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秋耳下地後應該如何管理?愛生活的大劉2019-05-01 16:19:27

東北地區秋耳生產時往往會出現木耳沒有采收結束,就進入冬季,由於溫度下降造成木耳停止生長,木耳菌袋內營養還沒有消耗使用完。多數秋耳產量不高的原因也正在於此。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進行秋耳春管,以提高木耳產量。

秋耳春管要想得到良好的收益,需要從秋季、冬季、春季都要做好相應措施才可以。下面就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秋耳春管需要做的各個環節。

晚秋季節:把最後一潮木耳採收結束,將兩床木耳合併到一床,菌棒與棒之間保持2釐米左右空隙,上面蓋草簾,定期噴水,將草簾噴溼即可。直到溫度降到0度以下噴一次重水,用自然冰雪封住菌床。

乾旱地區,冬季雪小、風大的地區需要在草簾上方再覆蓋無防布、遮陽網、塑膠布均可,將邊緣壓牢,防止大風將覆蓋物颳走。建議蓋無防布,無防布的效果最好。

如果覆蓋塑膠布時注意防止高溫燒菌,先期每隔2米需要保留一個通風口,通風口大小 保持長、寬、高各20釐米左右即可,兩邊的通風口要交錯開。

進入隆冬,當外界最高氣溫降至-10℃以下時,把通風口全部關閉。冬季需要注意 防護工作,防止人、畜踐踏,還要防止鼠害。

到了翌年春季,當外界最低氣溫升至-10℃以上時覆蓋塑膠布的,需要再將通風口開啟。

當最低溫度升到5℃以上時,如果菌床內菌棒缺水,可以向床內補水。只澆菌床,不澆菌棒。使菌棒內菌絲恢復生長活力。

當最低溫度升至10℃以上時就可以進行催芽、出菇管理了。後續管理措施可以參考我們往期釋出的資料操作即可。黑木耳下地出耳管理技術

注意事項:根據菌棒的生長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秋耳二次開口,如果袋料分離嚴重的菌棒需要開大“V”型口,或小“V”型口。㫘則極易出現耳基在袋內形成,最終結果造成細菌感染、綠黴感染、爛棒的結局,所以就需要及時開大“V”型口進行搶救。

黑木耳秋耳下地後應該如何管理?阿華3652019-05-02 17:34:44

①集中復壯,把菌袋從室內搬到野外,又經過劃口程式,菌絲收到一定創傷,為了使其迅速恢復,劃口後必須採取集中培養復壯,在菌袋密排的菌袋架上,招緊薄膜,讓菌袋在小氣候裡恢復5到7天,使穴口菌絲儘快復壯,如果劃口**口菌絲容易乾燥,噴水容易腐爛。

②乾溼交替,在耳基形成時期,溼度小可能會汗死耳芽,溼度大由於撈死耳芽的危險,實驗表明,在溫度18到24攝氏度時,適宜的溼度是百分之80到85,達到耳芽溼潤不幹巴的要求就可以,在耳片的發育階段,如果讓耳片長期處於吸水膨脹的飽和狀態,菌絲輸送營養收到耳片吸收力差的影響,會生長緩慢,使耳片發育期延長。溼度是關鍵,按照溼度寧偏高不偏低的原則,噴水必須透風,避免高溫高溼爛耳。

③溫度調控,黑木耳發育最佳溫度為20到25攝氏度,出耳率高,果形大,若低於15攝氏度,白天將覆蓋物適度拉起提升溫度,夜間覆蓋保溫,出現25攝氏度高溫時,採取空間噴霧,地上灑水,空中掛溼草簾等降低溫度,實驗證明,氣溫超過25攝氏度時,管理難度增大,氣溫達到30攝氏度時,若通風不良,2到3天耳芽就會被黴菌感染,全軍覆沒。所以進行大面積黑木耳帶摘,充分利用春秋適溫季節十分重要,規律是溫度高,生長快,成熟早,總產滴,溫度低,成長慢,成熟慢,產量高。

④光照刺激,黑木耳菌絲見光易顯圓機,因此出耳後,陰棚要有散瑟光射入,促使圓機迅速生成,並逐步分化,在耳片發育階段,需要有一定的直射光以促進耳片的增沉作用,使耳片變的肥厚,色澤黑,品質好。據實驗表明,光照強度在400Lm,黑木耳淺黃色1000Lm為黑色,出耳環境為三分陽七分陰。

黑木耳秋耳下地後應該如何管理?安徽竹裡農場2019-05-02 19:59:07

我家農場有大量黑木耳,下地後主要還是水,及時打水,然後注意防澇,及時摘就行啦。

黑木耳秋耳下地後應該如何管理?閩C小林2019-09-19 02:45:25

原則是要看天,看耳,看溫度

晴天最高溫度不高於25度時可以在白天全天間歇式澆水,澆水量以耳片完全展開時即可停止,等耳片開始收縮變干時繼續澆水至完全展開時停止。溫度高於25度時停止澆水,傍晚,夜間溫差度降於25度以下時,再進行澆水,澆水量還是以木耳片完全展開後即可停水,等耳片開始收縮後繼續澆到耳片舒展停水,木耳澆水管理還要乾溼交替,至木耳耳片生長緩慢時就需要停止澆水,需要停水兩天,等耳根乾透,利於菌袋外氧氣進入菌袋內。沒有特殊天氣變化正常是澆三天停兩天,每15天採收一批次木耳

當新鮮耳片直徑長至3-5釐米即可進行採收,採收時注意採大留小,

晾曬木耳,採摘以後放置紗網定製的晾曬架上,注意大小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