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電子競技賽EDG比賽最終拿到冠軍為何反響這麼大?頑強咖啡T12021-11-15 12:52:42

早在2003年,電子競技就成為了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承認的第99個體育專案。今年11月5日,杭州亞組委也正式宣佈八項電子體育專案入選第19屆亞運會專案列表,這標誌著電競首次成為亞運會正式競賽專案,其專案成績也將計入國家獎牌榜。一個成熟的體育專案,大多擁有專業的賽事模式、完備的俱樂部以及青訓體系制度和商業模式的運作,而如今在電競產業之中,這些客觀要素逐漸趨於完善。主觀上,隨著網際網路深入發展,人們逐漸瞭解到這種新興競技方式的魅力,這就像人類在農耕時代崇尚肉體的健美,衍生出傳統競技;工業時代讚歎機械的力量,便有了賽車越野,現今將比賽場地從線下搬到線上,博弈互動的主體也從有血有肉的身體變成了虛擬時空下的“英雄”。

電子競技為什麼能成為體育專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電子競技也承載了傳統體育競技的精神。與傳統競技一樣,電子競技同樣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運動精神,從手、眼、腦一次次配合訓練中,錘鍊出更快節奏的戰術打法、更強的團隊配合力與更強的神經反應速度。而在電子競技比賽中,那種永不言棄、拼搏到底的堅持與熱血,同樣鼓舞著賽事觀眾。EDG輔助選手田野面對採訪時這樣說:“六年時間,無數次倒在淘汰賽之中,但每一次比賽都只為追求那最高的榮譽。”每一次失敗都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出發,選手們不斷追求勝利的過程,也是電子競技的魅力所在。當然,在被競技精神感染之外,電子競技不斷衍生出的自己特有的核心文化,吸引著不少年輕人。無論是電競賽事直播彈幕中的各種“玩梗”,還是賽事結束後刷屏社交媒體的表情包、趣味剪輯影片,都成為年輕人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

當然,即便今天電競已經不再是世人眼中“不務正業”的代名詞,電競少年們也有望成為為國爭光的運動員,但對電子競技質疑的聲音一直存在。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沉迷電子遊戲而荒廢學業、損害身心,而在EDG奪冠後一些年輕人非理性的“慶祝”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電競文化帶來的部分價值認同。電子競技不是洪水猛獸,但引導孩子們正確認識“競技”和“遊戲”的區別卻顯得十分必要。當“打遊戲”變成一種職業,電競便不是那“電遊”。在職業化的道路上,天賦、付出、堅持缺一不可。如果覺得打打遊戲就能吃上電競這碗飯,甚至以“電競奪冠”當作沉迷遊戲的藉口,則是不可取的。對於未成年人來說,適度上網、合理遊戲,是正常生活、健康成長的需要;而對於電競產業來說,也只有將對孩子們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才會發展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