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摩崖《鬱閣頌》怎麼臨寫?中州耕牛堂主2018-04-20 09:54:01

謝謝邀請!

問題:漢代摩崖《郙閣頌》怎麼臨寫?

回答:

(一)摩崖背景:

《郙閣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李翕析裡橋郙閣頌》,是東漢靈帝劉宏建寧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該石刻自成一家,獨具丰標,為標準漢隸八分,結構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沉鬱,體態赫奕,在優美多姿的漢隸中,確為藝術精品。

漢代摩崖《鬱閣頌》怎麼臨寫?

(二)怎麼臨寫?

1。在臨寫前,先把整個帖子讀十遍,認真觀察每個字的結構間架和用筆,對殘缺不全的字,可查《漢碑字典》、《書法大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從中找出準確的、與帖上相同的字,寫在紙上,以便臨寫時參考。

下圖為全國首屆書法臨帖展中獲獎的作品:

漢代摩崖《鬱閣頌》怎麼臨寫?

2。臨寫用紙。初次臨寫時,要用半生半熟的宣紙或人工毛邊紙。勿用生宣紙。

3。臨寫用筆。應選擇優質兼毫毛筆,也可用優質羊毫毛筆。

4。臨寫。臨寫《郙閣頌》時,重點要把握好字形,中鋒用筆,應逆入平出,橫畫要平,豎畫要直,下筆要穩,準,狠,不可猶豫。總之,筆法、結構上要儘量與《郙閣頌》碑意貼近,強化古樸感。另外,要注重墨法的變化運用,凸顯節奏感。

《郙閣頌》一共353個字。臨寫時,可以通遍臨寫,也可以選字臨寫。臨寫此碑帖要專一,有學習隸書基礎者,臨100遍就可以達到七分像的效果。如果書者沒有基礎,那就需要下大功夫臨寫。

說明:文中圖片源於網路。

漢代摩崖《鬱閣頌》怎麼臨寫?醉愛國學2018-04-21 21:51:13

臨摹漢隸《郙閣頌》,我的經驗,供參考:

1 瞭解漢隸,瞭解《郙閣頌》。

東漢桓、靈二帝時,隸書已完全定型,併成為法度嚴謹的官定標準字型。以碑刻隸書最著名。劉熙載《世概》:“漢碑氣厚”,一語道出漢代碑刻書法具有的“偉美”。

漢碑書法可謂流派眾多,用筆有別,蔚為大觀。取圓筆直勢的,以《鬱閣頌》為代表作。

《郙閣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李翕析裡橋郙閣頌》,是東漢靈帝劉宏建寧五年(公元172年)刻在陝西漢中市略陽縣的一方摩崖石刻。

2 臨摹工具

用吸水性較強的生毛邊紙初臨摹(節省錢),掌握後,用質量好的生宣紙意臨,進行創作。生紙,寫出的效果比較厚重,容易產生“金石味”。

毛筆,兼毫、羊毫,均可。不必強求一致,筆毛的彈性好,就行了。羊毫,是漢(唐)後發明的書寫工具。

3 研究“字貌“之“奇正相生”,各個擊破。

“字貌”,就是字的面貌,猶如人的長相。字貌,包括結構、體勢。

前人說:“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見董其昌: 《畫禪室隨筆》)。筆劃要“奇正相生”,有時是“將欲斜而反正”,要求有俯仰、揖讓、避就、向背、顧盼等情態。

先選擇簡單的字,臨摹,達到“形似”。古人所謂:“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

筆劃可能無力,不準確,不必在意,先臨字的外形,儘量地寫像。

如此,取得成就感,從而

產生興趣,學習就會變得主動。稍後,

再選擇難寫的字,臨摹,

達到“形似”。由易到難,各個擊破。

4 中鋒用筆,圓筆居多

中鋒用筆,兼顧側縫。因為“裹鋒”、“卷毫”運筆則厚,散鋒平刷則薄;“管轉一則筆活,不轉則死。”

起筆即筆劃的入筆第一筆。起筆時,“裹鋒”運筆,形成圓筆。

行筆時,有轉動、扭,絞、遊走,表現在撇、

波磔(捺筆)、

豎等筆劃之中。

主筆的捺,更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

收筆是筆劃完成階段,的形態有方、圓、尖等形態變化。

5 掛字上牆,請同行評論

俗話說“字怕上牆”。把臨摹的整篇《郙閣頌》掛在牆上,請書法同行品論。聽取逆耳之言,對照原貼,改進,再臨摹。

6 意臨《郙閣頌》,進行創作。

臨摹是創新的基礎。當書法水平較高時,合住《郙閣頌》,進行意臨。意臨的《郙閣頌》,可以看成自己的創作,代表自己的最高隸書水平。

7 將意臨的《郙閣頌》,參加全國書法大賽。

將意臨的《郙閣頌》,參加全國書法大賽,不一定獲獎。但是,擂臺比高下。自己的書法作品與大賽揭曉後的獲獎作品,進行比較,找出差距,有利於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