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醫生來大致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人比其他動物進化的高階和先進就是因為我們人是“恆溫動物”,透過人體大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讓人保持體內溫度在36-37℃之間波動,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給我們身體每個器官、每個細胞新陳代謝提供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不會因為外界氣溫波動而出現明顯的波動,不像很多昆蟲、蛇、熊等到了冬天要麼被凍死了,要麼就需要冬眠才能過冬。

這裡說的恆溫是體內溫度恆溫36-37℃,並不是說全身上下每一寸面板都需要達到37℃左右,而是我們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大腦、胃腸等器官保持37度左右,所以我們測量溫度的時候是測量胳肢窩也就是腋窩,因為腋窩溫度最接近體內溫度,其他比如口腔和肛門也可以測量,理論上也更準確,更接近我們生理真實溫度,但不方便,也不衛生,所以臨床上比較少用。

外界體溫低的時候,身體有體溫感測器,會傳給大腦,大腦就會調動全身多器官一起產熱,一般來說就是分解葡萄糖來產熱。

我們人是猿人進化過來的,猿人古代都是生活在雨林中,雨林因為有大量灌木的蒸騰作用,所以溫度大部分保持20-28℃,所以大部分人穿衣服的情況下對20-28℃氣溫應該是最適應的。如果沒穿衣服30度應該也能接受,但如果氣溫超過30度,特別是超過37度,那身體就要透過擴張面板血管、面板毛孔來散熱,散熱溫度是從高往低流通,當外界溫度37度時候溫度對流就靜止,人就要透過流汗來蒸發散熱,體溫又高,汗流的又多,多流一會就會出現脫水、低鉀低鈉、低鈣等電解質及內環境紊亂,這時候人肯定就會很難受很煩躁的。

嗯,個人意見,歡迎關注並留言討論!

人的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感覺到很熱?

2

因為人體內一直產生熱量,這些熱量要一直往外擴散,人才能保持這個恆溫,如果溫度散不出去,體溫就會升高

人的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感覺到很熱?

3

我們知道,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7℃左右。但這並不是說在衣服內或房屋內保持37℃的溫度,人就最舒適。

人的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感覺到很熱?

因為人體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量,必須以一定的速度向外發散。若環境溫度過高,這些熱量不能發散,聚積在體內,人會感到非常難受。這時,人體就要排出大量汗液,借蒸發作用發散熱量,以降低體溫。

只有當氣溫較體溫低的時候,人體的熱量才得以暢快地散發。然而當氣溫過低時,熱量發散太快,超過了人體正常散熱的速度,人體又會感到寒冷,這時就要穿上適量保暖的衣服,阻止人體熱量向外發散。

舒適溫度的上下限

根據國內外的實驗,夏季,人們感到最舒適的氣溫是19—24℃,冬季是17—22℃。

人的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感覺到很熱?

人體總要保持體溫恆定。當環境溫度超過舒適溫度的上限時,人們便感到熱,若超過 37℃時就感到酷熱,一般人們能夠忍受的溫度上限是52℃。相反,當環境溫度低於舒適溫度下限時,人就感到涼、冷;若低於0℃,就感到嚴寒。對於一般從事室外活動衣著合適的人,能夠忍受的溫度下限約為零下34℃。

4

人體的體溫並不是全身上下都是37攝氏度,大家可以測量一下,面板的溫度只有33℃左右,只有腋窩、口腔、以及體內的溫度可以達到37℃。

人的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感覺到很熱?

人體就像一個機器一樣,時時刻刻都在產生多餘的熱量。這些熱量是由內向外傳遞的,所以人體內部溫度高,外部低。如果人體處於比較高的環境溫度,比如33℃的環境中,那麼環境溫度將和你的面板溫度一樣高,這樣根據熱力學定律,面板基本上無法散出去熱量。這樣你體內的熱量就會越集越多,最終感覺燥熱,不得不依靠汗腺一直出汗來排熱。

人體的最適環境溫度是25℃左右,這種環境溫度和面板的溫差大概有8℃,這樣面板和環境的熱交換速率剛剛和體內的產熱速率相互平衡,可以很好的維持體內溫度,不需要透過大量排汗即可實現恆溫,剛到非常舒適。

人的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感覺到很熱?

所以說,一旦環境溫度上升,特別是接近於面板溫度的時候,人體面板和環境的熱交換能力就會降低,導致人體只能夠大量排汗散熱。如果環境溫度過高,比如達到38℃以上,那麼就是超高溫,如果這個時候排汗的散熱速度跟不上,就會導致內熱淤積排不出去,造成中暑。

5

這人得了虐疾,才一會熱,一會冷。

6

主要是因為兩者之間導熱和散熱能力不一樣:

揭示不同物質導熱能力的物理學指標是——比熱,比熱越大,證明這樣的物質越容易導熱和散熱。

人的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感覺到很熱?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用字母“c”表示。

水的比熱容是4。2kJ/(kg*K)

空氣的比熱容約是1。4kJ/(kg*K)

也就是說常溫下水每升高或降低一度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空氣的三倍左右

最通俗的例子一般都是用水來給物體冷卻

水是熱良好的導體,人體接觸水就能很快把熱量散去,而空氣卻是熱的不良導體,不容易散熱。所以同樣情況下,水感覺更冷些,因為它會吸收你更多的熱量,同等情況下,按照比熱這個指標,你就知道了空氣吸收的熱量只有水的三分之一。

人的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感覺到很熱?

在太陽的照射下,空氣因為比熱小,溫度就上升很快,而江河湖海的水就升溫緩慢,因為它要吸收更多的熱量才能升溫。

人的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感覺到很熱?

夏天來了,最降暑,降溫的方式就是游泳,整個人浸泡在水中,身體的熱氣瞬間就能散去不少。

7

因為體內的水份受會被蒸發出來

8

因為人體要維持健康就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溫度,而人體內部器官在不斷執行就肯定產生熱量。體表溫度和外界溫度差不多的時候就會影響散熱速度,所以會感覺比較熱。

9

人正常體溫37℃左右,同時人體是在一直向外散發熱量的,如果周圍溫度也是37℃那就無法散熱,肯定會熱了呀

10

我看其他人的回答,都對都不對。都對,是因為這些大神把人體體溫的特點解釋的十分透徹!在下深表同意。說他們都不對,是因為根本沒回答題設問題!只是告訴你人體就是在37攝氏度會熱的受不了。那麼答案是什麼?

人體在環境溫度37°左右,按道理跟人體核心溫度接近。出現脫水等症狀很讓人費解。這個原因的從物理和生物兩個角度解釋。首先,明確一個物理規律。熱量永遠會由高到低的傳遞。除非完全真空。否則熱量會透過任何物質為介質進行擴散。表現為溫度由高及低傳遞熱量。這一點很好理解。此時,迴歸到恆溫動物的體溫保持問題。眾所周知,由生物體溫特點角度劃分的恆溫動物屬於高等級動物。生物史上出現的時間點比較靠後。這是因為,恆溫動物進化出體溫保持策略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注意結合前邊說的物理原理,如此漫長的進化時間是因為恆溫動物一直在抵抗和解決體溫流失問題。雖然,恆溫環境為生物體進化出更高等級生存方式和策略提供了絕佳的基礎。但,進化出這個基礎本質上是一個漫長的對抗體溫流失和維持體溫恆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恆溫動物進化出了各種方式,主要是兩個方向:這兩個方向不互斥的 1。生成大量足量的熱量。對於食肉動物比較容易,所以恆溫動物中的食肉動物一般智商高一點。熱量充足有進化高階大腦的條件。靈長類是典型。例如人。2。減少熱量流失,進化出毛皮。恆溫動物都有毛皮。植食性動物最典型。當然除了熱帶的大象河馬之類。即便如此,大象的祖先都是長毛象。毛皮,讓恆溫動物適應了北半球的寒冷。

那麼,說了這麼多。回到問題本身。回到人類本身。我們用衣物弱化了皮毛的作用,為什麼?我們作為最高等級的生物。有能力進化出最消耗熱量的器官大腦和駕馭大腦。就是因為我們自身有能力且會一直產生和釋放大量的熱量!連皮毛的存在都成了散熱的阻礙(插一句題外話,思考一下為什麼阿拉斯加雪橇犬壓根不適合城市養?簡直是一種虐待!),為了散熱我們進化出裸露的面板。再思考一下,開水放到雪堆涼的快還是放到爐子邊涼的快?當你我處於37°的環境時,身體產生的大量熱量很難及時擴散到環境。而且,我們進化到這個地步。生成大量熱量是人類個體生命活動帶來的必然結果。出汗和加快血液迴圈幾乎是人類僅存的降溫方式。

明白了沒?37攝氏度環境下,你一定會大量出汗導致脫水,你一定會呼吸加快。

11

氣溫37度,一定會覺得熱,這個毫無疑問。但是水溫37℃,一定會覺得冷嗎?不完全是這個樣子的。

要了解這個事情的本質,我們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比熱容和熱傳導。

比熱容用於描述這種物質單位質量內,溫度變化一度鎖匙放或者吸收的能量。

水是這個世界上比熱容非常大的一種物質。

如一公斤水從22℃升高到23℃需要多少能量?一公斤鐵塊兒從22℃升高到23℃,需要多少能量?我們家這一公斤水需要的能量要比夾著一公斤鐵塊需要的能量多得多,這就是比熱容。因為水的比熱容比鐵的比熱容要大。

比熱容越大,對溫度變化的緩衝能力就越強。也就是說,比熱容大的物質,物質內部的溫度更容易恆定,不容易出現溫度的驟然升高或驟然降低。

地球上海洋麵積非常廣闊。因為水的比熱容比較大,而土壤岩石沙漠這些物質的比熱容非常小。所以沿海地區的氣溫波動往往會比較小,夏天不至於非常炎熱,而冬天也不至於非常寒冷,晝夜溫差也非常小。

而內陸地區,尤其是沙漠地區,晝夜溫差非常大,冬夏季節溫差非常大。沙漠地區太陽直射的時候,沙子升溫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可以把雞蛋煮熟,一到了夜晚,沙子的保溫能力遠遠不敵海洋,沙子的熱量很快散去,溫度急速下降,夜間溫度會非常冷。

第二個是關於熱傳導。熱傳導體現的是指兩種溫度不相同的物體相互接觸的時候,物體和物體之間交換能量的速度。

熱傳導的效能基本上是和物質的密度呈正相關的。物質的密度越大,它的熱傳導效能越好。所以空氣的熱傳導效能是非常差的。而金屬的熱傳導效能非常好。木頭要比磚瓦水泥的熱傳導效能差,所以躺在木頭床上,更容易保暖,而躺在水泥板上就特別涼。

真空的熱傳導效能是最差的,所以我們的保溫瓶都是抽成真空的。

那麼空氣和水相比,空氣的熱傳導效能肯定要比水要差得多。

熱傳導效能越好的東西,我們接觸的時候,越覺得他質感冰涼,因為我們身體的熱量很快就被他吸走了。而熱傳導很差的物體,我們觸控起來是相對暖和的。

而水的熱傳導效能肯定要比空氣的熱傳導效能差得多得多。所以,當環境溫度低於我們體表溫度的時候,如果我們接觸的是熱傳導,效能很差的物質,我們並不會覺得很涼,如果我們接觸熱傳導效能非常好的物質,就會讓我們覺得很涼。

比如,假說我們體表的溫度是36℃,我們在26℃的空氣環境當中感覺很舒適,一點兒都不覺得冷。但是在26℃的水當中,你就會覺得冷。因為水不光是熱傳導效能比空氣好,它的比熱還非常大。它會持續不斷的吸收我們體內的熱量,然而我們還沒有辦法讓水的溫度很快的升高。但如果你是躺在一塊鋼板上。剛開始你覺得非常涼,比水還要涼。因為鋼的熱傳導效能要比水更強,但是鋼的比熱很小,它不需要吸收我們很大的熱量,就可以在短時間內使得鋼板的溫度和我們體表的溫度比較接近。所以躺在26℃的鋼板上,剛開始會覺得特別涼,但是不需要很長的時間這種難受就會不那麼明顯甚至消失。但你要是躺在26℃的水裡邊,水會源源不斷的吸走的熱量,直到你過度消耗。

而37℃,是人體核心部位的正常溫度。人屬於恆溫動物,即便是我們不做任何運動,我們的身體都在不停的燃燒能量,不停的產生多餘的熱能。也就是說,對於恆溫動物而言,散熱會是個持續的過程。環境溫度必須要低於我們比較適宜的37℃的核心溫度,我們的身體才會感覺到舒適。因為我們需要比較低的外部溫度,保持持續向外散熱的這種狀態。

那麼如果環境溫度是37℃,我們的身體就沒有辦法透過直接接觸,熱傳導散熱的這種方式來揮發我們體內多餘的熱能。

所以在37℃這樣的空氣中,我們只能透過空氣流動,使我們體表的汗液快速的蒸發,這樣來帶走能量。所以在空氣當中,我們會覺得非常炎熱。

但是在37℃的水當中就會覺得涼嗎?

答案是否定的。同樣的道理,我們體內有持續的熱量產生,我們需要持續的透過熱傳導來降低我們的核心溫度,使我們的核心溫度調整在37℃,這種狀態。那麼如果我們浸泡在37℃的水中,很顯然這種熱傳導也沒有辦法讓我們的核心溫度穩定在37℃。

但是在37℃的水當中的感受,一定會比在37℃的空氣當中的感受好一些。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環境溫度是37℃的時候,我們身體的核心溫度不可能是37℃,因為那樣我們體內的多餘熱量沒有辦法散發出來。體內多餘熱量的堆積,會使我們的核心溫度高於37度。只有存在溫度差,才會有熱傳導。

所以無論在37℃的空氣當中,還是在37℃的水當中,我們身體的核心溫度都是高於37攝氏度的。

但是水的比熱和熱傳導效能都要比空氣好。所以當整個環境溫度維持在37℃的時候,在37℃的水當中,我們的核心溫度會更接近於37℃,因為水吸收熱量的速度和吸收熱量的絕對量都會比空氣要大。

但是總的來講,我們在水中的時候,核心溫度依然是高於37度的,那並不是我們最理想最舒適的核心溫度,所以其實我們的感受還是覺得熱,只是會比在不流動的空氣當中稍微好一點。

但還有一種更舒適的辦法,用37℃的水弄溼了體表,然後用空氣的快速流動,是我們體表的水快速的變成水蒸氣,這樣可以更快的帶走我們體表的熱量。這就是電風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