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隋煬帝楊廣發動東征高句麗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沐嵐爸爸2021-07-23 18:01:45

主要是因為高句麗太狂,不懂得“

夾起尾巴做人

”,不向我“

稱臣納貢送女人

”也就算了,還屢屢不給我大隋面子,傷我體面!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請問隋煬帝楊廣發動東征高句麗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說實話,彼時的隋朝是很強大的存在!

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楊堅就想著南下滅陳,於是召令將軍長孫覽、元景山等伐陳,並且以左僕射高熲節制諸軍。正當隋軍戰事順利進展時,陳宣帝卻突然病逝!依“禮不罰喪”的禮節,隋文帝楊堅下令撤軍。隋朝的第一次伐陳就這樣不了了之了。直到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終於南下滅陳,實現了中國的統一。

在中國統一期間,隋朝除了解決了國家統一的問題以外,也解決了北境突厥的問題!

其時,突厥帝國已經是強大的存在,“

控弦百餘萬

”。

開皇二年(582年),突厥沙缽略可汗打著為北周報亡國之仇的旗號,糾集40萬大軍南下攻隋。在安定、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等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次年(583年),隋文帝楊堅派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勣、左僕射高熲、右僕射虞慶則等為行軍元帥,分道反擊突厥。先後在白道、高越原、靈州、和龍等地擊敗突厥各部,並說服阿波可汗歸隋,使沙缽略和阿波爭鬥不止,促成突厥內亂,一分為二,元氣大傷。其後不久,突厥也向隋稱陳了。

突厥臣服,國家統一,此時的大隋可以說是志得意滿,得以洋洋,響噹噹的世界強國。

可是好景不長,有個不知好歹的邊陲小國,竟然敢招惹大隋!

隋文帝的東征

請問隋煬帝楊廣發動東征高句麗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開皇十八年(598年),高麗王高元“帥靺鞨之眾萬餘寇遼西,營州總管韋衝擊走之”。隋文帝楊堅一聽勃然大怒,琢磨,你這莞爾小國,竟然敢偷襲我大隋?於是,楊堅立即命令“

以漢王諒、王世積併為行軍元帥,將三十萬伐高麗,以尚書左鋪設高熲為漢王長史,周羅喉為水軍總管

……”

看來,一場惡戰似乎已經難以避免。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即中國的南北朝、隋時間),高句麗已經發展成為東北亞地區的強國!其疆域很廣,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據研究,其兵力亦有60萬之眾——

隋軍此次動用30萬兵力,好像還有點少。

其時,自隋建國(581年)以來,高句麗就已經向隋稱臣,但按照隋文帝楊堅所說其“

雖稱藩附,誠節未盡

”。

原因可能是當時的陳國還在。

所謂“遠近交攻”,高句麗也曾經和陳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但這一切在陳國滅亡(589年)以後發生改變!

高句麗國王高湯(559~590年)“

聞陳亡,大懼,治兵積穀,為拒守之策

”。

由於高句麗本就“臣服”於隋,隋文帝楊堅其實沒想過對他動手——你只要“殷勤曉示”,那我就“許王自新耳”。總之,咱倆沒必要兵戎相見。

可誰想,高句麗王高湯很快就病逝了,他的兒子高元“嗣立”。

初生牛犢不怕虎!

高元可不像他父親高湯一樣謹小慎微,偏要摸摸隋朝的“老虎屁股”,這才有了偷襲遼東的一幕,導致雙方兵戎相見。

於是,就有了隋朝的第一次徵遼東。

從地理位置上看,隋軍進攻高句麗,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走陸路,經涿郡或者其他關口北上遼水;另一個是走水陸,經山東半島的蓬萊“趣平壤城”——其後的隋煬帝楊廣,也是走的這兩條路線。

隋軍的此次出征,非常不順!

陸路方面,漢王楊諒“

軍出臨渝關,值水潦,饋運不繼,軍中乏食,復遇疾疫

”;水路方面,周羅喉“

自東萊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風,船多飄沒

”。隋軍598年6月出徵,可到了9月份就班師了。由於上述原因,死者已經有了“什八九”,這仗實在是沒法再打了。

——如果按照30萬兵力計算,隋軍沒有開打就已經損失了24~27萬人,可謂“損失慘重”。

如此的兵員損耗,或許也說明了為什麼其後的隋煬帝東征,要調動百萬軍隊。

沒想到的是,高句麗王高元也害怕了,“遣使謝罪”,竟然自稱“

遼東糞土臣元

”。儘管隋文帝楊堅心有不甘,但眼見隋軍損耗過大,也只得“

罷兵,待之如初

”。

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就這樣不了了之。

縱觀隋文帝楊堅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原因就在高句麗方面的突然“寇遼西”。你向我進攻,我自然就要討伐你!不然,高句麗肯定會得寸進尺。所以說,隋朝的第一次徵遼東,完全就是一場正義戰爭,師出有名!

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楊堅病逝,隋煬帝楊廣繼位,大隋換了人間。

接下來,我們來看,楊廣是如何“處理”高句麗的。

隋煬帝的三次東征

請問隋煬帝楊廣發動東征高句麗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開皇六年(610年),隋煬帝楊廣“北巡”突厥。其時,突厥啟民可汗早已向隋稱臣,而且隋朝也將宗室女義成公主許配其為妻,雙方關係“甚篤”!

無巧不成史!

早已“不臣”的高句麗,也派使者來到突厥“勾連”。此時,高句麗的使者就在啟民可汗的帳中。啟民可汗不好隱瞞,就將其引見給隋煬帝楊廣。黃門侍郎裴矩則趁機勸說隋煬帝:

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皆為郡縣;今乃不臣,別為異域。先帝欲徵之久矣,但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可不取,使冠帶之境,遂為蠻貊之鄉乎!

裴矩這一番勸解,到底是他自己的意思,還是為了符合隋煬帝的心意而講,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筆者上邊的描述大家也能夠看得出來,隋文帝楊堅出征遼東,無果而返損傷國威,確實對於隋朝的帝王、子民心理產生了衝擊。大家都認為,彈丸之地的高句麗,怎麼就攻打不下來呢?裴矩直接將責任推到楊廣弟弟漢王楊涼的身上——

此時的楊涼早已由於謀反被誅,隨便裴矩怎麼講吧?

後世,有很多人認為,正是由於裴矩的這次勸諫,直接將隋朝拖入了“東征遼東”的漩渦之中!

楊廣當然認為裴矩言之有理!於是,他命令文安憲候牛弘對高句麗的使臣宣旨:

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帳。明年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勿自疑懼,存育之理,當如啟民。苟或不朝,將帥啟民往巡彼土。

突厥啟民可汗歸順大隋也就罷了,楊廣竟然要求高句麗也像突厥一樣“臣服”,並且講,如果你不朝貢的話,明年我就帶著啟民可汗一起去你哪裡視察視察——

其後第一次東征遼東時,啟民可汗確實是一同前往了。

高句麗王高元知道後就害怕了,“藩禮頗闕”,於是,楊廣下定決心東征高句麗。

開皇七年(611年),楊廣下詔“討高麗”。

為此,大隋做了將近一年的準備工作。

(楊廣)敕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晝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疽,死者什三四……先是,詔總徵天下兵,無問遠近,俱會與涿。又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於是四遠奔赴如流。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資治通鑑·隋紀五》——為了東征高句麗,隋朝可是下足了老本。

開皇八年(612年),軍事準備結束,各路兵馬集結涿郡(今北京)。出發之前,隋煬帝楊廣特地徵求合水令庾質的意見:

高麗之眾不能當我一郡,今朕以此眾伐之,卿以為克否?

伐之可克。然臣竊有愚見,不願陛下親行。

隋煬帝楊廣耗費舉國之力要跟高句麗打一仗,自己也想體會一下攻伐征戰的“快感”,怎麼,你不想讓我去?

聽了庾質的話,楊廣有些不高興:

朕今總兵至此,豈可未見賊而先自退邪?

戰而未克,懼損威靈。若車駕留此,命猛將勁卒,指授方略,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克之必矣。事機在速,緩則無功。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倘若楊廣能夠聽從庾質的建議留下來的話,此次東征或許就真的可以打敗高句麗了——

後面的戰事,也證明了楊廣的“無能”

。楊廣最後還是沒聽庾質的,堅持由自己親自指揮。

很快,楊廣下達進軍命令!

壬午,詔左十二軍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餘、朝鮮、沃沮、樂浪等道,右十二軍出黏蟬、含資、渾彌、臨屯、侯城、提奚、蹋頓、素慎、碣石、東暆、帶方、襄平等道,駱毅引途,總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倆百萬,其饋運者倍之——《資治通鑑·隋紀五》

隋朝大軍有1133800人之眾,怎麼最後東征高句麗還敗了呢?

這跟隋煬帝楊廣的“瞎指揮”,有很大關係!

戰爭初期,楊廣即警告眾將領:

今者弔民伐罪,非為功名。諸將或不識朕意,欲輕兵掩襲,孤軍獨鬥,立一身之名以邀勳賞,非大軍行法。公等進軍,當分為三道,有所攻擊,必三道相知,毋得輕軍獨進,以致失亡。又,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

除此以外,楊廣“

又敕諸將,高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

楊廣把他手底下的將士限制的死死的,這仗還怎麼打呢?每次都要“奏聞”,也是非常麻煩!特別是那條“

高麗若降,即以撫納

”的策略,屢屢被高句麗一方所利用。高句麗一看打不過,就趕緊投降,隋軍即停止進攻;不久,他們緩過勁來,就又跟隋軍打在一處。如此這般,一城一地的得失,往往要來回幾個回合!要知道,隋軍東征遼東,利在速戰。戰事拖延一久,後方糧草補給就會有問題。

果不其然!

隋軍在後來圍困平壤的戰事中,遭遇困難,久難攻克,由於糧草不給、士卒疲憊而敗下陣來。然而,這一退竟然是一潰千里,直接從平壤城退到了鴨綠江的兩國交界處。

兵敗如山倒!

楊廣一看大勢已去,只得下令班師回朝了。第一次東征,隋軍就以慘敗而告終!

……

或許,有朋友好奇,既然楊廣第一次東征就慘敗而歸,就別打了吧?何必為了一個區區小國損兵折將呢?

筆者跟大家算一筆賬,可能就清楚了。

隋煬帝楊廣東征的軍隊有約113萬,但實際上真正進入高句麗戰鬥的只有305000人。最後,這305000人中,只有兩千七百人活了下來,也就是說楊廣第一次徵遼東就已經損失了30萬兵力——這裡還沒有計算武器裝備——加上隋文帝楊堅時期傷亡的24~27萬人,合計有54~57萬人之多!

如此重大的傷亡,隋朝的皇室要給天下百姓一個交待。再者,隋煬帝楊廣出師不利,也會影響臣下、百姓對其執政能力的懷疑,要不然他會成為天下“嘲笑”的物件。於情於理於形勢,隋煬帝楊廣都要有一個表態。

於是,第二次東征便迅速展開!

開皇九年(613年),也就是東征失敗後的第二年,隋煬帝楊廣再次下詔征討遼東。只可惜,半途上負責在黎陽督運糧草的禮部尚書楊玄感叛亂謀反,隋煬帝楊廣不得不中斷對高句麗的戰事,回兵鎮壓叛亂。第二次東征,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開皇十年(614年),在平定完楊玄感叛亂以後,隋煬帝楊廣再次下詔徵高句麗。高句麗才多大?連年,反覆的戰事終於耗盡了國力,很快,高句麗即向大隋“遣使乞降”了!

然而,如此關鍵的時刻,隋煬帝楊廣竟然又犯了“

歷史性錯誤

”:他沒有將高句麗徹底剿滅,就班師回朝了——

高句麗政權得以保留,這為之後的唐王朝埋下了隱患。

得,第三次東征,隋朝實際上僅僅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

結語

通觀隋與高句麗的戰事,大家可以發現,其實這兩個國家不一定非得要打個你死我活。或許,只要高句麗向隋“服個軟”,“稱個臣”,兩國之間還是可以友好相處下去的,但卻因為高句麗入寇遼西的問題,導致雙方兵戎相見,似乎是有所不妥?

那,你說,隋朝耗費上百萬的兵力對付高句麗這樣的莞爾小國到底值不值?

當然,從我們整個近現代史的歷史走向上看,不光值得,很多人可能還會覺得100萬太少,只要能滅了高句麗1000萬也不多吧?

但,遺憾的是,古人無法知道我們今人(近現代)的遭遇,也只能是優先解決他們自己的焦慮了!

不管怎麼說,隋煬帝楊廣在高句麗問題上“重重拿起,輕輕落下”的處理方法,應該受到世人的批評!

大家以為然否?

參考:《資治通鑑》

(網圖、侵刪)

請問隋煬帝楊廣發動東征高句麗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滄海拾珠錄2021-01-17 10:32:44

我是鳴鏑,這個問題我回答。

現在大家一提高句麗就容易同兩個事件聯絡在一起,一個是高麗,一個是隋煬帝。主要還是後者,因為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的失敗直接導致了隋朝政權的滅亡,也為《隋唐演義》的誕生提供了創作素材[偷笑]

那麼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真的是因為他嗜血殘暴,好大喜功麼?非也。

高句麗作為曾經的東北亞政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強”。鼎盛時期佔據了整個朝鮮半島和遼東大部分。高句麗是政權名稱,而非族群名稱,這個請大家注意。高句麗政權不等於高麗政權(朝鮮國),高句麗人也不等於朝鮮人。

請問隋煬帝楊廣發動東征高句麗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三國進入曹魏時期是高句麗政權開始發展的時期。中原漢地由於三國角逐,互相攻打,無暇顧及遠在東北的高句麗,所以給高句麗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同時,因為曹操曾經在東北打擊烏桓政權,替高句麗剪除了最大的威脅,也無意中為高句麗的崛起創造了條件。高句麗曾經相約與曹魏合作,共同征討烏桓控制下的遼東。但是卻又背信棄義,忽然倒戈攻打曹魏控制下的遼西。曹魏大怒,派遣毋正儉東征,一仗差點把高句麗滅國。嚇得高句麗乖乖的稱臣納貢,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幾十年不敢再打中原王朝的念頭。

中原漢地進入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外有遊牧民族的入侵,內有世家大戶的門閥內鬥,國土分裂,戰亂不止。再次無暇顧及遠在東北的高句麗,高句麗也再次獲得了猥瑣發育的視窗期。當自西北起家的以楊、李、宇文、獨孤等諸姓為代表的關隴集團掃滅諸侯,統一全國的隋朝建立後,高句麗已經好了傷疤忘了疼,覺得自己又行了,開始覬覦中原王朝,對隋的態度也就不那麼恭敬了。

公元598年,高句麗再次進攻遼西。隋煬帝楊廣也不慣他毛病,大手一揮,舉全國之力親征高句麗。

請問隋煬帝楊廣發動東征高句麗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請問隋煬帝楊廣發動東征高句麗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當然,最後不但失敗了,也因為過度耗費國力,搞得天怨人怒,各地紛紛造反,最後導致身死國亡。不過三徵高句麗也把高句麗害得不輕,無力再圖。

進入李唐王朝後,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一面抹黑隋煬帝,一面又舉起了隋煬帝徵高句麗的旗幟,“不改其志”三次徵高句麗。最後在唐高宗手中滅亡高句麗,並將高句麗人從朝鮮半島遷徙到山東半島定居。

我們從高句麗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高句麗強盛的時候正好是中原混亂的時候。高句麗只要強盛,就想圖謀中原。中原王朝也深知高句麗的“尿性”,內部分裂時先琢磨統一的事。只要內部統一完成,騰出手來第一個辦的就是高句麗。高句麗就像一個惡鄰,始終不懷好意的窺視中原,圖謀不軌。所以,無論是曹魏,還是隋,還是唐,對高句麗的政策都是高度一致的——只要有機會,一定滅了他!唐太宗曾經說過: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也。由此可見,征討高句麗無論在隋還是唐,都是既定國策,都是為了鞏固和維護政權而做出的抉擇,這才是隋煬帝發動戰爭攻打高句麗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