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無贊可點2019-06-22 16:48:42

主要原因是現代科技的衝擊!科技越發達,人的思維在某些方面越加淡漠,有如文言文之類,不可能發揚光大。現在社會的人際結構已經不能與古代相比,古人要想擠入上層,除了武力就是八股,文學意識特別強烈,古代那麼多的好詩,近代是很難出現了。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空山遠照2019-05-24 12:40:11

現代詩歌這個話題,卻是讓人感到惋惜,不出意外,就連這個關於詩歌的問題,也未必有多少人回答、討論,可能很快就淹沒在資訊繁雜的網路世界裡。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說說自己極其淺顯的看法吧。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一 什麼是詩歌?

從定義上講: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感情,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從定義的角度來看,現在的部分詩歌正在逐漸“走調”,語言不夠凝練、內容上無法表達詩人的豐富情感(甚至是完全不知所云、故作高深)、節奏與韻律無法給人以美感。這幾點的逐漸淪落,使得部分現代詩歌失掉了人們的傾心,順帶著連累了一些苦苦在詩歌領域裡摸索的創作者。

二 為什麼說詩歌“死”了

按照我的認知,詩歌創作領域依然活躍,詩歌愛好者也仍然有著龐大的群體。之所以說詩歌“死”了,我猜測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吧:

1。逐漸失去的“原來的味道”:

很多人最早接觸詩歌都是在語文課文上,經無數人嚴格把關、大浪淘沙,很多優秀詩歌展現出來,這些詩歌無論從意境、語言、韻律或者內容上,都是某一時期或某一領域的代表作品,在這些詩歌感染下的“味蕾”就變得“刁鑽”,就像是剛會咀嚼就嚐到了人間極致美味,後來的粗茶淡飯就顯得難以下嚥。

你讀過了: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就無法再去品味: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特別白特比啊白

極其白

賊白

簡直白死了

啊—”

雖然它們都在ai這個韻上,但前後對比覺得……不是原來的味道。

2。印象中優秀詩人的逝去,帶走了體驗的心境

在我們熟知的詩歌領域,每個時代都有幾個非常出名的詩人,他們往往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情感寄託,隨著這些詩人的遠去,對詩歌欣賞的心境也逐漸丟失。

我們記憶中的是: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是: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是: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是“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是“愛”,是“暖”,是“希望”,是“人間的四月天”。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隨著給我們留下如上作品(不侷限於此)的優秀詩人的遠去,對詩歌的熱情和感情也被帶走了不少。

3。創作環境、創作水平問題

從我個人的角度,不單單是詩歌,純文學的小說、散文也一樣不如以前。這裡可能有很多因素:

人心浮躁,不能靜下心來創作好的作品;

人心浮躁,不能靜下心來體會好的作品;

為了適應這種人心浮躁,創作者開始拋開文學規律,過度迎合讀者的品味或者另闢蹊徑,走極端思路吸引眼球;

詩歌的圈子,影響甚至是打壓很多激情創作者,有很多人寫了幾十年,都沒有被各種圈子所接受、認可。

……

拋開以上這幾點猜想不談,還是有很多愛好者、專業創作者在詩歌的路上探索,我相信眼前的浮躁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或許多少年以後,人們漸漸沉澱心境,回過頭來鑽研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人們的生活也會因為美的文學而更加豐富、有內涵。

以上是我的觀點,歡迎討論。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江湖浪子風情豪客2019-05-24 19:00:54

雜文論壇:“勵心志、壯國魂”實乃為當今天下,東方赤子、華夏兒女現代創新時尚、詩歌曲賦之人文理想昇華,文心雕龍追逐美好崇高境界的世紀風采,抓住機遇,重塑自我形象,再度建功立業的人生意義與社會價值公平競爭的大舞臺。歷史的借鑑和現實的直視,催徵奮進,喚人覺醒。民族特色的個性,古典風韻的沉澱與現代品味的暢想,在世俗凡塵的故土之家國情懷之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得以呼之欲出,信手拈來的廣泛傳播及深入發展。然而,實話實說:我國現代詩歌的生存空間與創新發展正面臨著新陳代謝,改革挖潛的文化傳承轉折時期的新課題,新探索。如何開啟走向美好未來現代詩歌的嶄新天地,即是民族特色的國運亨通,安邦立業之牢固江山社稷的必備根基。也是華夏子孫延續發展現代詩歌外在的客觀條件。倘若如某些梨花體、腦癱體、或者類似不清不楚的朦朧體之所謂現代詩歌變種。一則是無病呻吟的散文組合,味同嚼臘,不知所云。創作者卻自命不凡,到處炫耀。而一意孤行更執著要睡大半個中國的女狂人,在眾多捧場,鼓吹者的簇擁下,有如天女散花,風光無限,幾乎進入唯我獨尊,目空一切的超凡脫俗之至高無上的仙境。試問:此等現代詩歌究竟要把家國情懷的心志及靈性引向何方?!國魂民意的終極目標與人間正道的“再創輝煌,圓夢中華”又怎能順理成章的預期完美實現?!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當年秦始皇2019-04-27 15:41:31

不是詩歌死了,是創作脫離了人民!所以必然走進死衚衕!大家天天都想著穿越半個中國去睡你,也就沒有心思幹別的了,不去考慮人民群眾需要什麼?能走的更遠嗎?現在詩伝的審美價值觀,世界觀嚴重扭曲!

出不了大詩人,也就不足為怪了!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朱友振2019-04-27 09:38:25

不是詩歌死了,詩歌永遠不會死,只要有人就有詩歌。也不是走進了死衚衕,而是放散羊了。問題在於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形式。(載體)自由詩自由寫,散文詩胡亂寫,無數的散羊始終走不到一條路上,沒有規矩怎麼能成方圓呢?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乃棟棟12019-04-27 13:14:33

呢個問題本人並沒有仔細研究過。但還是接收邀請,粗略講講說說自己的看法。

詩歌詩詞乃人類文明文化中的產物,它是會根據人類社會發展以及教育方式而不斷引伸改變的。吾同朝代都會有不同的形式和句律。不是現代詩歌讀者越來越小,而是他們需求及口味改變了。縱觀現在網路上,傳謀中眾多電影電視劇抖音等等,都是以滑稽,搞笑,無哩頭作秀為基底。完全進入了商業化,但不能否定其文化進步,適應需求,也不能說,這不是他們心目中存在的詩歌。只是表達格式改變了,但凡每一種形式存在都會有一段過程。 就好像時裝一樣,此一時彼一時。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100笑生2019-05-26 09:01:21

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要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考慮。第二方面,要從詩歌創作者角度入手來分析。

首先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失去了詩歌閱讀的土壤。

中國的詩歌,從先前的詩經到兩漢的賦,到魏晉南北朝的五言詩,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再到五四時期的新詩歌創作。中國詩歌,一直是一個和個人生活,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文學體裁。而到了建國之後,尤其是現在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關注點已經從自己的生活轉向了只關注生活的一面,那就是經濟建設,一切都要向錢看。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在這樣一個時代,大家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我怎麼掙錢,就好像做自媒體一樣,怎麼樣的自媒體做得很火?做的自媒體做得很火的,就是那些教別人怎麼做自媒體的自媒體。他很火說明現在人們所想的,不是我怎麼樣生活,就是錢錢錢,就這麼簡單。古人在鑄造錢幣的時候,還在錢幣的中間留下一個方方的孔,一是表示要外圓內方,二還是說我們不要被錢給擋住了眼。要留下一個孔,來看世界,看生活。可是現在,錢上的孔再也沒有了,於是錢這個東西就擋住了人們的心靈和外界交流的一個渠道。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當大家心裡都只有錢,他就看不到生活,也沒法去體驗生活。而詩歌需要靜心去體驗,大家只關注錢,卻缺少了對生活的體驗與深度關注,詩歌的讀者群也就逐漸縮小了。

第二,從詩歌創作者的角度來分析。

詩歌創作者,他也生活在上面所描述的這樣一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大背景下,那麼詩歌創作者在這樣一個喧囂的時代,如果不能夠完全靜心的去創作,也把詩歌寫作當做自己掙錢的一個手段,那他就肯定寫不出好的作品來。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回顧一下中國的詩歌,凡是能夠流傳下來的好詩歌,無不是反映了個人的情感,或者反映了家國的命運,或者反映了兒女情長,總之它是和生活相關的。當人們對生活的介入越來越淺近,越來越不能夠深入生活,詩歌創作自然就變成了表面的語言文字遊戲,而這些語言文字遊戲是沒辦法打動人心的,讀者群也因為這些沒法打動人心的詩歌,而變得更加小眾。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

所以從詩歌創作的角度來考慮,要想寫出打動人們內心的詩歌,去擴大讀者群,他就應該去體會當下人們的生活,當下人們的焦慮,當下人們的情感,當下人們的關注點,當現代詩人能夠去關注並切實體會人們的關注,或許還能夠擴大詩歌的受眾。

總結

詩歌讀者越來越小眾,和當下社會人們的關注點與詩歌作者不能夠體察生活這兩方面息息相關,或許還有其他沒有想到的方面,請其他老師朋友批評指正。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使用者2692188860256992019-07-14 08:41:19

詩歌未死情難寄,五花八門亂根基。吟詩和韻本平常,詩詞道盡俗世理。寫詩動腦費心力,自推自敲人相戲。莫若好好去種地,春華秋實甜心底。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紀材尚2019-06-04 11:47:32

中國乃詩歌王國,五千年文明沉積的詩意情懷,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毫不誇張地說,詩歌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國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若不信,請隨訪路人,10人中必有9人能背詩,10人中必有1人會寫詩。

但悲催的是,人們熟背如流的除了唐詩便是宋詞,現代詩似乎成了明日黃花,越來越邊緣化。

詩壇的沒落,不在於詩,而在於把持詩壇的人!他們或隱身於象牙塔、小圈子,自彈自唱、自吹自擂、自我欣賞、自我陶醉,或凌駕於廟堂之上,濫竽充數、渾水摸魚、鳩佔鵲巢、喧賓奪主。這就無怪乎,“梨花體”會羞答答地“開放”,“羊羔體”能喜洋洋地“傳誦”。

10年前我寫了一篇雜文:《詩人,摘下桂冠——你的價值不抵砌磚蓋樓的農民工!》,文中充分剖析了詩歌邊緣化的原因,並大膽提出“流行詩歌”理論。但彼時新媒體尚未興起,該文發到網上不久便沉了底,沒有激起一絲漣漪。

所謂“流行詩歌”,是“流”與“行”的和諧統一,即新時代詩人必須秉承詩魂憂國憂民,歌詠風流行吟天下;同時“流行詩歌”又是“詩”和“歌”的完美融合,既保留了詩的雅,又弘揚了歌的俗。“流行詩歌”不是文字的簡單陳述,也不是句子的隨意排列,而是感情和思想的自然流露,意境與詩韻的刻意佈設。“流行詩歌”倡導詩魂、意境、簡潔和真情,拒絕無聊的口水、華麗的詞藻、人為的晦澀和刻意的朦朧,要讓普通讀者讀得懂,且讀後引起共鳴,唯此才能流行。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慢靈2019-05-29 23:58:22

詩歌

――雨夜的閃電

生活困住我們

像身處漆黑的雨夜

詩歌爆出一道生命的閃電

瞬間穿透生活照亮整個世界

我怕黑

所以我讀詩

你不怕黑

你不讀詩麼?

(詩歌是不會死的,只要有人在,就需要詩歌。現代詩歌一樣星光璀璨,佳作頻出。古代讀書人都是讀經史子集,讀了這些做起詩來,自然不在話下,作詩也成了古代士子們一種流行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今天生活娛樂更加多樣化,此外更多的人才湧入科技行業,只有小部分人在研讀所謂的國學和文學,但詩歌往往能道出現代科技所不能道的東西,帶給人獨特的生命體驗,科技的刀鋒是割不斷幾千年的詩歌命脈的。

大家都知道宋詞原先只是歌詞,寬慰一點想,我們不如把林夕,方文山之流姑且看作詩人,把流行音樂的歌詞姑且看作詩,雖然水準參差不齊,往往魚龍混雜。鮑勃迪倫不還獲諾貝爾文學獎嗎?如此看來詩歌還是如日中天大行其道!只是更加大眾化了。)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力量1232019-06-23 20:13:29

是被作協“爬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嚇跑了。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碧伶居士2019-05-26 19:47:38

生活越來越沒有詩意。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天涯孤客55552019-07-08 11:47:42

寫詩需要氣節,在一個謊言充斥的環境裡,在騙子滿天飛的時代,詩詞同樣失去植根肥沃的土壤。詩用苦難錘鑄,詞用靈魂填寫。不是識字就行,自鳴得意可以,萬人共享難。

現代的詩歌讀者群越來越小,是詩歌“死”了,還是詩歌創作進入了“死衚衕”?手機使用者64334042019-07-13 10:55:16

詩歌的沉睡,是缺乏引領者。我們應該負責時代,力能所及去繼承,而不是無休止地停頓在吵不入宿的漩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