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熟透的香蕉2020-07-25 13:56:16

第一次直奉戰爭,發生於1922年4月28日至5月5日,起因於直皖戰爭勝利果實分贓不均和直系對親日親奉的梁士詒內閣不滿,以直勝奉敗收場。

在參戰人員上,這場戰爭張作霖一共投入了4個師、9個旅,約12萬人,而吳佩孚僅投入了7個師、5個旅約10萬人參戰,其中還有接近半數要鎮守後方,雙方真實參戰人數比例約為2:1。在武器裝備上,奉軍有用150門大炮、112挺機關槍,而直軍只有100門大炮、100挺機關槍。

綜合來看,張作霖對這場戰爭的投入,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武器裝備,都遠在吳佩孚之上。然而張作霖還是失敗了,不到一個月就有2萬多奉軍死於槍彈炮火之下,戰傷及逃亡者也有1萬餘人,更有4萬餘人被圍繳械,張作霖更是被迫放下顏面,向直系首領曹錕低頭求和,換取喘息機會。

這場戰爭再次印證了一個非常普遍的道理:兵在精而不在多。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博士科普2020-07-24 22:35:41

直皖戰爭結束後,由於利益衝突,直系、奉系很快便由合作轉向對立,經歷了近兩年時間的明爭暗鬥之後,於1922年4月28日正式兵戎相見。然而這場雙方投入總兵力超過20萬人的戰爭,真正的戰鬥歷程僅僅持續了一個周,就以奉系的全線潰敗而結束。那麼,戰前喊出“投鞭斷長江之流,走馬觀洛陽之花”的奉系軍閥,為何會這麼快就落敗了呢?今天就從輿論角度來分析一下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張作霖與吳佩孚照片

輿論這個東西聽起來虛無縹緲,用起來奇妙無窮。對於這點,土匪出身的張作霖遠遠沒有秀才出身的吳佩孚認識深刻。

事實上,直皖戰爭之所以能夠這麼快結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吳佩孚抓住皖系“武力統一”引起了公憤這點,成功主導了輿論,讓大家都認為“

海內分崩,追原禍始,段為戎首

”,皖系軍心士氣遭到沉重打擊,致使西線前沿指揮所被偷襲後,整個皖軍全線崩潰。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民國學生遊行

嚐到甜頭之後的吳佩孚,對輿論的重視與日增加。面對無可避免的直奉戰爭,吳佩孚提前謀劃佈局,可以說戰爭尚未開始,他就已經佔據了主動權。

靳雲鵬被迫辭職後,張作霖扶植梁士詒擔任國務總理。與靳雲鵬相比,梁士詒更加聽命於張作霖,但與此同時也留給了吳佩孚更致命的把柄,而這個把柄直接讓奉系陷入了孤立的地步。

梁士詒上臺後,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就與日本駐華公使小蟠舉行了秘密談判,同意向日本借款“ 贖回”膠濟鐵路,然而“贖回”後還是以中日合營的形態存在,且必須聘請日本人當車務長和會計長。這相當於轉了一圈膠濟鐵路還是控制在日本人手裡,而國民政府卻憑空增加了千萬元的外債。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梁士詒照片

吳佩孚死死抓住這點不放,開始在報紙上瘋狂的攻擊梁士詒,指責“

梁士詒不問利害,不顧輿情,不經外部,逕自面復,竟允日使要求借日款贖路

”。面對梁士詒的辯駁,吳佩孚亦表示“

既曰收回自辦,何以必須用日人為車務長會計長?既曰政府無成見,何以秘允日使要求?且何以不經外部而由梁氏面允?各國銀行團既有不能單獨借款之表示,何以獨借日款?

最終,吳佩孚依靠犀利的文筆,成功煽起民眾的情緒。為此,上海工人舉行了大規模的反梁內閣賣國的示威遊行,北京也有外交聯合會等40 餘個團體聯合通電宣佈了梁士詒10 大罪狀。除此之外,全國各地也規模不等的學生遊行活動。面對濤濤民情,梁士詒被迫向總統徐世昌提交辭呈,雖然沒有得到批准,但也准許其休假離開崗位。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民國遊行照片

梁士詒作為奉系在內閣中的代表,被貼上“賣國賊”的標籤,那梁士詒背後的奉系軍閥,自然也沒有什麼好名聲。既然奉系沒有什麼好名聲,那站在奉系對立面的直系名聲就好很多了。吳佩孚透過自己妙筆生花的能力,成功將自己包裝成為了一個愛國將領,得到了各界的擁護和歡迎。

直奉戰爭爆發前夕,張作霖與吳佩孚在報紙上進行了鬥法。張作霖為了給自己入關找藉口,公開表示“

竊謂統一無期,則國家永無寧日,障礙不去,則統一終屬無期。是以率師簡從,入關屯駐,期以武力為統一之後盾。”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張作霖照片

然而,張作霖在控制輿論方面的道行確實與吳佩孚相差甚遠。面對張作霖的言論,吳佩孚很快作出反擊,一口氣羅列了張作霖“

障礙統一、倒行逆施、危害國體、喪權媚外、負罪友邦、破壞法紀、縱匪殃民、黷武逞兵、劫掠餉械、行同盜匪、殘殺同類

” 等十大罪狀,再次成功主導輿論走向,

當然,這種輿論上的導向,除了吳佩孚高超的輿論引導功力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張作霖領導的奉系軍閥,在諸多方面表現的確實不盡人意。除了上文所說的梁內閣出賣國家主權外,他還啟用了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這完全是與民意背道而馳。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群眾遊行反對曹汝霖、陸宗輿

另外,奉軍底子是招安的土匪,紀律性很差,多有違紀犯科的行為發生。曾經有一個10歲兒童,就因為說了句奉軍大敗,竟然直接被奉軍偵探所槍斃。奉軍行軍之時,多直接徵用商鋪、民房,一些居民撤離不及,就直接被徵用為壯丁。因此,民間對奉軍的評價並不好。

而反觀直軍這邊,吳佩孚治軍非常嚴格。直皖戰後,吳佩孚嚴格要求兵士,沒有命令不得擅自進入北京城內,對於毀壞的民田房屋也能照價賠償,吳佩孚自己也再三發表宣告,絕不向列強借款。不管是吳佩孚此舉是作秀還是真心實意的,但對比之下,普通民眾還是更希望直軍獲勝的。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吳佩孚照片

最終,在第一次直奉戰爭開打之前,全國輿論再次倒向了直軍,“

一般市民之深居私語, 以及其日夜之所盼望,則無一不以為最後之勝利,當屬直軍

”。這種輿論上的變化帶來兩個影響:第一,奉系很難找到可靠的盟友,所謂的“三角聯盟”只不過是形同虛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奉系王永江曾評價道“

無論段也、盧也、孫也,皆不過騙我之錢而又耍我而已,毫無可以依賴之處

”。至於尋求民間支援更是妄想了。

第二,奉軍的軍心士氣遭受到嚴重打擊。奉軍本來就是以土匪為主體的軍閥,不管是紀律性還是血性,都沒法跟以北洋嫡師為主體的直軍相比,如今面對這樣的輿情,各個部隊的“死效之心”更加動搖,部隊稍微遇挫就會土崩瓦解,這點與當初皖軍面臨的情況非常類似。

有人說,戰爭勝負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心向背上。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吳佩孚抓住了梁士詒的把柄及奉系軍閥紀律不嚴的事實,利用自己的文筆優勢,成功主導了國內輿論,為直系取得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支撐。從這點來說,吳佩孚戰於未戰之時,確實比張作霖技高一籌。

宣告:文中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圖史舊影2020-07-25 22:55:41

1922年4月28日直系、奉系正式兵戎相見,由合作轉向對立,雙方投入超過20萬人但戰鬥僅僅持續一週,就以張作霖的奉系全線潰敗而告終,為何張作霖的奉系會這麼快就潰敗呢?今天就從輿論角度來分析一下!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首先,“綠林”出身的張作霖對輿論的作業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至少在這點上比不上秀才出身的吳佩孚。

直皖戰爭能迅速的結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吳佩孚利用皖系“武力統一”言論,引起了公憤從而成功主導輿論,讓大家都認為“海內分崩,追原禍始,段為戎首”,皖系軍心動搖士氣重挫,在西線前沿指揮所被偷襲後,導致皖軍全線崩潰。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老謀深算的吳佩孚深刻認識到輿論的威力。直奉戰爭,吳佩孚將輿論的威力發揮到淋漓盡致在靳雲鵬辭職後,張作霖一心扶植的梁士詒擔任國務總理。與靳雲鵬相比,梁士詒是張作霖的貼心小棉襖,但梁士詒卻有一個把柄被吳佩孚死死抓住不放,而讓奉系陷入了孤立。為了解決財政困境,梁士詒就與日本駐華公使小蟠舉行了秘密談判,同意向日本借款“ 贖回”膠濟鐵路,然而“贖回”後還是以中日合營的形態存在,且必須聘請日本人當車務長和會計長。這相當於轉了一圈膠濟鐵路還是控制在日本人手裡,而國民政府卻憑空增加了千萬元的外債。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吳佩孚死死抓住這點不放,開始在報紙上瘋狂的攻擊梁士詒,指責“梁士詒不問利害,不顧輿情,不經外部,逕自面復,竟允日使要求借日款贖路”。面對梁士詒的辯駁,吳佩孚亦表示“既曰收回自辦,何以必須用日人為車務長會計長?既曰政府無成見,何以秘允日使要求?且何以不經外部而由梁氏面允?各國銀行團既有不能單獨借款之表示,何以獨借日款?”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最終吳佩孚成功煽起民眾的情緒,上海工人舉行了大規模的反梁示威遊行,另外還有外交聯合會等四十餘個團體聯合宣佈梁的十大罪狀。面對濤濤民情,梁士詒被迫提交辭呈,梁士詒作為奉系代表,被貼上“賣國賊”的標籤,那奉系軍閥名聲也就好不到哪兒去。吳佩孚用自己筆下功夫,成功輿主導論,得到了各界的擁護和歡迎。

張作霖主導輿論的功夫稍顯稚嫩。張作霖雖然也在報紙上對吳佩孚巨型反擊,但吳佩孚反應更快,一口氣寫了張作霖十大罪狀“ 障礙統一、倒行逆施、危害國體、喪權媚外、負罪友邦、破壞法紀、縱匪殃民、黷武逞兵、劫掠餉械、行同盜匪、殘殺同類” 等,再次將輿論翻轉。

從輿論角度分析,張作霖為何輸掉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另一方面:直軍吳佩孚治軍非常嚴格,而奉軍張作霖的部下多是土匪招安,違紀犯科時有發生,民間對奉軍的評價並不好。而吳佩孚嚴格要求兵士不得擾民,也絕不向列強借款。從哪方面看民間都是更希望直軍吳佩孚獲勝,在民心上張作霖已經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