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防空氣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獨醉印象2018-12-11 10:41:04

氣球防空戰術在一戰、二戰時期都得到過實際應用。利用氣球織成的“天網”對低空偵察飛機以及低空轟炸機有極大的威懾作用。

防空氣球是一種軍用繫留氣球,內有很多的氣泡單元,外加薄金屬保護板。即使它被槍彈炮火擊中也只是部分受損,總升力可基本保持不變。

為了減少對空氣阻力,最大限度減少天氣對氣球的影響,同時增大浮力和穩定性,所以設計者把防空氣球做成飛艇的形狀。

防空區域的天空中佈下了“天羅地網”:一個個氣球懸掛在空中,盪盪悠悠。氣球之間有鋼索或者鋼絲相連,且上下成排,左右成陣,鋼索連成蜘蛛網的形狀,有些還掛有炸彈,封鎖了進襲的道路,使低飛的敵軍飛機很難進行轟炸。

最早防空氣球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英國為對付德國臨空轟炸,在英倫三島上空佈滿了防空氣球。為保衛英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二戰時期,儘管飛機效能有了提高,主體仍然是螺旋槳式飛機,仍然是人工判斷轟炸。因此,“氣球防空”戰術得以繼續應用。

顯然,飛機碰觸到“天網”,後果必然是機毀人亡。所以“天網”極大地影響飛行安全以及投彈準確度,不僅如此,由於軍用氣球擊而不毀,鋼絲視而不見,對飛行員的心理作用很大,很容易產生杯中蛇影之效果。

二戰時,英軍為了使氣球部隊便於機動地縮短施放時間,把氣球鋼索的另一端系在卡車上,需要轉動時,將氣球收回距地面數米高,然後開車快速到達指定設防區,像放風箏一樣再將這些氣球施放到德國空軍可能來襲擊的方向上,構成一道道可以自由移動的防空障礙物,彌補了殲擊機、高射炮不足的缺陷,避免了遭受敵機轟炸,較好地保護了地面目標。

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轟炸機後來都配備了切割金屬線的裝置;而英軍在“天網”上加掛上了微型炸彈加以反制。

莫斯科保衛戰也採用過氣球防空措施。

日本東京防禦盟軍空襲,也採用了氣球防空措施。

日本在1944年11月利用季風向美國放出了約9000顆氣球炸彈,大約2000個到達了美國,造成了一些平民傷亡、引發了不少森林大火。此舉動是利用氣球作為進攻武器對杜立特空襲的報復而不是氣球防禦了。

二次大戰後,由於高空轟炸機以及智慧武器的出現,防空氣球才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