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李行子2018-03-17 12:37:24

所謂草書,就是舞者,就是奔者,不是靜者,不是行者。舞者、奔者,時而跑時而跳時而翩翩起舞,嫋娜多姿。但都是人的身影。寫字也一樣,楷書為靜,行書為動,草書為舞,都是寫的漢字。現代人寫的草書好認,就是人們對漢字的理解和認識加深了,再加之,當前的書法教學體制,不讓變,不能變,古人的筆意墨味,甚至連古人的神韻味,也要得到幾份。所以說,現代人的草書好認還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不二齋2018-03-18 21:02:22

古代作品裡經常出現很多識別不了的字,現代的字帖裡編著者認不出來,一般都用“方框”代替,不少草書之所以識別不出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字帖不清晰,

很多字帖經過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有很多意外,如風吹日曬的自然風化、自然災害、人為的破壞等等。

這些碑帖漫漶不清,同時有沒有相應的文獻資料流傳下來,後世考證的學者就會辨識不出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2、還有一些作品裡的字,

只是在當時社會上短暫的流行了一段時間,

過了這段時間就沒有人使用了,斷層了,文獻上也沒有記錄,後世也辨識不出來。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3、草書,尤其是大草,因為書寫速度太快,加上有些草書的符號很類似,

作者也可能有寫錯字

的情況,現在當然也認不出來。

但是大部分草書作品,後人都能全部辨識,我們現在學習的草書,都是最成熟的草書,每一個字在草書裡都有固定的寫法,是可以辨識出來的。學習草書的人看懂草書作品都沒有問題的。

你覺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傳承文化繼承傳統2018-03-17 11:27:40

我是江上人感謝您邀請!我認為現代草書辨認度遠沒有提高。沒有釋文是很難辨認的。即使你是學草書的有的字也是很難辨認的。因為草字要比楷書,隸書,篆書,行書最難辨認一種字型。神出鬼沒變化多端,如一個《黃》字能寫出許多許多不同的黃字來。而且造型也很獨特。如果不標註,沒有釋文是很難辨認的。草書要想辨認,首先是要學習草書,掌握了它的規律也還是容易辨認的。但漢字太多再加上每個字有幾種寫法,要想學起來還是費勁的。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我現在每天發表一篇文章,每天一個草字,這個字有幾種寫法。我們再寫草書時,遇到這個字怎樣寫的好。怎樣用運,怎樣不雷同。這是每個人在學草書之前要做的事情。1,首先是辨認2,每個字能寫出幾個草字來,不然遇到相同的字寫一樣的就不好看,必需能寫出幾個不同的草字。這是學草書最起碼的要求。當你這兩點學好,寫起草書來就輕鬆的多了!我對怎麼學草書經驗還是蠻多的。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古人的帖子用“口”這個呼號,是因為這個字模糊認不清,才用這個呼號。所以古人的帖子時常能看到這個呼號。如這個圖片孫過庭書譜,你會看到這個呼號。就是因為不認識,模糊分不清。你看到沒有我把它標註上去了。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有些人不認識,有些人還是能認識的。僅此而已。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翰墨書道2018-03-17 12:12:34

因為現代的草書比過去的草書更規範。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再者,現代人寫草書如果把古代那些自己都不認識的草字也無法寫到現代的作品裡,一是自己都不認識,根本無法用到作品裡。二是不易流通。其實,就是現代的草書的釋讀,也是在一定的範圍或圈內,並不像楷書那樣普遍。所以說,寫草書必須使用規範的草書字元,不規範,就無法辯識。也許看著很美,卻不知所云。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還有,現代草書,由於書法家在創作作品時採用的字的草法不一樣,也可能出現部分或個別字無法辯識的情況。所以,一般草書和篆作品都需要附釋文。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古代草書作品的釋文不可識別的字用“口”字代替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墨跡脫落,或損壞、殘損造成不可辯識;

二是確實有一些古代的草書的草字的寫法不規範,或隨著歷史的發展以被淘汰,文獻無記錄,所以無法識別。這畢竟是少數,因為只要是經典的流傳有序或文獻記錄的作品,字作品流傳於世,基本上在有案可查。再說歷代研究釋讀的人員眾多,有專門的釋讀書籍。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比如《康熙大字典》裡的字一樣,因不流通,只要在專家那裡才能辯識。

還有不易辯識存疑的情況。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高培書畫琴2018-03-18 11:49:02

我想就此談談草書的辨認。

我認為現代人對草書的辨認度,不僅沒有提高反而還降低了。我們都知道所謂的草書就是漢字的一種寫法,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幅草書作品的時候,首先是看這幅草書裡面的字認不認識。很遺憾,在當今眾多的草書展覽中,普通大眾面對一幅草書作品能認識的字很有限。所以凡是草書展覽,都會附有文字說明,目的是讓大家認識作品都寫的什麼字。這就證明大眾對草書寫的字很難辨識。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就漢字而言分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漢字包括甲骨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等文字,但從狹義上講就是“楷書”字型,其他的字型因為其適用性功能的消退,普通人現在不一定都熟悉了。現在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是以楷書作為標準寫法的實用漢字,是交流資訊的影象工具。草書雖然也是漢字,但他的功能發生變化不再是實用工具,而是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一種媒介。不否認草書是漢字,但這個漢字同現在通行作為實用工具的漢字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相互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而不是越來越近。這是當代的草書識別起來也越來越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還有就是新中國搞了一套簡化字,把以前的繁體改成了現在的簡體,雖然其工具性,適用性,便利性得到加強,但是對於草書這個最傳統最古老的藝術所用字型而言,距離反而更遠了。傳統的或是作為藝術的草書字型,完全變成了有別於當今實用漢字的另外一套符號系統。要想認識學會這一套符號系統,需要很長時間下很大功夫。當然對於書法家特別是搞草書的人來說,確有必要認真學習下功夫把它背下來,不然作品寫出就不會是純正的草書,甚至會貽笑大方。但是對大眾來講,既沒有可能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欣賞一幅草書作品的關鍵,不是你能否認識其中的字。不需要你去思考,只需要你去感覺。因為欣賞書法同認識寫的什麼字是兩碼事。欣賞書法不是看字的內容,而是看一幅作品給人的審美感覺,我們不能因為不認識草書所寫內容就敬而遠之。你要把草書看作一種純粹由筆墨構成的運動畫面,就算看不懂什麼寫的什麼字,依然可以在筆畫的運動中感受到草書的特別魅力。草書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為視覺的效果,是視覺效果激發了心靈的感應,這不是文字聯想能給我們的。所以不管認不認識草書都可以欣賞筆畫字形給我們帶來審美感受。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葉靜湖2018-03-17 11:34:19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涉及到草書分類。古代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隸書演化而來,筆畫多帶隸意。今草有說是楷書演化而來,有說是章草演化而來。實際上我國自文字創造之處就有真、行、草之分。篆書有真、行、草。隸書也有真、行、草。是順應書寫簡便、速度快的要求產生。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今草的概念,是古代的今草。傳到現在也近兩千年了。

當代草書的劃分有點亂有四分法,三分法,兩分法。兩分法簡單而籠統:章草和草書。四分法是:章草、小草、大草、狂草。小草就是行草。大草就是漢末以來的今草,也稱獨草。以單字為主,偶有相連。狂草是以誇張、張揚個性也目標的,很多走偏的書家是以你不認識為目的的。三分法是剔除行草。大草叫草書。這樣就成了:章草、草書、狂草。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好吧,是不是有點亂。當你說草書的時候就得先澄清一下,你指的是什麼。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現代人寫的草書有行草,這個好辨認,不用釋文。大草因為單字為主也問題不大。狂草就難任了。沒關係,只要筆法、墨法、章法還好,能感覺到美就行。寫狂草的人其實不少。只是流行起來比較困難,不認識的字你願意掛起來嗎?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自古至今草書都有釋文人不認識的字,有的可能除了書家自己,無人認識的。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手機打字挺辛苦,希望大家給個贊,轉發一下!!!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來自聲音兒2018-03-17 09:56:03

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古代先賢的創造力,在一代一代書法家發展自己書法風格的時候,不免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寫法;二是現在的草書在一定範圍內進行了規範化書寫,只有風格不同,字的變形和簡易基本被人熟知。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江源2018-03-17 11:58:03

個人認為現代草書辨識度並沒有提高,反而因為一些不那麼專業的書家的作品更增加了辨識難度。

真正的草書作品,相對於平民百姓是比較難辨識的,但專業的書家或學習過草法的人辨識應該不會太難。

當代很多書家的草書,純屬自己意氣風發,沒有任何草法可言。估計辨識起來,自己不看釋文自己都不知道寫的啥玩意。

而很多人盲目的追求看不懂的才叫藝術,讓書法圈裡面混亂不堪。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乾坤堂主2018-03-17 12:29:16

謝邀!那說明我們學問很淺,有些專家的確是磚家!草書因源流的問題,一種從篆,一種從章草,變化多,又因書家審美習性的差異,最終導致個別字不易識,此亦常情!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海石先生2018-03-17 17:00:14

這和中國文字的發展演化有關。在秦以前,群雄遂鹿,各國的文字有很大的差異,同一個意思的字,另一個國家不一定認識,到了大秦一統,才開始規範了文字的寫法,李斯創造了篆書。自此以後,中國的書法開始走向了輝煌之路。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草書最早出現於漢代,由於東漢掌管文書的小官經常使用文學,為了方便快捷,在書寫過程中創造了隸書並推廣,正式成為一種書體,其後在隸書的使用過程中,一些不正式的文書同樣出於便捷的原因,出現了連筆現象,就形成草書,初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隨著造紙的出現,書寫的便利,加之人們對草書的喜愛和推廣就誕生了章草。草書盛行於東漢未年其後各朝代草書名家輩出。

中國的古漢字是浩瀚複雜的,一個字往往會有多種寫法,文章中通假字比比皆是,避諱的字也很多,書者各有自已的書寫方法,技巧和特點,沒有通一規範的模式,即便是古人對古人書法也會常常有看不懂的文字,釋文就用口表示,能做釋文的是古代老學究呵!可不是一個普通的讀者。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草書最重大的改革是在民國時期,以民國元老於佑仁為代表的近代學者,對歷代草書的書寫方法進行了歸納和整理,極大的歸範了草書的書寫形式,所以現代草書的辯認度比古代高出了許多許多!不過這也是對草書有一定的研究者而言!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小毛驢和我12018-03-17 11:34:30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簡化字的原因,現代通用的簡化字很多就是根據繁體草書或者行書的寫法簡化而來。而書法家們學習草書一般還是透過模仿古代比較有名的法帖,所以辨識起來比較容易,不必再弄個釋文了。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魚化飛鳥2018-03-17 16:54:09

很簡單,現代技術使得資訊傳播速度和廣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知識再也不是集中在少數讀書人那裡。只要你想獲取,你和知識之間或許只需動動手指。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

為什麼現代草書辯認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而古帖中很多釋文字還用“□”字代替?Heming402018-03-17 19:43:46

我也是個書法愛好者,但還沒達到草書揮筆下文自如的境界。古帖中之所以很多釋文字還用“口”代替,我覺得草書原本名“尺牘”,其中頗為盛名的當屬《王羲之尺牘》,如果說《王羲之尺牘》是集所成最具權威的草書字型,那麼也就是說草書字象體那時就已經完善定形。很多釋文字還用“口”代替。那應該有兩種可能性:一、筆者在草書作品過程中字型涉獵範圍有限,寫不出來就用“口”字代替。二、古代釋文者對作品原創人的背景處境瞭解有限,或者原創人尚未處於巔峰時期。

可想而知,現代草書辨識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釋文。有可能是因為一些書法權威專家可以透過史料記載和作者背景及相關作品,結合其情境、人物情感特徵表達完美釋文出來。這跟考古一個道理,一旦草書釋文破解作品廣傳出來,就會被世人所接受,耳濡目染,特別是書法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