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麻脆的由來?我愛山口百惠pLoe2021-05-12 09:11:25

墨江麻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永樂年間。明永樂四年,墨江改他郎寨長官司為恭順州,大量的漢人移居墨江並安定下來,漢文明才真正逐漸滲入墨江。哈尼人在長期與漢人的生活接觸中發現,漢人的穀子比自己結得早,報春的布穀鳥總是先到漢人的田裡叫過之後才飛到自己的田裡。哈尼人百思不得其解,在來年春天快要臨近之際哈尼長老去拜訪漢人。漢人說:“要過春節,辭去舊歲,迎來新春。”長老又問怎麼過,漢人說:“祈求五穀豐登,要準備粑粑;祈求牲畜滿倉,每戶得殺年豬。”長老回來了,哈尼人卻犯難了。每戶殺豬倒不難,難的是做粑粑用的糯米在十月年間用光了。一籌莫展的長老回到家中,翻箱倒櫃也找不出十粒糯米,倒找到一些十月年沒吃完的幹粑粑。幹粑粑用火烤就裂開了,幹粑粑用鍋蒸也裂開了。幹粑粑丟進滾燙的油裡炸,結果又乾又硬的粑粑變得膨鬆又酥脆,金燦燦的顏色,好像秋收的稻田。長老把炸好的粑粑分給哈尼人,大家惴惴不安的用它祭祀了有生以來的頭一次春節。第二年,報春的布穀鳥飛到了漢人和哈尼人田地交界的桐子樹上叫,漢人和哈尼人的春天一起來了。從此哈尼人也同漢人一樣慶祝春節。

隨著歲月的流逝,麻脆漸漸從最初的幹粑粑演繹成可以媲美手工藝品的小點心。用糯米為主要原料,然後按一定比例配上甘蔗、紅芋、地瓜、紅糖和一種叫山豆根的麻脆藥,把它們搗爛的汁拌入蒸熟了的糯米飯裡染成紅色,或是用黃花泡出的水染成黃色,再舂成餈粑,趁它還未乾硬前,按人們的喜愛,剪做成繡球、燈籠、金魚、小狗、小貓、小兔、小豬等各種形狀,用線穿成串,然後晾乾。待食用時,燒一鍋滾燙的油,將麻脆放進鍋中炸到金黃膨脹。起鍋後可灑食鹽,可放白糖,或單吃,口感酥脆,米香馥郁,染色所用的都是植物,即使顏色鮮豔也不需顧忌色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