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被後人罵,而李鴻章卻沒有?清沅2021-02-25 19:45:15

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這場險些讓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提前三十年到來的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又是以什麼結果結束?我們一起來揭秘歷史的真相。

案件發生

1870年四五月間,天津發生了多起兒童失蹤事件,民間有傳言稱法國傳教士有拐賣兒童之嫌。六月天氣炎熱疫病流行,法國教堂育嬰堂(孤兒院)內多名兒童死亡,教會把屍體集中埋葬。而民眾多自發挖掘屍體,看到現狀慘烈,於是民間“教會修女透過育嬰堂對兒童採生取藥”的荒謬謠言四起。由於民眾的無知心理與天生的排外心理,再加上洋教士平時有欺壓百姓的舉動,洋教會儼然成了民眾眼中“拐賣兒童、挖心作藥”的妖孽。

在這個關鍵情況下,兩名人販子在作案時被抓獲,天津知府張光藻和知縣劉傑連夜審訊,重刑下二人很快承認拐賣行為是受人指使,但並沒有說出誰是主使。天津當局很快釋出案件通告:“二人用藥迷拐,經查實已經正法。風聞受人囑託,迷拐兒童,取腦、剜眼、剖心,以作配藥之用。”這張不負責任的通告夾雜了官府的揣測,但卻與當時民眾的猜測不謀而合,相當於承認了教會殘害兒童的行為。接下來一個叫武蘭珍的人販子又落網,在村民的“審訊”下,武蘭珍供認是受望海樓天主堂指使。這樣一來,百姓們群憤四起。

第二天,知縣劉傑帶人販武蘭珍去望海樓對質,但隨即證明教堂受到武蘭珍誣陷。而此時圍觀的群眾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與教徒發生衝突。法國領事豐大業向劉傑開槍,並打傷隨從,此事引起百姓憤慨,於是群起打死了豐大業,殺死了十九名法俄教徒、僑民和30多名中國教民,並焚燬瞭望海樓教堂、法國領事館和英美等國教堂。

案件發生後,法、英、美、俄、普、比、西7國向清政府發出抗議,並開軍艦到大沽口威脅。

為什麼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被後人罵,而李鴻章卻沒有?

案件調查

面對列強的挑釁,慈禧太后命令直隸總督曾國藩赴津處理教案。此時曾國藩身體不好,他深知此案難以處理:若對洋強硬恐引發戰爭,若對洋妥協將當賣國賊。但曾國藩並沒有把這件外交事務推給“外交大臣”奕訢,而是選擇迎難而上。

曾到津後,當地百姓伏道迎接,他們渴望曾能夠伸張正義,並把洋人趕出去。曾國藩對案件進行徹查,查明洋教士並沒有拐賣兒童、挖心剜眼的行徑,於是向朝廷奏報情況,並解釋了為何百姓會懷疑教會。此舉一出,立即引起了朝野的反對,朝臣百姓多指責他是賣國賊。慈禧太后也對洋人挖心剜眼的謠言深信不疑,因此,曾國藩受到幾乎所有人的反對。

此時洋人軍隊集結在天津城外,要求曾國藩處死張光藻、劉傑,而對於洋人這種干涉清廷事務的行為引起了曾的反對,他提出讓弟子李鴻章駐軍天津以防不測並得到了清廷批准。正巧這時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身亡,即著名的“刺馬案”,兩江總督空缺。慈禧太后為了平息朝野要求懲治曾國藩的聲音,調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並處理天津教案。(在清朝,直隸總督是疆臣之首,此舉無疑是貶曾。亦有傳聞稱刺馬案為曾國藩所為,意在向朝廷施壓,渴望重新掌握兩江,而朝廷為了安撫湘軍不得不讓曾國藩重掌江寧。)

李鴻章到達保定後,並沒有直接接手案子,而是選擇觀望。為避免“初政即犯眾惡”,李鴻章希望老師能夠把事情辦妥當了再走。曾國藩為了保全李鴻章,加大審訊力度,最終案件以殺16個鬧事群眾,流放了25人,張光藻、劉傑革職充軍,派崇厚到法國謝罪,向各國賠銀50餘萬兩告終。這樣的處理結果自然得不到民眾的認可,受千夫所指的曾國藩名譽掃地,背上了賣國的罵名,也給他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為什麼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被後人罵,而李鴻章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