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羅馬上空的鷹2017-11-23 12:53:00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實現了皇帝的最高集權,文臣武將,宦官內侍都成了皇帝的奴才,皇帝不需要用宦官來分文臣之勢了,也就沒有了明朝皇帝用來對抗文官的強勢太監了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非說不凡2017-11-23 11:01:11

首先感謝官方的邀請。

很多人覺得清朝沒有宦官專權而名稱有魏忠賢之類的九千歲是因為清朝吸取了明朝因宦官專權而亡國的經驗教訓。但是實質上是這樣嗎?吸取經驗教訓不得不說確實是一個原因但是卻不是根本原因。因為自朱元璋開始也是知道宦官專權是亡國下場,朱元璋一開始就警告過子孫後宦官專權會亡國。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那到底是何原因導致清朝和明朝對宦官專權的問題上大相徑庭呢?這個要從明清兩朝的體制說起。

明朝初建之時朱元璋召叢集臣制定嚴格的法律,鐫鐵牌置宮門,上面寫道:“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當時的朝廷雖然設立了二十四衙門,也任用了宦官但是對宦官的的約束是很嚴格的。但是在朱元璋去世後宦官的春天就到來了。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明朝之初,設丞相統率百官,由丞相處理中書省的日常事務。相當於皇權和相權共同掌管國家。但是在洪武十三年的時候,丞相胡惟庸“謀大逆”被殺,從此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職責。從此之後沒有了相權所有的權利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大小事情,事必躬親,朱元璋在位時按照《明實錄》記載朱元璋八天連續處理奏摺一千六百件,看了一百六十多萬字。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來,直到日頭偏西才回去。每天忙的要死要活。

到了明成祖朱棣,仍舊勤政,但是設立內閣幫助他處理一些事務但是內閣僅有議政權沒有決策權而且官位極地僅有五品。

朱棣死後明仁宗繼位但是十個月後就病死了,之後明宣宗高瞻繼位但是叔叔朱高煦造反,宣宗利用內臣太監打敗了朱高煦的造反。從此太監治國開始氾濫。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朱元璋曾經下令,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可是到了明後宗這裡居然開設內書堂,選小內侍,讓大學士教他們讀書寫字,逐漸形成定製。很多太監開始通曉古今,開始學會作奸犯科,經過多年形成氣候,從王振開始到魏忠賢結束。

從那時候開始,皇帝口述命令然後由太監執筆,再交給六部校對頒佈。到明武宗時宦官劉瑾可以掌握機密,批閱章奏,實權都在內閣首輔之上了。

從上可以看出哪裡是宦官專權明明就是太監在代表皇帝行使權力。朱元璋君權獨裁勉強還能事事親力親為但是他的子孫後代沒有能力獨立去運作如此龐大的系統。所以後來的太監專權其實是在分享皇帝獨裁的權力。很多人都說太監專權,其實是皇帝自己沒辦法處理如此多的事務只能將一些事務交給司禮監宦官衙門處理,在皇帝看來這些都是相當於自己專權。其實從根本上來說根本不是閹黨之禍,從頭到尾只是皇權之禍,皇權過大,皇帝一人無力獨自處理。他選擇了太監作為自己行使權力的代理人。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而到了清朝完全就不同了,清朝一開始自然是吸取明朝的亡國經驗。清朝入關之前,太祖太宗就開始規定不可以置宦官。但是入關之後順治還是沿用明朝的宦官制度但是不同的是清朝嚴防宦官專權。故對宦官有諸多的要求比如:沒有經差遣不能私自出皇城,不可以做自己職責之外的任何一件事情,不能結交外官等等,不然就會嚴懲。

清朝最嚴重的宦官放肆之事當屬宦官吳良輔,當時他以內務府事務太多慫恿設立了十三衙門,後來吳良輔權力變大被處死,康熙繼位後還廢除了十三衙門,清朝確實很警惕宦官。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但是清朝沒有宦官專權僅僅是因為吸取明朝經驗教訓並非如此簡單。真正的原因在於輔助皇帝行使權力的人群不同。

清朝仍舊沒有丞相制度,但是也不需要太監幫忙。清朝是由太監變成了宗室。清朝最大的政治特點是部族政權。也就是說他們的政權掌握在某一個部落手中。原本皇帝應該是被全國人民擁戴的,但是清朝的皇帝背後是有一批特別擁護皇帝的人,這就是皇帝同部落的人。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愛新覺羅的宗室就是足以影響整個朝廷的宗室。清朝有自己滿洲人這樣一個團體還需要什麼太監執政呢?最明顯的就是慈禧垂簾聽政期間從他重用各個親王就可以看出端倪。慈禧先後重用了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其實明清的政治走向很相似都是將君主專制變成了君主獨裁,只不過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團體替他們分擔他們的獨裁,明朝選擇的是宦官,所以有宦官之禍,清朝選擇的是宗室部落,所以有部族之禍。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龍鎮2017-11-22 23:52:53

清朝的統治者,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對於宦官干政的警惕性,高於以往任何一個朝代。

順治年間,清兵入關,完整接收了明朝的江山,也接收了明朝的宦官制度,而且出了一個著名的太監,名叫吳良輔。吳良輔深受順治皇帝寵信,主持“內十三衙門”,一度干預朝政,造成極壞影響。順治十五年,吳良輔因“交通內外官員,作弊納賄”被查,但是因皇帝包庇,竟然躲過一劫。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康熙即位之後,整頓宮中秩序,借頒佈順治罪己詔之機,對太監勢力大加打擊,其中有一條:“明朝亡國,亦因委任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衙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以致營私作弊,更逾往時,是朕之罪一也。”根據這一條,立即裁撤“內十三衙門”,並處斬吳良輔。太監勢力,從此一蹶不振。這是康熙朝做得極其利索的一件事。太監沒了衙門,也就沒有了干預政治的基礎。雖然此後不乏深受皇帝、太后寵信的太監,有的甚至頗有權力,但畢竟是奴才得勢,難成氣候。相比之下,明朝宦官內管特務機構,外監軍事行動,拿著尚方寶劍辦事,出個九千歲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乾隆皇帝對付太監的手段,頗為聰明。他將宮中太監,改成秦、趙、高三姓,合起來便是秦趙高,以此告誡權貴,太監干政,是可以亡國的。以將內奏事處的太監,一律改姓王。因為王是大姓,若有人到內奏事處打聽訊息,問到“王公公”,個個都是王公公,自個難免犯暈。

慈禧身邊的太監,有兩個最出名,前期是安德海,後來是李蓮英。據野史記載,咸豐皇帝去世後,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發動政變,安德海有密傳書信之功,因此居功自傲,頗有顧盼自雄之意。後來奉慈禧之命出宮辦事,行事頗為囂張,被山東巡撫丁寶楨逮住,以“宦豎私出,非制”為名,就地處決。以慈禧之強勢,竟然不敢為安德海說一句話(當然也有避嫌的考慮,當時有謠傳說安德海不是太監,而是慈禧的面首)。可見清朝對於太監干政的防禦,實在是很成功的。至於後來的李蓮英,也算是權傾一時,可是這個權,也僅僅是在慈禧太后面前說幾句話的權力。不能否認這幾句話很有份量,使得很多王公貴族都要巴結他;得罪他的人,往往要倒黴。但他知道自己的底線,絕不至於結黨營私,因為一旦犯了這個忌,恐怕連老佛爺也不肯保他了。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歷史觀古亦今2018-02-19 00:06:50

為什麼清朝在繼承了明朝的制度的同時卻並沒有出現諸如魏忠賢、王振、劉瑾這樣權勢滔天的太監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杜絕了太監掌權的機會嗎?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在明朝建立之初,按照朱元璋的設想整個明朝是皇帝坐鎮中央,宗室保衛四方這樣一個格局。按照朱元璋的設想:宗室被賦予了足夠的參政權和兵權,因此皇帝的權柄也不用擔心遭到官僚集團的架空。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但明成祖朱棣的政變卻打破了這一格局,朱氏宗室儘管並沒有因此遭到清洗,但卻失去了參政權和兵權。儘管擁有吃穿無憂的生活,但卻不允許他們有所成就,這也讓整個朱氏宗室力量幾乎為零,王爺們整天無所事事只能靠著賣賣菜、種種地、養養豬來打發時間。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為了保證皇帝的權柄、制衡官僚集團手中的權利,迫於無奈皇帝就必須要再扶持一個利益集團避免造成一家獨大的局面,而太監沒有勾勾不用擔心後患,又離不開皇權的庇護足夠忠心,因此太監無疑就成了皇帝扶持的不二人選。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

而到了清朝,清朝雖然表面上是一個封建制度下的大統一王朝,但實際上確實一個以滿人利益集團為主的酋長國。對於整個清王朝而言,其核心收益者是為數不多的滿人利益集團,而皇帝在這個利益集團中則是扮演這集團首領這樣一個角色,因此皇帝並不需要再去扶持一個勢力去平衡自己的權利,而對於皇帝而言,太監只是奴僕他們也並不需要擁有權力。

總的來說,我認為清朝之所以沒有出現諸如魏忠賢、王振、劉瑾這樣權勢滔天的太監,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清朝的皇帝並不需要透過太監掌權來平衡朝政。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力薦美文2017-11-22 16:32:27

因為清朝的機制本身就是為了避免明朝產生的悲劇而建立的,他根本沒有給予這些太監們那樣大的特權。即使有時太監想獨攬大權,也沒有那個時候的東廠西廠替他們跑路。

為什麼清代的太監都是一副奴才相,沒有出現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三多學歷史2017-11-24 13:01:31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宦官為什麼會出現像魏忠賢這樣的人,這其實是皇帝為了平衡政治需要才會出現的。在明朝,宦官首次開始冒頭是明宣宗設定內書堂教太監讀書開始的,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文官在政治上開始報團對抗皇權,而皇帝不可能自己去衝鋒去單挑啊,所以就把宦官拉過來當馬前卒。然而清朝不需要宦官來當馬前卒,他們有自己的旗人,清朝在中樞設定了滿漢2套人員,在地方上巡撫總督都都是滿人,只有下面的人才全是漢人,皇帝不需要滿人有多大才能,只要能監督漢人就行,也因此出現了非常多混蛋的巡撫總督,還有像和珅這樣的人。你把這群人當明朝的太監來看就行,都是一類貨色,甚至還不如,畢竟人多從內書堂出來的太監基本都非常有才,但魏忠賢不是內書堂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