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神機叨叨2020-05-17 20:55:08

我用現代的營銷邏輯來試著分析作答。

從傳播營銷的角度來說,一件事要容易對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並且願意去傳播,基本上要滿足以下三個因素:

1. 事件有爆點;

2. 內容可傳播;

3. 傳播有鏈路;

缺一不可。

那麼帶著這個邏輯我們分別來看看秦皇、漢武、唐宗,明成祖與宋祖有什麼不同(題主給的題幹裡是明太祖,但我覺得明太祖不如他的兒子明成祖,因此,本文以明成祖代明太祖來做分析)。我們不去談軍事上的成就,這幾位武功都很卓著,統一天下,抗擊異族基本上都幹過,就說說他們幾位做過哪些重大事件,並且常為後人提及的。

秦始皇

說起秦始皇馬上想到的是什麼?一是“萬里長城”,二是“焚書坑儒”。這兩件事在當時都是爆款。我就拿萬里長城舉例。

修萬里長城,耗費民力巨大,甚至修出了個哭倒長城的孟姜女的民間傳說,真搞得民怨沸騰,全天下百姓都在罵他,當時就引爆了輿論,而幾千年來,對修長城這件事的正面負面評價和討論一直不斷,正方認為在軍事上有很大價值,成為華夏農耕文明抵禦遊牧文明的屏障,保護了農耕文明的傳承;反方則痛罵這是暴政,禍國殃民。你看有不同觀點,都各自有道理,參與的人會越來越多,內容很具有傳播性。再來看看令萬里長城在百姓民間滿是惡名的傳播鏈路,其中關鍵的放大器就是這位傳說中的“孟姜女”。這個人物形象最早見於西漢,在元代得以豐滿,像孟姜女這樣富有生命力和創作空間的人物故事,很容易成為元曲創作的源泉。而故事裡秦始皇的暴君形象被刻畫得也同樣豐滿。

暴君,十足的暴君!老百姓們都記住了,這兩千年多來。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漢武帝

除了大破匈奴,派遣大將軍霍去病封狼居胥這些豐功偉績之外,漢武帝乾的最大的事兒應該就屬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這是為了適應當時漢武帝為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加強對天下百姓的意識形態的統治,而採取的重大戰略。在他之前,漢王朝的前幾任帝王都崇尚黃老思想,也就是道家的無為而治,因此獨尊儒術在當時社會上勢必引起其他學術流派的爭論。也正是由於漢武帝的 “獨尊儒術”,使得儒學成為國學,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國家意識形態,形成了傳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士大夫階層,後人在說起儒學時,都繞不開這個事件, 後世的讀書人鐵定喜歡他,他的故事也會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唐太宗

文功武略都很出眾,本身就很值得傳播了。這裡只說一個讓他作為千古明君的代表典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知道這句話的,建議高中重修。

這句話最早的出處並不是唐太宗,而是《荀子》,但卻是被唐太宗和魏徵這對君臣好CP傳火的。

魏徵勸諫唐太宗:“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貞觀政要。論政體》),又說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諫太宗十思疏》)。唐太宗十分讚賞,在日常工作中時常引用,奉若圭臬,並應用到自己的具體工作中。

明君!天下傳頌,不止如此,後世賢臣爭相歌頌,並告誡各自的帝王:領導們,你看,要多學唐太宗,強大又謙遜,帝王的偶像。

傳播效果很好,海外華人聚集區域都以“唐”為名—“唐人街”!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明成祖

朱棣的天下是從侄兒手裡搶來的,皇位來得不正,不過他也確實挺牛,當燕王時期就長期駐守燕京,成為明帝國的抗擊漠北外族入侵的屏障,花了4年時間打完內戰,登基南京,又遷都北京,之後幾次出征漠北,包括後來崛起的韃靼瓦剌都被打服了。此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所以,朱棣也是一位武功卓著的帝王。

但得位不正,所以在治國上施行 “以治為道,在於寬猛適中”,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籠絡讀書人,大力推崇儒家思想,當時社會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為了彰顯德政,朱棣組織編撰了世界聞名的《永樂大典》,編撰隊伍多達3000多人,歷時六年定稿,全書22,877卷,目錄就有60卷,共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7-8千種。《不列顛百科全書》稱讚這是 “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的成書,使朱棣博得了天下讀書人的好感,永樂年間也被後人稱為“永樂盛世”。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宋太祖

再來看看宋太祖有什麼可被傳播的爆款事件。

趙匡胤的帝國也是搶來的,搶了後周小皇帝的皇位,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了大宋王朝。但宋王朝先天不足,雖然開國皇帝趙匡胤和他那幫名將們弟兄們都很能打,統一了中原,但終究沒能從遼國手裡奪回燕雲十六州,使有宋一代,一直保持著戰略上的守勢,無法像他其他的同行那樣出兵漠北,一掃犁庭,武功上明顯缺乏亮點。

我們今天回想宋太祖大部分時候想起的可能是 “黃袍加身” “杯酒釋兵權” 或者 “燭光斧影” …

這真不太好傳播,“黃袍加身” 說得難聽點就是造反,本身這個事兒就不怎麼能聲張;“杯酒釋兵權” 說得不好聽也可以叫卸磨殺驢,或者叫過河拆橋,也不是什麼好事兒;“燭光斧影” 乾脆就是個傳說中不好證實的政治謀殺;你讓天下人怎麼口口相傳,又讓後人哪來兒的熱情傳播呢?人們天生是喜歡仰慕英雄的。可以說宋太祖既缺少爆點事件,又缺少傳播的鏈路,頂多算是內容具有可談論性,茶餘飯後閒聊的那種。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所以,這幾位帝王都算牛人,否則怎麼得天下?他們身上都不缺少談資,只是宋太祖相對其他幾位,缺少一些可以媲美的亮點事蹟,能讓百姓津津樂道。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大白白野2020-05-19 11:37:03

似乎存在這種現象,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很作作為的皇帝,但是與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相比略遜一籌。宋太祖提倡文治,重文抑武,不濫殺無辜值得稱道,結束五代十國軍人當政混戰局面,也為宋朝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奠定了良好開端。宋太祖趙匡胤在開疆拓土雄才大略等方面無法與秦皇漢武唐宗明成祖相比。

1、宋太祖趙匡胤搞軍事政變,篡權建立政權不符合封建社會正統觀念,也違背封建社會儒家忠君思想,這是宋太祖的硬傷。

奴隸出身的後趙皇帝石勒曾說過: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起碼我不學曹孟德、司馬仲達,欺負人家孤兒寡婦奪了天下。

趙匡胤皇位取得和曹操、司馬懿相似,況且後周柴榮是明君,柴榮死後,兒子繼位,後周沒有失德,沒有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地步。還好,趙匡胤篡位後沒有亂殺,如果大開殺戒,歷史評價會更差。

2、宋太祖在位期間基本解決了五代十國紛爭局面,但是宋朝國土面積小,形成和西夏、契丹遼國對峙局面,不算真正大一統局面。王全斌曾徵求趙匡胤意見,想滅後蜀國後繼續進攻雲南大理等地,趙匡胤用玉斧一劃,說此非吾所有,不讓繼續進兵。趙匡胤是武術家,但在戰略戰術等方面表現不十分突出,指揮可圈可點影響大的戰役幾乎沒有。在開疆拓土,武功昌隆等方面無法與秦漢漢武唐宗明祖相比。

3、宋太祖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位,留下了斧影燭光之說,北宋皇帝是趙光義一系,對趙匡胤可能存在排斥現象,沒有大書特書趙匡胤的形象。

4、趙匡胤可能屬於生前影響不大,死後影響大的皇帝。這意思是趙匡胤在世時沒有指揮大的戰役,沒有十分突出的文治武功政績,沒有創造出光武中興,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那樣局面,但是趙匡胤提倡重視文官,以文抑武局面使以後的宋朝社會創造了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文字獄較少,士大夫言論相對自由開明局面,這比明、清嚴酷專制統治,缺少言論自由,思想僵化不活躍要強。

5、宋朝在國人心中是軟弱無能印象,沒有漢唐影響那麼深遠廣闊,存在感似乎不強,這也影響了宋太祖趙匡胤在人們心中形象。

6、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開創了封建社會多個第一,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框架基本是採用了秦朝模式。

7、漢武帝文治武功昌隆,基本奠定了中國版圖局面。

8、唐太宗被譽為封建社會傑出君王,開創貞觀之治局面,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至今在國外還有唐人街稱謂,輝煌時國土面積在中國歷史次於元朝,排名第二。

9、明成祖雖然是篡權而得皇位,但是,是經過真刀真槍,九死一生打下來的,有傑出軍事才能,在位期間五次親征蒙古,派兵攻佔安南地區,在東北設立了奴爾幹都司,派鄭和七下西洋,這些都影響深遠,所做的事業比宋太祖宏大。

10、秦皇漢武唐宗明祖和宋太君都屬於封建社會有作為君王,如果綜合比較,秦皇漢武唐宗明祖在位期間所做事業超過了宋太祖,也出現了宋太祖事蹟相對少見現象。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北社野老2020-05-19 14:36:59

宋太祖的歷史事蹟比秦皇漢武唐宗明祖都少,這是客觀的存在,所以流傳得也少。

宋太祖江山來的容易,不象秦始皇統一六國那多征戰,不象漢武帝大半生都在征戰了匈奴,部下名將如雲。不象唐太宗掃平王世充,竇建德群雄的艱難。也不象明太祖征戰張士誠,陳友諒,鄱陽湖大戰險遭不測,風險譜寫了輝煌。宋太祖兵出陳橋,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坐了江山,沒有多少可歌可泣的驚險故事傳世。杯酒釋兵權,輕而易舉地把兵權牢牢地纂到自已手裡。不象漢高祖要殺韓信、彭越、英布。不象文景帝從削藩到平亂那麼驚心動魄。

宋太祖雄才大略,也是才華橫溢,只是壽命短了些,只活了49歲,這也是他故事見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初他的母親杜太后強逼著他承諾把江山傳給弟弟趙匡義(後來避太祖諱改成光義)。杜太后還讓趙普寫了備忘錄一樣的檔案收藏了起來。宋太祖或許沒有多想,而弟弟趙光義卻滋長了很大的野心。等班不如搶班,趙光義下手了,刀光劍影,殺了哥哥豋上皇位。這個說法或許是真的,或許是虛構,總之宋太祖只活了49歲。太年輕了,後面或許還有更精采的故事,然而到此他的人生謝幕了。

秦始皇,唐太宗雖說比他大不了多少,但他們出道早,秦始皇16親政,唐太宗也很年輕就四方征戰,進入歷史舞臺比他早,退出又晚,動作多了,臺詞多了。漢武帝、明太祖平生征戰殺伐的事蹟比他多,活得年齡又大多少年,過程多了,史書筆墨多了。

遺憾,遺憾,歷史的遺憾,兵權撐在一人之手的他,如果再多活十年,雄才大略肯定能收回幽雲一十六州,那麼,遼、金、甚至元的滅宋歷史可能就要重寫。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小小小百科全書2020-05-21 14:08:57

在中國古代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皇帝,堪稱是封建社會時期的帝王之表率。說起秦始皇,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平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北伐匈奴,南滅百越,建立了赫赫功勳。說起漢武帝,大家想到的是,漢武帝結束了一直以來漢匈之間的攻防轉換,實現了中原王朝歷史上第一次深入漠北攻打匈奴的壯舉。匈奴在漢武帝兵鋒之下只能狼狽鼠竄。說起唐太宗,大家又會想起唐太宗征戰幫助父親李淵建立了唐朝,之後平滅軍閥,征討四方蠻夷。開創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貞觀盛世。大唐之名流傳至今。但說起宋太祖趙匡胤,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沒那麼深刻了,或者說非常的模糊,只知道宋太祖建立了宋朝,然後就沒了……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但事實上,宋太祖趙匡胤可以和其他三位帝王楷模相提並論,也自然之後他的道理的。之所以很多人對於趙匡胤評價低,或者是看不上趙匡胤,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宋朝的存在感相對於秦漢唐三朝來說確實比較弱。說起秦朝,漢朝,唐朝,那一個不是威風凜凜的強大皇朝。雖然也有衰弱的時候,但總體上來講,其三朝之強大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巔峰了。但宋朝呢?雖然說起來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正統王朝之一,但宋朝相對於其他朝代來講,確實要弱很多,也慫的很多。稱臣納貢!這就是宋朝的求生之道。遼國,金國和蒙古人。哪一個宋朝都打不過,也都對人家稱臣納貢了。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但宋朝沒有存在感就可以代表趙匡胤的能力不行嗎?絕對不是。趙匡胤所立下的壯舉完全不遜色其他三人。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很典型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一次出現了五個政權,直到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造反奪權後,他建立的北宋政權才結束了五代時期。之後趙匡胤又接連消滅了存在於中原之外的十國割據政權,真正的實現了實際意義上的中原大一統。這種功績足以媲美秦皇漢武唐宗三人了。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除此之外,趙匡胤在統一國家後,透過採取“收其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施行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定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等一系列政策,也使得宋朝快速走出此前兩百多年的混亂戰爭創傷之中。開創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這不管對於宋朝還是古代歷史上都是具有十分代表性的。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再有趙匡胤的文武制衡政策也是非常獨到的。趙匡胤認為文人禍國可比武將禍國要危險的多,所以歷史上趙匡胤不僅壓制武將,對文臣同樣壓制很強。這也導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是因為內部政權變動而滅亡的國家。所以說宋太祖之所以能和其他三位偉帝並列,是有他獨到的過人之處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援一下。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龍貝特2020-05-16 22:54:48

宋太祖的歷史被他兄弟趙光義給篡改了。在這個問題上,太宗皇帝做的太絕了,故而湮沒了一代英主趙匤胤的雄才大略!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聰明的小龍女2020-05-17 06:53:08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四位雄極一時的霸主,功勳成就威望都名揚天下、威震四方,所以廣為人知。而宋太祖除兵不血刃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掃平五代十國的功勳外,聲威最小、成就最低,所以他相比其他四位雄主能力最差,因此也最少見於後世。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人文歷史經典傳奇2020-05-17 02:50:31

趙匡胤生長在動盪不安、群雄角逐的五代十國時期。

黃袍加身登帝位

南征北討定天下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曆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係。

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大凡粗知中國歷史的人們都知道有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典故。這裡說的就是趙匡胤利用軍權,發動政變,建立宋王朝,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故事。

一.生平: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趙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趙匡胤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紀元九六○~九七六年。趙匡胤出生在一個軍人之家。

『宋史』太祖本紀中曾雲:「宋太祖起介冑之中。」匡胤的父親趙宏殷,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時的匡胤,『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從這段評語來看,匡胤是和其他同年的孩子們,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愛讀書。

趙匡胤出生於公元927年3月21日,地點是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相傳,伴隨著嬰兒的出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個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他受家庭的薰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並摔打出—身的好武藝。

21歲時、頗有冒險精神的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願,到公元949年,他終於遇到了機會。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招兵買馬,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後周太祖)時,趙匡胤任禁衛軍長,甚得開封府尹柴榮的賞識,因成了柴榮的部屬。柴榮即位(後周世宗),趙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並升任禁衛軍的司令,世宗死,他的兒子宗訓,年僅七歲便繼位,第二年,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迫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樸素,衣服、飲食都很簡單,雖然對自己的家人較約束,但絕非吝嗇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筆費用,對於投降的各國國君也給予優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嚴謹簡樸,對於該花費的地方,卻是十分慷慨,這是歷代皇帝中較少見的。

九七六年,趙匡胤崩,關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太宗有很大的關係。

按常理推論,似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在杜太后降下鈞旨以後,趙匡胤已命趙普擬了傳位詔書,並「藏之金匱」,趙光義是篤定要繼兄位登大寶的,根本沒有必要要搞謀殺。”

究竟真象如何,由於史料闕如,至今還不很清楚,但有一點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飾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實錄》歷經三次而無成,雖然已篡改和掩蓋了大量的真象,太宗還是不滿意。太宗對《太祖實錄》異乎尋常的關注,足以說明太宗非正常繼位的奧妙,而「燭影斧聲」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猝死之謎的傳說: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10月,一個雪夜裡,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

《燼餘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紀聞》裡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后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后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你了。”

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說是杜太后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綱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裡,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

這一切,都使人們產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趙匡胤死時的“燭光斧影”。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裡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裡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二是王繼恩假傳聖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該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麼?

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金匱之盟”的真偽。

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4歲,正值壯年,他的兒子德昭14歲了。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才列舉證人、公佈出來的。為什麼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公佈出來呢?

還有一些疑點,也使人們對趙光義有非議。

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換年號。——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可是趙光義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這就打破常規的迫不及待,只有一個解釋:搶先為自己“正名”。

是不是他心裡有鬼?

逼殺趙匡胤的長子德昭(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德芳(僅26歲)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趙匡胤的遺孀死後,趙光義不按皇后禮儀發喪。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這裡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傳位的事。

據說趙構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議論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的“燭光劍影”的全部驚景,並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於是趙構終於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並且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時離那個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經有187年了。

這恰恰說明了:趙構承認了祖先的罪孽,也給了趙匡胤之死一個基本的答案。

二.內政:

(一)杯酒釋兵權: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寶座,但他卻不敢高枕無憂。透過這次兵變,他深刻地認識到,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將的身份和實力去推翻國君,其他將領不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推翻他嗎?想到這裡,他不寒而慄。尤其使他感到威脅的,是一些聲望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將,為了防患於未然,趙匡胤決計拿他們開刀。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首先,太祖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一職,接著就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喜劇。一日,禁軍太將石守等奉召來到後花園,太祖設宴相待。酒過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不然!」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眾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太祖指示一條「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砍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齊下拜說道:「陛下關心臣等,真可謂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稱病職。太祖大喜,安排他們到地方做節度使。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二)犟幹弱枝:

從唐中葉以來,形成了地方藩鎮權勢過大的局面,他們常常割據一方,乃至進行武裝叛亂,給朝廷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宋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提出的「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針,分別從政權、財權、軍隊這三個方面來削弱藩鎮,以達到犟本弱枝、居重馭輕的目的。

在「削奪其權」方面,趙匡胤陸續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擔任長官,以取代跋扈難制的軍人;並在知州之外設立通判,兩者共掌政權,互相牽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長官的權力。在「制其錢穀」方面,趙匡胤設定轉運使來管理地方財政,並規定,各州的賦稅收入除留開其正常的經費開支外,其餘的一律送交京師,不得擅留。這樣,既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又使地方無法擁有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在「收其精兵」方面,趙匡胤將廂軍、鄉兵等地軍中的精銳將士,統統抽調到中央禁軍,使禁軍人數擴充到幾十萬,而地方部隊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員,只能充當雜役,缺乏作戰能力,根本無法和中央禁軍抗衡,這就摧 毀了地方反抗中央的軍事基礎。

太祖透過對藩鎮權力的剝奪,對武臣的壓抑,改變了五代時期方鎮雄?、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無權的狀況,提高了中央的威權。在中央內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權力,軍權歸於樞密院,財權歸於三司使,樞密院與相府合稱「二府」,三司使號稱「計相」,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屬於皇帝。此外,太祖還在宰相之下增設副相參知政事,來分散和牽掣宰相權力。透過對相權的分割,防止了大臣專權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諱地當面對宰相趙普說:「國家大事可不是你們書生說了算的。」說明宋代君主獨裁體制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加?。但這些措施也使得官員增多,開支增大,權力互相鉗制、地方實力削弱,埋下日後積積弱的種子。

三.外交

(一)雪夜定策: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後蜀,南面有荊南、南唐、南漢、吳越等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在一個大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

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麼還出來?」

趙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於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後,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麼?」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後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犟大壓力,倒不如先儲存北漢,以為阻隔契丹的遮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後再專力北方。

和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親征北漢:

開寶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繼勳率兵攻北漢,因契丹軍來援,無功而返。十月太祖親征北漢。宋軍築長連城圍攻太原,北漢大將楊繼業出城犯宋東西砦,敗還,遼軍分兩路援救北漢,一路自石嶺關入,為宋軍敗於陽曲。後來,太原城水災,城中驚恐,大臣郭無慾謀降宋,被殺,契丹再派兵馳援北漢,太原得以保住。宋軍則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損兵折將,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師。北漢盡得未所棄軍儲,共計粟三萬石,茶、絹各數萬,總計太祖共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漢,均因遼軍來援,頓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還。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以史為鑑漫浸生活2020-05-17 09:14:07

宋初有一個非常惡毒的手段,那就是善用毒藥暗殺,尤其是宋太宗趙光義,後蜀後主孟昶怎麼死的?南唐後主李煜怎麼死的?吳越王錢俶怎麼死的?斧光燭影中的趙匡胤怎麼死的?當然都是被趙光義毒死的,用毒之雄也。後來也遭了報應,兒子也在爭奪皇位中也被毒死。趙匡胤一代雄主明君,正是大好年華一番作為之時,死在其弟手中,沒有了可續寫的歷史。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筆落墨卿訮2020-05-17 12:55:40

事蹟很多,簡單舉例一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來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嘆了一口氣。

給他們講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念及你們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艱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

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

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的產業。

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迴旋餘地。

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

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

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

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後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階將領聯姻的諾言。

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長安過客8412020-05-17 13:47:04

柴宗大氣收幽州,有才無壽功未就。宋祖欺天換日月,羞口難開怎麼說!,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雲深知楚2020-05-17 09:55:42

為什麼宋太祖的事蹟相對較少?自然是宋太祖太“文弱”了。

文弱體現在哪裡呢?我說三點: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1、陳橋兵變得皇位

縱觀秦皇、漢武、唐宗、明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好戰(當然也可能是不得不戰),他們之所以能得天下,都是經歷了無數次的槍林彈雨、攻佔殺伐,最終才開國稱帝,並逐步統一全國。

相比之下,宋太祖只是透過一場“陳橋兵變”就“被皇帝”了,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或者是不損一兵一卒就輕而易舉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似乎還有些不情不願、不得已而為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世有不少人認為宋太祖跟隋文帝楊堅一樣,都是透過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才得以稱帝的,得之不正,也得之太易,甚至因此認為宋太祖人品不行、能力(武功)欠佳,自然比秦皇漢武之錚錚鐵漢不能相比了。

這不是文弱嗎?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2、一場酒局釋兵權

宋太祖軍人出身,從小經歷了五代十國後期的大動亂,親眼目睹了老百姓的飽受戰爭摧殘的苦難生活,也親身經歷過王室上層爭權奪利的醜陋行徑,所以稱帝后寢室難安,不想讓國人再受戰爭之苦,更怕手下大將將他和郭威曾經上演過的戲份再演一遍,所以又導演了一出文戲“杯酒釋兵權”,輕鬆的把軍政大權都獨攬了,再也不用擔心“臥榻之側”有“他人酣睡”了。

大宋自此之後,一直是重文輕武,以致於軍隊戰鬥力大減,再加上一些不切實際的戰法,一直無法統一北方。所以後來屢敗於遼、夏,最終被金、元所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不是“文弱”嗎?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3、斧聲燭影成遺憾

宋太祖趙匡胤和弟弟趙匡義關係一向很好,所以在哥哥稱帝后,弟弟一步步做到了開封府尹,權勢越來越大,關係網越來越龐雜。當宋太祖感受到隱隱威脅,想要遷都洛陽時,已經為時晚矣。

後來不久,弟弟趙光義就策劃了一個只有兄弟二人參與的酒局,經過一陣斧頭聲響和燭光搖曳之後,哥哥趙匡胤就莫名其妙地駕崩了,弟弟趙光義就“名正言順”地遵“遺囑”繼位了,這就是宋太宗。

太宗繼位多年,始終因得位不正而心虛,又和趙普導演了一次叫做“金匱玉盟”的文戲,說是哥哥傳位於弟弟是受他老孃之命,他老孃多見五代時期主幼臣強而國之不穩,因而改傳位予子為傳位予弟。太宗此舉雖然有點此地無銀,但也從此心安理得。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同時,太宗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不惜殘害太后、弟弟和侄子,甚至扭曲歷史,把太祖的很多功勞都要分一杯羹給自己,就連他沒有參與過的“陳橋兵變”也成了他和趙普的謀劃。再加上宋孝宗之前的幾位皇帝都是太宗一脈,自然也會為太宗歌功頌德,所以太祖的光芒自然暗淡了。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試想當初宋太祖如若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事變”一樣先發制人,除掉自己的兄弟,就不會有後來的“斧聲燭影”了。

因親情而丟王位丟性命甚至險些滅族,這不是“文弱”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其實平心而論,宋太祖並非文弱,他自幼軍營出身,稱帝前屢有戰功,不然也做不到殿前都點檢的高職。稱帝后又善待柴氏一族,大力發展農事、澄清吏治,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一位有大愛的皇帝,一位偉大的皇帝。他所開創的300年大宋,雖然軍事不行、雖然偏安一隅,但無論是經濟、文化、藝術、科技、哲學,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他的英雄事蹟,絕對值得後代史家大書特書!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

謝謝各位!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肖飛882020-05-17 04:46:24

抽絲剝繭,歷史的東西越來越給人們知道了。宋朝靠從姓柴的人手裡禪讓來的。因為姓趙的是武將,深知武人有了實權就可逼皇帝禪讓,自此後開始重文輕武,兵權牢牢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這樣就出問題了,自宋後對外打仗就不行。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使用者32804114264712020-05-17 22:00:56

因為秦皇、漢武、唐宗、明祖,曾建立起幾個中華民族最為鼎盛的時期。而整個宋代二百餘年,是漢族為主體的中原王朝,在軍事上、政治上最屈辱的時期……

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的事蹟都為人所熟知,而宋太祖卻相對少見?此生不悔入中華2020-05-21 10:21:33

最主要的一點。別人的天下是打下來的。而趙匡胤是欺負孤兒寡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