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有沒有水?使用者1024236931982019-05-12 14:47:19

是真的泉水。說一下濟南泉水形成的原因吧,簡單來講就是濟南的地形是南高北低的,南部丘陵以可溶性灰巖為主,可以滲水,北部平原以侵入岩為主,不可滲水。所以南邊的地下水流到北邊,流不出去了,就湧上來了。具體解釋百度如下:

古時,人們對濟南泉水成因的說法很多。有的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濟水自王屋山東流,有時隱伏地下,至濟南冒出地面而成諸泉。明代胡贊宗詩云:“王屋流來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關於濟南泉水來源的正確說法。如宋代曾鞏、金代元好問等人認為,濟南的泉水並非濟水之出露,而是來自濟南城南的山區。曾鞏在任齊州知州期間,為摸清泉水來路,曾進山調查,認為南山區的水下滲潛流至市區而出露成泉。他在《齊州二堂記》中論述說:“泰山之北與齊之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黑水之灣(即錦陽川水),又西北匯於柏崖之灣(疑在柏崖山處),而至於渴馬之崖(在今黨家莊鎮東、西渴馬村一帶)。蓋水之來也眾,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於崖下,則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於歷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蓋泉自渴馬之崖潛流地中,而至此復出也。”

現代地質工作者調查研究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市區南部山區,大氣降水滲漏地下順岩層傾斜方向北流,至城區遇侵入岩體阻擋,承壓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濟南南部山區為泰山餘脈,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區變為山前傾斜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的交接帶,高差達500多米,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彙集。在地質構造上,南部山區屬泰山隆起北翼,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由於北側斷裂切斷,形成許多小斷塊,其中千佛山塹斷塊是構成城區泉群的構造基礎。山區以前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灰岩岩層。岩層3~15度傾角向北傾斜,至市區埋沒於第四系沉積層之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可溶性灰巖,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岩溶地貌發育,形成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組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脈狀地下網道。市區北部為燕山期輝長岩——閃長巖侵入體,質地細密,巖質堅硬,隔水效能好。千佛山斷塊西有透過緯一路的千佛山斷層;東有穿過解放橋和老東門的羊頭峪斷層,這樣就組成了東西北三面阻水巖體,構在了三面封閉的排洩單元。

南部山區,在灰巖出露和裂隙岩溶發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滲入地下形成了豐富的裂隙岩溶水。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變質岩的隔阻,沿岩層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運動,形成地下潛流,至城區遇到侵入岩巖體的阻擋和斷層堵截,地下潛流大量匯聚,並由水平運動變為垂直向上運動,促進了岩溶發育和水位抬高,在強大的靜水壓力下,地下水穿過岩溶裂隙,在灰巖和侵入岩體的接觸地帶及第四系沉積層較薄弱處奪地而出,湧出地表,形成天然湧泉。

之所以濟南的泉水這麼多,這主要與濟南的地形結構有關係。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區,是山東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濟南位於山區和平原的交界線上。

這裡的山區是由石灰岩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隱藏著岩漿岩。山區的石灰岩大約是在4億年前形成的,其質地比較純,它以大約30°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地下水順著石灰岩層的傾斜,大量地流向濟南。成了濟南泉水的水源。在平原下的岩漿岩,它的組織很緊密。所以地下水流到這裡後碰到岩漿岩的阻擋就流不過去了。岩漿岩上又覆蓋著一層不透水的粘土層,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這些被攔阻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的壓力,從地下的裂隙中湧上地面,就形成了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趵突泉的泉水之所以會一直往上湧,是因為大氣降水滲漏地下順岩層傾斜方向流,遇侵入岩體阻擋,承壓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一,泉水為什麼不下滲而形成地下暗流和地表徑流?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可溶性灰巖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岩溶地貌發育,形成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組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脈狀地下網道。

二,地下泉水的來源是什麼?

在灰巖出露和裂隙岩溶發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滲入地下形成了豐富的裂隙岩溶水。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變質岩的隔阻,沿岩層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運動,形成地下潛流,遇到侵入岩巖體的阻擋和斷層堵截。

三,泉水噴出來的壓力來自?

地下潛流大量匯聚,並由水平運動變為垂直向上運動,促進了岩溶發育和水位抬高,在強大的靜水壓力下,地下水穿過岩溶裂隙,在灰巖和侵入岩體的接觸地帶及第四系沉積層較薄弱處奪地而出,湧出地表,形成天然湧泉。

四,泉水是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降水量,開採量的多少和季節分配也直接影響著泉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