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主要事蹟和貢獻?小使用者yy2020-07-15 09:53:06

主要事蹟

1964年7月,袁老師發現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正式啟動了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1966年,他整理試驗成果,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文,打破了“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的理論禁區。1973年,43歲的袁老師終於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

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和應用的成功,讓國際稻作界對袁老師刮目相看。西方世界稱雜交水稻是“東方魔稻”,稱袁老師為“雜交水稻之父”。成功和榮譽並沒有讓袁老師陶醉。

科技部、農業部對袁老師的構想十分重視,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很快被列入了國家“863”計劃,袁老師親自擔任責任專家,主持全國協作。透過9年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水稻於1995年獲得成功,比三系法雜交水稻增產5%—10%。

1997年,袁老師又瞄準世界水稻研究的另一個重大課題——培育“超級雜交稻”,並提出了研究的技術路線和具體實施方案。透過艱苦的努力,2000年,我國實現了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範平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又提前實現了平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

袁隆平的主要事蹟和貢獻?

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臺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併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4、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5、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