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黑冠長臂猿究竟還剩下多少隻呢?大佬答題穩妥2019-07-22 13:33:16

海南黑冠長臂猿是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

1995年的第二屆中國靈長類學術會議將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高度瀕危保護動物。

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指出:目前黑長臂猿的海南亞種是中國所有靈長目動物中面臨滅絕危險最大的一種。

1999年,中國靈長類專家組起草的中國靈長類保護行動綱領中,將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中國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首。

2001年美國《時代週刊》載:據WWF(世界自然基金會)、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PS(國際靈長類學會)等組織的材料,列出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其中海南黑冠長臂猿列為第6位。這25種靈長類中,海南黑冠長臂猿估計少於50只,是惟一不到100只的靈長類動物。

2002年8月上旬,第19屆國際靈長類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上,確定了全世界極瀕危的25種靈長類,海南黑冠長臂猿被列為第5位。在確定中國的靈長類保護級別時,海南黑冠長臂猿被列為第一位。

據資料記載,20世紀初,海南達90%,全島各縣均有長臂猿分佈。50年代,森林面積達86萬公頃,海南黑冠長臂猿分佈於海南島澄邁、屯昌一線以南12個縣區,數量達2000多隻。60年代中期,先後在6個縣絕跡。而到了1983年,僅在鸚哥嶺主峰兩側及黎母嶺主峰的南坡有發現,約30只殘存於20萬畝天然林中,種群大多被隔離成島狀分佈。

在1980年林業部門將海南斧頭嶺林區劃作保護區,並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研究工作,使得海南黑冠長臂猿得以在這最後的一小片家園裡休養生息。到了90年代初,雖然海南省全面停止了對天然林的砍伐,但除了壩王嶺自然保護區還有不到7只海南黑冠長臂猿之外,其它地區的海南黑冠長臂猿由於得不到有效保護和種群數量過少,就都逐漸沒有了蹤跡。在隨後的幾年中,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數次觀察到雌猿懷孕和雌猿懷抱剛出生猿崽,由此累加,到2003年2月,應為4群24只。2000年活動於斧頭嶺下的B群共7只,其中兩隻成年母猿,一隻老公猿,兩隻黑色公猿(其中一隻可能是未成年的母猿)和兩隻小猿。到2001年這一群只剩下4只,兩母一公和一小崽。減少的原因可能是分群;也可能是自然死亡,也可能是被獵人射殺了。

經過20多年的艱苦保護,海南黑冠長臂猿才又呈現恢復增長趨勢。至2008年,海南黑冠長臂猿僅存於海南省這片面積只有2000公頃的熱帶山地雨林“孤島”裡,共四群18只,其中母猿6只,公猿和仔猿12只。 1998年,在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江海聲教授的指導下對壩王嶺保護區的海南黑冠長臂猿進行了一次全面、縝密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壩王嶺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數量為4群19只。同年春天,海南吊羅山自然保護區從當地農民處得到報告,吊羅山發現有海南黑冠長臂猿的蹤跡。海南陸生野生動物調查隊4月下旬進駐吊羅山,30多名調查隊員(有大學教師、有經驗豐富的保護區工作人員、記者)在十幾位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分9個觀察點,在吊羅山的雨林中扎帳篷、野炊8天7夜,但仍沒有看到或聽到海南黑冠長臂猿的蹤跡和鳴叫聲。

2003年3月,由北京、廣州、香港、海南的30多名專家對新近發現的一片熱帶雨林進行考察。這片雨林位於海南白沙、五指山、樂東、昌江幾縣市的交界處,屬鸚哥嶺山脈的西南段,面積80(尚有100多未及考察),發現許多熱帶雨林的典型動物和植物,但仍未聽到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鳴叫。同年10月,來自海南、廣東、上海、北京以及瑞士、法國等地區和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FBG)等國際環保組織的專家,和海南省林業局的研究員一起,在霸王嶺進行了為期16天大規模的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生存環境調查。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對海南黑冠長臂猿開展的狀況調查。

這次調查採用三角定位法。在進行定點調查時,調查員在一個固定地點靜止不動,記錄他所看到或聽到的海南黑冠長臂猿。這裡所指的固定地點又名監聽點,設定在能清晰監測海南黑冠長臂猿鳴叫聲的有利位置上,如遠離溪流的高處,儘量避免遺漏任何叫聲。當時,專家和隊員們在同一時間設定了16個監聽點,每個監聽點的間距為1公里,平均布點。為抓緊每個聆聽海南黑冠長臂猿鳴叫的機會,調查員在長臂猿開始鳴叫前就抵達監聽點,也就是每天早上第一縷陽光射進森林之前。整個早上監聽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鳴叫、活動。

11天的監測期結束後,調查員們把各自收集到的海南黑冠長臂猿鳴叫時段、與監聽者的方位及距離、鳴叫型別等,還有所目擊到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個體數目、毛色、體型等級、行為及其活動的時段等結果進行了比較。調查隊員們還用5天時間,分成13個小隊,在霸王嶺保護區擴建部分的兩處林木茂盛地區搜尋海南黑冠長臂猿的蹤影。

最終,調查隊得出了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海南黑冠長臂猿可靠的最低種群數字:13只長臂猿個體,分別為A小群6只(包括2只幼猿)、B小群5只(包括1只幼猿)及2只雄性獨猿。 海南黑冠長臂猿落到瀕臨滅絕的邊緣的原因:

海南黑冠長臂猿對生存環境有很強的依賴性,只有在原始的季雨林中才能生存,在林種單一的人工林、砍伐過的次生林裡,海南黑冠長臂猿都不能生存。

海南黑冠長臂猿習慣在高15米以上、胸徑20釐米以上的樹上活動。它們喜歡的原始熱帶雨林有五六層,食物來源豐富,在擇伐過的林子裡,長臂猿面臨的是食物短缺。海南黑冠長臂猿主要吃植物的果實,包括肖蒲桃、獼猴桃或者鴨腳木和海南冬青的葉子,如果提供足夠的食物,也許它們能在次生林裡生存,但在人工林中絕不可能。

對生存環境依賴性強,而賴以棲身的原始森林不斷遭到破壞,是海南黑冠長臂猿不斷減少的重要原因。隨著人們大量砍伐和開墾天然林,島上熱帶雨林大面積喪失,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大部被毀,殘餘的雨林亦變成綠色“孤島”,使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棲息環境遭受破壞並逐漸惡化。至2008年,在海南黑冠長臂猿的分佈範圍內,棲息地已經喪失了75%。海南島由於人口驟增和自然保護不力,濫墾、濫伐、濫獵、濫採的現象十分嚴重,森林面積已由80多萬公頃下降到不足20萬公頃,其中還包括大片的人工橡膠林。

數量上的稀少自然就產生了近親繁殖,導致種群一代不如一代。多病無治,也是海南黑冠長臂猿瀕臨滅絕的因素。比如產後風,在自然環境中的海南黑冠長臂猿平均壽命只有20歲左右。

同時,雨林的島狀分佈也造成了海南黑冠長臂猿的種群過小,種群分佈的不連續以及繁殖率低,加上海南黑冠長臂猿世代週期較長(7-8年)等等原因,加速了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滅絕。

但是對海南黑冠長臂猿生存危害最大的還是人類的獵殺。海南黑冠長臂猿又被稱作烏猿,其骨骼為藥材“烏猿骨”,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有滋補養顏、祛風健骨、舒筋活血的功效。海南黑冠長臂猿以家庭為單元活動,一隻被打,全家都逃不了,其情非常悲慘。在東方,通什等幾百公里以外的群眾進入保護區偷獵的比較多,對海南黑冠長臂猿等保護動物威脅極大,使海南黑冠長臂猿數量急劇減少。許多科學家和動物攝影家在幾年的觀察、拍攝中發現,往往在一群長臂猿中失蹤的就是黑色的公猿,這些公猿很有可能就是被獵人捕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