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屬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我們又該如何和這樣的人相處呢?了凡心療愈2017-12-28 16:27:45

你好,

這是一種介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的心理障礙。是一種十分嚴重的心理障礙,也可以說是一種最難治療的心理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表現是多樣性的、跳躍性的和不穩定的。

可以表現為焦慮、抑鬱、恐懼,也可以有“過敏性幻覺”和“過敏性關係妄想”。表現為前者,就常常被診斷為“焦慮症”、“抑鬱症”或者“恐懼症”等各種型別的神經症;表現為後者,會被一些粗心的醫生診斷為“精神病”。

什麼樣的人屬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我們又該如何和這樣的人相處呢?

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症狀:

第一,紊亂自我身份認同(Self-identity)

。缺乏自我目標和自我價值感,低自尊,對諸如“我是誰?”、“我是怎麼樣的人?”、“我要到哪裡去?”這樣的問題缺乏思考和答案。這種自我身份認同的紊亂往往開始於青春期,而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顯然出現了自我身份認同的滯後,長期停留在混亂的階段,其自我意象不連續一致且互相矛盾。這反映為他們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衝突。

第二,不穩定的、快速變化的心境

。患者往往有強烈的焦慮情緒,很容易憤怒、悲哀、羞恥感、驚慌、恐懼和興奮感和全能感之間搖擺不定。往往會被長期的、慢性的、瀰漫的空虛感和孤獨感包圍。心境狀態有快速多變的特點。特別在遭遇到應激性事件時,患者極易出現短暫發作性的緊張焦慮、易激惹、驚恐、絕望和憤怒。但是其情緒往往缺乏抑鬱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內疚感和感染力,也沒有生物學特徵性症狀如早醒、體重減輕等。

第三,顯著的分離焦慮。

他們被形容成“手拿臍帶走進生活,時刻在找地方接上去”。非常害怕孤獨和被人拋棄。對拋棄、分離異常敏感,千方百計地避免分離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殺威脅。對孤獨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透過各種刺激性行為和物質如飲酒,濫交、吸毒等來排遣空虛孤獨感。

第四,衝突的親密關係。

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會在兩個極端間擺動。一方面非常依賴對方,一方面又總是和親近的人爭吵。一會覺得對方天下第一,一會又把對方說的一錢不值。反覆的關係破裂,人際關係中衝突不斷。和他們相處的人經常會感覺很累,但是又無法抽身而出。 第五,衝動性(impulsivity)。常見的衝動行為有酗酒、大肆揮霍、賭博、偷竊、藥物濫用、貪食、**等。50%~70%的患者有過沖動性的自毀、自殺行為,8~10%的患者自殺成功。是一種高自殺率的疾病。突發性的暴怒、毀物、鬥毆、罵人也是常見的衝動行為。

第五,應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狀

。在應激情況下,容易出現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牽連觀念,如短暫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現實基礎的錯覺或幻覺等,一般來說這些症比較輕微,歷時短暫,精神壓力解除後能很快緩解,抗精神病藥物也有效。 診斷標準 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最具有權威性的診斷標準是DSM-Ⅳ(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這個診斷標準首先是起源於1967年時,在精神分析師Stern和Knight的工作基礎上,Kernberg提出了邊緣人格結構(borderlinepersonalityorganization,BPO)的概念。

被忽視的心理疾病

按照國際通用的診斷標準,邊緣性人格障礙一般有5個表現症狀,如果有三個符合就可以被確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為什麼我的標題是“被忽視的心理疾病”呢?因為現在我們越來越多地發現,

在諮詢中,我們的來訪者並不是以邊緣性人格障礙這個問題的主線來找心理醫生的,他們會以情緒問題、親密關係問題、職業發展問題、人際關係等問題來進行心理諮詢。

但最終發現,會有一定比例的人是伴隨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而且,存在這一方面問題的當事人,已經佔全部來訪者的百分之二十。這是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中的發現。

有一些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有可能會從診斷到諮詢都被忽視掉,這會產生一些不好的結果。一是由於沒有診斷準確,所以諮詢就會從情緒或是關係上面去進行,使諮詢沒有針對性,這樣就會影響到諮詢效果。第二個是,如果諮詢師對邊緣性人格障礙沒有一個清晰的理念,這個問題還會不經意間傷害到諮詢師。因為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本身對關係不確定,沒有一個穩定的關係模式和認知。他要是極度的崇拜你,就會盲目地幻想,把你幻想成一個很完美的人,這樣我們就可以看作是一個移情很嚴重的人,邊緣性人格障礙發生移情的機會很高。但是他有可能從一個移情狀態到另一個移情狀態,就是他有可能把你貶得一文不值,他會說你不好,你不是一個好人,從而攻擊你,但攻擊的同時他又離不開你,他可能天天說你不好,但是天天又在找你。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不只是對心理諮詢師,在生活中他們也是這樣的人

我恨你,但我又離不開你。

這個特徵最主要的表現是在親密關係上。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

他可能會將某個人看得很完美,成為他心中的偶像。當有人膽敢評價他的偶像,而評價的標準和他不一致的時候,他不會考慮這個評價是否客觀,是否正確,他會立刻進行反擊,會做出攻擊性的語言和行為,來保衛他的偶像,以表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例如,愛慕劉德華的楊雪娟就是典型的邊緣性人格障礙,她認為自己把你當神一樣的看待,全都是為了你好,可你卻不為我考慮,從而就會貶低你,所以就會有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做出一些自殺的行為來引起你的注意。

但是,這樣人際關係的認知在不久之後就會發生轉變,

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判斷錯了的時候,就會完全推翻自己的判斷,會覺得自己的偶像很不好,一無是處,這就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許多著名的心理諮詢專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自己的諮詢室裡對這樣的來訪者,透過保安把他們趕出去;在自己的家門口遇到每天等待在這裡的崇拜者。一旦確定你不像他幻想中的情景那樣對他好,就會有攻擊行為和舉動來引起你的關注。我們的同行就有被他的來訪者威脅自殺,導致休假一個月才緩過來的例子。也有因為遇到這樣來訪者,自己受到傷害,而選擇“退出江湖”,結束自己的心理諮詢職業生涯的例子。

為什麼他\她剛才還對我柔情似水,頃刻間又要將我撕成碎片?為什麼他\她原本稱讚我才華橫溢,轉眼又罵我卑鄙可恥?為什麼他\她害怕孤單,不能忍受冷落?為什麼他\她說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我?為什麼一個聰明而有教養的人,

有時竟會完全失去理智?答案很可能很簡單: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心理

要想幫助他們,

就首先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行為,你得先離開你自己的世界,進入他們的世界,因為你同樣在要求身邊的患者進入你的世界。

閱讀此書時,務必牢記,這些邊緣型人格障礙行為時常是無意識發生的,只是患者想保護自己,而不是要傷害你。

常見的想法到國外旅行時,理應入境隨俗。同樣的道理,與邊緣型人互動時,也應該瞭解他們無意識的假定可能與你的很不一樣。這些假定包括:

● 我必須無時無刻都被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關愛,否則我就一無是處。我只有在各方面都很能幹,才算是一個有用的人。

● 有些人生來完美,有些人則差勁透頂,他們活該倒黴,理應接受責難和處罰。

● 我的感覺總是受到外界事件的影響,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反應。

● 沒有任何人對我的關心勝過我對他的關心,因此,我總是失去我所關心的人。縱然我盡力挽回,但他們還是離我而去。

● 如果有人對我惡劣,我會以牙還牙,甚至變本加厲。

● 孤獨一人時,我一錢不值。

● 唯有找到一個無私奉獻、十全十美的人愛我,無怨無悔地照顧我,我才會快樂。如果有人本可以愛別人但居然愛上我,那這個人一定有毛病。

● 當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我無法忍受那種失望和挫折。我非得做點什麼,才能趕走這種感覺。

用感覺創造事實情感健全的人通常以事實為依據來產生他們的感覺。如果爸爸每天晚上大醉而歸(事實),你可能會擔心(感覺)。如果老闆稱讚你在一個大專案上表現傑出(事實),你會覺得自豪而愉悅(感覺)。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事方式正好相反。

當他們的感覺不符合事實時,他們會無意識地修改事實來配合感覺。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看法與你的看法差別那樣大的原因。

與人格障礙的相處之道。

(1)不要否定他們,他們的心理受不了

存在人格障礙的人心理都有一些偏執,自我感覺良好,難以意識到自己存在問題。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他們的心理很脆弱。

如果他們遭受到指責和否定,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被打破。心理上只有兩種選擇:

1。接受其他人的批評,認為自己存在問題。在他們極端的思維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然後變得抑鬱。

2。繼續堅持己見,堅持他們是正確的,其他人的批評都是惡意中傷,是對他們的蓄意傷害。

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當然會選第二種。

(2)他們否定你時,不要爭辯,他們是“無意”的。

人格障礙的一個特點是缺少共情能力,即,沒有同理心。他們很難注意到其他人的情緒反應,即使注意到了也不會在意。經常說“你怎麼這麼敏感,經不起開玩笑?”,“你怎麼這麼蠢?”總之,他們可能會在語言和行為上對其他人造成很多傷害。

但他們真的是無意的,他們感受不到自己在造成傷害。在極端情況下,缺少共情能力的人,看到其他人被殘忍折磨,痛苦哀嚎,依然覺得很開心。

但如果你要爭辯,也同樣的否定他們,那麼請參考第一點。

(3)你要習慣自己的形象在“天使”與“魔鬼”之間切換。

他們另一個特點是思維很極端化,屬於“全或無”的狀態,非白即黑,沒有中間過度。

如果今天心情不錯,與你聊天很好,就覺得你是“天使”,是完美無瑕的大好人。

如果今天心情不好,與你相處不好,就覺得你是“惡魔”,全身一無是處的壞蛋。

所以要有心理準備,做到寵辱不驚。如果做不到,那麼請參照上一條。

和他們相處確實有些困難,但有的時候他正好是你的合作伙伴、上級、家人,你不得不與他們友好相處的時候,就好好記住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