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感召力例子?夢想2826405262021-11-07 21:56:03

在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以外的東亞儒教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內,很早就存在了以中華、中國自詡的“文化認同”和“文明繼承者”的思想。萊垍頭條

不過,朝鮮只能算是以“小中華”自詡,因為朝鮮不敢僭越中國天子,才自稱“小中華”(意為“中華第二”)而不自稱“中國”;而日本很早就存在自詡“中華”的思想。大和國以中國自居,對日本群島上尚未統治地區族群稱為夷。萊垍頭條

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740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這裡藤原廣嗣是第一個白紙黑字公開宣揚“日本即中國”的日本人。萊垍頭條

《續日本紀》卷1:“通中國於是始矣”;卷4:“華夏載佇”;卷9:“是以聖王立制,亦務實邊者,蓋以安中國也”;卷37:“蠻夷猾夏,自古有之,非自干戈,何除民害”,等等。這裡的“中國”、“華夏”、“華”等名,均為日本自稱。頭條萊垍

又如《集令解》卷28:“天子,祭祀所稱。天皇,詔書所稱。皇帝,華夷所稱。陛下,上表所稱。”《日本後紀》卷21:“其蝦夷者,依請須移配中國,唯俘囚者,思量便宜,安置當土”,等等,都是日本僭稱中國的例子。此類將日本自稱為中國、華夏之事,不勝列舉。萊垍頭條

日本在弘安之役後,就有了自稱是神國的舉動,還批評中國不再是華夏。日本此時有了以自己為主的 “夷夏”觀念,在內部文書中,甚至有把“唐國”稱為“夷狄”的律令,並以朝鮮為“近藩”,唐為“遠藩”。 再如《集令解》卷四:“除朝聘外,在京唐國人等皆入夷狄之例”,將真正的中國人,列入“夷狄”,完全是篡改本意。由水戶學哺育的尊王思想(尊王攘夷)產生了明治以後的國體思想以及皇國史觀思想。日本認為中國發生華夷變態,幕府後期,尊王攘夷論者藤田東湖曾說:“神州自神州,西土自西土”,以日本為神州,中國為西土。萊垍頭條

江戶時代的學者山鹿素行更明言:日本方可稱“真正之中國”。他所著《中朝事實》說:“人有華夷,……四夷不遠千里之險,萬傾之渺,歸仰投化,……中華之文明,聖王之治教,天以授之,人以與之,實過化之極功也。”山鹿說的“華”、“中華”、“中朝”等等,在他的日本世界中心學說中,全是指的日本。《中朝事實》是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一,據說天皇裕仁專門研究過此書。萊垍頭條

到了同治七年(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天皇下令國史局總裁:“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誼,明華夷內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綱常”。 明治皇所說“華”,顯然不是中國,而是日本自己。萊垍頭條

甲午戰爭前後,日本進入西化的“脫亞入歐”時代,其御用文人不再僭稱“中華”,而以蔑視中國取樂,稱之為支那。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公私文書不再稱支那,改稱中國。但諸如彭明敏、石原慎太郎等極右派領袖則仍然堅持用“支那”一詞。萊垍頭條

中國以外自稱中華的不止日本,越南是另外一例。安南歷朝歷代自稱“中華”、“中國” ,稱他國為夷狄。《大越史記》記載:陳朝興隆八年(1300),安南陳朝英宗傳召說:“汝等坐視主辱,曾不為憂,身嘗國恥,曾不為愧。為中國之將,侍立夷酋,而無忿心!”這是史書記載中,安南僭稱中國之始。萊垍頭條

越南趁唐末五代十國混亂之機,以邊藩獨立,統治階層基本來自中國內地,長期具有“南北朝”的心態,也就是持“兩個中國”態度。《大越史記本紀陳紀陳藝宗》:“帝嘗曰:先朝立國,自有法度,不遵宋制,蓋以南北各帝其國,不相襲也。”。萊垍頭條

公元1076年(李朝仁宗太寧五年,宋朝神宗熙寧九年),李朝大將李常傑與宋軍在如月江、富良江一帶交戰時,為鼓舞士氣,假託神意,做詩一首,為《南國山河》,其中有這句: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萊垍頭條

此詩在越南家喻戶曉,被譽為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獨立宣言”,很明顯在心態上與中國南北對立。萊垍頭條

在這種心態下,越南人有時會自我意識膨脹,自居正統,例如《大越史記本紀實錄卷一》載1427年黎朝太祖諭天下曰:“賊在中國,民猶未定,於汝安乎?昔胡氏無道,賊因此而奪我國家”,明白表示自己是“中國”,而大明則是“賊”。垍頭條萊

黎朝聖宗1470年親征占城,詔曰:“自古夷狄為患中國”;1479年徵哀牢(寮國),詔曰:“朕丕繩祖武,光御洪圖,蒞中夏,撫外夷”。 1517年,莫登庸上表黎昭宗:“三綱五常,扶植天地之棟幹,奠安生民之柱石,國而無此,則中夏而夷狄”,這裡“中夏”是大越,而不是明朝。清王朝統治中國後,越南阮朝認為自己也繼承了中華文明,有在東南亞傳播中華文明的責任。萊垍頭條

但是,實力決定真理,日本北朝足利義滿在統一南北之後,也接受大明成祖文皇帝冊封,奉永樂正朔,向大明稱臣納貢,越南也不得不面對政治現實,在明朝宣德年間,受大明冊封,稱中土為“中國”、“華”,自居夷狄。條萊垍頭

黎太祖上大明宣宗的謝表這麼說的:“陛下聖神文武,興滅繼絕,……用輯寧於夷夏,大溥乾坤之量,……懷遠人而安中國。”這裡的華夏、中國,明明白白就是指明朝的中國。越南直到1885年被法國侵佔,也一直為清朝的藩屬國。“越南”這一國號也是嘉慶皇帝所定。萊垍頭條

到了19世紀,安南阮世祖復國,心態依舊自大,自稱“中國之於外夷,治以不治”、“先王經理天下,夏不雜夷,此誠杜漸防微之意也。紅毛人狡而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可聽其居留”。實際上,越南曾在柬埔寨、寮國等地模仿明清兩朝搞越南版“改土歸流”、“以夏變夷”,打算把柬埔寨郡縣化,逼著寮國、緬甸等東南亞諸國朝貢。萊垍頭條

由以上例項可見,在東亞傳統漢文化圈內,“中國”、“中華”、“華夏”等名稱有著魔法一般的政治文化感召力量。東亞各國爭相自稱“中華”的內在動力,決不是像西方殖民主義那樣來自武力征服或軍事訛詐,僅僅靠文化感召力就可以了。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