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你怎麼看呢?安意如2018-06-26 23:52:21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你怎麼看呢?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原文為下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當然這句話也在《荀子》《新序》《顏氏家訓》中出現,也基本源出《論語》,只是有所發揮,所以在此不一一列舉。

首先我們對比一下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和錢穆的《論語新解》中對這句話的翻譯:

楊伯峻先生的翻譯如下

孔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錢穆先生的翻譯如下

先生說:古之學者,是為己而學的。今之學者,是為人而學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你怎麼看呢?

為什麼每次提及《論語》的問題,我都會翻出楊伯峻和錢穆先生的這兩本書?因為這兩位先生是在《論語》古注轉今注今譯最先嚐試的人,而且也是頗有建樹的,後來學者在做《論語》今注的時候都多多少少參考了兩位老先生的著作。當然這都是題外話。

要從翻譯的理解難易程度上來說,楊伯峻先生的翻譯更容易理解,因為他帶了非常明顯的傾向,即讚揚前一句,貶低後一句。這也是楊伯峻先生參考了《荀子》《新序》等書做出的最後權衡。

反觀錢穆先生的翻譯,就相當於沒有翻譯。而這也正是其中的妙處。因為在註釋中錢穆先生已經說的很明白。其實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並沒有褒貶之分,只是有前後之別。現在全部摘錄下來,方便閱覽:

今按:本章有兩解。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為人也。為己,履道而行。為人,徒能言之。”如此解之,為人之學,亦猶孟子所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也。又一說:為己,欲得之於己。為人,欲見之於人。此猶荀子謂“君子之學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以為禽犢”也。今按:此兩解義各有當,然當孔子時,學風初啟,疑無此後世現象。孔子所謂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為人,指言語、政事、文學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張學以為人,惟必有為己之本,乃可以達於為人之效。孟子特於古人中舉出伊尹、伯夷、柳下惠,此皆為己,而為人之效亦見,故三子者皆得預於聖人之列。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立己達是為己,立人達人是為人。孔門不薄為人之學,惟必以為己之學樹其本,未有不能為己而能為人者。若如前兩解,實非為人之學,其私心乃亦以為己而已,疑非此章之本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非常認同錢穆先生的說法,也覺得他的解釋更符合孔老夫子說這句話的本義,但是楊伯峻先生的說法才是古代學者理解這句話的主流,即褒揚前一句,貶低後一句,為此和出現了“為己之學”這一特有學風。孔子之後,大多學者以“為己之學”為榮,以“為人之學”為恥。大抵不是他們沒有參透這層意義,只是有更多的教化作用在裡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