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性截癱的中醫辨證是什麼?鄂東小汪醫生讀中醫2021-03-04 10:33:16

目前,一般主張針灸之前先要解決脊髓損傷後的再生與恢復的條件,亦即解決必要的通路,早期應積極配合手術和閉合復位。在針灸方法上,仍以刺灸法為主,可配合運用芒針、電針、穴位注射等,並內服中、西藥物。現在報道的病例,多數是綜合治療的。不少資料表明,針灸等穴位刺激,在一定條件下,對脊髓損傷有一定促進恢復和再生作用,並可在不同程度上恢復其功能障礙。故針灸對本病症的臨床價值應予肯定。針灸的有效率約在80%,而基本痊癒率則在15~20%左右。

痙攣性截癱的中醫辨證是什麼?

痙攣性截癱的中醫辨證是什麼?

痙攣性截癱的中醫辨證是什麼?

【治療】

體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斷面九針穴、伏兔、足三里、陽陵泉、絕骨、解溪;2、腎俞、次髎、血海、三陰交、髀關。

配穴:調理二便加氣海、中極、秩邊、天樞、上 、中 、下 。

斷面九針穴位置:上穴為損傷平面上一個棘突,下穴為腰椎5(L5)棘突,中穴為上下穴連線之中點,加上、中、下三穴之兩旁夾脊穴,共為九穴。

(二)治法

藥液:紅花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維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加維生素B12100微克/毫升)。

每次主穴兩組分別取2~5穴。配穴據症取2~3穴。主穴第一組為毫針刺,第二組為穴位注射。血用穴則可針刺與穴注交替。毫針刺法:要求深刺,針深1~3寸,用較大幅度提插捻轉,中強刺激強度,使背部穴針感傳向麻痺平面以下,腿部穴儘量激發針感。血用穴可用中弱刺激,但要求任脈穴針感傳至陰部,秩邊斜向內刺,使針感傳至小腹,天樞穴傳至腹股溝。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1小時。

穴位注射法:上述藥液任選1種,亦可交替選用。上下各取1~2穴,用5號齒科針頭,深刺並作反覆提插後,以較快速度推入藥液,每穴1~2毫升。隔日1次,穴位交替輪用。

體針10次為一療程,穴位注射5次為一療程,隔3~5天后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基本痊癒:能獨立行走,近似隨意膀胱;顯效:扶拐行走,反射性膀胱;有效:拄拐代償行走,膀胱括約肌功能部分恢復。

共治療578例,基本痊癒55例(9。5%);顯效及有效439例(76。0%),無效84例(14。5%),總有效率為85。5%[2~4]。

體針

(一)取穴

主穴:損傷平面上(1~2個棘突)和下(1~2個棘突)的督脈穴和夾脊穴,膈俞。

配穴:分4組。1、關元、中極、天樞;2、秩邊、殷門、委中、崑崙;3、髀關、伏兔、足三里、衝陽;4、環跳、陽陵泉、絕骨、丘墟。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第一組每次取2~3穴,餘每次取一組。督脈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針刺穴位的上、下兩個棘突點間的面板,右手持針,針尖垂直刺入,緩慢均勻提插,以測知針尖所遇之阻力,並體會指下感覺。如因骨折或脫位使棘突間發生改變時,可按照損傷平面上下選取督脈穴的原則,加用其他督脈穴。進針深度一般為1。5~2。5寸,當手下感到彈性阻力(為刺中黃韌帶),區域性脹、重、酸感時,仍可繼續針刺。一旦指下有空虛感,且病人自覺針感向雙側下肢或會陰部放射,則不得深刺,稍將針外提。施平補平瀉手法。配穴,應儘量使之得氣,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4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623例,用類似上述標準評定,基本痊癒106例(17。1%),顯效165例(26。5%);有效260例(41。8%),無效91例(14。6%),總有效率為85。4%[5~7]。

電針

(一)取穴

主穴:扶突(臂從神經)、曲池(撓神經)、衝門(股神經)、陽陵泉(腓總神經)、腰俞(馬尾神經)、阿是穴。

配穴:中極、關元、會陰。

阿是穴位置:脊柱正中線,損傷平面兩端棘突間。

(二)治法

本法主要是透過刺激神經幹的方法進行治療。針刺時務求刺中神經幹。主穴可根據癱瘓部位選取,阿是穴每次均取。大小便障礙者加取2~3個配穴。具體刺法如下:扶突穴針刺2~3釐米,使上肢有觸電感,由池深刺3~4釐米,使前臂有觸電感。以上兩穴為上肢亦癱瘓者選用。下肢截癱用下述穴:衝門,刺入2~3釐米,肌四頭肌出現收縮;陽陵泉進針2~3釐米,小腿外側有觸電感;腰俞,針尖向上,在骶椎與尾椎間向上深刺入6~8釐米,針感放射至會陰;阿是穴由上、下棘突間刺入,深約4~6釐米,法同體針部分所述。配穴,任脈穴針感向會陰放射,天樞穴傳至腹股溝。然後均通以電針,電針時,正脈衝不小於25V,負脈衝不小於45V,用連續脈衝波,每次通電5~10分鐘,每日2次(背部和腹部穴各1次),每週12次,3個月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基愈:能單獨行走,肌力恢復在Ⅳ級以上,生活自理,大小便基本自控;顯效:治療前臥床或靠輪椅,治療後能扶單拐或雙柺行走1千米以上,肌力Ⅱ級或Ⅲ級,大小便控制1~2分鐘;有效肌力提高1~2級,運動、感覺、大便均有好轉;無效:治療前後無變化。

共治療71例,結果痊癒7例(9。9%),顯效19例(268。%),有效36例(50。7%),無效9例(12。7%),總有效率為87。3%[8]。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百會、前頂、夾脊(從受傷脊柱上2椎體至第5骶椎,旁開2寸)、環跳、腎俞、承扶、殷門、承山、崑崙;2、百會、前頂、肩 、曲池、外關、合谷、大腸俞、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八風。

配穴:小便失禁加關元、氣海、八髎,大便失禁加天樞、支溝。

(二)治法

以電針為主,每次取主穴一組,據症加配穴,分別在頭部、四肢、背部穴通連續波,頻率60~80次/分,刺激量以可耐受為度。留針30分鐘。灸法:電針腹部時取關元、氣海;針背部時取腎俞、大腸俞。在電針留針時用灸盒施灸30分鐘,以區域性潮紅為度。穴位注射:腰及下肢穴,每次取3~4穴,交替應用。藥物為維生素B1、B12以及硝酸一葉荻鹼,每穴0。5毫升。以上方法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

(三)療效評價

共治37例,基愈5例,有效28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