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騙局嗎?一老沈一2021-08-26 19:56:28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題目想問啥呢?

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科舉制度,是不懷好意的人編出來騙人的?

或者,科舉制度是朝廷設計好了騙考生的?

再或者,科舉制度是設計出來為了讓士子騙朝廷的?

搞不懂。

但不論哪一個,都站不住腳。

科舉,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始基秦漢,成制於唐,延續至清末,一共存在了1300多年。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這種制度,帶有深深的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烙印,產生於中國文化土壤,又再造了中國文化。

說“帶有深深的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烙印”,是講,科舉制度是圍繞權力高度集中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國封建體制形成的官僚體系。

說“產生於中國文化土壤”,是講,這種制度,只能誕生並形成於古代中國這種“廣土巨族”、文化傳承深厚、“三代”以來就始終在探討建立高效適用的國家治理和管理制度及體系的“國度”。

說“又再造了中國文化”,是講,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期裡,為中國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很少不是透過科舉考試而躋身社會上層,並由此獲得了能夠做出巨大貢獻的“活動平臺”;同理,同一時期內對中國文化建構有巨大負面影響的一些大人物,也很少不是經由同一條道路而對社會施加影響的。知識分子,是一定社會之文化狀況的主要代表,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格、精神、品質、素養等等,幾乎都是經由科舉制度所塑造的。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最大的積極作用,是擾動社會固化的“鯰魚效應”。

“一考定終身”,儘管不能說方法上有多“科學”,但畢竟打破了例如中世紀歐洲那種“貴族總是貴族,平民永為貧民”的藩籬。由此,也就破除了封建社會阻礙社會進步最大阻礙。這是古代中國盛唐之後能夠千年領先於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西方,直到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逐漸建立之後,18世紀才從中國學去了透過“考試”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實際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當然,喜憂參半,一方面,強化了“唐宋帝國”“明清帝國”的治理;另一方面,也在科舉考試內容和形式僵化後,帶來了思想上的因循守舊和僵化。但畢竟,這種制度也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正規化”。西方的“文官制度”,只能從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追溯其淵藪。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的一大“制度性”貢獻。

明末來華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他的《中國札記》中感嘆:“標誌著與西方的一大差別而值得注意的另一個重大事實是: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即一般稱為‘哲學家’的人來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個國家的責任完全交付給他們來掌握。”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科舉制度,不是某些人異想天開突然設立的,而從“三代”便其來有自。

《尚書。堯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周禮》《禮記》亦有西周“選士”記載。

西漢初年,“察舉”制度中確定了筆試、口試等形式的考試“定期舉行”。這有賴於從秦國開始的由中。央政。府任命和罷免職業文官的嘗試——“秦漢帝國”,為幾百年後科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真正的基礎。

然而,秦漢創立的“察舉”制度,在東漢末被充分放大了其“弊端”。這就是,在“察舉”中的考試只是擺設,而舉薦成為決定性因素。“舉薦”權,掌握在皇族和權貴手中,因此,不可避免地導致“權門請託”“貴戚操縱”和“賄賂公行”。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西晉左思《詠史》詩云:“世胄蹶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東晉葛洪《抱朴子。審舉》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晉書。劉毅傳》亦云:“天下洶洶,但爭品位,不聞推讓……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以上是對當時“察舉”制度的最好寫照。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以往,都認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其實不然。

的確,隋文帝時,取締了各級官員自聘屬員之制,改由中。央政。府任命,並每年由吏部予以考核;州縣官三年一調,不得連任;吏部任官異地選人,不得本地做官。但是,隋朝的選任官員制度,尚缺乏科舉制度的最根本特徵。

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有三大特徵——

第一,

“投牒自應”,不問出身、地位和財產如何,自行報名參加,不必官吏推薦。

第二,

“定期考試”,形成制度,不必皇帝下達詔令。

第三,

“擇優錄取”,考試嚴格,作弊嚴懲,由考場成績作為錄取唯一標準。

隋代的考試,並不具備以上特徵。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唐代,經三百年完善,創立了真正的科舉制度。

公元618年唐立,高祖武德四年,即621年,詔令“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眀於理體、為鄉里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入貢。”這是後來“鄉試”的起源,且不必官員推薦。

次年,622年,再發詔書,明確了“投牒自應”原則,稱廣大寒士不少“巖穴幽居、草萊僻陋、被褐懷珠,無因自達”,因此,可“亦聽自舉”,“潔己登朝,無嫌自進”。

由此,具有顛覆性的科舉制度,逐漸建立完善。

唐代科舉,在隋代“進士科”基礎上,增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等科。武則天朝,創行殿試,並增設“武舉”。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宋代,科舉考試進一步完善。

明代,每三年舉行“鄉試”,中舉者稱“舉人”。京城每三年舉行“舉人”會試

,中者稱“貢士”。“貢士”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稱“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分別授翰林院修撰、編修、庶吉士等官職。

清襲明制。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

不可否認,科舉制度具有重大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消極性。

概括來說,

首先,

科舉強化了“官本位”社會,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因為“自古華山一條路”,也由此壟斷了這個時期幾乎所有知識分子的全部精力。

其次,

科考,以儒家經籍為主,兼顧文史,這給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發展造成很大阻礙。除儒家學說和與政。治密切相關的文史等,其他一切應用、實用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包括音樂、戲劇、舞蹈、建築、雕塑等等,迅速由遙遙領先而轉入遠遠落後。

再次,

科考制度,促成了古代中國的極端封建專制性。科舉,有力壓制了貴族門閥勢力,有利於皇。權統一和社會穩定;同時,幾乎所有知識分子都成為了封建皇。權的附庸。這些人,很多成為了封建制度的忠誠擁護者和創新變革的反對者。

這是極大的時代悲劇。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歷史長河邊的磨坊2021-08-26 21:59:54

是,也不是

科舉最大的意義是找了一個相對公平的渠道,來實現社會資源的再分配。

因為古代選拔人才的標準從來就不是能不能幹,而是孝不孝順(往大點放就是忠心),廉不廉潔

科舉之前的之前,分配社會資源就一條路——

投胎

生在皇帝之家,不是當皇帝就是當一個封建領主,比如戰國四公子;再就是天生美麗,會嫁入豪門,美女就不用說了。

秦朝商鞅給出了一個向上流動的辦法——殺人。

商鞅的軍功爵制有二個主要點;其一,“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其二,“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簡單的講,分配社會資源的標準只有一個——

軍功

,至於靠血緣上位的貴族們,沒有軍功不得“

屬籍

”,即不能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

但這種方法不長久,畢竟是一種“零和”規則。

於是,就出現了第二種分配方法“

察舉制

”,標準較多,重要的標準有一條——

孝廉

,是孝子又很廉潔,但此種方法也有壞處,即推薦者會以很主觀的眼光去推薦,比如有無親屬,師生,同鄉等關係,畢竟只有認識你,才有可能推薦。

這種現象會使人抱團,形成一個利益團體,瓜分大量社會資源。

察舉制發展到後面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評選的標準也很簡單;

家世

行狀

一個人能否得“上上”之選,基點在他的家世,如果家世高,即使才能與品行不怎麼樣,也不會定成下品。

簡單來說,還是靠投胎,不過個人行狀已經加入進來了,算是一個較大的進步。

然後才是

科舉制

科舉制就一條標準——

讀書

,就如同我們現代的分數一樣,分數並不能全面反映一個人的能力,但它至少使參加的人儘量在一個起跑線上,是輸是贏大家都服氣。

強調一下,

科舉是選拔方式

,透過科舉並不能證明他是人才,沒有透過科舉也許只是證明他不適合科舉。就像我們的高考,考上大學,只是說明他透過選拔,而沒透過高考或許只是說明他不適合這種教育模式,換一種教育模式,說不定他也成為大科學家了。

至少從明清開始,科舉選拔人才的意義就變味了,變成了只要透過科舉就有分配社會資源的資格。

然後死磕科舉模式,問題,劃定的書籍。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終身耗費其中,除了是一個科舉高手外,什麼也不會,這也是為什麼明清之際,考上進士的官員,到地方任職,他們會請大師的師爺,因為師爺們懂怎麼判案,怎麼收稅。明清二代的律法,這些師爺是專業人士,而縣官什麼都不懂。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隱士夢言2021-08-25 16:49:18

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朝,是隋文帝楊堅,建立了科舉制度。

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對隋朝的印象是,時間短,局勢亂,只是南北朝結束混亂,到大唐盛世開始之前的一個過度朝代。

尤其是隋煬帝楊廣,昏庸無道,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中,最惡劣最昏庸的皇帝,沒有之一。

然而,隋朝其實與秦朝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都是之前的一個朝代分崩離析,分裂成了諸侯亂戰的格局,而後一股絕對強大的勢力實現了統一,但統一的朝代,到了第二代帝王就開始落寞,於是被另一個真正強大的朝代所接替。

漢朝足夠強大,接替了只傳接了兩代的秦朝;唐朝足夠強大,接替了同樣只傳接了兩代的隋朝。

但是,就像秦統一之後,統一度量衡、修長城一樣,隋文帝楊堅,平滅宋齊梁陳,統一南北朝之後,同樣有做出歷史貢獻的舉措,那就是開創了科舉選材制度。

在科舉制度之前,國家的人才選拔,都是推舉制,地方官員向中央集權推薦人員,例如曹操的世家,一說就是舉孝廉,為什麼說是舉,因為不是綜合考量產生的,而是透過別人的引薦推舉而產生的,其中的徇私舞弊就更加直接了。

直到隋文帝開創了科舉考核制度,才改變了之前,僅憑藉人際關係,就可以上位,且持續幾代人世襲不變的格局。

尤其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為人才選拔,提供了不少真正有才學,有能力的人才。

只不過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也重新出現了嚴重的徇私舞弊,考核人才的方式變成了死板教條的形式主義。

清朝小說《聊齋志異》,可以說是抨擊科舉制度最嚴厲的文學著作之一,建議閱讀,但實際,《聊齋志異》中的大部分故事文章的寫作方式,其實都是科舉八股文的寫作方式。

本人目前,正在閱讀《聊齋志異》原文言文的版本,並且對其進行現代白話文的翻譯,加上自己的讀後感,寫成讀後感文稿、配上音訊影片,每天釋出在今日頭條裡分享,歡迎同樣喜歡閱讀的朋友們關注我,一起探討關於閱讀和寫作的感想和收穫。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伊祁石一2021-08-25 09:21:17

任何事物都是應時就勢而生的,科舉制度亦然。黃帝堯舜世代要的是做事能臣,鯀治河無功,殺而用其子;封建王朝時期要的是治世能臣,要有思想,知時勢,鑑古知來,孔明劉基即此。怎樣獲得這些有思想,知時勢,鑑古知來的人才呢?我國封建時期用的主要思想體系是儒家思想,儒生又是文明的主要傳承者,於是,既考儒學思想,又考文史哲理的科舉便應運而生了。

科舉制度是騙局嗎?山水zdj2021-08-23 10:56:52

古代國家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 何來騙局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