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形食物文化?靜美4192021-05-13 09:19:12

民以食為天,無論中外古今,吃飯對於人來說都是一等大事。中國古代關於“食”的文化多種多樣。無論是食材還是烹飪方法,以及關於“食”的禮儀等,都反映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從古文字角度說“食”。

“食”的甲骨文

“食”的甲骨文形狀整體像是一個烹飪的器皿,由亼和下面像有腳的容器組成。亼是一個三角形的造型,很像這個容器的蓋子。古代有一種盛黍稷的器皿叫做“簋”,“食”字的下半部分就是“簋”的初文。整體來看,食的甲骨文字形更像一個有蓋的的簋的形象,則“食”作動詞可以理解為“進食”,作名詞就可以理解為進食的食品。而甲骨文“食”字旁邊常出現的兩點當然可理解只是裝飾,但也可說明食物外溢的狀態。不過對照甲骨文飲水的“飲”,亼也可表示朝下的“口”,字形就像是低頭吃東西的狀態,那麼旁邊的兩點大概是表示口水垂涎之狀。後來慢慢的演變中,“食”字的下半部分有了較大的變化,成為了“匕”。

甲骨文的“飲“

除了水果以外,大部分食物都需要烹飪。也就是說需要經過一定的加工過程才能讓人來食用,也就是熟食。“飲食是人類自己創造又造就了人類的第一生活要義;然而飲食進入文化的範疇,恐怕要從熟食開始。”《禮記·禮運》: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引其血,茹其毛。……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以炮、以蟠、以烹、以炙,以為醴酪。”反映了野蠻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的這一歷程。根據考古資料得知,在新時代早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陶製的烹飪器皿。也就是說大約在公元前六千年前,我國的烹食文化就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

《中國青銅器時代》中指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可知商周時蒸煮在所有烹飪方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看錶示食物製作方式的食部字,很多就與蒸煮有關,比如有飪、餾等。《說文》:“飪,大熟也。從食任聲。肛,古文飪。懲,亦古文飪。”《方言》(卷七):“飪,熟也。需、揚之間曰飪。”《原本玉篇》:“飪,《周易》:‘鼎,象也,以木異火,烹飪也。’”,就是用火把食物煮熟。“餾,也屬於蒸的一種。《說文·食部》:”餾,飯氣蒸也,從食留聲。“蒸與餾一樣都是用蒸汽做熟食,這種方法可以使食物受熱更加均勻。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體現在種類繁多的製作方法上,還體現在飲食禮儀上。中國之所以被稱為”禮儀之邦“,是因為中國的禮典完備,儀節詳細,並且”禮儀“在國家的社會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幾乎是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就是其中之一。《禮記·禮運篇》:”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意思就是說禮儀產生於飲食活動,飲食之禮是一切禮儀的基礎。《周易·序卦傳》中也提到”物畜然後有禮。“可見,原始禮儀的出現是在食物豐富以後,才開始於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中國傳統文化中飲食禮儀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由它可以反應出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的一些重要的特點。《禮記·玉藻》:”凡常遠食,必須近食。“《禮記·內則》:”男女不同席,不共食。毋放飯,毋反魚肉。然燕食如此,若禮食則不共器。“《禮記·曲禮》記載:”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食至起,上客起。“等。都充分地反映了飲食與禮儀文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