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現主義如何在企業管理中實踐運用?陳哲傑2019-06-08 16:16:40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國企做精益生產推進專員。當時這家企業花重金聘請了豐田日本的兩位德高望重的70多歲的精益專家駐廠輔導精益推進。在結束為期半年的車間輪崗實習後,我被告知在接下來的三年會每天跟著來自TPS誕生地的專家一起工作時,我非常激動,甚至有很多憧憬。

雖然過去多年了,但是我仍然記得第一次跟兩位日本專家見面時的場景:在車間充滿切削液味道的大辦公室裡,兩位矮小精瘦的日本人站在佈滿油漬的地板上,先是深深的給我們鞠了一躬,然後就是一堆介紹之類的話,我只記住了“你們中國人都喜歡做大事,但是精益卻是千千萬萬件的小事,接下來三年,委屈各位跟著我們做小事吧”這一句。然後就帶著我們去了車間。本以為他們是想先去車間瞭解下情況,可是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幾乎每天都是如此,上班開完早會就去車間溜達,下班後才回辦公室。

他們的這種工作風格也招致了很多流言。現場走過,有些員工都會指著脊樑骨說,看這日本鬼子又來騙錢了。我們身為弟子,剛開始十分配合願意的跟著,我們深信他們來自日本豐田,肯定有很多奇招妙法,我們跟著他好好表現,終究有一天他會教給我們的。第一個月跟著踏踏實實,第二個月有些怨言但還是跟著,第三個月部分人已經找藉口不再跟著去現場,第四個月只剩翻譯和一兩個人跟著。就是如此他們仍然不放棄,繼續的去現場,一轉就是一天,我跟過一段時間,那真是一個累,特別是夏天衣服溼透了幹,幹了再溼透。70歲的老頭,幹勁十足,從沒見過他停過、喊過累。

在精益推行一年半時,兩位專家中的石川先生提前結束了他的輔導工作。聽說是由於他負責的部分推行不利。他離開的訊息很突然,以至於沒來得及告別。但是他從日本還是傳回了他的“遺言”:在我們豐田有這樣一句話“在離問題發生地越遠的地方做的決策越糟糕”,我們的車間現場就是離問題最近的地方,無論你想解決問題還是想學解決問題的方法,都要秉持三現主義,深入現場、確認現物、調查現實。

當時聽完從翻譯口中傳達出的這段話,沒有太大感觸。隨後離開這家公司,幾經工作,但是所幸一直都是從事精益工作,隨著做精益的時間越來越長,對石川先生的話,也越來越有感觸。

什麼是三現主義?

三現是從日語翻譯而來的。有多種翻譯版本,有現地、現物、現象,也有現場、現物、現實,但是它的解釋都是一樣的。

現場:事實發生的場所

現物:變化的或有問題的實物

現實:發生問題的環境、背景、要素

所謂三現主義就是問題發生時,快速到現場,確認現物,調查現實。

世界上最好的三現主義實踐者,我認為是日本動漫裡的柯南,因為在案發時(問題發生時),他總是第一時間到達案發現場,並調查現實,分析、驗證找出真兇。

三現與精益有什麼關係?

圖一 三現與精益生產

資料來自豐田模式2001

豐田為了在海外工廠推行精益,將日本工廠的TPS進行概括,得出了豐田模式2001,如圖一所示。在這個模式中,三現作為豐田模式的基礎之一。

三現為什麼是豐田模式的基礎?

因為三現是精益實現的起點。

精益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其減少投入的方式是消除浪費。豐田消除浪費的方法是持續不斷的改善。豐田改善的步驟如圖二所示。在這個步驟的前面有十大原則,其中之一便是三現主義。因為只有到達問題發生的現場才能看到真實的瞬間,只有看到真實的瞬間才能進行準確有效地判斷,只有準確的判斷確定問題才能準確的分析找到真因,進而對真因進行對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圖二 豐田問題解決法

資料來自豐田工作方法

以下是百度百科裡介紹三現主義時引用的案例,它很好地解釋了三現的重要性。

某跨國企業生產管理部門發出通知:因產品中編號為(AX0001234)的零件出現短缺(採購漏訂貨),XX生產線需要停線7天,7天后恢復生產。請採購部務必在7個工作日之內從日本購回(空運)此零件。公司某領導(廠長)和我們的專家看到通知後,對7天的停線心有不甘(損失太大),電話通知生產管理經理和採購經理一起來到生產現場,他們一起查看了造成停線的零件。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短缺的零件是一條包裝箱用的瓦楞紙加強筋,並不是什麼複雜零件。根據大家的直覺,這樣一個零件在本地應該可以買得到。廠長當場指示,採購部必須設法以最快的速度找本地供應商幫忙做出來,同時要求生產管理經理協調技術部安排此零件的本地化採購。處理的結果令人滿意,第二天下午便恢復了生產。事實說明,我們有些管理者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並沒有遵循三現原則做事。事後,廠長召集各部門管理者一起,進行了一次生動的“三現主義”教育,要求管理者回去教育員工,不要期望坐在辦公室裡,面對著計算機解決生產現場發生的問題,而一定要到現場去,瞭解現物和現實,真正有效地幫助現場解決問題。再後來,此零件還實現了本地化採購,不僅採購成本降了下來,而且庫存量也少了許多,一舉多得。

“三現”主義如何落地 ?(參考黨新民部落格)

“三現”主義是一種工作的習慣,或者說工作作風。主要在平時工作中去實踐,透過實踐來獲得。比如出現一個問題後,先去了解情況、查清事實,再尋求解決辦法,找到對策之後還要到現場察看是否能落地和執行,可否轉化為標準。

1、首先,各層級領導和主管要形成習慣,要求員工彙報工作時提供事實和證據,對員工彙報的工作要去“現場”看事實,這樣員工就不能憑感覺來彙報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員工對主管領導的工作彙報,有可能只是一些想法或還沒有實際完成的工作,但他們可能會將此當作已經完成的工作來進行彙報,而運用“三現”主義的工作習慣,就能避免這個問題。

例如對新員工的培養,新員工可能會每月按要求寫實習報告,運用“三現”主義,則要對照他應該掌握和在他的報告中顯示的已經掌握的知識,對其進行測試或要求其進行實際操作。如生產工藝怎麼編排,現場要求其編排,編完後指出哪些不合理、是否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才是真的掌握了;又如檢驗是否知曉產品的原理結構,很簡單,拆一臺機然後裝起來。

2、在制定各種規範、制度時,不要急於求成,而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了解現狀,尋找存在的各類問題點,思考問題點的改善對策,然後再最佳化改善原來流程或規範制度。建議各部門目前先把問題點比較多、比較繁瑣的規範、流程利用“三現”主義來分析和改善。

3、突出改善,每個部門突出最本質的業務改善,同時營造改善氛圍,避虛就實,改善要求有實際效果。要求員工不斷在工作中尋找和發現問題點,並進行改善,營造改善氛圍。

例如對工廠的員工,強調改善提案,自己在本工位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員工立足於本工序、本崗位職責範圍內,尋找問題點,進行改善,公司對錶現優秀的進行獎勵。改善提案就是一種“三現”主義的實踐。

對職能部門的員工,主要還是在規範和流程方面。將需要改善的業務變成小課題進行改善推進。每一個崗位都可以利用“三現”主義進行分析和改善

三現主義如何在企業管理中實踐運用?

三現主義如何在企業管理中實踐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