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豆子人民藝術家2017-11-15 09:02:23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這裡真的需要普及一下,不要再搞不清啦!

五服就是親人死後,要為之穿喪服的五類親人。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一服主要是至親,發喪的時候要穿最破爛的喪服。

一服一定是與你有直接生養關係的,譬如你的父母,譬如你的兒女。

二服主要是兄弟姐妹,孫子孫女、親侄子、親伯親叔、親姑姑等,發喪的時候要穿較破的衣服。

二服的話,你的親爺爺是大家的共同祖先。

三服是本家的堂兄弟、堂姐妹、堂姑等人。

三服的親戚,你的曾祖,也就是你爺爺的父親,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四服是更遠的,通常你們不是很近,卻又都是你爺爺的爺爺(高祖)的直接後代。

五服是宗親關係中最遠的,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是四服的親戚生養的孩子。再往外就是出五服了,出了五服不意味著你們沒有共同血緣,而是你們的關係沒有那麼近而已, 同輩的只能說是族兄、族弟、族姐姐、族妹妹。

所謂六親,是指六種最親近的關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

六親是最親的親人,說一個人六親不認,那就是說他連最關心他的人都不認,都坑,是白眼狼。

所謂九族,就是五服的親戚。往上推有四輩,往下推也有四輩,加起來九輩,所謂的“誅九族”,說的就是把你高祖以下和玄孫以上的所有親戚全殺死。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所謂祖宗十八代,就是你的直接(父系)祖先和後代。

即:

耳、雲、仍、晜、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鼻祖是十八代的開山祖師,然後鼻祖生遠祖,遠祖生太祖,太祖生烈祖,烈祖生天祖,天祖生高祖,高祖生曾祖,曾祖生祖父(你爺爺),祖父生父親(你爹),父親生你,你生兒子,兒子生孫子,孫子生曾孫,曾孫生玄孫,玄孫生來孫,來孫生晜孫,晜孫生仍孫,仍孫生雲孫,雲孫生耳孫。

加起來正好十八輩。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帝國的臉譜2019-05-12 21:17:16

“朋友多了,路好走。”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熟人社會,熟人好辦事,能辦事。熟人不外乎:同學、同事、老鄉、戰友、朋友之類。比熟人更熟的是朋友,比朋友更親的是親人。親人最顯著的標誌是存在血緣關係,但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之間的關係又是五花八門,如“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等等,那麼,這些關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九族:九族的組織,是因為血緣而分的。因為血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分了親疏。然而,所謂九族,歷代有不同的概念和系統,說法也很多,根據周朝時期的文獻記載,周朝時的九簇包括:一、父姓五服以內;二、姑母和姑母的兒子;三、姐妹和姐妹的兒子;四、女兒和女兒的兒子;五、母親的父親家,即現在所說的外公家;六、母親的母親家,即母親的外公家;七、母親的兄弟姐妹和她們的兒子;八、妻子的父姓,即岳丈家;九、妻子的母姓家,即岳母孃家。

這個九族概念,後人將其歸納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類: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兒之子、自已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類:母之父、母之母、從母子(孃舅);妻族兩類:岳丈、岳母。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關於九族,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歸類的說法,如《三字經》的九族概念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按照《三字經》的說法,九族即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與周時的九族概念,可謂大相徑庭。

有了九族這個血緣關係,在其範圍之內,便又按照親疏遠近,分出了六親、五服之類。關於六親,也有多類說法,漢朝賈誼《新書·六術》載:“戚屬以六為法,人有六親,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務於六,此之謂六親。”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按照賈誼的分類,六親包括: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還有幾種說法,一說六親是父母、兄弟、妻子;一說:父子、兄弟、夫婦。然而無論怎麼歸類,六親應是至親的代稱,可具體到每一層關係,也可概指至親。

而五服,則是針對親疏遠近為區別的五種喪服,主要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已這五代。

而所謂祖宗十八代,不過是指以自已為界點的上九代、下九代,自已以上為: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自已以下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等等。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有書共讀2018-03-24 16:20:57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中華民族是非常講究血緣關係的民族,家族成員輩分的親疏關係非常明確。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為大家逐一解答:

一、五服

這個名詞和中華喪葬文化密切關係,由於人們對生的渴求強烈,對死後的身後事十分重視,親屬們在親人去世期間的一係列活動謹遵規矩,不可混淆,如居喪期間根據親疏而著不同服飾,五服是僅限於親族,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服飾是粗細不同的喪服,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

從下面的九族五服圖,可看出哪輩人應該穿哪類喪服:(插入九族五服圖片)

一服主要是至親,發喪的時候要穿最破爛的喪服。一服一定是與你有直接生養關係的,譬如你的父母,譬如你的兒女。

二服主要是兄弟姐妹,孫子孫女、親侄子、親伯親叔、親姑姑等,發喪的時候要穿較破的衣服。

三服是本家的堂兄弟、堂姐妹、堂姑等人。三服的親戚,你的曾祖,也就是你爺爺的父親,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四服是更遠的,通常你們不是很近,卻又都是你爺爺的爺爺(高祖)的直接後代。

五服是宗親關係中最遠的,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是四服的親戚生養的孩子。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二、六親

六親有多種說法,但常用的是指: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這六種最親近的關係。

三、九族

關於九族,廣為流傳的說法來自南宋以來的《三字經》:“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此說的九族僅限於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

九族就是五服的親戚。往上推有四輩,往下推也有四輩,加起來九輩。

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株連的人就是己身的前四輩和後四輩,基本是將整個家族給滅了。這種酷刑的目的就是在於斬草除根,完全除去犯人復仇的實力和人脈。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四、祖宗十八代

所謂祖宗十八代,就是你的直接(父系)祖先和後代。

上序稱謂: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下序稱謂: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讀kun)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即:子、孫、曾、玄、來、晜(kūn)、仍、雲、耳。

稱謂從小到大為:耳、雲、仍、晜、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上序祖先和下序後代加起來,剛好十八代。

以上就是“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的含義。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言者青青2021-01-04 20:08:05

現在我們還能聽到,拿“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來說事的。

例如,說某人與某人關係遠近?表示近,“還沒出五服”,表示遠,“出五服了”;形容某人眼裡只有自己是“六親不認”;發狠話“滅九族”、一人犯法“株連九族”;罵人“X你祖宗十八代”。有的人只知道拿來使用,可是,並不瞭解這些專用術語的含義。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是由男權父系姓氏家族為核心而組成的封建社會。

父系姓氏家族親屬關係複雜,範圍廣,親屬中還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下面,筆者把“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向讀者做以下具體解讀:

“五服”。

“五服”指的是五種粗細不同的喪服,用途是為出殯時穿戴用。後來,把這“五服”專用來說明穿戴喪服的五類人相互間的關係,以分清遠近。

“一服”是至親。

指的是與自己有直接生養關係的親人,例如自己、父親、母親和自己的兒子、女兒。

“二服”是哥、弟、姐、妹、孫子、孫女、親侄子、親伯伯、親叔叔、親姑姑等。

大家的共同祖先就是自己的親爺爺。

“三服”是指本家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堂姑等人。

大家的共同祖先是自己的曾祖父,即自己爺爺的父親。

“四服”是自己爺爺的爺爺(高祖)的直接後代。

這個關係比較遠了。

“五服”是“四服”親戚所生養的孩子。

這個關係就更遠了,再遠也在“五服”上。

以上“五服”只能說明姓氏家族親戚之間的關係遠近,共同的血緣關係沒變,仍然稱之為“族兄”、“族弟”、“族姐”、“族妹”就是最好的證明。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六親

“六親”。

“六親”指的是最親近的六種親人關係:父親、母親、哥、弟、姐、妹、兒子、女兒、夫妻。

“九族”。

“九族”指“五服”的親戚。以自己為中心,往上推四輩,往下推四輩,上四輩,下四輩,與自己這輩相加,就是九輩即“九族”。

“祖宗十八代”。

所謂的“祖宗十八代”指的是以自己為中心,往上九輩,往下八輩,再加上自己,正好十八輩,即十八代。這十八代往上數,第一位稱之為:鼻,即鼻祖。接著往下排,鼻祖生遠,即遠祖,然後繼續往下排序,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和耳孫。

“祖宗十八代”充分體現了男權封建社會關係網。

它對於鞏固男權社會體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效用。同時,對於團結姓氏家族從組織上有了保障,起到了關鍵作用。

綜上所述,“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充分展示了封建社會男權父系社會結構體系。

現在,男權父系體制已經被破壞而消失,不適用現在社會主義男女平等的社會了。雖然術語過時,但是,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術語,以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情緒。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總之,“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的意思,是在講明封建社會以男權父系為核心所構建的姓氏家族關係體制,對於繫牢和鞏固封建父系家族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叮噹新科技2020-07-08 20:08:52

如果我要說“五服”是指為服喪該穿的衣服的制度,會不會被人打?但真實情況就是這樣,五服其實五種服喪的衣服制度。

按照親者服重,疏者服輕的原則,服喪的穿的衣服不同,於是按此把親屬分為五等,依次順序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統稱“五服”。出了需要穿五服的親戚,那就基本屬於外親了。

一、其實五服就是九族:

慢慢的發展成了五服也指五輩人,即凡是同出一個高祖的人都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為五服,這就是諺語中的“五服之內為親”。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說簡單點,五服如果拿你舉例,你爺爺的爺爺(高祖)是起點,你孫子的孫子為終點,畫出一個血親關係圖。往上數4輩,往下也是4輩,加上你,一共就是九族。

所以皇帝發火了,一般會說,誅你九族,這個很容易理解了吧!

二、六親如今無意義:

“六親”其實在現代泛指親屬了,沒有具體意義,但在古代卻有所指,比較代表性的三種。

1、《老子》: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

2、《左傳》: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亞為六親;

3、《漢書》: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所以,現代的六親分類太多,沒有實際意義,都泛指了。

三、祖宗十九代: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這個就更容易理解了,上九代+下九代=十八代。

1、上九代:

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2、下九代:

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這裡要注意一點,你自己不包含在內,所以嚴格意義上,應該叫祖宗十九代。

怎麼樣?這樣的回答您還滿意嗎?滿意請關注一下哦!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參考資料:《爾雅》第四篇《釋親》。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馬喬的晴耕雨讀2018-07-28 15:46:48

歷經幾千年文化洗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個傲立於世界且又相對傳統的國家。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雖然一直在被各種方式灌輸著,但依然會有人弄不明白很多看似很簡單卻又不明所以的詞。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就比如我們經常在電視裡看到“株連九族”這“九族”到底是怎麼個解釋?形容一個人冷酷時我們會說這個人“六親不認”,但是這“六親”指的又是什麼關係呢?有些人嘴欠罵人時會罵到人家“祖宗十八代”,可是這又該怎麼算?更重要的是最近被一個人問道,說如果親戚脫了“五服”是不是就可以結婚了?被法律和親人承認?

這種種問題,看著好像很簡單的,可是真要是細說起來卻又沒幾個人能真正說的明白。 無疑我們生長在這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卻並沒有真正得到文化的薰陶,相反而越來越覺得自己因為各種快速的節奏而變得浮躁,根本沒耐心靜下來好好地去學習我們本該生長在血液裡的本土文明。

所謂“五服”,起初是我國禮制中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

因為血緣關係的親疏不同,服喪的衣服禮制就不同,據說以此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到疏依次為:斬衰(父子夫妻、父去世後兒子對祖父母的孝服)、齊衰(孫子女,重孫子女等的孝服)、大功(為叔伯父母堂兄弟未嫁姐妹、已出嫁女為母親等孝服)、小功(為從祖父、堂親叔伯父母,未嫁堂姑姐妹等的孝服)、緦麻(凡是為曾祖父母,家族中叔伯父母及兄弟姐妹,以及外姓的表親和岳父母等的喪服)。

當然這種關係在農村依然延續著,而且喪葬禮上,也依然遵守著這種孝禮,但是多少還是大打折扣的,因為沒有幾個人能弄明白真正該遵從的禮教到底是個什麼樣兒了,說白了就是傳承走樣了。

我們現在會說到的五服,僅僅只是希望能明白我們彼此是否還有血緣關係,之間是不是已經可以婚戀自由了。說白了就是指輩分。

說來這輩分也就是從自己開始往上推,(自己、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如果是同一個高祖之內的那就是五服之內的關係,世俗上稱為親戚,不能結婚;如果脫離了五服(也就是說不是同一個高祖父的),那麼就只是同族而不是親戚關係,是可以結婚的。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祖宗十八代又是怎麼算呢?一直以來,其實也是不明確的,總以為祖宗十八代無非就是從自己開始往上算十八代罷了,只是算著算著就沒個影兒了。後來才知道,這十八代是有分“上九代和下九代”的,最重要的是這上下一算還不包括自己。

這上九代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天祖父母、烈祖父母、太祖、元祖、鼻祖。 下九代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簡稱順序依次為(從下到上):耳、雲、仍、晜、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六親,最早覺得應該是天地君親師友,顧名思義如果說這個人六親不認的話那就是:不敬畏天,更無視地,對於父母親人也毫不留情,更不用說教育自己的師傅和所謂的朋友了,這樣的人又有什麼事情是幹不出來的呢?! 但是貌似這個自古以來就是說法不一。

我想大概也是逃不過那些特指的幾款親人及社會關係: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及配偶的一方親人,堂表親、再加上老師朋友等。

九族又是什麼呢?這個總被古代朝廷說到的詞語。

《三字經》有“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很明顯,三字經的意思就是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就是所謂的九族,也就是一脈相傳的親戚關係。但是隨著朝代的更迭,社會政治的背景各有不同,所以等到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殘忍的“株連九族”,多半是從高祖往下所涉及的人,全部都將株連,無一倖免。

想想古時候的刑罰真的是太殘酷了,沒有人性。更有明朝某帝王的擴大法:株連十族,有人說這加一族是把犯法之人的所有師友都涉及在內。簡直不要太恐怖了。封建時期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無妄之災,嚇死人不償命的國度啊!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瞭解的也僅僅只是鳳毛麟角。當今社會一直在倡導傳承,想想這華夏文明可有的是讓我們好好去了解熟知的,作為愛學習的我們,怎麼也得好好的去知道一些我們所感興趣的,以及能知道並且該知道的文化,你說難道不是嗎?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尼山布衣2020-02-22 09:59:06

這個問題,尼山布衣來回答。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形容親戚之間的親疏關係稱之為“沒出五服的親戚”;形容一個人沒有人情味就叫“六親不認”;古代時候常常有“株連九族

”的罪名;

當罵一個人的時候就會說“操你祖宗十八代”,這是最頂級、最嚴重的罵法,除非對待苦大仇深的人,一般不會輕易罵出口。那麼,“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尼山布衣為您一一解讀。

“五服”: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本來的五服指的是五種孝服,後來,五服也指代按血緣關係中計算的五輩人,如上圖:以身己為例,向上推及父母、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向下推子女、孫子、孫女、曾孫子(女)、玄孫(女)。

六親,

是指六種最親近的關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

九族概念,說法眾多,現在一般將其歸納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類: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兒之子、自已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類:母之父、母之母、從母子(孃舅);妻族兩類:岳丈、岳母。

祖宗十八代,是指以自已為界點的上九代、下九代,

自已以上為: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自已以下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等等。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老康聊國學2018-12-06 17:23:12

你說的問題比較複雜,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拿“五服”來說,大致有4種含義:

古代王畿外圍,以五百里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書·益稷》:“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孔:“五服,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為方五千裡。”又周稱侯﹑甸﹑男﹑採﹑衛為五服。見《書·康誥》。

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

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但現在是新社會,以上的已經不太講究也不太有用了,現在常用的應如以下:

所謂五服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所謂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女

所謂九族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身、子、孫、曾孫、玄孫

所謂十八代分上下序

上序依次為: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下序依次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kūn](河南話罵人ní gē kuī sūner就是說的這個,岳雲鵬說的ní gē guī sūn是遠古的中原發音訛傳下來的)、仍孫,雲孫,耳孫。

祖宗十八代從小到大為:耳、雲、仍、晜、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歡迎關注,謝謝。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女王朱瓊2019-10-27 12:24:37

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身世之謎感興趣,但是現在基本上都看不到家譜了。據考證現在流傳下來最全的家譜是孔子族的家譜,因為歷朝歷代都推崇孔子創立的儒家,所以孔子這一脈記錄得很詳實。本文我們講一講平時我們經常說的五服,六親,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指的是什麼?

五服,其實在我們國家同姓同宗之人按照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親疏有別的,五服中的服是衣服的服,特指喪服,葬禮上穿的衣服。五服就是五等喪服的意思。在古代講究禮節,哪位親人過世了,來送行的親人都得穿喪服以對逝者的尊敬,但是不能穿一樣的,要穿出親疏遠近來。喪服按照服喪期限的長短以及喪服服質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即所謂的五服:

一等喪服叫做斬衰,用最粗的生麻布製做而成的,喪服斷處在外露出不緝邊,表示毫不修的哀痛,服期三年。

二等喪服叫做齊衰,用粗疏的麻布製作而成,斷處緝邊,緣邊部分縫緝整齊

三等喪服叫做大功,用粗熟麻布製作而成,比齊衰稍細。服期為九個月

四等喪服叫做小功,用稍微粗熟麻布製作而成。服期五月

五等喪服叫做緦麻,用較細熟麻布製成

也就是說親屬關係越近,喪服等級越高,喪服就越粗糙,服喪時間就越長。現在人們把五服之內算作一家人,出了五服,就不算一家人,血緣關係也就越來越遠就另結一支。

六親,在不同書籍中有著不同的說法,比如《左傳》裡說,父親和兒子,哥哥和弟弟,姑姐,侄子和舅舅叫做六親。還有一種說法,根據婚姻和婚嫁的關係分,父母家親戚全部可以歸於六親。

九族,按直接的血緣關係分為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另一種說法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歷史上最慘烈的滅族事件是明朝的方孝孺,被朱棣滅了十族。朱棣篡位當上皇帝后,讓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可是方孝孺誓死不從,他是忠與朱允炆的,大罵朱棣反賊,朱棣說你不歸順我就不怕我誅你九族麼,方孝孺說你有種滅我十族。朱棣大怒,誅殺方孝孺十族。本來九族已經到頂了,後來用方孝孺門生湊成的第十族。

祖宗十八代,具體指的是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上九代分為鼻祖(始祖) 、 遠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 祖父、父親。下九代分為 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礽孫、雲孫、耳孫。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自由鷹眼2017-11-03 09:24:49

先來說說“六親”——

六親,有多種說法:一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二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三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四指父子、兄弟、夫婦;五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六指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夫妻、子女;七指天地君親師友;……當今的“六親”泛指親屬。出處:1、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漢賈誼《新書·六術》:“戚屬以六為法,人有六親,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務於六,此之謂六親。”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明。”晉杜預注:“六親和睦,以事嚴父,若眾星之共辰極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兩婿相謂曰亞。”3、指父母、兄弟、妻子。《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唐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也。”4、指父子、兄弟、夫婦。《老子》:“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王弼注:“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後漢書·循吏傳·秦彭》:“乃為人設四誠,以定六親長幼之禮。”唐李賢注:“六親,謂父子、兄弟、夫婦也。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史記·管晏列傳》:“上服度則六親固。”唐張守節正義:“六親,謂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從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亦泛指親族、親戚。6、父親為一親(涵括父親方的親戚如祖父母、叔伯、姑娘——姑為父之姐,-娘為父之妹);母親為二親(涵括母親方的親戚如外祖父母、舅、姨);兄弟為三親(涵括嫂子、弟媳);姐妹為四親(涵括姐夫、妹夫);夫妻為五親(涵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為六親(涵括媳婦、女婿)。……歷史上關於“六親”,有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1)《左傳》說: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2)《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3)《漢書》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因為在以上三種說法中,血緣關係紇婚姻關係最為親近的是第三種,所以人們多贊同這種說法。

————————————————————————————————————————————————-

然後談談“九族”——關於九族,廣為流傳的說法來自南宋以來的《三字經》:“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此說的九族僅限於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注:《三字經》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編撰的,明、清學者又陸續補充。辛亥革命後,章炳麟於1928年又把此書重訂。)其實,從漢代起,“九族”有經學上的今文和古文兩種解說,各有其社會、政治背景,分別從不同方面滿足統治者的需要。1、古文說。代表人物有孔安國(西漢)、馬融和鄭玄(東漢)。他們認為九族僅限於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古文說構成了宗法倫理的基礎。唐、宋以後,九族古文說在國家法律中獲得正式確認,其中明、清兩代的律令規定,九族專指父宗。《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孔傳:“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幼學瓊林》(明朝)˙卷二˙祖孫父子類:「何謂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鄭玄箋:“九族者,氫己上至高祖及玄孫之親。”可參閱《元典章》卷三十“五服圖”、《明會要》卷一0二《喪服》“本宗九族五服圖”、《清律例》卷二《喪服圖》“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圖”。2、今文說。代表人物是許慎(東漢)等。他們認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孃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今文說滿足了封建統治者利用血緣姻親關係實現對本階級及整個社會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封建統治者在賞賜、懲罰、屠殺時是利用九族的今文說的。《漢書。高帝紀上》:”置宗正官以序九族。“唐王昌齡《箜篌引》詩:“九族分離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誅。’”關於誅九族的“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另有一解釋: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

————————————————————————————————————————————————-

再來聊聊“五服”——

五服一詞,民間常會聽到,尤其鄉間農村紅白喜事之時議論者尤其多。說者、聽者似乎都曉得,五服能用以校血親之遠近。然而,具體怎麼計算五服,多遠才算出五服,好像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理有據的不多。至少,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說法,可謂各說各的理兒。我也說不清,只得藉助網路,廣採眾家所言,稀裡糊塗地分析胡說一通。

關於五服的來源,這個不消辯了,其來自古代的喪服制度,五服即指五種喪服。“五服”制度是中國禮治中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它規定,血緣關係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據此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不同劃分)。不同的喪服,親屬之間血緣關係的遠近以及尊卑關係不同,服制越近,即血緣關係越親;服制越遠,則表明血緣關係越疏遠。五種喪服詳解:

1、斬衰(音摧),喪服名。衰通“縗”。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至明、清,子及未嫁女為母,承重孫為祖母,子婦為姑(婆),也改齊衰三年為斬衰。女子服斬衰,並須以生麻束起頭髮,梳成喪髻。實際服期約兩年餘,多為二十五個月除孝(“三年喪二十五月畢”)。《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清史稿·禮志十二》:“斬衰三年,子為父、母;為繼母、慈母、養母、嫡母、生母;為人後者為所後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孫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為夫,妾為家長同。”2、齊衰(音資崔),喪服名。齊,下衣的邊。齊通纃,衰通縗。是次於“斬衰”的喪服。用粗麻布製做,斷處緝邊,因稱“齊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齊衰一年,用喪杖,稱“杖期”,不用喪杖,稱“不杖期”。周代,父在父母服齊衰杖期,父卒服齊衰三年。唐代,為母,父在父卒皆齊衰三年;子婦為姑(婆)亦齊衰三年。至清代,凡夫為妻,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為父母,孫男女為祖父母,均服齊衰一年,杖與否,各有規定;重孫男女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玄孫男女為高祖父母,且齊衰三月。《禮記·檀弓下》:“哀公為之齊衰。”《清史稿·禮十八》:“曰齊衰杖期,嫡旁及下際緝,麻冠、致、草屨、桐杖……曰齊衰杖期,嫡子、眾子為庶母;子之妻同;子為嫁母、出母;夫為妻;嫡孫祖在為祖母承重。曰齊衰不杖期,為伯、叔父、母,為親兄、弟;為親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為同居繼父兩無大功以上親者。”3、大功,亦稱“大紅”。喪服名。是次於“齊衰”的喪服。用粗熟麻布製做。服期為九個月。清代,凡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史記·孝文字紀》:“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裴駰集解:“服虔曰:‘當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禮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為眾子婦,為女之出嫁者;祖為眾孫;為兄弟之子婦……為兄弟之子為人後者。”《清史稿·禮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繭布緣屨。”4、小功,亦稱“上紅”。喪服名。是次於“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五月。清代,凡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儀禮·喪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從祖祖父,從祖父母報;人祖昆弟;從父姊妹篇,孫嫡人者;為人後者為其姊妹嫡人者。”《新唐書·禮樂志十》:“小功五月殤,正服:為子、女子子之下殤,為叔父之下殤,為姑、姊妹之下殤,為從兄弟姊妹長殤,為庶孫之長殤。降服:為人後者為其兄弟之長殤,出嫁姑為侄之長殤,為人後者為其姑、姊妹之長殤。義服: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為夫之叔父之長殤。”5、緦麻(緦音思),喪服名,是次於“小功”的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做功也較“小功”為細。清代,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緦麻。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親屬為袒免親,即所謂“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從項中向前交於額上,又後繞於髻。宋人車垓說此儀久廢,當時人的袒免親喪服是白闌縞巾;明、清時,素服,以尺布纏頭。同六世祖的親屬便是無服親了。故《禮記·大傳》雲:“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儀禮·喪服》章所載親屬間各種服制被後世奉為權威性的準則,歷代遵行,但也有所變通。

個人理解:如按九族五服圖,同一高祖之下的同輩兄弟在五服上,再下一輩的則出了五服,有喪事時出五服的就不用穿孝服了。其實想想也是,農村白事,穿孝趴靈的也不過曾祖、高祖子孫而已。

但是,民間以將五服的概念延伸了,貌似不再侷限於服喪之規,而幾乎只表示血緣之遠近。據瞭解我老家風俗,同一祖父的兄弟不計服(在服內),同一曾祖的兄弟在一服上,同高祖二服,天祖三服,烈祖四服,太祖五服,同一遠祖的兄弟則出了五服……如此,則有“八輩在服沿兒,九輩才出服“的說法……反正關於五服的計算說法不一。有人或許會據九族五服圖認為自玄孫至高祖,共九輩在服內。但是,其實這麼理解的話並沒有看清楚這張圖,這圖並非金字塔形,而是菱形,下半部分是收斂的圖式……箇中關係自行理解吧。

另:網上也有相關問題的解釋——

“本來的五服指的是五種孝服,後來,五服也指代五輩人,有“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即往上推五代,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係在這五代之內的都是親戚,即同出一個高祖的人都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為五服。親屬關係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即使參加喪禮,什麼服裝,服飾都不講究了,只是禮節性地捧捧場而已),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五服之後則沒有了親緣關係,也可以通婚。一般情況下,家裡有婚喪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內的人參加。““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每個家族成員根據自己與死者的血緣關係,和當時社會所公認的形式來穿孝、戴孝,稱為“遵禮成服”。”“烈祖六世六世親屬竭矣天祖五世袒免五世袒免,殺同姓也,高祖一代一服四世緦親四世而緦,服之窮也,曾祖二代二服三世小功親祖三代三服二世大功親父四代四服一世衰親

己五代五服己“

————————————————————————————————————————————————-

現在講講“祖宗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各代稱謂:曾高天烈太遠鼻曾玄來晜仍雲耳鼻祖遠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來孫晜[kūn]孫

仍孫雲孫耳孫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 自己”是 上 九代與 下 九代的 分水嶺, 不 包含 在“ 祖宗十八代” 之 內。附:部分稱謂——曾祖:曾祖、曾祖王父、 曾祖父、 皇考、 府君、 太翁、次長祖、 曾翁、 曾門、曾大父、 曾父、曾太公、 大王父、 王大父等。曾祖母:曾祖母、曾祖王母。曾祖的兄弟及兄弟之妻:族曾王父、族曾祖父、族曾王母、族曾祖母。祖父:祖父、王父、大王父、祖王父、大父、祖君、祖翁、公、太公等。(對人稱其祖父曰“ 家公”。稱人之祖曰“尊祖父”。稱已故祖父曰“亡祖”“亡考”“皇祖考”“府君”“先祖”“先子”“先亡丈人”等。稱人之已故祖父曰“ 大門中”。)祖父的兄弟:從祖祖父、從祖世父、從祖叔父、從祖王父、伯翁、叔翁。祖母:祖母、王母、大母、太母、 祖婆等。(稱人祖母曰“尊祖母”。稱已故祖母曰“皇祖妣”。祖父之妾稱“季祖母”“妾祖姑”。從祖祖父之妻稱“從祖祖母”“從祖世母”“從祖叔母”“從祖王母”“從祖母”“季祖母”“伯祖妣”等。)

————————————————————————————————————————————————-

最後捎帶著說一下“八輩祖宗”——

“八輩祖宗”,一般用於罵人的話。“八”可理解為虛詞,不確指。網上有說八輩祖宗是指上四輩+下四輩,即上下自玄孫上至高祖;也有說從自己上推八輩;還有說從祖父算起直到始祖(鼻祖)。具體指什麼,深究無意義。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我喜愛這片熱土2017-11-09 10:37:26

何為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雖據經引典,也不能死搬章句。五服者,大至有幾種含意:一指古代朝中五品服飾。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五品五樣服式也。二指以親疏為差別的五種喪服(古代)。即五輩人的喪服制式也,有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自身是也。周朝先王有制:幫內(朝)為甸服,幫外為侯服,侯衛為賓服,夷蠻為要服,戎狄為荒服。用以祭日,祀月,時享,歲貢,終王等。服者,孝服也。皆以喪服為制。親者重孝服,疏者輕孝服,以次遞減。古代五服即為:一是斬衰服,衰通縗。最重喪服,用最粗的麻布製成,上下衣皆毛邊毛帶毛邊鞋。表示豪不修飾以盡其哀痛也。服期三年。二是齊衰服,上衣齊邊下毛邊,毛邊鞋,僅次於斬衰服之重孝也。服期有三年,一年,九個月,五個月,三個月不等,據遠近(同輩)而定也。三是大功服,亦稱大紅服。第三代以下之人,內可略穿紅衣是也。次於齊服,用粗熟麻布製成,可齊邊齊鞋口也。服期九個月。四是小功服,亦稱上紅服,上衣孝服內可穿紅衣也。次於大功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作。服期五個月,衣鞋全齊也也。五是緦麻服,又次於小功服,為來孫輩服飾。最輕的孝服,用較細粗麻布製作。服期三個月。總之五服論太多了,無法祥述。它是上下五品人和家族上下五輩人作為基礎的。最簡單的也是最實用的民間五服的用法即是:人死了,從喪禮上顯示出五服的作用。從何處看呢?就是以哀杖代表五服。哀杖分五種顏色來證明參加喪禮的孝子孝孫們的身份的。誰拿什麼顏色的哀杖就能看出他是那一輩人在哭哪一輩人。兒輩的哀杖(麻桿或秫杆製作,上面纏布條或紙條,長約二盡九寸)。上纏白色。孫輩的哀杖上纏紅色。曾孫輩的哀杖上纏黃色。玄孫輩的上纏黑色。來孫輩的上纏青色。五輩人即喊死者為父母,爺,祖爺,太爺,太祖爺是也。六親者:乃為:父孑,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或指父子,兄弟,姑姨,甥舅,婚媾,姻亞。三指父母,兄弟,妻子,四指父子,兄弟,夫婦。五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孑等。九族者:縱向為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子,孫,曾孫,玄孫。橫向指:自己,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姨妹,堂姨妹,再堂姨妹,三堂姨妹等。(皆為分支也)。至於祖宗十八代。乃為:上九代: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等。下九代:子,孫,曾孫,玄孫,來孫,晜(kUn)孫,仍孫,雲孫,耳孫等。說是十八代。實際是帶上自己輩乃為十九代也,此乃千年誤也。太多太多的解釋、無法祥述了。供參考。謝謝。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北京佳政管道疏通工程2017-10-08 09:05:24

本人首先要謝謝邀請!這種問題本不該問,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多年曆史寫照還須在這裡問嗎?我們從那裡來,能夠留下的不就是傳統度後。所以該要考慮是自己想不想繼續下去了,回答完了,如有不到敬請諒解!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繼紅之聲2018-03-19 17:14:50

五服、六親、九族、九宗十八代,是我國古代宗族觀念的幾個相關概念。每個詞語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五服”是我國古代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一種制度。它規定,血緣關係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複製不同,據此把親屬分為五等,有親至疏依次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六親”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特定的內容,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一據《左傳》說,父子、兄弟、姐妹(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二據《老子》說,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三據《漢書》說,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當今六親泛指親屬,也就是在血緣和婚姻關係中最親近的人。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九族”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父宗直系親屬。即高(高祖父)、曾(曾祖父)、祖(祖父)、考(父親)、己身(自己)、子(兒子)、孫(孫子)、曾(曾孫)、玄(玄孫)。另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兒之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母之母、從母子;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從上至下為鼻、遠、太、烈、天、高、曾、祖、父、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味哎兒2019-01-29 22:29:54

題主的敘詞是正解。

五服即九族,其示於下:

長子。長孫。長重孫。長玄孫。長重玄孫。重玄孫是出五服者。

老二的子孫等,老三,老四等的子孫都各有自己的長子長孫,但都旁支了。

主支與旁支構成本宗的家族,主支構成世族。世族單獨永親,各單獨旁支自下傳也永親,只是各支間越來越不親而遠離了。

上述是下五服,上五服是祖。宗(太爺)。爺。父。自己。

完整的羅列:

祖。宗。爺。父。自己。子。孫。重孫。玄孫,重玄孫為出五服者。

以自已為中心兩邊各四輩,折起來共五項,呈雙式的而稱為服。

而旁支是各輩都有兄弟的分支形式,從而主支為幹,旁支為枝,構成一棵樹的形態。這個樹木乾枝式,也是天干地支的記年方式的干支形式。

宗親是沒出五服的主旁支都仍為同血緣親人的統稱詞。但指的是下五服仍保同血親,而他們自家再分支的前三代為遠親了,四代以後就是沾點親的了,出五服就不親了。

六親是自結婚生子後共三個家了,即自家。父家。岳家,三家各有父。母。兄。弟。姐。妹共六項,此為六親。

祖宗十八代僅指由祖向上再數十八輩,從而呈根的根的根形態了,罵人願用祖宗十八代。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佳陽13682017-12-16 08:16:27

謝邀,這個“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是什麼意思,前面的友友已經分析的很清楚了,個人就不多重複了。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淺陽如畫2021-02-07 17:06:45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語言也魅力十足,比如我們在談論親緣關係時,時不時會聽到這樣的話“出五服了”,那麼你知道“五服”的意思嗎?

近些年網路上比較火的一句話“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六親不認”又是哪“六親”?

類似這樣的詞彙還有“株連九族”、“祖宗十八代”等,雖然我們在看電視,或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這些詞語,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完整的說上來它的具體表述。

既然如此,那

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一、五服

在古代,人們對喪葬尤為重視,

“五服”就來源於古代的“喪葬”制度

,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它是指以家族內的親疏關係為標準,親人去世時其它人所穿的五個等級的孝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葸麻

01一等孝服“斬衰”

它是用生麻布製作,且做衣服時不能縫邊,要保持毛邊。《禮記·喪服小記》記載:“斬衰,括髮以麻。”它是為了表示人們的悲痛之情深重 而不暇修飾,服期三年。

穿這種喪服的人,一般是兒女為父親、父親為去世的嫡長子、妻妾為去世的夫君、諸侯為駕崩的天子守制等幾種情況。

02二等孝服“齊衰”

它是用粗麻布製做,斷處緝邊。《禮記·檀弓下》記載:“哀公為之齊衰。”這種喪服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一般來說,為祖父母服一年,為曾祖父母服五個月,為高祖父母服三個月。

03三等孝服“大功”

它是次於“齊衰”的喪服,由粗熟麻布製做,服期為九個月,為伯叔父母,及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喪服。

04四等孝服“小功”

它亦稱“上紅”,是次於“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五月。

為祖父母,堂叔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喪服。

05五等孝服“葸麻”

它是“五服”中最輕,喪期最短的一種,這種孝服是用較細熟麻布製成,做功也較“小功”為細,服期三月。

一般來說曾祖父母,族叔伯父母,族兄弟姊妹,表兄弟,岳父母去世,穿的就是緦麻。

總的來講,孝服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細熟麻布的五個等級的差別,標誌著直系血緣關係與旁系血緣關係的親與疏,所以古人去世,死者的親屬就會依照血緣關係的遠近,穿著確認喪服等級的“五服”,當然哪一種親屬穿哪一種孝服容不得半點馬虎。

因此也就有“五服以內為家族,五服以外稱宗族”的說法。一旦出了五服,人們不但不用穿緦麻,而且同姓之間還可以通婚。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二、六親

生活中,人們常把不通人情,不重天倫,對親屬都不顧的人稱為“六親不認”。

比如在小說《苦菜花》的第三章中寫道:“我丟了差事去找他,他不但不幫忙,反倒六親不認了。”那麼,這裡的“六親”指的是哪“六親”呢?

“六親”在我國的古籍中多有記載,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種說法:

01《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認為,六親指的是父母,姐妹,兄弟,姑姐,甥舅,婚媾以及姻婭。

02《老子》認為,六親指的是父母,兄弟和夫婦。

03《漢書》認為,六親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

到了現在,我們一般把血緣和婚姻關係中最親近的人歸為六親。

父親為一親(包括父親方的親戚如祖父母、叔伯、姑娘);母親為二親(包括母親方的親戚如外祖父母、舅、姨);兄弟為三親(包括嫂子、弟媳);姐妹為四親(包括姐夫、妹夫);夫妻為五親(包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為六親(包括媳婦、女婿)。

所以當今的“六親”,實際上是泛指,說的是所有的親屬,而並不僅僅指六種親屬。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三、九族

“九族”這個詞語在古代有多種解釋和說法,一般認為,

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的是當事者自己一族,外加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母族三”,指的是當事者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

“妻族二”,指的是岳父全家和岳母的孃家。

可見古裝劇裡的“株九族”是一種很重的刑罰,當事者的九族被誅滅,也就意味著所有和當事者有一丁點兒血緣關係的人都就被殺,這也就徹底了斷絕了任何後來者的復仇。

歷史上株連最廣的恐怕是明成祖殺方孝孺了,誅其“十族”。所謂“十族”,就是在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另加上方孝孺的學生。

話說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後,第一個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這位老夫子生有一身傲骨。他兩次去見新皇帝朱棣都是披麻戴孝、慟哭不已,朱棣低聲下氣地請他代擬詔書,他卻寫了四個大字“燕賊篡位”。

朱棣問他:“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

朱棣再問:“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

這下子算是徹底激怒了朱棣,他立即下詔將方孝孺的九族,以及他的學生,湊成十族統統殺掉。

“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攀染,村裡為墟”,據史書記載,因方孝孺案連坐被殺者達873人,發配充軍者多達千餘人,時人稱之為“瓜蔓抄”。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四、“祖宗十八代”

生活中,如果有人和對方說“祖宗十八代”這幾個字,會讓人產生歧義,因它含有出言不遜的意思,那是因為這個詞語在現今有點被用壞了。

關於“祖宗十八代”的由來源於一段歷史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屬於聯姻結盟,從秦穆公到秦惠文王總共十八代。在秦惠文王在位的最後年間,秦楚兩國關係破裂,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

秦惠文王死後,他的兒子秦武王即位,兩國十八代聯親算是徹底結束。詛楚文就產生於這個時段,祖宗十八代也因此傳了下來。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現在依據《漢語大辭典》、東漢的《爾雅·釋親》和《春秋公羊傳·莊公四年》等史書考證,最終確定了中國人本族內“上下九輩”的稱呼

所謂的祖宗十八代,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上下九輩,共計稱謂十八個

。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那麼從大到小,依次排序為:

01上九代

鼻祖

(始祖)為一世祖,如今各種文化流派,行業,手藝,事業的創始人等都稱為“鼻祖”;

遠祖

:二世祖,指很遙遠的祖宗;

太祖

:三世祖,指相隔太遠的祖宗;

烈祖

:四世祖,指列傳之祖,比太祖要近一些;

天祖

:五世祖,指往上、靠前的祖宗;

高祖

:六世祖,古人規定在列祖列宗中,以一定的、相隔不是太遠的祖宗為高祖;

曾祖

:七世祖,指與自己中間隔兩代的祖宗;

祖父

(爺爺):簡稱“祖”,為八世祖;

父親

(爸爸):簡稱“父”,為九世祖;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02下九代

兒子

:簡稱“子”,一世孫;

孫子

:簡稱“孫”,二世孫;

曾孫

(重孫):三世孫;

玄孫

(元孫) :四世孫;

來孫

:五世孫;古人的壽命不是很長,七十歲就是“古來稀”的年紀,所以第四代孫往往自己親眼看不到,屬於“未來之孫”了;

晜孫

:六世孫;

仍孫

:七世孫,指沿襲、一脈相承下來的孫輩之意;

雲孫

:八世孫,指與自己中間隔七代的孫子,已經感到很飄渺、很遙遠了;

耳孫

:九世孫,指與自己中間隔八代的孫子,遠到只能有所耳聞了;

由此可見,生自己的人為父母,那麼

自己是上九代與下九代的分水嶺

,是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內的。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結語:

古人重視尊卑有序長幼有別,家族也一直流傳至今。所以就有了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這些包含自家親戚的詞彙,可以說只要沾親帶故的,就都在這個關係體系中了!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揚城布衣2017-11-16 10:48:57

謝朋友邀請!

你想了解“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意思,前面很多友友以詳細回答了,你可以參考或網上搜查,在此我也沒必要重複回答。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鄉野小楊2018-03-26 14:31:20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一、五服

一般農村所說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就是“出五服”的人,關係較遠。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二、六親

六親的說法歷代說法不一,大概有六種,是有記載的說法,但我們只舉三種有代表性的說法。

1、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子家屬)及姻亞,此為《左傳》的說法。

2、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此為《老子》的說法。

3、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此為《漢書》的說法。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三、九族

九族也說法不一樣,一般會說起九族,是指古代律法裡的“一人造反,九族全誅”。有兩種說法,

1、說法一是:父族四: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岳父一家、岳母的孃家。

2、說法二是:父族三、母族三、妻族三。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三、祖宗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主要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從小到大分別為:耳、雲、仍、昆、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以自己為分水嶺,上九代與下九代組成祖宗十八代,自己則不包含在內。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靜軒聽雨62017-11-21 20:52:14

五服在直系關係中,不是包括自己在內的五輩人,而是自己以下的五輩人(不含自己)。在辦喪事時,和死者同一關係的人穿同一種孝服,如子輩是一服,孫輩為二服,曾孫輩為三服,以此類推。旁系亦然如此。

可以這樣理解,五服就是自己以上五代人,或自己一下五代人(不含自己)。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什麼意思?

這張九族五幅圖,許多人可能沒讀懂。

我舉例說明一下:

若父親去世,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是一服,孫子孫女是二服,類推。

若你去世,你的子女是一服,

孫子孫女是二服,

推。此時,你的弟、妹(兄、姐不能給你服孝,但要給兄、姐服孝)也應該給你服孝,但比你的子女遠一服,是二服了。

說的有些囉嗦了,但還是要總結一下:

你和兄弟姐妹相對於父母是一服,而你相對於你的兄弟姐妹時就比你的兄弟姐妹的子女遠了一服。 即相對於父母時兄弟姐妹是一服,相對於兄弟姐妹時,他們子女是一服,而你是二服。

向上數的五服,不是上輩人給自己服孝,而是自己相對於上輩人應服的孝。如曾祖處標三服,不是你曾祖給你服孝,而是你和其他同樣稱呼曾祖的人為曾祖服第三類孝(即穿第三種孝服)

這張九族五幅圖中,中間有三個一服,都是

相對於父母來說,

子女為一服,即最親的關係,這三個一服,往往會產生歧義,讓人覺得自己和兄弟姐妹不是同一服了,是不是同一服,要分不同物件。

不知我說的能讓你們聽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