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大鵬話歷史2017-10-07 08:06:42

實力不如大遼嗎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王大器2017-12-11 23:57:49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北宋時期的亞歐大陸

契丹(即遼國)比北宋早建國六十多年,在中原地區尚且四分五裂時,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便統一了契丹八部,並且學習中原文明,確立了契丹皇位的世襲制度,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字,並且長期處於國運上升期。可以說從契丹滅後晉開始,契丹與中原王朝便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直持續了數十年,直到宋真宗時期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那麼,宋朝建國之後迅速統一了中原,並且多次與遼展開大規模作戰,甚至曾經主動出擊,但為何宋朝一直對遼國懷有深深的恐懼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這應該與幾次大戰有關。

柴榮、趙匡胤北伐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五代十國形勢圖

遼國與中原文明的軍事敵對,其根源也許並不在於契丹長期騷擾宋朝邊境,掠奪北方漢人的財物,因為當時的契丹已經不是單純的遊牧民族,他們有了國家和人民的概念,他們對待後晉遺民也沒有特別過分的壓迫政策,反而是鼓勵他們開墾土地、發展經濟。契丹與中原王朝的戰爭多是對方首先挑起的——因為燕雲十六州在他們手中!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都曾經多次御駕親征北漢,企圖先收拾了這個割據北伐的小政權,然後以它作為跳板,東征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出於種種原因,這兩位雄主都沒能成功。

太平興國北伐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後周與北漢對峙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在基本上完成了南方的統一之後,終於可以向北方進軍了,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宿敵北漢終於被消滅。隨後,在沒有經過任何休息與整頓的情況下,趙光義下令北伐軍揮師東進,企圖一鼓作氣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他遭遇了北宋前所未有的慘敗,上萬宋軍在潰敗中陣亡,趙光義本人也受傷,乘坐一輛驢車一路南逃。

雍熙北伐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宋太宗趙光義

北宋經過七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大增,而此時遼景宗剛剛駕崩不久,遼國主少國疑。趙光義決定趁此機會再次北伐,這次他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動用了久經沙場的名將以及全國最精銳的二十萬大軍,然而,最終的結果依然是潰敗。這一戰可以說是影響整個宋朝的一次重要轉折點,因為它導致了宋朝武力“終宋不振”,並且對遼國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感。此後,宋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北伐,而是徹底轉變為消極防禦。

澶淵之盟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宋真宗趙恆

雍熙北伐之後,宋遼之間展開了持續四十多年的小規模戰爭。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挑起了一場近乎滅國級的大戰,遼承天太后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二十萬精銳部隊南下,而宋真宗也在宰相寇準的建議以及強迫之下御駕親征。但是由於遼國孤軍深入,背後有十幾萬宋軍作壁上觀,而且遼軍主帥蕭撻凜在巡視中死於宋軍八牛弩之下,所以遼國便有了議和之心。宋真宗巴不得趕緊班師回朝呢,於是便同意每年給遼歲幣三十萬兩匹,雙方達成“澶淵之盟”。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澶淵之盟

幸虧兩國在北宋建國早期便達成了和議,並且雙方嚴格遵守盟約,共同締造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否則如果是真宗之後任何一位皇帝再次趕上與遼作戰,那應該會受到更加慘痛的教訓吧!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北洋水兵2019-10-11 20:50:04

感謝邀請。

北宋國力不一定就強過大遼,因為古今中外國力往往和武力掛鉤,而北宋武力值可謂是一塌糊塗,甚至還不如五代省長的水平。五代時期的李克用的沙坨集團憑藉幾千鐵騎就能擊敗契丹上萬大軍,打的耶律阿保機不敢南下;同樣出自沙坨集團的後晉雖然向契丹稱臣,但是後晉依然曾經兩次打敗契丹,耶律德光最慘的時候騎駱駝逃命,最後契丹在內應的幫助下才滅亡後晉。但是北宋同樣也出自沙坨,為何就不行了呢?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這主要是兩點原因:

第一,趙光義兩次北伐失敗徹底葬送了五代留下的軍事基礎。

趙二由於得位不正,所以為了轉移國內視線以及建立武功沖淡因為得位不正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先後進行了兩次北伐。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高粱河之役趙二屁股中箭,趴在驢車上逃命;雍熙北伐宋軍也是慘敗而歸,大量的軍士殞命沙場,大遼以宋軍屍首建京觀誇耀武功。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兩次北伐的失敗五代留下的軍事精英幾乎是損失殆盡,尤其是可以充任重步兵、重騎兵的精銳武士十不存一,對於北宋來說堪稱是毀滅性打擊。

第二、北宋繼承了唐朝打擊武將的玩法。

唐朝就利用科舉制度、抬高知識分子政治地位等方式打擊換工作是集團,北宋又繼承了這一手,因為北宋初年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上都有大量的武將,他們不僅有軍權,在政治上還有不小的話語權。正如趙大所說,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趙大為了讓他趙家江山穩固,就祭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手段,收走了那些軍功卓著的武將的兵權以及政治權利,給他們一部分經濟利益將其養了起來。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同時,不管是趙大還是趙二

都透過科舉制度來穩固皇權,因為武將受到打擊,文官集團就會一家獨大,所以趙二大力推行科舉,讓文官集團互相牽制。同時,為了防止中央和地方出現武夫黃袍加身的玩法,打擊武將的政治地位、以文官領軍的玩法就成了政治正確。因為相比於武將,文官的破壞力微乎其微,而且趙家也樂見文官扯皮,因為那樣老趙家坐在龍椅上的屁股更穩當。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這兩套玩法的後果就是北宋武力衰退,而且武將的後代基本上都放棄了從軍,轉而走上了科舉正途。

至於為什麼北宋武力衰退,我們可以看看對面的大遼是怎麼玩的。大遼總體上並非北宋那種君主集權,而是採取聯邦制,境內除了契丹本族之外,渤海、奚、漢等民族皆按照本族習慣法自治,根據入夥時間長短決定利益分配。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而且大遼境內各族都有本族的武裝,戰事一起根據契丹皇帝的徵召參軍作戰。就以大遼的燕雲漢人來說,由於燕雲漢人根據漢法自治,而且賦稅也輕,再加上燕雲地區受少數民族影響較大,壯丁幾乎人人都練習武藝,根據契丹的檔案,燕雲漢人中。的軍事精英武藝並不比本族武士差,甚至更強。這一點來看,遼末時期燕雲漢人的武裝可以打敗宋軍,而且以燕雲漢人為主組成的常勝軍也是北宋末期戰鬥力最高的部隊。

那麼為什麼同是漢人,戰鬥力會天差地別?因為契丹並不以科舉為唯一正途,不管是什麼出身,只要取得了武功就可以再契丹那裡獲得相應的回報,可以出入朝堂,也可以作為封建領主享受經濟特權。而北宋則不一樣,一個功勳卓著的武將政治地位還不如一個只會之乎者也的文人,甚至還低同級文官一頭。請問這時候學習武藝還有什麼用呢?

全文完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賈佔2932019-10-02 14:51:03

國家富不見起能打仗,北宋到徽宗的時候,就不注重軍事,以儒家的思想為教導,注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成天歌舞昇平,這樣能不滅國嗎?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而知而行的歷史2019-10-05 14:17:32

北宋一直以其富裕為世人所稱道,當時已經有了近代社會文明的很多因素,如房地產市場,城市福利機構等等。北宋的先進發達是多方面的,即使有很多科技成果,可是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宋朝時期,反而是在不起眼的英倫三島。直到現在,也還是有很多學者認為工業革命的出現是一種偶然現象,並不是因為英倫三島的獨特性,他們參考的物件也包括了宋朝。

中原文明成為東亞地區的核心是一件很久遠的事,很多周邊民族都自動依附到華夏民族的敘事當中,甘願成為華夏民族的一份子。更多的時候,是華夏民族也不願意接納他們,稱呼他們是東胡西夷北虜南蠻。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帝國,皇帝們將他們視為世間真理的政治倫理和文明秩序透過征服的手段囊括進了帝國版圖。這種政治自覺在歷史上所有帝國的行為上都存在,他們視自己是萬國之王,是普天之下的所有子民的君主。這種情況,在東亞地區,最終建立了朝貢秩序。

在朝貢秩序穩定後,甚至是在此之前,中原文明與化外之地就已經存在很多交流了,畢竟戰爭也是一種交流。有很多周邊民族積極努力地學習中原文化,這是進步的表現。當然也存在歷史反動,就像北魏漢化後的內戰一樣。但是不管怎樣,周邊民族學習漢文明的結果,就是周邊民族快速發展起來了,不管是政治文明還是科技水平。這一點,在唐朝時形成了一個臨界點,標誌點是安史之亂。

河北地區的胡化嚴重,使得中原地區的科技水平,如鹽鐵之利都被東胡學去了。當時就有很多北方士大夫不願意與胡人為伍,紛紛南遷。胡人透過河北這個橋頭堡,與中原內地的交流更加頻繁和快捷,進化更為迅速。突出的表現是是五代十國時,除了後梁和後周是漢人所建,其他的三個朝代都是沙陀人建立的。其中,契丹人還攻進了開封,在中原稱帝三個月,很多節度使也承認了契丹人的統治。遼國最終被稱為正統王朝,這三個月可能就是最大的法理基礎,契丹人也認為他們是繼承了後晉的法統。

北宋時,中原王朝的發展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政治進步,經濟發達,軍事先進,當然土地兼併,階級矛盾尖銳也是不可迴避的問題。梁山水泊的故事,反映的就是北宋末年的民間慘象,以至於吃人的描寫比比皆是。與此同時,遼國等周邊民族的文明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們經歷過了原始部落時期,奴隸制時期,快速進入到了封建化階段。封建地主對擴張土地有著旺盛的需求,而中原王朝一直希望的科技禁運,也在日復一日的走私活動中形同虛設。周邊民族都獲得了與北宋王朝相比沒有代差的科技水平,這使得周邊民族獲得了與北宋王朝對峙時的不對稱優勢。

北宋國土大體上是傳統漢地,經濟基礎好,民生富庶,這與遼國等周邊民族建立的國家相比有很大不同。北宋如果與遼國打對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最終損失最大的肯定是北宋。遼國除了燕雲十六州還有點人口和耕地資源外,其他都是草原荒漠,北宋軍隊佔了那些地方無法獲得持久的保障,千里饋糧又會加重財政負擔。南宋末的端平入洛行動的最終失敗,不在於士兵不夠英勇,就是因為從江浙運糧,緩不濟急啊!所以,在與遼國的戰爭中,北宋的核心訴求就是燕雲十六州。可是幾次大戰下來,北宋開國精銳損失慘重,終於與遼國形成了對峙局面。

雖然,這其中有很多人禍,北宋確實有機會趁著遼國內亂奪取戰爭的勝利,北宋的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皇帝對武將的不信任導致了戰爭最終失敗,後來的北宋歷代皇帝也始終沒有能力改變這一局勢。

北宋國力之強,在於商業發達提供的城市活力和稅收的增加。商業發達的根本在於失地農民增多,進入城市成為僱工或者手工業者,這與北宋不禁兼併的土地政策是直接相關的。因為這土地制度,北宋朝廷不能實行唐朝初年的府兵制度。府兵制度的最大優點是聚則成兵,散入州府,不能與將領形成過於密切的依附關係,皇帝也因此信任帶兵將領,得以全力支援前線。北宋沒有進行土地國有化改革,因此沒有形成府兵制度的經濟基礎,採取了募兵制。為了加強對募兵的管理,北宋朝廷又進行了三權分立,將財政權,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開,雖然還保留有節度使的稱呼,但是那只是榮譽稱號了。

所以,北宋軍隊作戰,到處都是掣肘,前線將領們甚至要拿著皇帝給的陣型圖來排兵佈陣。這些將軍們也很糾結,如果不聽聖旨,即便打贏了,也可能會在皇帝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是打輸了,那就直接玩完了。所以,北宋一朝,很少出現進攻型的將軍,多數是防守反擊型的。除了缺少戰馬的原因外,將軍們但求無過的心理也佔了一部分。

如果從根本上來分析北宋為什麼不能滅掉遼國,最大的原因即在於北宋朝廷是禪讓得來的政權,充滿了政治妥協,沒有進行土地改革,使得北宋王朝沒有建立有效的軍事制度的經濟基礎,限制了軍事實力的發揮。同時,遼國的發展水平也遠遠超過了歷史上其他遊牧民族,建立起了遊牧農耕二元帝國,作戰實力和潛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北宋初期百戰之餘精兵的一再攻擊下也保持了相當頑強的戰鬥力,得以與北宋形成了對峙的局面,並一度反殺到黃河岸邊。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置身黑白的精彩2017-12-13 11:15:46

太祖太宗二人並不怕!四十餘年的對抗,各有輸贏,勢均力敵!

北宋的畏懼是從太宗之後,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才開始的

太祖雄才大略,數次舉兵伐遼,而其弟即位之後也毅然發動大型戰爭對抗遼國。

只是他有他哥哥的雄心卻沒他的本事,但是就算如此,依然可以和遼國一爭高下,勢均力敵。

只不過自這二人之後,再無雄才大略的帝王,反觀遼國,蕭太后卻勵精圖治,早在太宗時期就完成對宋朝進攻的防禦,並使得遼國國力達到鼎盛。

太宗死後,蕭太后舉兵伐宋,並迫使急於求和的宋真宗做出妥協

澶淵之盟的修訂,徹底將兩國的定位做出了一個界定

雖然大宋軍事實力由於杯酒釋兵權和強幹弱枝的政策有所下滑,但是並不至於全線孱弱

只是統治者的政策變化,和方向性導致更多的是希望和平發展,不要出現戰爭

到了靖康之難,那就更不用說了,雖然遼國士兵勇武,但宋朝並不缺名將

宗澤、李綱都是一頂一的高手,奈何統治者確實懦弱不堪,而後南宋也是如此,岳飛鼎盛時期宋朝軍事實力絕對可以和遼國一較高下,結果不用我多說,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我的結論是:

北宋太祖、太宗並不懼怕大遼,而且積極作戰,屬於雄才大略的帝王

只是他們的繼承者,大都生長於皇室溫室之中,並未有什麼雄才大略

再加上奸臣誤國(兩宋奸臣何其多)

所以,一直懼怕是不準確的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香落梅2017-10-07 09:34:05

北宋的幾個皇帝生性懦弱,再加上權臣弄朝,政治不和,有能力的有心無力,沒能力的膽小怕事,所以,現世人們的印象中無能打敗了有能力的人,成了朝廷中心,成了宋懼於遼的直接原因。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世界人文歷史2018-03-29 22:03:39

916年,契丹八部之一的耶律阿保機在遼河(潢河)上游稱帝建國,開創了遼國的根基。等到40多年後,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黃袍加身、篡位上臺,建立北宋的時候,遼國早已經統治漠北多年,國家穩固、兵丁眾多。在宋遼對峙時期,遼國處於軍事主導地位,常常先發制人。可以說北宋在與遼對抗的過程中,自己總是處於不利的局面。但是造成北宋畏懼遼國的原因卻是多方面的:

第一、遼國先於北宋建立

五代十國前期,後梁、後唐對於新興的契丹一直處於壓倒性優勢。比如後唐莊宗李存勖在位時期,契丹人的多次南下均沒有結果,耶律阿保機最終憂憤而死。可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不斷在戰亂中更替,一代不如一代。可是遼國卻不斷髮展壯大,最終成為漠北的強敵。960年,後周將領趙匡胤採用慣例篡位,此時的北宋僅僅保有黃河流域,國內眾多武將手握重兵,國外南北兩線受地。

與穩固的遼國相比,新興的北宋王朝百廢待興,國家虛弱,處於下風。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第二、幽雲16州的喪失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幽雲16州是長城防線所處的丘陵山地,也是整個華北平原防禦東北和漠北少數民族的前沿陣地,漢唐等中原王朝均是利用此地阻擊少數民族。

後晉時期,石敬瑭為了取得契丹支援,主動將幽雲16州割讓出去,使得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等歷代王朝都處於不利的地理位置。

北宋建立以後,唯有沿著幽雲16州以南的地區修築認為的要塞、種植樹林,防禦契丹騎兵南侵。多年以後,女真金國就是從幽州南下攻滅北宋的。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第三、宋太宗伐遼失敗的陰影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在遼穆宗和遼景宗的時代,宋遼的關係較好就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比較剋制。可是在976年,宋太祖離奇暴斃。那位即位的太宗趙光義志大才疏,竟然主動邀戰遼朝。宋軍的前後三次伐遼,一次比一次敗得慘,一次比一次讓人嘆息。遼軍吃透了宋軍的戰術,利用騎兵的優勢,均採用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策略。

在宋遼的戰場上,數十萬宋軍精銳被消耗殆盡,宋太宗本人也在高粱河之戰中箭,後來因為舊傷復發而死。

宋太宗去世以後,後面的宋真宗、宋仁宗均長於深宮婦人之手,追求穩定,性格怯弱,在對待遼、夏等邊境問題上一昧息事寧人。

另外,由於開國時期的宋軍精銳被宋太宗大量消耗在了宋遼戰場上,導致北宋在另外的宋越戰爭、宋夏戰爭中嚴重兵力不足。

夏州(定難軍節度使)逐漸發展壯大,獨立為後來的西夏國;越南(靜海軍節度使)自南漢獨立以來,又成功抵禦了宋軍的進攻,脫離於中原之外。

第四、重文輕武閹割了宋人的武魂

太祖趙匡胤時代的宋軍戰鬥力還是可圈可點的,但宋真宗以後的冗官冗兵直接導致宋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北宋保持冗官冗兵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監督武將和部隊。兩宋時期,文官牽制武將的現象十分普遍,這是由於宋朝開國皇帝起源於武人篡位,所以後面的歷代君主都對武將防範甚嚴。為了監督武將和分化官員的權利,北宋設定的官僚集團格外龐大。

後人曾這樣形容北宋龐大的文官集團和雜亂的部隊:

其地不廣於前,而官僚兵丁竟數倍於唐(冗官冗兵)

。重文輕武雖然阻止了唐末五代以來“

兵強則逐帥,帥強則叛上”

的篡權現象,但是也導致北宋軍隊每況愈下,逐漸沒落。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劉庸694936072017-10-07 09:19:20

事物往往有其廳從靣性,唐重邊將而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以即後期的藩鎮割劇,最終敗亡於朱溫等武將,宋汲取其教訓,削弱武將權力,致邊患連年發生,進而亡於境外勢力,重文輕武或輕文重武都會使其政權瓦解,中國幾千年政權的更遞都是由制度設值產生的,要麼國強民窮,起義發生,要麼民富國弱外敵入侵,就是這麼輪迴的。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別丶扯些沒用的2018-12-18 20:25:44

因為歷史是清改的。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荒野歷史2018-01-07 08:11:44

遼國兩箭射怕了大宋全國上下!連皇帝都因此箭喪命。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滅掉後漢士氣高漲,好工貪戰的宋太宗又將矛頭指向了後唐時期石敬塘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宋太宗率二十萬大軍分兵四路伐遼,接連的戰爭使大軍疲憊不堪!最初,四路大軍進軍順利,收復了不少失地。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但隨著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失利及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被遼名將耶律休哥擊敗,宋太宗急令宋軍四路大軍撤退,並命潘美、楊業統率的西路軍護送百姓內遷。在幽州一戰中宋太宗自己都腿中兩箭,與大軍走散,沒有皇帝的軍隊瞬間土崩瓦解潰不成軍,再等宋太宗出現的時候他已是坐著驢車面色煞白頭髮凌亂的模樣,失去戰馬的皇帝狼狽不堪!此戰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被動挨打直至亡國。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之後,宋太宗的腿始終被遼國的箭所困擾,剪傷一直得不到根治時常在他的夢中隱隱作痛!這次大敗給大宋全國籠罩在一片陰影之中,據傳宋太宗的死也是因為一次剪傷的發作…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

之後的宋真宗在遼軍再次入宋時也是嚇得想要南逃金陵!寇準的出現促成了澶淵之盟遼宋之間安定了一百多年,代價是每年要給遼進貢,相當於臣服與遼了…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寧靜致遠njyz2019-10-02 12:09:01

北宋,南宋立國共三百多年,對外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與遼,金,西夏,蒙古一直廝殺激烈。在我們心目中總認為少數民族天生野蠻,只知道燒殺搶奪,但其實宋與各少數民族王朝戰爭當中,對方的情報戰從來就沒停止過。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曾使用情報戰,打敗了室韋部落,宋朝建立後,遼對宋朝的情報刺探,一直就沒有停過。遼刺探情報,主要是依靠兩國邊境貿易市場,透過漢人打聽訊息。都是把間諜偽裝成商人或和尚,這些方面讓宋朝很是頭疼,所以宋真宗年間關閉了很多貿易市場。

但出家人從來都是雲遊四海,無奈下,宋王朝規定河北地區的寺廟,不得收留從遼朝過來的和尚,如果要出家,必須由當地人擔保。北宋的文人地位很高,很多人都在朝中擔任要職,更重要的是詩人在作詩總喜歡把一些對政策的看法寫入其中,於是遼國經常是高價購買北宋文人的詩詞。以便找到可以利用的蛛絲馬跡。

公元1038年,雄州一個水塘因為大旱而幹了,知州知道後,馬上四處運水,硬是把水塘給填滿了,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因為水源地的儲量,也屬於軍事情報。宋王朝在各方面下了很多心思,但遼還是透過多種途徑,獲得了大量情報。

宋仁宗年間,有個大臣孔道府和遼朝使者一接觸居然發現,遼國對宋朝的很多東西都非常的瞭解。有一次蘇軾的弟弟出使遼國,發現自己寫的文章,宋朝人還不知道呢,遼國居然已經傳開了。宋仁宗時期的包拯就對宋朝的情報機關非常不滿意,以至於包拯經常對其批評。

因為遼在情報方面做的比宋朝好,所以在多次的宋遼戰爭中,遼總是提前摸到了宋的底牌,或者是提前做了軍事部署。宋仁宗時代發生“關南州之戰”,打到最後,雙方坐下來談判,宋朝使臣一共帶了三份不同內容的談判書,第三份的內容中向遼承諾的讓利最多,所以直到使者拿出第三份,遼才同意了。因為宋朝使團中有遼的間諜,使團剛出京城,談判書內容就已經被遼知道了。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清楓閣2017-10-05 23:20:24

因為宋軍和遼軍作戰,大多數都是戰敗的,能打勝遼軍的將領不多,分析原因如下:第一內部不夠團結,武將多主戰,文臣多主和。武將大多想透過打仗建功立爵,很少有像岳飛這樣真正是為了收復國土而戰的。文臣主和的原因宋朝施行的是高薪養廉,所以他們的工資很高。戰爭一打,所有的資源肯定要優先考慮戰爭前線,這樣一來,他們的乳酪就會被動了。第二因為國家主要管理人員的不合,主戰主和,導致執政者內心的搖擺,這種狀態,多多少少會影響士氣。第三怯戰,宋朝對遼怯戰是延續了很長時間的,想想趙匡胤他們兩個兄弟,燕雲十六州都沒收復回來,後期多次打仗,宋軍敗仗居多,所以很多人怯戰。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毛小瓏2017-12-12 09:31:17

宋,是極其懦弱的王朝,依靠進貢女人,資源維持生存,飽受壓迫奴役,南宋時期根本就不算是真正的朝代了,中國王朝劃分以得中原得天下為基礎,失去了中原地區,就算個小番邦,宋是個德不配位的朝代,正確順序應該是“秦,漢,晉,隋,唐,(遼,金,宋),元,明,清”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無氣倒被人欺2019-10-12 21:48:31

北宋的國力強,遼國的國力也不差啊。而且遼國比北宋更早立國,也正處在上升期,比起北宋是隻強不弱啊!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水過無痕有隻腳2017-10-07 08:34:24

文人當權,自然害怕,因為這是體質弱小的生物面對強健體魄的本能畏懼。文官把握政權的時候就是帝國滅亡之日。文人能發展保證帝國的發展,武將卻是王朝存亡的基石。在面對生存與發展的選擇時候,本能反應是生存。但是當體質羸弱的文人當權時候,這種本能的生物反應更加強烈,往往體現就是屈膝投降。因為他們身體的單薄已經決定了自身的無力自保。

宋朝活該滅亡,只有那些毫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才去懷念悲傷,普通百姓還是算了。讓軟蛋領著送死真真不如自殺。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宋順生5522019-10-02 13:07:43

國家雖富,但武人遭文人壓制太重,又失養馬之地,皇帝無開拓國土之志,忘國防而亡國的典範

為何北宋一直畏懼大遼?魂舞大漠2017-10-07 14:03:17

不要這麼說。大宋終滅大遼,遼又算得麼子。歷史興替不在乎一時短長,和為貴,是曲辱,亦為智慧,和乃我族成為世上五千年唯一永繼之因。金遼夏宋,始則傾軋,繼爾均衡,宋絕不輸任何一方而能求全委屈,多次以攻為主,你能說不作為?建國以官方以為示弱,其實郄心理明鏡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