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能互動一下?使用者74972531305342019-05-14 23:54:09

怎樣才能和學生互動?

在講理論課時,怎樣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產生互動?不要讓自己在臺上唱獨角戲?

展開

我來答

惠普遊戲本

新品釋出

2條回答

怎麼能互動一下?

lf919_

LV。9 推薦於 2018-05-15

我校張義蓉老師的一節歷史公開課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那節歷史課她講的是“秦帝國的興亡”。她以讓學生“翻書看內容,關書講內容,上黑板寫內容,根據問題猜內容”的形式學習課文要點、重點,串以老師講的故事,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處於興奮狀態,課堂氣氛一直都很活躍。特別是其中一個環節是本課最閃光的地方:“假如你將來有機會走上仕途,你將怎樣為官?你會吸取秦朝統治者哪些教訓?”同學們本來就很興奮,這時更是興奮不已,紛紛舉手回答。有說要關心百姓的,有說要廉潔奉公的,有說要剛正不阿的……表面看來老師把課內知識延伸到了課外,事實上這是老師設題的巧妙所在。同學們回答的內容,其實許多就是秦朝興亡的原因。這樣做,既免去了過去的死記硬背,又培養了學生關注現實、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國家的發展和為理想而拼搏的意識。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巧妙地處理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像這樣的課學生就“動”了,而且“動”得好。我們也不難發現這樣的課,老師“千呼萬喚”,學生遠遠不“動”;老師又哄又獎,只有少數學生“動”;要不就是課堂鬧哄哄,該講的未講清楚,該聽的未聽清楚,或者發言的在發言,而聽發言的急於起來發言,根本就沒有聽別人的發言,而起來發言的又說到另一邊去了。像這種“動”,就沒有“動”好。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而且能“動”好呢?透過聽別人的課,透過自己的實踐,也透過對一些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老師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明確師生互動的好處,明確課改的目的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主動投入到課改中去,主動想辦法解決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否則,一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就容易回到以前的老教法上去。人們常說“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而在思想觀念上,大多數人容易“喜舊厭新”。為了學生的未來,我們必須放棄以前陳舊落後的思想和方法,必須儘快適應新的形勢。●課堂氣氛一定要融洽,師生感情一定要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使學生能放鬆地學習,放心地思考,不用擔心老師的責罵,也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這種狀態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最高,最易產生靈感,語言最易有光彩,見解最易獨到。如果老師上課一臉嚴肅,甚至一臉“兇相”,課堂氣氛一定沉悶,甚至緊張。學生生怕惹著你,哪還有心思聽課,更不敢起來發言!就像魯迅所說“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師生關係並非掌櫃、主顧與店小二的關係,所以不要搞得森嚴壁壘。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他怎會不活躍起來?●問題的設定應有梯度,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由簡而繁。請學生回答問題也要因人而異,易、淺、簡的問題請基礎不太好的同學回答,難、深、繁的問題由成績好的同學回答。請人回答問題的面要廣,不能今天請張三,明天后天還是請張三,結果李四認為反正你只請張三不請他,他就懶得“動”。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不願“動”了。老師對學生的情況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什麼樣的問題由誰回答,做到心中有數,避免讓部分學生受到嬌寵,部分學生又受到冷落,更要避免這種情況:如果他答不上,會認為你在故意為難他。●問題應有啟發性,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不是問題的問題就不要問。有的老師就有這樣的習慣:一上課,剛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就開始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上第幾課?它的標題是什麼?”學生回答後,他又問:“你們怎麼知道的呢?”學生說:“黑板上寫著呢。”像這類問題就是明知故問,毫無價值,不僅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易讓學生反感。而前邊張義蓉老師關於秦帝國興亡的原因那個問題就提得好。她不是讓學生從書上勾出秦帝國興亡的原因,也不是老師直接告訴他們,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來問,把書本內外、歷史與現實、古人與自己緊密聯絡在一起,使學生明白以史為鑑的道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或提出來又解決不了,再由老師幫助。不要小看學生,如果師生互動的氣氛已形成,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令你滿意的。比如我在講《山中訪友》時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由大家共同來解決問題。結果學生髮現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教參和課後練習中並未出現過的。如:為什麼作者說古橋“德高望重”?為什麼作者捧起一顆石頭,輕輕敲擊,卻聽到火山爆發時的隆隆聲?“輕輕”和“隆隆聲”是否矛盾?為什麼稱懸崖為“爺爺”而不稱為“弟弟”之類?“逝川!”是什麼意思?為啥把歲月比作逝川……學生的回答也令人刮目相看。雖然有人答不到點子上,但有的人卻答得非常準確,語言還不乏精彩之處。他們自己說出的正確答案比老師說出的答案令他們記憶深刻,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甚至是爭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