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為何不廢除九品中正制?雨過天晴2816825562021-04-27 19:51:59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而所有的原因,都離不開兩個字:時局。

九品中正制,最早發端於曹操時期。之所以要突破兩漢時期的察舉制,轉而尋求新的選官辦法,那是因為看似完備的察舉制,在漢末已然變了味兒。

所謂察舉制,簡單地說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人才推選制度:透過鄉里的評議,推選賢能之人入朝接受策問和考核,能者仕官。察舉制確立於漢武帝時期。初創的時候,鄉里評議尚能公正,察舉制也確實可以舉賢。但隨著時局的變化,察舉制越來越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時局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世家豪族崛起了。

到東漢末年,九州分崩離析,漢朝已有名無實,而察舉制則完全為地方上的世家豪族所把控。換句話說,察舉制“舉上去”的人,大多是世家豪族看上眼的。而這些舉上去的人若做了官,不論入朝還是外放,也多是世家豪族利益的代言人。

官員對一個王朝的執行,何其重要,然而在晚期的察舉制之下,最高統治者卻幾乎喪失了對官員選拔的話語權。

對此,曹操一家人是不開心的。

作為法家思想的貫徹者,曹操一向注重實際。有兩種人他最不喜歡:其一,能力差的人;其二,世家豪族。他希望能找到一種辦法衝破世家豪族對人才選拔的壟斷,卻又一直沒太好的辦法,所以所謂曹操時期九品中正制的發端實際上只有“定品”。問題只能留給自己的兒子解決了。

然而到曹丕時代,時局又變了。

曹操的家族,由於認了宦官乾爹,以致名聲一直不好,不被世人當作名門,曹操本人的施政對世族豪強也多是打壓。然而曹操的兒子,無論曹丕還是曹植,都喜歡結交士人,與世族打成一片。尤其曹丕的擁護者司馬懿、陳群、賈詡等人,皆有名望,是一方望族。

所以,曹丕的上臺,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曹魏的統治者對世家豪族的態度,從曹操時期的提防、壓制,開始向曹丕時期的合作轉向。

在選官這件事上,曹丕的訴求很明確:以前那種“舉誰”你們說了算,我是不答應的,但我也不會完全將“舉誰”的權力收上來,我只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我能有一點存在感。

於是“中正官”出現了。

中正官的職責很簡單:定品。根據品級為賢才申請相應的官職。中正官的產生,則由各郡長官推選,並由現任官兼任。這樣一來,曹魏家族就可以透過九品中正制影響官員的選拔任用了。

值得注意的是,曹丕時期的定品,不完全以出身而論,道德和才能也在考察之列。畢竟曹丕骨子裡跟他父親是一個路子的。於是很多有才能的人得以衝破地方世家豪族的屏障,走向仕途,而曹魏統治者與世家豪族的關係,也在這一制度下得到緩和。

不管從哪個方面說,曹丕所立的九品中正制都比察舉制進步多了。

等到司馬氏專權的時候,時局再變。

司馬氏,河內大族。司馬懿兄弟八人,號稱“司馬八達”,名滿天下。司馬家族本身就是世家豪族,所以到了司馬氏手上的九品中正制,很快演變成了“察舉制2。0”:專門為世家豪族服務,定品時漸漸變為以出身為主了。

到了東晉南北朝,門閥政治興起,經過司馬氏加工的九品中正製成了門閥制度的好搭檔,因而一直延續下去,直到隋唐因門閥的衰落才被科舉徹底取代。

作為察舉制和科舉制的過渡,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畢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兩漢的察舉制已經不能滿足政治需要;而世家豪族遍地,即使出現科舉制也沒有施行的政治基礎。曹丕時期所確立的九品中正制,堪稱時代產物。

司馬炎為何不廢除九品中正制?肖忠華1042021-04-27 19:51:51

司馬炎當皇帝時,士族的勢力相當大,能左右朝局。九品中正制代表士族的利益,如果司馬炎廢除它,會使整個朝廷根基動盪,再說司馬炎當皇帝后貪圖享樂,沉溺於酒色,沒那心思去廢除九品中正制。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