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麵前,還有什麼不是偽科學呢?林三土2017-08-18 03:03:11

在回答關於“偽科學(pseudoscience)”的問題時,必須首先區分“非科學的(nonscientific)”和“不科學的(unscientific)”這兩種定性。

當我們說x是“非科學的”時,強調的往往是x與“科學”在研究領域、物件或旨趣上的差異。比如哲學研究是“非科學的”,因為科學旨在研究經驗層面的問題,而哲學旨在研究規範層面的問題(參見我之前的回答:《哲學、宗教與物理學有什麼樣的關係?》https://mp。weixin。qq。com/s/nGnqF3Ubqo_pDNk56Ijn9Q)。藝術創作也是“非科學的”,因為它並不旨在“研究”問題並獲取相關知識,而是旨在“表達”與“創造”(但探討“特定藝術作品為何會引起人們的審美愉悅感”等問題的藝術理論則有可能是“科學的”,比如我們可以嘗試從心理學角度來回答這些問題)。此外,即便在經驗層面,不涉及系統性知識的日常生活陳述也可能是“非科學的”,比如“我今天早餐吃了牛奶麥片”這句話無論對錯都是“非科學的”,因為這個陳述的對錯並不在科學研究的旨趣範圍之內。

當我們說x是“不科學的”時,強調的則是:儘管x與“科學”二者在研究領域、物件及旨趣上相重疊,但x在形式上並未遵循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或x在內容上既有的科學知識體系及其可靠延伸(這裡的“可靠延伸”指的是在符合科學的基本方法論以及本體論承諾的前提下,知識體系有可能獲得的合理更新)相牴牾。比如拜神求雨的做法、以及“地球是平的”的說法,一般都被認為“不科學”;同理,假如一項科學研究在方法上出現疏漏,或者假如一名科研人員偽造實驗結果,我們都有可能稱之為“不科學”。

可以看出,由於“非科學”和“不科學”強調的面相不同,因此“非科學的”未必“不科學”(比如哲學研究、藝術創作、日常生活陳述,因為與科學研究的領域或旨趣並不重疊,所以談論其“不科學”與否是沒有意義的),而“不科學的”也未必“非科學”(比如方法上有疏漏的研究、以及造了假的實驗結果,雖然並“不科學”,卻仍然屬於科研類的活動)。當然,也有一些理論或實踐是既“非科學”又“不科學”的。比如宗教是“非科學的”活動,同時宗教教義中的某些內容(比如拜神求雨、否定進化論)又是“不科學的”(而另一些內容比如相信神明的存在,雖然超出了科學的研究範圍、因此說其“不科學”並無意義,但可以透過哲學論證來反思與批駁)。

“偽科學”則是“不科學”這個範疇下的一個子集。具體如何定義偽科學,我將在下一題中回答,但至少這裡已經可以看出:並非所有“非科學的”理論或實踐都構成“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