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養殖成功案例?雲峰1231049282020-11-23 03:57:29

2006年,他探索出了“二年段”黃鱔養殖模式;2014年,他攻破了黃鱔養殖業難以逾越的屏障——人工育苗。

養殖面積1600畝,年產成鱔100萬斤、苗種1000萬尾,他是湖北“養鱔大王”。

黃鱔養殖成功案例?

湖北省公安縣旭峰黃鱔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旭初

黃鱔養殖成功案例?

湖北省公安縣旭峰黃鱔養殖有限公司

養殖場佔地1600畝,是湖北最大的黃鱔養殖場之一

回憶起黃鱔養殖經歷,羅旭初記憶猶新。2002年,在廣東闖蕩多年的羅旭初帶著56萬3千塊錢的積蓄回到家鄉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養殖黃鱔。第一年投了6萬3千塊錢,養殖3畝黃鱔,羅旭初清楚地記得這批鱔魚年底賣了8萬5千塊錢,賺了兩萬二。第一次試水成功後,第二年他擴大了養殖規模,把剩下的50萬全部投了進去,加了400多個網箱,那一年遭受暴雨襲擊,大部分鱔魚被洪水沖走,虧了將近40萬……

遭遇巨大失敗,羅旭初心情跌入谷底,但並沒有對養殖黃鱔失掉信心,2004年,羅旭初重振旗鼓再次養殖鱔魚。平時生活非常簡單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黃鱔養殖上,不斷摸索養殖技術。

2006年,羅旭初探索出了“二年段”的黃鱔養殖模式,即當年收購的鱔種,飼養至次年底出售。與一年養鱔模式相比,增加了一年的養殖時間,提高了成鱔規格,提升了黃鱔的品質和價值。該模式在荊州、仙桃、武漢等地均有應用,目前公安縣推廣該模式網箱養鱔約15萬口,年總產量達750萬斤。可以說,整個公安縣黃鱔產業的興起與壯大,與羅旭初個人的貢獻有著直接關係。

黃鱔養殖成功案例?

黃鱔養殖成功案例?

黃鱔養殖成功案例?

養殖場一景

攻破人工育苗,年產苗種千萬尾

多年來,黃鱔養殖業苗種來源幾乎全部依靠野生捕撈,而野生捕撈苗因其來源紛繁複雜,質量良莠不齊,通常呈現長勢慢、抗病力差、成活率低、開口率不高等諸多侷限性。苗種問題是黃鱔養殖業一直無法逾越的屏障。大量養殖成本被白白耗在苗種上,縱使成鱔價格高揚,養殖戶也難以獲得理想的收益。

和所有養鱔人一樣,羅旭初剛開始也是依靠購買野生苗進行養殖,他發現從外面買回來的野生苗每一批都有一部分不健康的,於是他把這部分不健康的苗種撈出來丟棄在養殖場旁邊的小塘裡面。第二年,羅旭初意外發現前一年投到小塘裡的黃鱔苗種發育成熟了,並且開始產卵。這引起了他的興趣,經過連續幾個晚上的通宵觀察,羅旭初摸清了黃鱔產卵的規律,最終突破了黃鱔人工育苗大關。當時市場上野生黃鱔苗價高達46元/斤,羅旭初覺察到了當中的巨大商機,2014年,羅旭初將養殖場規模從原來的400畝擴大到1600畝,開始自繁自養。

目前羅旭初的黃鱔苗種年產量1000萬尾,養殖場消化200萬尾,餘下的800萬尾對外銷售,主要銷往湖南華容、常德、江西等地。

黃鱔養殖成功案例?

從養殖場打撈上來的人工苗

成活率大大提高,且做到全年都有成鱔出售

比起野生苗,使用人工繁殖苗進行養殖,成活率大大提高。羅旭初介紹,2014年以前他用野生苗養殖的時候,成活率只有30%,用人工繁殖苗養殖之後,成活率能達到98-99%。之前用野生苗養殖的時候,光苗種成本就佔到總成本的70%,而現在,苗種成本只佔到總成本的30%左右。成活率提高之後,養殖成本大大降低,現在羅旭初養殖黃鱔的成本控制在15塊/斤以內。

受制於氣候原因,野生苗一般7月份以後才能投放苗種,養殖時間段是固定的,所以存在年底成鱔集中上市的現象。成鱔集中上市時期,價格就低得多,最高價差7-8元/斤。而使用人工苗則可以提前投放,做到成鱔提前上市,並且可以順利越冬,如果當年價格不好,可以存到第二年待價出售。經過合理設計,不同規格的苗種搭配放養,現在羅旭初的養殖場做到了全年都有鱔魚出售。

黃鱔養殖成功案例?

使用人工苗養殖出的成鱔

苗種市場存在貓膩苗種是整個養殖活動的源頭,拿不到好苗種,養殖成功就無從談起。“現在黃鱔苗種市場非常混亂,如果養殖戶拿不到好苗種,我不建議養殖。由於苗種市場價格波動大,市面上有些苗種販子專門鑽空子,苗價下跌的時候,他們進購苗種,然後將其放入冷藏室,等過幾天苗價上漲的時候,再往外面賣。這種經過冷藏的苗種,買回去是養不活的,從外觀上也很難分辨,上當受騙的養殖戶特別多。”羅旭初向筆者透露道。除了苗種之外,飼料也是需要關注的一點。“在流通市場,成鱔的價格跟其體色、體形有關係,體形和色澤接近野生黃鱔的更走俏。公安這塊市場以前很多黃鱔飼料品牌,魚龍混雜,部分廠家的飼料養殖出的鱔魚體色黑、體形短,這種黃鱔在市場上不受認可。經過激烈競爭之後,很多廠家慢慢退出了。”羅旭初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