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雲朵在鄉村2019-05-27 13:23:53

怎麼可能忘了呢?

我們這裡管麥收叫“過麥”,因為這是一年的收成,預示來年生活衣食無憂,所以是很重要的事。

小時候,收麥子都是純手工的,鐮割肩扛,需要很多的勞動力。我記得我小時候,一到了快麥收的時候,學校就會放兩個星期的假,美名其曰“麥假”。現在的小朋友可沒有享受過這個假期呦,幸福!

天還沒亮,我就會被媽媽叫起來,睜著惺忪的眼,踉踉蹌蹌的跟著大人去下地幹活了。麥收是需要爭分奪秒的。小時候,用不了鐮刀,拿個東西什麼的還可以。等到麥子收到家裡,大幕才真正拉開。最早,我們要壓場,脫粒,這個時候,小孩是派不上用場的,我們在麥場裡嬉戲玩鬧,累了就找個陰涼的地方躺下。麥子軋好以後,要把麥秸杆垛起來,我就會站在中心,把大人們叉起來的麥秸踩實,一圈一圈,直到把麥秸杆全部垛完,就形成了一個高高的麥秸垛。一般情況下,我們過麥就把簡單的飯帶到麥場,吃完接著幹,根本不會休息的。等到把曬好的麥子粒裝進口袋裡,這個麥就基本上過完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麥芒紮在肉皮上,不光會留下一個個的點,還有汗水流過去的那種感覺,渾身刺撓。

我還記得,當時有一種飲料,只有過麥的時候才有可能喝上,小瓶的,我們叫汽水。雖然幹活挺累,但一瓶小小的汽水卻讓我們心裡美美噠!

現在都是機械化了,再也不用我們在太陽下肩挑膀扛了,雖然當時很累很怕,但也給我們留下了特殊的回憶,值得我們一輩子銘記。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巍巍農學科普團隊2019-05-27 13:10:30

小時候割麥子 在我出生的時候已經很少有這種方式了 但還是對這種有很深刻的印象 一家人拿著鐮刀割麥子 還有堆成剁的麥茬堆子 飯點之前媽媽回家做飯 然後我再去送飯送水

後來 機械化的種植興起 基本上我的腦海裡的大多印象都是幾臺收割機在麥田裡 很迅速的開過去 然後由一輛三輪車 拉回家 連在幾家的大人們在陰涼處喝酒 我們幾個小孩子在旁邊抓蟲子 玩土 回憶起來很有畫面感

哈哈 時光一去不復返 畫面卻一直停留在腦海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三號農人2019-05-27 13:07:08

我是安徽宿州的,記得小時候要收麥子了,首先要平場地,先要壓場,也就是趕著牛拉著石滾一圈一圈的壓,邊壓邊灑水灑麥糠,這樣壓出的場地又硬又不起土。

收割小麥的時候,每戶人家都起的很早,除了帶上工具趕上牛車外,還得帶午飯,說是午飯其實也就是饅頭和家裡平時捨不得吃自家醃製的雞蛋。

到了地裡首先是拿起鐮刀開始割麥,每割一抱就要打成捆,等到全部割完捆完就開始裝車,裝車是個技術活,用了很多傳統的農具。一般只有男勞力才幹的來。

小麥拉到了場上統一堆放好,等所有地的小麥收割完才進行下一步。

首先就要開始閘麥穗頭,閘刀的話有點像包青天裡的狗頭閘,閘完以後將麥穗部分平攤到場上,一般攤成圓形狀,然後套上牛拉著石滾開始一圈一圈的壓,中間翻一次,再趕上牛拉著石滾,這次石滾的後面還要加上落石,再一圈一圈的壓,壓完就開始起場,先將上面的秸稈起走,再將下面的小麥連麥糠一起推到一起,等到起風的時間候就開始揚場,利用自然風將麥糠吹掉。最後留下的才是小麥粒。

每家幾畝田,從割麥到麥粒歸倉,一家人起早貪黑要幹一個多月。看看現在,聯合收割機一上,一個村子幾千畝地,一週不要就全結束了,想想老一輩的農民伯伯真不容易啊!!!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金志勇2602019-05-27 12:49:02

二十年前收小麥的場景歷歷在目,天不亮爸爸就磨鐮刀,趁早晨涼快,累的腰痠腿疼,割好了捆成捆用排子車(人拉的車子)一趟一趟往場里拉,在九幾年用的是打場機,有的用牲口打場,灘場,揚場,累的夠嗆,後來有了小型收割機,不用人工割了,輕巧了許多,90年代用拖拉機打場,實現了半機械化。

現在有了大型聯合收割機,機收機播全部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現在三五天就全部收完了,現在在地頭等著喝著啤酒麥子收完後拉回來就賣了。

現在過三夏大忙和過去真是天地之別,輕輕鬆鬆就過完了!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農人閒侃2019-05-31 13:01:21

6月6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芒種,對於我們晉中南農民來說,又到了一年收麥季。現在的收麥,無論其效率和勞動強度與傳統的收麥相比,那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矣,用“談笑間,已顆粒歸倉”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看著一大片發黃的麥穗在微風中彼此起伏,小時候割麥的情景又在我記憶中復甦。

那時候機械化程度不高,麥收前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麥收的前幾天,就要把麥場整理好,麥場是一塊有半個籃球場大小的空地,把地整平後,耙松,灑上水,待土質溼潤又不沾腳時,鋪上舊麥草,用牲口拉上碌碡(石滾子)把麥場壓平、壓光。

麥收的前一天,要把舊的或新買鐮刀在磨刀石上磨快。磨刀時,先往磨刀石上灑點水,然後把鐮刀放在上面,一推一拉,推時摁住勁,拉時松點勁,再不時灑點水,磨一會,拿大拇指在刃上輕輕地拔拉拔拉,看快(鋒利)不快,直到磨快為止,那“嚓嚓”的磨刀聲還記憶猶新。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我們就得下地,來到地頭,分工明確,每人三行,割的快的在中間領頭,稍慢的一邊個,彎下腰,左乎把麥往懷裡帶,右手握緊鐮刀從麥根底部往後一拉,麥子就割下一大把,後邊的把割的麥子放在前邊割的麥把上。剛開始,也許憋著一股勁,也不感覺累,慢慢的,天也熱了,腰也酸了,手也疼了,割麥差距也拉大了,割得快的離地頭不遠了,而割得慢的直起腰,叉著手,望著遠處的地頭,心裡也犯了愁。

割完麥就得打梱,打梱時,先鋪條繩子(從棉花杆剝下的皮擰成的繩),然後抱起麥子放在繩子的中間,放時麥子的頭尾要一反一正,這樣捆出來的麥梱大小均勻,也好裝車。

累了,喝口水,抽支菸,嘮嘮嗑,繼續幹。

緊接著,裝車(我們這兒叫平車),拉麥。有牲口用牲口拉,沒牲口的就用人拉。裝車要裝好,不然半路翻車的事也時有發生。

拉回來的麥子,遇到好的天氣,直接把它鋪到麥場裡,遇到不好的天氣一或鋪不完的麥梱,就要垛起來,拿塑膠布蓋好,以防雨淋。

鋪好的麥子,等太陽出來,好好曬上幾小時,麥穗幹了後,套上牲口,讓牲口拉著碌碡(石滾子),轉著圈把曬好的麥穗壓到,通常情況下,壓完一遍,拿三股叉把壓過的麥杆翻起來,曬,再壓,翻,曬,又壓,如是而三,這才算完。

碾完麥,起垛(把麥杆堆起來,可喂牲口),這時,是大人們最繁忙的時候,也是孩子們撒歡的時刻,孩子們的瘋耍聲和大人們的呵斥聲彼此起伏,倒也其融融。

起完垛子,就要楊場了,所謂的楊場,就是藉助風力,讓麥糠與麥粒分離。人常說“會揚的一條線,不會揚的一大片”。老把式通常根據風力的大小和風的方向,手握木掀,拿捏好力度,迎著風,一拋一拉,隨著空中一道漂亮的弧線的出現,糠、麥分離,簡直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最後,曬麥粒,入庫。

歲月悠悠,時光如梭。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傳統的收麥方式已被大型機械所取代,一天或一夜之間,成百上千畝麥子在收割機的穿梭下,已蕩然無存。

放眼望去,守望在農田裡的大多是四十歲往上的人們,年輕人已少見蹤影,同時,失去的還有童年的樂趣。

社會的潮流總是不斷向前,農村何去何從,以後會走向何方,也值得我們深思!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liyingyan2019-05-29 19:18:40

記得小時候割麥子的時候,每次都是期末考試完的時候,暑假沒有壓力和父母哥哥姐姐在大地裡跑來跑去,小小的我拿著大大的鐮刀,一根一根的割,學著大人的樣子,大人還在那喊我“小心手,別割了,去一邊玩去”,在陰涼地拿著一個麥穗,嘴裡嚼著,看著大人們割,曬得臉都紅了,豆大的汗珠滴滴往下流。自己在一旁捉蛐蛐,捉螞蚱。收完麥子天都黑了,一家子有說有笑的就到家了。那種一起勞動的感覺很很不一樣

小麥快熟了,你還記得收小麥的場景嗎?王函昱2019-05-27 12:40:35

還記得,在我幾歲的時候,有一年收小麥,大家在“場裡”休息,必不可少的就是“冰棒”的陪伴,那一次,我的一個表舅創新了一個解涼的方式,把啤酒喝冰棒放到一個缸子裡,研發出一種獨特的飲料。還記不得我喝了多少,但記得,我整整睡了半天才醒來

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村子裡放了暑假,學校交給我們一個任務就是去“拾小麥”,我爺爺也很配合我,為我打造了一輛“拾小麥的專車”,純手工製作。這部小車,給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的回憶,也留下了我跟爺爺之間諸多的記憶。[愉快]

還記得,兒時的夥伴為了比賽誰“拾小麥”最多,大家真是煞費苦心,各種歪門邪道的招數,運用的那叫一個驚心動魄,大家有跟在拖拉機後面拽小麥的[呲牙],還有的,趁中午大人們都睡了,直接去田地裡“偷”小麥,而且還得和小夥伴們配合好,誰負責“放哨”[呲牙][呲牙]

當然,這些我都參與過[呲牙][呲牙]

還記得,那時候一到收麥子,就是一個熱鬧的場合,鄰里鄰居,親戚朋友全部在這個時間段,一起幹活,一起聊天,那是能體會到一個“大家庭”的熱鬧和團結,也很平等,人與人之間,心與心之間都很近!

兒時收麥子的場景歷歷在目,回憶多多!又到了一年收小麥的季節!現在收小麥隨著科學的進步,工作和樂趣單調了很多,兒時的回憶只能留在記憶中!

原文圖片記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