料的部門和石場、窯廠。如在居庸關、八達嶺發現的石碑上就記載有各項窯廠和石場辦料部門的名稱。而且這些部門的人員為數甚大。可以看出當時修築長城備辦建築材料的任務是很重的。萊垍頭條

修築長城的施工更為艱鉅。舊時的長城沿線,不是高山深谷,就是沙漠草原,又沒有先進的施工機具和運輸工具,施工之難可想而知。如像我們今天在居庸關、八達嶺上所見到的長城,砌牆用的條石有的長達三米,重兩千多斤。而長城隨著險峻的山脊修築,坡度十分陡峭,遊人徒手上城還感到十分吃力,當時修築的人們要把兩千多斤的大條石和一塊就有數十斤重的大城磚以及大量的石灰運上山去,其困難可想而知。萊垍頭條

砌築城牆牆身的條石先要“找平”,即是層層條石,每層都要平砌,不能紊亂。這樣才能使受壓面的壓力均布,不致產生塌陷。我們在居庸關、八達嶺上所見到的長城,只見長龍起伏于山嶺之間,但是每層牆身的條石都是平行的。其次要“順勢”,就是說城牆要順著山嶺起伏彎曲的形勢,這64樣利用山脊作基礎,使之堅固,而且也便於防禦。垍頭條萊

城牆先砌兩幫,即是把基礎打好之後,劃出外線,把條石層層上砌。然後層層填廂,砌到規定的高度之後便鋪磚砌垛口。城牆牆面和磚砌垛口有兩種砌磚方法,一種是斜砌,一種是梯狀平砌。一般在坡度不十分大的牆面可用斜砌,如果超過45 度的坡度,就分成梯道平砌。在山海關外有一段長城牆面作雙重梯級的砌法,解決了非常陡峭的修築問題。其砌法是把牆面分作許多大梯,有的高一米,有的高達兩三米。在大梯之內又砌小梯級供人上登。萊垍頭條

運輸是修築長城施工中的重要問題。把大量的土方、石灰、大條石、大城磚運上山去,修築工匠們想出了許多辦法。條萊垍頭

根據記載和傳說,搬運建築材料上山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垍頭條萊

(一)人力搬運。這種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用人背、肩扛、筐挑、槓子抬等方法把大量的城磚、石灰、石塊搬運上山嶺去。當時的人們還採用了傳遞的方法,把人排成長隊,從山腳下或已修好的一部分城牆上排到山脊上,依次把城磚和小石塊一塊塊傳遞上去,把石灰一筐筐、一挑挑傳遞上去。這種傳遞運輸的優點是減少來回跑路。特別是山路狹窄,可以減少來回的人互相碰撞,提高運輸的效率。頭條萊垍

(二)簡單機具運輸。除了人力的運送之外,當時已經利用了簡單的機具,如像手推小車,這是用在比較平緩的山坡之上。修築關城和堡子等平地建築時就更多地利用推65車。在運送上千斤的大石上山時還採用了滾木和撬棍,並且在山上安置絞盤把巨大石塊絞上山脊去。在跨過深溝狹谷運送磚瓦和石灰時,還採用了“飛筐走索”的辦法,即把磚瓦石灰裝在筐內從兩岸拉固的繩索上滑溜過去,大大地節約了勞力。條萊垍頭

(三)利用動物運輸。傳說在八達嶺高山之上修築長城的時候,曾經利用過善於爬山的動物山羊和毛驢,在筐內盛滿了石灰跨在毛驢背上把毛驢趕上山去。在山羊角上繫了城磚把山羊哄上山去代替人力運輸。總之想盡了一切辦法利用一切條件來修築長城。垍頭條萊

但是大量的運輸和修築工作都靠笨重的人力來完成。在封建統治階級層層壓迫之下,為了修築長城,不知喪失了多少勞動人民的生命。一千多年來不少詩人用詩詞歌謠等形式,揭示了勞動人民對奴役築城的憤怨。漢朝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詩中寫道:“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唐朝貫休的《杞梁妻》詩中寫道:“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明朝尹耕的《修邊謠》寫道:“去年修邊君莫喜,血作邊牆牆下水。今年修邊君莫憂,石作邊牆牆上頭。邊牆上頭多凍雀,侵曉霜明星漸落。人生誰不念妻孥,畏此營門雙畫角。”這些詩詞歌謠所反映的正是勞動人民反抗控訴的一個方面。垍頭條萊

長城上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都浸透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同時,從長城這一雄偉工程來看,它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工程的高度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