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李鴻章為何陷入了一個無法解開的局?寶樹白石2020-07-04 06:09:21

晚清李鴻章是清朝政府的重臣,他中流砥柱般的支撐著晚清時期的政治局面,內政,外交,維持著中國的領土完整,中國在世界的威望,極力不向殖民地方向滑落。四萬萬人民,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慈禧太后接見李鴻章時,與李鴻章對話,回來後李鴻章嘆息,慈禧皇太后家長裡短,完全是一個平庸的婦女,一個國家的皇上是這種狀態,大清帝國危險矣。

政局內部腐敗無能,外面列強虎視眈眈,這部局面怎麼能維持下去。

在危機的局面中,以夷治夷,學習夷技之長組建新軍,開展洋務運動,大辦工廠,武漢的漢陽軍工,上海的江南製造,建立山東威海的北洋水師,福建馬尾的南洋水師。

在外交上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與列強的貪心,叫它們互相撕咬,火併,消耗列強的力量,而坐觀潮漲潮落。

李鴻章維持著一個大國的命運,而穩坐大清江山,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束手無策。

在李鴻章執政時期中國大而弱,政治圓滑。但是巧婦難做無米只炊,朝廷的腐敗,是一個大臣左右不了的。基層的腐敗也是左右不了的。北洋水師內部的腐敗,雖然有世界一流的武器,但是軍事素質低劣,一戰而敗,割讓臺灣,賠款天文數字的白銀,傾斜的大清江山難以支撐。

清朝末年,宮廷內部的執政無能,民變四起,最大的一股就是廣西的洪秀全,楊秀清這股,禍亂了整個中國東南大片地區,人口損失慘重。

甲午年與日本海戰更是雪上加霜,李鴻章和他的清朝在歷史的波濤中被淹沒,歷史的回聲中,我們感嘆這位晚清的大臣,他的功勞與疲勞。

甲午海戰,李鴻章為何陷入了一個無法解開的局?亮羽飛雲992019-10-12 11:29:50

慈禧老女人,宮鬥還算一個好手,要讓他治國治軍,太難為她了。大清後期內部鬥爭,主要是後黨、帝黨的鬥爭。慈禧為何能先後鬥垮’八大顧命大臣’、恭親王、光緒皇帝,那是有重臣(榮祿、李鴻章、袁世凱)相助。他們為何助慈禧,不助恭親王光緒皇帝,私利!權(奸)臣喜歡弱勢少能帝(太后),只有慈禧在位,他們才能更多的掌握大權,為所欲為。李鴻章用80%軍費,花20年時間,打造水師,自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五。甲午一戰盡沒,國家割地賠款,自己的家確富可敵國,這個是標準的奸臣行為。敗了,甩鍋戶部。戶部執行部門,給不給錢是’上級’決定。戶部’刁難’,他敢刁難中堂?不說出個道道,刁難中堂離死不遠。你一個拿了80%,還要;剩下95%拿20%,還活不活?!李鴻章有中堂之位,無中堂之能,無中堂之度量。如果李鴻章不是隻打造親信部隊,少造一艘艦,打造2萬洋槍陸軍,八國聯軍就上不了岸;甲午戰敗,餘艦長時間困守水軍大營,盡無救援,可見李鴻章不得人心軍心。花了大把大把銀兩造的艦,盡然自己炸沉了,歷史的天大笑話。李鴻章第一次見伊滕博文,言語盡情羞辱對方,刺激對方,卻協議讓日本名正言順干涉朝鮮。(我也是醉了,自己耍威,卻讓國家利益受損,有這樣外交官嗎?(是要賄賂吧!))。戰前李鴻章讓水軍全訪日本,耀武揚威,刺激對方,致使日本傾全國之力,打造新艦,設計伏擊,一戰盡創北洋水師,這個結果充分說明李鴻章無能。戰後,日本雖海戰勝了,然日本財力空虛,民脂耗盡。李鴻章若不籤’投降’協議,耗下去,日本就垮掉了!李鴻章籤協議了,伊滕博文感動的流淚,沒有比李鴻章更偉大的外交家了,李鴻章是送日本走向強國之路的英雄啊!

甲午海戰,李鴻章為何陷入了一個無法解開的局?魔都禪語2019-10-12 10:31:27

李鴻章起家於招募淮軍登陸上海進攻太平軍。其在上海,目睹體驗了西方武器裝備與制度優勢,在清政府中一直是接受新興事物的代表。整個洋務運動開展後,帝國的確呈現了一些新氣息。但是除去武器裝備上的改革,整個帝國政府依舊在舊制度下氣喘吁吁地運作,整個官僚體制依舊:裙帶、腐敗、無能、得過且過。在制度方面,除了海軍軍校,李鴻章也僅僅只能辦一所北洋武備學堂來培養一些新式基層軍官,以求軍隊的進步,縱然這少量武備生在甲午戰爭表現出色,也在大潰敗下無能為力。你可以想象一個抱著最新步槍的吸毒者犯了毒癮打著哈欠東倒西歪的樣子,這就是晚清。這些大背景決定了甲午戰爭。日本帝國對大清國這個花架子也瞭如指掌,所以才敢發動戰爭。就當事人而言,西太后的大壽、光緒帝的輕燥、翁師傅的掣肘、李鴻章的無奈,都是歷史大背景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