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風行千百年,我們該如何看待?無腳鳥07062018-09-03 23:41:35

八股文之“平冤昭雪,論八股文的功與過”

八股文釋義:

八股文風行千百年,我們該如何看待?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得是文章的八個部分,是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其中後四個部分,每一股又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就好像是人的兩股(腿)相對一樣,合起來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自五四運動至今,八股文這個明清科舉的根本就被人們廣泛厭惡,很多人學校時期都讀過這麼一篇課文“范進中舉”,范進種種懦弱瘋癲行為,讓很多人將明清時代的讀書人定位在這個外形,八股文也就成為了誨人不倦的舊社會教育的代表,受到猛烈打擊,臭名昭著。

那麼八股文到底是什麼?從何起從何滅?為何遭受如此罵名?

八股文風行千百年,我們該如何看待?

誕生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帖括”,何為“帖括”?《舊唐書·列傳·卷六十九》:“試日,差諸司有儒學者對問,每經問義十條,問畢對策三道。其策皆問古今理體及當時要 務,取堪行用者。其經義並策全通為上第,望付吏部便與官;其經義通八、策通二 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其明經比試帖經,殊非古義,皆誦帖括,冀圖僥倖。“歐陽修在《新唐書·志·卷三十四》:“寶應二年,禮部侍郎楊綰上疏言:“進士科起於隋大業中,是時猶試策。高宗 朝,劉思立加進士雜文,明經填帖,故為進士者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明經 者但記帖括。又投牒自舉,非古先哲王側席待賢之道。”這兩段記載的事件所講述的意思大體相同。舊唐書中諸司乃是唐代一官職,主要行事責任是傳遞公文,公告周知,到地方上頒佈詔諭及赴外國作史臣,大意如此:官員中有學問的人,經常詢問應試文人,基本都是一種經文問十條問題,問完又會讓應試者給出三道答案,而這三道答案基本都是古今經文還有當時管理上的工作,取能用的人,如果十條問題與三道答案其評上等,並轉吏部給予官職,而十條問題對八條的,對策對兩條的,給其出身,都不行的返回老家,所以大部分的讀書人都開始攻讀這些問題與答案,試圖僥倖能透過考試,新唐書所云亦如是也。到宋代,王安石秉政,以“經義”試士,學子任治一經,考試時發揮“經義”為文字,這不同於唐代專重記憶註疏原文,考試概括來書寫答案的“帖經”,而是發揮對經文意義的理解來寫文,因而名為“經義”。《宋史·列傳·卷二十二》:“儀上言:”請依晉天福五年制,廢明經、童子科。進士省卷,令納五軸以上,不得有神道碑誌之類;帖經對義,有三通為合格;卻復盡試。”至元代,八股雛形形成,《元史·列傳·卷五十一》:“恭懿言:“明詔有謂:士不治經學孔孟之道,日為賦詩空文。斯言誠萬世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舉有行檢、通經史之士,使無投牒自售,試以經義、論策。夫既從事實學,則士風還淳,民俗趨厚,國家得才矣。”

定位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詔定科舉法,應試文仿宋“經義”。成化年間,經多名大臣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顧炎武《日知錄》中說道:“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年間,如《樂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如《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若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是為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人相傳謂之八股。長題則不拘此,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

八股文風行千百年,我們該如何看待?

形式

八股文的基本形式——或者說是八股文步驟,還並不怎麼複雜。首先是破題,其次是承題;再是起講;最後便是提比、小比、中比、後比、(或者說是提比、中比、後比、束比),也就是四比、八股;文末是收合。破題——從破字,我們可以看出這裡有“解開”、“分析”的意思,就是要開篇先把題義點明。也就是說出這次要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其性質也就相當於今天所謂文章的“主題”。從實質上說,這種破題方法,和作謎語極為相似。進一步來講,整篇八股文就是謎面,題目便是謎底。而且破題是作八股文最重要的一關,破題好壞直接影響到整篇。有一篇題為《子曰》的八股文很有名,其破題是——匹夫而為天下法,一言而為天下師。前句破“子”字,後句破“曰”字,真是才華橫溢。這也是最標準的破題。

承題——便是進一步作主題的補充,類似“副標題”的作用,具有承上啟下的使命,以三句為標準。起講——較深入地說明這個問題的用意所在,內容大意,最多不超過十句。四比——四比就是提比、小比、中比、後比、(或者說是提比、中比、後比、束比),四比分為八股,就是逐條分析,正面如何,反面如何等等,可以說就是正文。較難的恐怕就是這四比了,因為每兩股必須成為一副對聯,共四聯。按對子一樣,詞性相對,平仄相對。試想,一句詩找出可對之句,畢竟不是很難,若是長篇大論的句子,句句都對上聯,就不太容易了。收合——收場結束語,一般約八句之內。綜合而論,八股文只是明清時代的一種科舉制度規定的一種特殊的解題形式,就如同現今考試都會有標準答案,越靠近標準答案打分越高一個考試機制。八股文是一種文章形式的名稱,它本身並無善惡之可言,那麼這個解題形式為何會被牆倒眾人推呢?顧炎武就說過: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

對於八股文,很多人都認為是死板的代表。顧炎武在《日知錄·擬題》中就曾憤而指出:“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甚至還有人直接就把明朝的滅亡歸結於八股取士的制度。崇禎末年,有人寫了一份訴狀置於朝堂之上,是為“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

其實八股文是一個天才的發明,它是用一種固定的形式,讓人好最省力的表達出嚴謹的意思。可結果卻是所謂的秀才、舉人與這種境界相差太遠,根本就無法達到這種高度,如此一來,好事就變成了壞事。

八股文風行千百年,我們該如何看待?

歷史這個東西,需要慢慢讀,每個時期的東西都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符合社會發展的終究會存在,不符合社會走向的終究會淘汰,但是淘汰的東西並不是不好,只是他跟不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