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忙裡偷閒花甲人2019-08-04 22:53:45

我們如何看待《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之間的關係?《三國志》是我國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陳壽字承祚,原為蜀漢文臣,任觀閣令史,因不願屈事宦官黃皓,屢遭譴黜。入晉朝後任著作郎,兼領巴西郡中正。官至治書侍御史。他所著的《魏書》、《蜀書》、《吳書》,到北宋時被合為一書改稱《三國志》。《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優秀的長篇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生卒年大約在1330-1400年之間。《三國演義》在成書之前,有關三國故事,早就在民間流傳甚廣,在北宋的說話伎藝中,講說三國故事的“說三分”,已成為一門專科。元至治年間刊行的《全相三國志平話》,是長達八萬字的長篇講史話本。元雜劇中的三國戲多達四十餘種。羅貫中在這樣的基礎上,用多年時間,“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寫成了《三國演義》這部優秀的歷史小說鉅著。《三國志》記述自黃巾起義至晉滅吳統一天下近百年間的歷史,這百餘年間的史事頭緒紛繁,陳壽雖分別著有《魏書》、《蜀書》和《吳書》,卻能夠從總攬全域性的角度處理,顯示出特異的史才。他以曹魏的幾篇帝紀提絜這一時期歷史上的大事,又以魏蜀吳三書分寫三國鼎立的始末。具體事件的敘述則採取互見法,所以表面上看以上三書,實際上是作者經過精裁密縫的統一體,於斷代史中別具特色。《三國演義》記述了將近百年的歷史,描寫了四百多個人物,事件複雜,頭緒紛繁。所敘述的人物和事件,大體上有史實作為依據,但又不完全拘囿於史實,有所取捨,有所虛構,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七分實事,三分虛構,基本上符合《三國演義》的實際。看了三國戲,埋頭便是計,這是民間的說法。總之,《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則是在史實基礎上加以虛構寫成的文學作品,不能把它當成史實。這也許就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區別所在。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文化一家人2019-07-15 16:29:58

謝謝邀請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本人認為:

回答《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應該

首先弄清一個概念,

即:我們不是專業學者,不是在寫專業論文。我們只要說清楚二者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了。否則,洋洋灑灑去掉書袋,容易陷入所問非所答的誤區。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那麼,既然是問二之間的關係,當然要把二者各自的性質先說清楚。

1。《三國志》,是陳壽先生所著的一部重要史學著作。目前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者,大都以《三國志》為基本參考資料。其它輔助資料還有《後漢書》和《諮治通鑑》。但這兩本學術著作的重點不在《三國》,只是對三國略有闡述,故稱它為輔助資料。

於是可以這樣定論:《三國志》是正史。

2。《三國演義》是小說。是文學作品。是作者羅貫中老先生依據《三國志》等正史的史料,經過虛構演繹加工提煉而成。

明確了上述兩點,就可以回答問題了。即: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是:《三國志》是一部史學著作,是正史。《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是作者根據《三國志》等史學資料創作的一部小說。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輝,共榮共存。

那麼,既然先有的《三國志》,為什麼《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反而後來居上呢?

答案顯而易見,是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它熱鬧、有趣,尤其是那些活靈活現的人物,特別吸引人。再加上較高的藝術性思想性在起作用,能不受歡迎麼。

而《三國志》是用文言文書寫的史學著作。雖然具有較高史學價值,但讀起來枯燥乏味,不具備相當的古漢語基礎根本讀不進去。所以在今人的印象中(專業學者除外),普通老百姓是不認知《三國志》的。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話說到這裡,自然會引出一個有趣的話題:

有大學生在電視臺《品三國》節目中,曾當面提問易中天老師:您講的品三國,都是歷史的真實麼?言外之意,如果不是歷史真實,那不就等於在講小說麼!

易中天老師笑了。他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它是根據《三國志》的史實,虛構演繹出來的文學作品。我們所品的,是小說中的人物和事件。如果你偏要問它是否屬於歷史真實,那麼我也想問一下,什麼叫歷史真實?陳壽寫的《三國志》就是歷史真實嗎?沒人證明也沒辦法證明啊!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大學生當然也不是吃醋的。接著問道:按照您這個說法,歷史就沒有真實這一說啦?

易中天老師又笑了。他回答:所謂歷史真實,是根據現有史學資料,包括考古發現的文物驗證,再進行合理的分析研判所得出的結論。既使這樣的結論,也在不斷被新發現的史料所修正。也就是說,歷史真實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根據以上所述,再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就是真實和虛構的關係。

只不過,這個真實要加一個引號:

是相對的真實,不是絕對的真實。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伯樂點金投資2018-12-02 19:25:10

《三國志》是一部史書,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章節內容基本跟據史實記載,可信度高,是值得史學家研究考證的一部文獻。

《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歷史演義小說,由元未明初羅貫中所著。是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經藝術加工而成,一些故事情節如草船借箭、智算華容道、空城計雖不符合史實,但故事情節精彩、語言優美,讓人津樂道,是一部不可多得、婦乳皆知、影響深遠的優秀演義小說。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歆梓創作的原聲2019-07-14 20:51:51

三國志的記載是沒有經過文學加工的,也沒有任何感情因素在裡面,三國演義則不一樣了,很多感情因素在裡面,人物都是藝術形象,三國演義突出了劉備為正統的觀點,凡和劉備不在同一戰壕的,都屬於羅貫中詆譭的物件。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大鍋故國神遊2019-07-29 19:19:06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可以說是非常有趣了,下面就讓大鍋故國神遊來回答一下。

《三國演義》是明代人羅貫中創作的

小說

,而《三國志》是晉代史學家陳壽撰寫的

史書

。關於這兩部作品本身,各自相關的介紹已經很多,甚至關於它們的專著都汗牛充棟了。

我在這裡就它們的關係做一個簡單分析,以求教於大家。

一、兩部作品在歷史事件真實性上的差異

《三國演義》本身屬於

文學作品

,所以有很多

虛構的部分

。這些虛構的內容不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但是因為《三國演義》中很多虛構的內容,都糅合了史實,所以這些

虛構本身和真實的歷史渾然一體,達到了真假難分的程度

。比如《三國演義》中大家熟知的

呂布和貂蟬

的故事,王允利用貂蟬策反呂布,從而成功刺殺了董卓。

歷史上也確實有王允和呂布合謀刺殺董卓的事情,這件事也被《三國志》記錄了下來,但是歷史上是沒有貂蟬這個人的。實際上,整個三國曆史上,被記錄下來的女性名字幾乎沒有。然而這個情節是不是完全虛構的呢?答案又是否定的,呂布在歷史上確實和董卓的一個侍女私通,這大概就是呂布和貂蟬故事的原型吧。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又比如,關於劉備早期生涯有一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劉備入主徐州。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能夠入主徐州,是因為原來的徐州牧陶謙“

三讓徐州

”的結果,而這件事在歷史上也是不存在的。劉備是在陶謙死後,由徐州當地的豪強擁戴成為新的徐州之主的。

《三國演義》之所以要那麼寫,顯然是為了突出劉備的深得人心和光明磊落,順便以陶謙的老好人形象來突出一下曹操的殘暴。然而歷史上的陶謙並不是如小說中所寫的那樣是個謙謙君子。歷史上的陶謙城府極深,很有心術和手段,並不是一個“老好人”。

小說中這樣對歷史的改編和虛構可以說比比皆是,但是

這些改變和虛構都不是隨意為之的,更不是胡編亂造

。說到底,都是為了中心思想服務的,那就是“尊劉貶曹”,

強化蜀漢的正統地位,斥責曹魏是叛逆,並把東吳作為一個配角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在這樣的主旨之下,小說處處都可見

對劉關張的美化

,對

諸葛亮的神話

,對

曹操的醜化和對周瑜、魯肅的矮化

。這裡還可以單獨講一下小說中的赤壁之戰,這是整個《三國演義》中最為精彩的部分,長達十一回之多。但是在作者的描述下,因為借東風這些完全虛構的情節,讀者很容易感覺到赤壁之戰是劉備集團的功勞,這是

和歷史的真實不符的

二、《三國演義》地理上的錯誤值得注意

《三國志》作為一部史學著作,在這方面是

嚴謹和準確

的。包括後來裴松之的注,以及更後來的集解。把

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地理位置,還有空間情況,交待的非常準確

。在這個問題上

《三國演義》就顯得比較隨意了,書中的地理錯誤較多

,而且前後矛盾的地方也有不少。這裡面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三國演義》中,南方的地理描述基本沒有什麼問題,而關於北方的地理錯誤就很多了。據此,一些學者推測作者(不僅僅是羅貫中)很可能是南方人。

比如,董卓火燒洛陽逃往長安路經滎陽,曹操在這裡和董卓交戰遭遇慘敗。事實上,董卓從洛陽去長安,是

不可能經過滎陽

的,因為長安在洛陽的西邊,而滎陽則在洛陽的東部。另外,滎陽這個地方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裡也出現過,這個時候滎陽的位置又恢復正常了。除此之外,《三國演義》中還有另外一個型別的地理錯誤,那就是政區概念的錯誤,比如“

沛國譙郡人

”,實際上應為“

沛國譙縣人

”,在漢代郡和國是同級行政單位。又如誤用後代地名和古今地名混用的問題,也比較常見。這裡不再一一舉例。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宋代曾經出版過一套《歷代地理指掌圖》,這套地圖冊是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歷史地圖圖集。我們看到在這套地圖集裡的《三國鼎峙圖》,祁山的位置被大大東移了。這大概就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所出的箕谷被錯誤地描述在了祁山方向的原因吧。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的很多地理錯誤,就是因為參考了這套地圖冊的原因。

三、《三國演義》中有一些很“穿越”的內容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明朝人,而三國這段歷史距離明代有1000多年之久。這裡面就有很多時代特徵,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是羅貫中似乎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比如

關羽的兵器

,大家熟知的

青龍偃月刀

在漢末那個時代,是不可能出現的。帶長柄的大刀,至少要等到唐代才會出現。又比如《三國演義》開篇說張角是個

不第秀才

,這個顯然也是一個時代背景方面的錯誤,漢代的選拔機制是

察舉制

,還沒有

科舉考試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又比如,在《三國演義》裡經常出現印刷的書籍。這也是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大家都知道活字印刷術是北宋以後的事了。

從這些情況我們可以感覺到,羅貫中好像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專門的考證。只是根據自己的時代常識進行創作,這就讓後來的我們讀到這些地方的時候,頗有些“穿越”之感。

總結

《三國志》是西晉歷史學家陳壽撰寫的一部

史學著作

,忠實地記錄了漢末三國到晉初這段歷史,被譽為“千秋良史”,是一部“信史”;《三國演義》則是以三國曆史為基礎的

文學作品

,作為一部出色的古典文學作品,是“四大名著”之一。又因為是文學作品,裡面有很多虛構和誇張的成分,這是我們在瞭解三國曆史的時候,需要注意分辨的。

不一樣的三國,一樣的精彩。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老程論三國2018-03-17 22:03:17

1。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

,但由於它的趣味性和對人物的生動刻畫,使人們對三國中的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單騎救主”、“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等著名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2。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和三國演義不同的是,《三國志》是一部史書:

與《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思想不同的是,陳壽是晉朝朝臣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史書《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陳壽所著《三國志》除了在史學上有著出眾的地位,在三國史上更是有著無可比擬的主流位置。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3。《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不同

看過上面的介紹,我們應該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章回體小說,而《三國志》是史書。

兩者的淵源則是《三國演義》是透過《三國志》提供了人物,故事,歷史背景。但是其中的很多故事有了變化,甚至是《三國演義》增加了完全沒有的劇情

小說有很多虛構的成分,虛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塑造人物的形象,使其更加生動。

而作為一本史書,可以用來探究歷史真相。雖然它們都有故事、人物、情節。但我們不可以將二者混淆。用讀歷史的角度眼光去看小說。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在《三國演義》中,還存在著許多主觀因素:

由於當時統治者對漢族的打壓,振興漢族成為許多仁人志士共同的願望,而身為蜀漢正統的劉備自然就受到了關照,作者借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表達內心的想法,所以《三國演義》的主要基調是尊劉貶曹。

在這本書中,劉備成了“仁義”的化身,幾讓徐州,三顧茅廬,對漢室忠心耿耿。

而在歷史上鞠躬精粹的一代名相諸葛亮則徹底的神話,魯迅評價其演義形象近妖,夜觀星象,能掐會算,奇門遁甲,陰陽八卦無所不通。

至於性格複雜的一代雄主曹操則被醜化成一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陰謀家,野心家。

雖然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大多經過修改。在讀這兩本書時,一定要保持正確態度,客觀看待。

切勿以小說論史,以史諷文學作品。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歡迎關注:老程論三國

一起探索不為人知的歷史知識

喜歡記得點個贊哦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秋水2870699732019-07-29 14:24:43

《三國志》是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後由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

巜三國演義》從歷史到小說,它有一個非常長時間的演義的過程,在這個演義的過程當中,歷朝歷代的文人也好,老百姓也好,都給三國故事增加了新的色彩,融進了他們各自的看法。而最終形成《三國演義》這個小說文字。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未明初人,小說家,他依據史書《三國志》為寫作線索,根據歷代文人及百姓愛好,以及自己的觀點,寫出褒劉貶曹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一年讀十本書2018-02-13 23:07:53

《三國志》是一本好的史書,《三國演義》是一本好的小說。現在有人一提起《三國演義》好像就很鄙視的樣子,其實大可不必,拿小說來說,《三國演義》真的很好看。尤其是男生,《三國演義》讓人看的熱血沸騰,跟他是不是真正的歷史沒有關係。下面分別說一下這兩本書。

先說《三國志》,這本書被同時代的大部分人認同為是寫三國曆史最好的書,同時代也有其他寫三國曆史的史書。陳壽年輕的時候就以“善敘事”聞名,他原是蜀漢的臣子,是從譙周,四川南充人。陳壽的父親受馬謖失街亭的影響而被斬,所以一般有人認為他對於諸葛亮沒有公正的評價,唐朝的房玄齡等人在編晉史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懷疑,但是總體上陳壽的敘述和評價還是公正的,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其實也很高,唯一說他不太好的可能是打仗的能力,另外對於諸葛亮之子的評價也被認為不太好。不過不管是誰,總有人說不好吧,作品有缺點也是正常的,《資治通鑑》和《史記》也有人總結缺點,不過總得來說《三國志》絕對值得你好好讀一讀。《三國志》的敘述其實也很精彩,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可以讀其中的一部分篇章,比如寫曹操的《武帝紀》,寫劉備的《先主傳》《諸葛亮傳》《關張馬黃趙傳》《陸遜傳》五子良將的那一篇,其中寫張遼合肥之戰的戰爭場景描寫非常精彩,有一篇《烏丸鮮卑東夷傳》寫當時的少數民族。《三國志》除了敘事還對人物進行評價,當時的人認為他的評價有益教育。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三國演義》是在民間傳說和《三國志》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小說,在成書之前其實本來就有很多相關的民間故事,比如三英戰呂布出自宋朝的《三國志平話》等等,所以不要認為這些都是羅貫中一廂情願,就像現在的電視劇要迎合現在的觀眾一樣,當時的小說也符合當時的價值觀,比如劉備的正統地位。以前常說《三國演義》七分歷史,三分虛構,現在有很多人反過來說“三分歷史,七分虛構”,有點過於強調《三國演義》不是歷史了。其實《三國演義》總體上跟《三國志》的歷史路線是一樣的,人物的形象也不能說完全不同,有誇大,拿關羽說,《三國志》說關羽,張飛有國士之風,關羽斬了顏良報答了曹操之後就離開去找劉備,《三國志》也是這麼記載的,只是沒有過五關斬六將,斬車胄這些,但是它展現的關羽的義卻不是虛構,只是誇大。“展諸葛之智而近妖”,這不代表諸葛不智。以劉備作為主角來寫是最有傳奇色彩的,這點應該不難理解吧,刻畫關羽和諸葛亮的神話則更能引人入勝,等你看到關羽兵敗麥城,諸葛亮命鄖五丈原,是不是心裡頓感失落?這就是小說的魅力,“是非成敗轉頭空”,令人合上書不僅惋惜。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二胖品文化2019-08-06 22:46:08

不請自來

關於《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間的關係,其實有很多人不是有很深刻的瞭解。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之時,作者羅貫中,全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同時也是第一部歷史演義類小說,後在明末清初時被毛宗尚整理後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大致可以分為五部分,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足鼎立,三家歸晉。是我國曆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明清小說發展的開端。

《三國志》簡介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時期,由著名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由漢末時期到西晉這段時間的歷史斷代,《三國志》位列於二十四史之中,是其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陳壽曾經任職於蜀漢,《三國志》是透過之前的草稿加上,西晉史學家王沈的《魏書》魚篆的《魏略》和韋昭的《吳書》為基本撰寫而來的,最早的版本是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本書單獨流傳,後在北宋年間被合為一本。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兩本書的相同之處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兩本書,都是我國文學上的瑰寶,兩本書都記載了由東漢末年到西晉初期歷史的風雲變幻和英雄人物,描寫了漢末的軍閥割據和四處混戰,到三國時期的軍事與政治的交鋒,直至三國歸晉,都反應了這一時期的軍事鬥爭和歷史上的巨大變化。《三國演義》以各種視角,以多名人物事蹟發展為軌跡,把這一段歷史以小說的形式展現了出來。《三國志》作為史書,以記敘的形式,把這一時期的事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記錄的非常詳細。所以兩部書都是作為記敘描寫漢末時至西晉初時期的著作。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兩本書的不同之處

《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屬於文學創作出來的作品,而其中的文字更加側重於人物描寫和情節創作,其中的故事多數都經過了藝術的加工得來,而不是真正的史實。《三國演義》中對於情節的設計故事的走向和事件的流暢性都做了非常細緻描述,人物的刻畫和各類細節的描寫也都做的非常詳盡,這是作為小說《三國演義》的優勢。《三國志》屬於史書,側重於記錄,《三國志》被後世評價為主論不偏激,根據充足,文愛清淡通易,抓住的是這一段歷史中的要領。《三國志》主要的內容就是記錄,記錄下這一時期的每一個事件,而對於事件的評說和情節的過程不是《三國志》主要的記錄方向,但是《三國志》的真實性也是《三國演義》無法做到的。

兩本書的關係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的記錄而改編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多數都是《三國志》中記載的真實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與故事也都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改編加工出來的。而根據《三國演義》得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就可以看出《三國演義》將《三國志》通俗化,把一部無聊的史書編成了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所以《三國志》是《三國演義》的原型,而《三國演義》是《三國志》的藝術昇華。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最後的最後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雖然兩部書不在同一文化領域,但是他們的價值是無法被掩蓋的。如今很多人喜歡在討論《三國演義》時加入《三國志》的內容,用來對於不同的人物和情節大肆得批評和指正,其實這大可沒有必要,兩部作品從領域的出發點就不同,當然也不能隨意的混為一談,我們說歷史我們參考《三國志》來了解,我們說故事將人物可以多讀一讀《三國演義》來充實。歷史演義類小說,但畢竟不是歷史,根據改編創造但也是獨立在作品之外的作品,所以本人認為人們在討論時把兩本書混在一起是非常不合適的,希望朋友們讀書要了解其中的精髓,不要因為一些偏執的想法,把兩部優秀的作品貶的一文不值。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二胖品文化!!!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苦舟之行2019-07-14 21:46:16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不同之處在於:《三國志》作為史書,它記載的是史實,無論人物或事件都力求真實,還原歷史。《三國演義》作為小說,他是透過藝術加工讓讀者喜聞樂見易於接受。他描寫的人物有血有肉,感情細膩豐富,讓讀者喜聞樂見。它描寫的戰爭場面情節迭宕起伏充滿懸念,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和視覺上的震撼衝擊。《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是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示了同一時代的相同事件。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秋嶠2018-12-02 17:40:10

志,是史的意思。一般多由官方遵循某一朝代的經歷過程,以及過程中發生的種種具有影響力的事件,儘量還原本質而編寫的文書。

演義則是文學作者根據某一朝代的歷程,抓住其中的重要事件,為了能引起共鳴和擴大影響力,再根據需要蒐集整理一些民間傳聞,進行文學加工的藝術作品。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收復舊山河2019-07-14 22:30:12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沒有什麼關係,或者說沒有好大個關係,要有點關係,也是後者與前者有點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成書時間隔太遠,《三國志》成書於晉代,《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清。

中國古代,史書曰“志”,或“記”,或“書”,譬如《三國志》、《項羽本記》、《宋書》,這些都是史書。而”演義”和”傳“,就是“小說”,比如《前後漢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

演義的”演”字怎麼來的,我理解,就是說書的藝人擊鼓打快板說唱歷史人物故事時,那一套能夠吸引眼球的表演一一連說帶唱聲情並茂且手腳不閒。啊,這麼添油加醋描紅畫綠地一搗騰下來,那些人物怎麼可能不生動,不出彩,不深入人心!

不過,你要研究歷史,瞭解某人,可千萬別根據演義,那樣會立馬掉溝裡。那個“恃勇傲物”剛愎自用的關雲長,害得自己走麥城丟腦袋全家跟著一起死光光且不說,把荊州丟了不僅害了劉備張飛丟命,還動搖了蜀國的國本,這樣一個人該死不該死?說書唱戲的卻把他生生唱成了“”忠、勇、仁、義”的偉大形象,把他唱進廟裡去一一中國古代,能進廟的人,那可不得了。

後世康熙、乾隆皇帝都去關帝廟裡刷過存在感呢,小說家厲害吧。

還有那個東吳名將,英俊帥氣,膽魄過人的周瑜,演義為吹捧諸葛竟然把“有王佐之資”(孫權語)的周郎,寫得象個心眼針尖大的婦人。把人家氣得吐血死,他才開心。

《三國演義》成書時間,距三國時代,跨越一千多年,說書的(羅貫中)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唱就怎麼唱,沒人找他扯皮。但陳壽不一樣了,他寫《三國志》時,別說三國裡的好多人還在,就是最高領導人,都是“司馬家的“,他作為已亡的蜀國那邊,當年的一個修志的幹部,敢亂說話嗎?

所以,真實性、權威性,當數《三國志》,它與《三國演義》沒關係。陳壽同志不認識、不知道羅貫中同志,硬要他們認識,那隻好再安排兩齣戲:“《關公戰秦瓊》,《陳壽與羅貫中在今日頭條展開激辯》。

(圖片源於網路)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忘憂草2018-03-16 23:15:10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眾人都喜歡看《三國演義》,因為書中的人物各有特點,栩栩如生:有的仗義,有的有勇,有的有謀,有的率性。個個都是人們心目中的膜拜者。此書版本眾多,現在流行的是120回的版本。此書原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小說中對人物的描寫過分英雄化或醜化,與史實偏離較大。書中以蜀國為正統,“只誇劉備,痛罵曹操”。《三國志》是晉代陳壽所編,內容簡單,含義深刻。採用傳記式,內容較貼近歷史,所說事實基本可信。書中以魏國為主,因為是魏取代漢,所以以魏為正統,所說皆為史實,並且收錄在四庫全書中,是正史。因此三國志更貼近當時的現實。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雲無相水無形2018-12-02 17:08:11

《三國志》是正史,正史的作用就是以最大的可信度還原史實,在寫作手法上是以紀實為先決條件,人物個性,歷史背景及事件都有具體的天時,地理,人物,可信度較高。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創作原形,加上民間傳說,以及作者本身的愛恨情仇,文字功底,會對歷史中的真實人物的個性,能力,以及經歷給予想象豐富的藝術表現,一般來說,其細節描寫真實度相對較低,但對其中影響較大的歷史事件還是尊重的。由於是演義,作者會為了彌補一些在歷史中發生的或虛或實的人物事件,再增加一些人物或事件,也會對人物的武藝,道德,能力進行誇張或縮小的描寫方法,以增強可讀性,想象性,趣味性,連續性等。

《三國志》,讓學究們知道了三國史,為中國歷史的真實,連續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國演義》則讓中國人:上至布叟,下至學童,都知道有孔明,趙雲,曹操,……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jeremywon03212019-07-29 13:42:55

三國志在二十四史之內,是後朝根據前朝官方記錄修撰的正史,因為改朝換代可能會有一定的出入但總體較為可信。三國演義是明朝興起的演義小說範疇。有點類似現在的戲說,大框架構建在大歷史背景中,但裡面的故事細節到底有沒有發生就不清楚了,人物性格和經歷還有可能和歷史相反。但是三國演義的成功推動了三國文化熱,反過來也讓三國志被廣泛研究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深愛癮的摯2018-03-16 11:05:02

《三國志》是一部由陳壽所著記載了蜀、魏、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別史,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是

史書!!!

畫重點,是史書。

《三國演義》則是一部

歷史小說!!!屬於文學作品。

演義大部分是根據《三國志》的情節所編寫出來的。正所謂三分史實,七分虛構。

從史學價值上講,《三國志》更高,但是如果說到文學價值,《三國演義》要更高一籌。

從歷史時間上看,《三國志》的時間比《三國演義》要早。《三國志》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公元280~290年;而《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洪武年間羅貫中寫的。

再從歷史真實性來講,《三國志》對三國曆史描述的

較為客觀,

而《三國演義》其中

摻雜了作者的個人情感

,也就是題主所說的為什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呂布、劉備和曹操評價不一致。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百里胖2019-08-07 12:14:20

什麼關係?祖孫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初心如舊2018-03-17 02:03:02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如何看待三國演義與三國志?

三國演義是明朝初年,羅貫中先生依據 【三國志平話】,廣徵博引,嘔心瀝血,苦熬歲月,精心編篡的一部鴻篇鉅著,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不僅在中國,就是周邊國家,比如朝鮮,越南,韓國等也都有很大影響。國內凡是有文化的,沒文化的,都愛聽,愛看,愛說三國故事,可以說老少咸宜。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三國志是三國後期的陳壽先生,儘自己史官職責,依據魏,吳兩國資料,以及自己蒐集的蜀國資料,精心編篡的一部史書。與【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並稱前四史,在史學界有巨大影響和地位。但由於三國志是文言文,晦澀難懂,敘事簡單,乾巴枯燥,所以讀者群並不大,只有少數研究人員,愛好者偶爾研讀。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順便談下如何正確看待兩部著作的讀者群。首先,這兩讀者群的人,應該是朋友,相同的愛好,相同的平臺,把大家聚到一起,豈不是緣分?所以,應當相互尊重。讀過三國志的,不要認為三國演義讀者群沒文化,沒品位。其次,演義讀者群也不要覺得三國志讀者群高傲,胡說八道。有時間有興趣,自媒體作者可以對有些事情解釋一下,否則就一笑而過,不用盛氣凌人;第三,演義讀者有時間有興趣,可以點贊,評論,反之,則不屑一顧就行了。試想,如果把一個本來陶冶情趣,消磨時間,現在還有掙點小錢功能的平臺,搞成隔空罵戰的場所,豈不是氣大傷身,得不償失,那就太遺憾,太無趣了吧?(2:02)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方圓居士2018-12-02 17:25:00

《三國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融入了元明時的人民對於正統的嚮往,因此基於老百姓的口口相傳,最後成書。由於元明時期大家對正統統治的嚮往,以及宋朝之後理學對於正統的灌輸,因此《三國演義》繼承了”崇劉貶曹“的風格,站在了劉備蜀國這一邊。併為了凸顯對於劉備推崇,最後變成了魯迅口中的”劉備之德近似偽,孔明之智近似妖“。

《三國志》是西晉時陳壽所撰,由於西晉與曹魏的關係,僅此整本書都是將曹魏奉為正統。何以見得?三國志中只有曹魏國君有本紀,而劉備、孫權等只有列傳。我們知道,從司馬遷《史記》開始,本紀就只有皇帝才能享有的(項羽本紀例外),由此可以看出陳壽的觀點。而且一直到唐朝都是將曹魏奉為正統。同時《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就是正史,所記載的歷史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而《三國演義》只是文學作品,嚴格來說不能算曆史,至少不能算信史,這就像現在拍的經典古裝劇差不多。此外《三國志》是典型的紀傳體,是按人物書寫的歷史,《三國演義》就是在講故事,是按時間邏輯展開的。

(圖片源自京東,在這裡感謝圖片作者)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

怎麼看待《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關係?一笑而過468192018-12-02 15:47:58

三國志講述了過程,三國演義則是根據藝術化的喧染了三國爭霸過程。

胡扯,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