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的歷史是如何發展的?蘇州老楊說茶2019-07-04 15:13:35

據歷史文獻記載,安化黑毛茶的加工技術的創新發生在明代中期(十五世紀)以前,當時安化、桃源一帶茶農改變四川“烏茶”加工中將綠毛茶潮水,長時間堆積“做色”後蒸壓成塊的做法,改用鍋炒殺青,趁熱踹揉漚堆(渥堆發酵),七星灶松柴明火乾燥等技術加工黑毛茶,這種初制過程中進行“渥堆發酵”生產黑毛茶的工藝,成為此後黑茶加工的經典工藝與核心技術,奠定了現代黑茶加工的技術基礎。

史料記載,明朝嘉靖3年(1524年)以前,安化的茶農發明了黑毛茶的初制加工技術。明朝萬曆23年(1595年)被定為“官茶”後,以“陝引”和“甘引”的形式運銷西北。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前後,來安化採購“甘引”的茶行開始將安化黑毛茶運至陝西涇陽,委託當地茶坊加工成“茯磚”茶。

1958年以前,茯磚茶的生產主要集中於涇陽。安化茯磚的研製,開始於1950年中國茶葉公司安化磚茶廠試製茯磚茶。當時,中茶安化磚茶廠從涇陽僱請技工三名,並取涇陽水來安化開始試製,同時由武漢大學生物系趙教授來廠指導,進行近一個月的研究,主要對水熱處理,加茶汁、乾溼調劑火溫等諸工藝的控制,於1953年獲得成功,從此,”茯磚“移地築制的歷史得以改學。1958年,黑茶磚機制工藝壓制茯磚又獲成功,自此結束了幾百年手工築制茯磚的歷史。1958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茶葉局考慮到在涇陽製茶,存在著二次運輸,成本偏高等原因,取消了咸陽涇陽茯磚廠,將茯磚加工的任務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擔。

清朝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陝西商人在安化創制了圓柱形的“百兩茶”。清朝同治年間,晉商“三和公茶行”在“百兩茶”的基礎上,增加原料,改進壓制技術,創制了“花捲茶”。花捲茶每隻淨重老稱1000兩(36。25公斤),故稱為“千兩茶”。

湘尖茶開始生產於清朝乾隆時期,當時“西幫”茶商在採購“陝引”時,指導安化當地茶農採摘細嫩芽葉,精細加工,經篩分後製成不同檔次的簍裝高階安化黑茶產品,其中有芽尖、白毛尖、天尖、貢尖、生尖等,其中天尖、貢尖、生尖生產延續至今。

1939年5月,安化試製黑磚茶獲得成功。黑磚茶作為安化黑茶的主要品種之一,已經持續生產近80年。1958年以後,白沙溪茶廠為了減輕千兩茶加工的勞動強度,開發了機械化生產的磚面四周壓有花紋的“花磚茶”。

自明清至民國期間,安化一直都是西北市場所暢銷的黑茶產品的主要供應地。目前,安化黑茶已經銷售到全國各地及港、澳、臺地區,並出口到俄羅斯、蒙古國、日本、韓國等國家。

安化黑茶的歷史是如何發展的?

(宣告:本文為作者蘇州老楊個人感受,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原創文章,禁止非授權轉載。) 老楊才疏學淺,自知見識淺薄,惟願與各位茶友共尋茶的真味。如有錯漏,歡迎各位茶友雅正,老楊不勝感激。 作者微信crlysc,歡迎大家在微信上交流。

安化黑茶的歷史是如何發展的?大美湖湘2019-06-30 00:28:53

安化黑茶在定為“官茶”之前屬於“商茶”而不能邊銷易馬。因滋味濃厚醇和,量多質好價廉的優勢受到邊疆民族的青睞,被茶商大量越境私販,強烈地衝擊著“官茶”的市場。明萬曆23年(1595年),圍繞湖茶(安化黑茶)的禁榷和開放,御史李楠和徐佼展開辯論,最終經戶部裁決、皇帝欽定湖茶(安化黑茶)為“官茶”,這在安化黑茶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陝、甘、晉等地區的茶商雲集安化,安化成為明代茶馬互市的主要茶葉生產基地,至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漸佔領了西北邊銷茶市場。 明末清初,陝、甘茶商將在安化採購的黑毛茶踩製成“飲包”,運至陝西涇陽,壓制成茯磚茶,在製作過程中,茯磚茶繁殖了一種叫“金花”的益生菌,學名叫“冠突散囊菌”,成為衡量茯磚品質的主要標誌,遠銷西北、俄羅斯和中亞地區。 左宗棠,著名向軍將領,洋務派首領。早年受彭澍賞識,居安化小淹8年,深諳安化黑茶。清咸豐、同治年間,陝甘回民歧義,安化黑茶引茶運銷停滯。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期間,整頓西北茶務,推行茶政改革,實行“以票代引”,結束了中國茶葉史上近千年的“引茶”制,降低茶稅,鼓勵陝甘茶商來湖南運銷茶葉。 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廣州、上海等口岸對外通商,廣東、福建、江西等省茶商大量進入安化,與安化茶人共同創制安化紅茶並迅猛發展,與黑茶經海上絲綢之路,盛銷英、法、美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