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成因?使用者11632019584912020-04-17 17:20:14

透過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滷水(天然形成或鹽礦注水後生成),製成的鹽就叫井鹽,生產井鹽的豎井就叫鹽井。

古代製鹽工藝中,井鹽的生產工藝最為複雜,也最能體現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井鹽的生產工藝經歷過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早在戰國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詳)就已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汲滷煎鹽。當時的鹽井口徑較大,井壁易崩塌,且無任何保護措施,加之深度較淺,只能汲取淺層鹽滷。北宋中期後,川南地區出現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種小口深井,鑿井時,使用“一字型”鑽頭,採用衝擊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將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徑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還將大楠竹去節,首尾套接,外纏麻繩,塗以油灰,下至井內作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滷時,以細竹作汲滷筒,插入套管內,筒底以熟皮作啟閉閥門,一筒可汲滷數鬥,井上豎大木架,用轆轤、車盤提取滷水。 卓筒井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深井鑽鑿工藝的成熟。此後,鹽井深度不斷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貢鹽區鑽出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

鹽井成因?使用者12401875808202022-02-04 07:49:11

井鹽通常是因為內陸水體沉積從而形成的,自貢是一個盛產井鹽的地方,當地關於井鹽深鑽汲制技藝還名列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井鹽和礦鹽、池鹽、海鹽都是我國曆代主要所用的食用鹽。

井鹽和礦鹽、池鹽、海鹽都是我國曆代主要所用的食用鹽,其中井鹽在古代的製鹽工藝中是最複雜且最能體現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的一種鹽。

鹽井成因?崔皚牝2022-02-04 06:27:04

井鹽通常是因為內陸水體沉積從而形成的,自貢是一個盛產井鹽的地方,當地關於井鹽深鑽汲制技藝還名列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井鹽和礦鹽、池鹽、海鹽都是我國曆代主要所用的食用鹽。

井鹽通常是因為內陸水體沉積從而形成的,自貢是位於四川省的一個城市,它是一個盛產井鹽的地方,相傳此地開採井鹽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

自貢地區大約有一萬多口鹽井,其中就有世界上第一個深度超過千米的鹽井,當地關於井鹽深鑽汲制技藝還名列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井鹽和礦鹽、池鹽、海鹽都是我國曆代主要所用的食用鹽,其中井鹽在古代的製鹽工藝中是最複雜且最能體現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的一種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