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鯉波說史2019-09-07 15:55:15

春秋戰國,戰爭頻繁。各諸侯國,面臨著其他諸侯國的壓力,也面臨著內部卿大夫帶來的挑戰。

圖存圖強,尊君集權,是各國君上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諸子百家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儒家認為只有恢復周禮,就可以回到西周那種理想的社會中去,這是一種復古主義,他不知道舊的東西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道家認為要無為而治,有為會越來越亂,道家要求回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社會,這更是一種復古主義,根本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法家認為,要圖存,就必須富國強兵,要集權,就必須打擊舊貴族勢力。法家是現實主義,他與時俱進。

法家的主張得到了大多數君上的肯定,在國君的支援下,波瀾壯闊的變法運動開始了,改革圖強也就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主旋律。請關注互粉討論吧!謝謝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大秦鐵鷹劍士2019-09-09 23:35:48

任何時代,一種學說能解決現實問題,能帶動國家富強,那麼這種學說就會獨受青睞!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弱國圖存,強國圖霸,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改變。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人不能被屎尿給憋死,要想法設法變大變強,生存下去。法家適應了那個時代的要求,戰國七雄無一不是變法而強,守舊而衰弱至滅亡的。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儒家站在道德的危崖上,他們高聲疾呼,大家都尊守周禮,恢復到西周古典的政治模式下,這樣大家就不會有亡國之危了。所謂西周古典政治模式,說白了就是大家要各安天命,君是君、臣是臣,貴族是貴族,奴隸是奴隸,大家都不要有非份之想,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那麼自然天下自安。但是強者怎麼會不圖霸呢,弱者倒是想遵守周禮,但是強者要滅他,周禮也無法保護他啊。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周天子都多年得不到諸侯的朝拜了,更不要指望王室出來維護秩序了。更何況到了戰國後期,七大戰國都稱王了,天下共八王,聽誰的?生產力要提高,社會要前進,那麼生產關係必然得改變,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切試圖阻擋時代前進的個人或者組織,皆為被時代的車輪碾得粉粹。孔子周遊列國,諸侯皆不用他,他的徒弟子路都能得到別人重用,唯獨孔子無人用。孟子周遊列國,諸侯都隆重接待他,但是無一國用他主政。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先秦四大顯學,儒、墨、道、法,只有儒、道、法三家是治國大道。墨家思想不適合治理一個國家,兵家、縱橫家、農家、名家、水家都只是一個輔助門派,並無法單獨治國。法家的思想適合於大爭之世,儒家的思想適合於太平盛世,道家適合於原始社會與共產社會。春秋戰國是大爭之世,故法家勝出,受到各國青睞!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齊國威王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燕國有樂疑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變法,七大戰國都變法了,但只有秦國變法最為徹底與悠長!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玉之溪2019-09-10 00:28:51

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思想界的大討論活動,各種各樣的學說層出不窮,大家競相在各國遊走,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的學說觀點,爭取大家的支援。這個現象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百家爭鬥鳴,百花齊放』,是我國思想接的一大盛事,繁榮豐富了中華文化。

在這期間,道家學說、儒家學說、法家學說、墨家學說、兵家學說最為成熟,因為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早在春秋甚至更早的時間就已經開始推廣了,但是道家崇尚自然,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在大爭之世是行不通的自然被冷落;儒家學說提倡禮儀、人性善良等內容,不為統治者所青睞,墨家學說提倡憐愛、非攻等內容,而且善於製造工具,被部分國家少量接收他的製造傳承,其他不予採納。

最受歡迎的當屬法家和兵家,法家提倡的是以制度立國,管理國家;兵家,說白了就是善於領兵打仗的學說,最實用。

法家治國,在戰國初期被魏國首先採用,實施了李悝變法,短期內使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的第一戰國,西壓秦國,南拒楚國,東擊齊國,分光無線,被各國普遍接收。

在戰國時代,利用法家治國成為了潮流。但是法家治國有好幾種方式:有孫臏的勢治學說,申不害的術之學說,這兩種法家旁支都是見效快的,實施容易的方式,是法家治國的主流手段,他的缺點就是掌權者如果不信任或者意外死亡,這個變法就廢了。因為當時的戰國隨時都會打仗,各國也不敢,將全部精力,用在法治改革上。所以術法、勢法成為了主流,這兩種變法,使齊國、韓國風光了一整,就再也不行了。

而恰恰法治學說是正統的,他實施起來,見效慢,時間長,所改變的東西太多,要改變既得利益團體的利益,你說難不難,但是就是這種變法方式最終為秦國所接受,並堅定的實施了20年,改革結束後,秦國一躍而起成為了,戰國第一強國,但是就是這種改革,將改革實施者商鞅也拉入了漩渦,因為他是這個改革的死結,這個節必須用改革者的生命為代價,才能化解,最終商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消除了危機,保證了變法的實施,他人死,但法卻在,確保了秦國的變法不以個人的權勢,來推進。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圖文原創』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月亮之上有愛2019-09-25 18:04:34

中國講仁義,但骨子裡重功利,法家恰恰是是“功利主義”赤裸裸地表現,秦國高壓態勢下整合了國家力量,發展強大,力戰六國,最終統一中國,所以法家思想時落魄戶發跡的第一桶金,很血腥、很霸道,而後踏入上流社會後,改頭換面“以儒治國”,但只是託詞,表面文章,實際使用的還是法家那一套,骨子是不會變的。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滄海拾遺錄2019-09-07 23:49:16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大地正處於思想爭鳴的文化繁榮期,諸子百家,競相宣揚傳播自己的學說思想,許多學派的代表人物還周遊列國,向各國國君推銷自家學說,希望能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如孔子當年離開魯國後帶領親信弟子周遊列國十多年,期間顛沛流離,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其他國家的信任,能夠以自己“仁義”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思想用於治國。

客觀地講,諸子百家之中,真正有可能用於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的學派大致有法家,儒家和道家。某一學派的理論學說能否得到青睞和認可,最關鍵的因素要看它的學說能否適應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具體到春秋戰國時期,這一階段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不為過。周天子的權威喪失殆盡,各個諸侯國互相征伐,滅國記錄不絕於史,單純靠道德說教,或是關起門來過寡國小民的日子已經不合時宜,誰能充分調動生產力,富國強兵,誰就能在亂世之中存活下來,乃至發展壯大。在這方面,儒家和道家顯然做不到。儒家依靠仁義治國,講究以德治國,對現實中的富國強兵無法有效顧及。因此,孔子游說列國多年,無論是齊國這樣的大國圖強,還是衛國這樣的小國圖存,都不願意採納孔子的學說治國。講究仁義道德的宋襄公不懂變通,在泓水之戰敗北,被世人恥笑。道家講究無為而治,主張與民休息,不與民爭利,只適合寡國小民或是休養生息之際,完全不適合春秋戰國時期的局勢。

而法家講究以嚴格的法律條款約束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各色人等,主張在“禮樂崩壞”的亂世破除森嚴的階層等級,廢除世卿世祿制度,以有無才能作為重用與否的標準;獎勵耕戰,廢除井田制,充實國家物資供應基礎,以強有力的軍事能力開疆拓土,使得自己國家迅速強盛起來。依靠法家的學說迅速強盛的例子不在少數。三家分晉後,在諸侯國特別是在韓趙魏三國中率先強盛稱霸的卻是實力稍遜一籌的魏國。原因無他,正是魏國魏文侯時期大力推進變革,取得了在“商鞅變法”之前,最成功的國家改革。他先後任用魏成子、寨璜、李悝為相,特別是在李悝為相期間,大力推行變法,史稱“李悝變法”。後面吳起在楚國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以及商鞅在秦國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使得上述國家短期內就強盛起來。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千史千尋2019-09-08 22:11:18

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為何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獨受青睞。

一、法學主要思想

法家主要是研究怎麼治理國家的,在政治方面,一般主張變法革新,加強中央集權,以法治代替禮治,發展經濟,以求“富國強兵”;在文化教育方面,主張依法治國,以及對耕戰有利的應用知識的學習,以此來統一當時人民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二、春秋戰國的歷史特點

政治上

,新興階級需要君權的加強來維護他們的自身利益;

經濟上

,井田制逐漸瓦解,新式的封建生產關係出現;

文化思想上

,禮崩樂壞,各個階級和集團的思想家們積極發表自己的主張,百家爭鳴的學術局面出現;

軍事上

,各諸侯國利益紛爭不斷,戰爭連年。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三、歷史必然

以上春秋戰國的歷史特點說明了變法才能變強,依法治國才能穩定社會秩序、加強集權,這也是順應社會時代潮流、經濟發展的需要,相應地,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也應運而生;相對地,很明顯,道家強調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儒家強調的“仁義”是不適應那個時代的。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所以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才能獨享青睞。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亮月花郎2020-02-08 13:43:05

春秋戰國時期,即中國先秦時代的最後階段,也稱做東周時期。在此時期,“禮崩樂壞、政治動盪、文化爭鳴”是其主要時代特徵,此時期也被稱為是中華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時期,正是有了這一時期的奠基,才終將使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那便是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朝。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是先秦時代最為動盪的時期,因故這也就為法家的實用價值創造了時代背景,所以說是時代因素造就了法家思想“獨大春秋戰國”的局面。

法家思想是這個時期的主流思想,是因為絕大部分諸侯國都在“唯法是用”,但並不排除其他諸子百家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地位。其中,儒、道、墨三家流派在當時也佔據重要地位,除了“法家思想為春秋戰國主流”以外,儒家思想也被眾多國家所引而用之。

(1)法家誕生之先決條件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提出:

•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這便是法家一詞最早之來源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法家的產生,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這個道理就同“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為主流思想”是一樣的。春秋戰國時期,原本隸屬於西周的的禮樂制體系已經分離崩解。

隨之而來的就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領域的重大變革,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天下之土,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根本體系已經名存實亡,隨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便引發了諸子百家的相繼產生,法家就是其中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2)法家被推崇的緣故

西周時期,社會的主要思想形態即“仁、義、禮、智、信、刑”,在此時期儒家的形態學說已經初具雛形,而《周禮》思想則是此時期最受推崇的治國理政之理念,這就是為什麼後世人總說孔孟之道同《周禮》思想的十分相似,

因為他們只見有共同的仁政理念。“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和孟子主張的“性善論”、“仁政理念”十分相符。

但隨著周平王東遷,西周滅亡之後。西周時期的“禮儀之邦”早已不復存在,禮樂制支離破碎,周天子形同虛設。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諸侯林立徹底打破了分封制的局面,“諸侯之間,縱橫兼併”隨之而來,依法治國、嚴峻刑法順應了時代潮流。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之間無非就是搶奪人口、霸佔土地資源,以求擴大諸侯國土面積。立足於這個目的來看,非儒即墨亦或是重道都不大符合和諸侯的要求。

我們應該這樣看待這個時期,即便各個諸侯國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個體,但是從時代觀來看,他們都是一個整體,相輔相成、相互聯絡、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說,只要一個諸侯國發動兼併戰爭,那麼必然會牽動整個時代。而法家重視中央集權、君主集權,這也就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需要。

“興功懼暴”的說法想必大家都有所知,顧名思義來看,就是指鼓勵將士士卒多立戰功,為了遏制不法之徒,以求國內安穩。而“商鞅變法”中的“戰功制”體系的確立,則是更好地為了富國強兵,提高國力,這也是法家思想的體現。

結語:

從上可知,法家的興起是同時代因素頗具聯絡的,如果春秋戰國和西周時期一樣穩定,那麼法家思想便很難被重視起來,西漢武帝以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能很好體現。

因為國家穩定了,所以帝王君主的很大精力便要放在教化民眾上了,而儒家的三綱五常、仁政理念和之後的天理倫理便十分迎合了時代潮流。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現如今,身為新時代接班人的我們,也應當以重品行、重德行來要求自己,要積極地對儒家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相城歷史小學生2019-09-07 20:45:17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延續了幾百年的周禮逐漸被拋棄,井田制的破壞讓各地諸侯紛紛以土地作為立國之資,鐵犁牛耕的推廣讓生產力水平有了飛速的進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進一步破壞讓諸侯之間的鬥爭愈加激烈。

由此,中國進入了五千年文明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百家爭鳴時期。

說是百家爭鳴,但對於當時的形勢和統治階級而言,無外乎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四家在社會上流傳最廣,而法家最終能脫穎而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讓我們看下這些流派的特點。

首先,我們排除的就是墨家。墨家講求“兼愛”,“非攻”,提倡人與人和諧相處。這樣的思想符合老百姓的內心想法,卻不為當時的諸侯列強所青睞,原因很簡單,大爭之世,爾虞我詐,根本不存在愛與和睦,有的只是戰爭之前的虛假的笑容。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其次,道家也被放棄了。道家思想是諸子百家中的老牌思想流派,早在春秋時期的老子就開創了道家流派,戰國的莊子則是集大成者。道家講究“清淨”,“無為”,讓事物自然發展,就像老子說的那樣:百姓之間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這顯然不會被虎狼一般的諸侯列強所鐘意。

最後排除的是儒家,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對中國影響可謂根深蒂固,但在其剛流傳時卻並不受用。孔子看到各國之間不停的戰爭與敲詐,十分痛心,但孔子把這些變化歸咎於世人的不自律,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的想法,希望人們能夠透過剋制自己的慾望來恢復周禮對世間的統治,但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想要恢復周禮,本質上也是歷史的倒退,所以,在當時,儒學思想也被統治階層拋棄。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最後,我們要說一說法家。法家的發展在當時也並非一帆風順的。在春秋戰國,法家分為“法”,“術”,“勢”三家。

“法”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他透過一系列法律的改革對秦國各個階層進行變革和約束,以此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只追求法律而不考慮人性,就會顯得發令太過嚴苛,最典型的就是商鞅推崇的連坐法,最終,商鞅的結局也就是“作法自斃”。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勢”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思想家慎子,他提倡政府透過法律提高自己的威勢,來起到對臣子和民眾的威服,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民眾守法,但長此以往,人們對於國君的命令並不是真正信服而更多的是因為怕死,積怨過深,反而使統治無法長久。

“術”治的代表人物則是韓國丞相申不害,他提倡君主利用“權術”對臣子和百姓進行約束和制衡,強調對吏治進行查勘,但這種思想對君主的個人要求太高,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

所以,在戰國後期,韓非提出法家應該將“法”,“術”,“勢”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使國家達到長治久安,所以,韓非也被稱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可惜當時的韓國積貧積弱太久,反倒是秦國和秦始皇透過韓非的著作最終一統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即使是之後的西漢,也是在儒學和道學的思想外衣的包裹下,以法學作為立國之本,而這些,正是先秦諸子們留給後人的最大的財富。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凱撒視界2019-09-09 22:32:32

法家的核心思想特點並非嚴刑峻法,而是以法治國,樹立規矩讓所有人遵守。

明確了這一點,就知道法家在春秋戰國為何如此吃香了。

因為在大一統的朝代國度,需要以仁義、甚至宗教來聚攏人心。而在亂世,各國最需要考慮的是:自己活下去,不斷吞併別人。

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夠把自身的各種資源有效的整合和調配。只有法家的辦法能最好的做到這一點。從商鞅起,直至李斯,秦國透過法家的理念治國,資源調配遠遠強於其它國家。到最後已經把整個國家打造成了一部機器,所以才能逐個碾壓六國完成統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讀一世界2020-05-23 13:47:03

1。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原是戰國時衛國人,姓公孫,名鞅,又叫衛鞅。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因在秦國孝公時變法有功,被封於商地(今陝西商縣東南),稱為商君。

後世稱他商鞅。

年輕時曾在魏國求官,後入秦;其見解得到孝公的賞識,授權主持變法。

從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50年的十年間,頒佈了一系列變法令。

《商君書》為商鞅及其後學的著作合編。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戰國時韓國人,曾與李斯受業於荀子。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他多次上書建議韓王變法,總是不被採納;於是寫下《說難》、《孤憤》等文章共計十多萬言。

秦王看到韓非的文章,十分喜愛,甚至說,能跟這個人結交,死也無憾了;就大舉攻打韓國。於是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

入秦後,遭受李斯等人妒忌,遇害於獄中。

後人把他的遺著,連同有關韓非學說的闡述,合編成《韓非子》一書。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2。法家思想的淵源

法家是戰國時期較後起的一個學派,那些人不僅是思想家,而且是一批革新改制的實幹家。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法家思想淵源有來自道家的成分,有源於名家的成分,有吸取儒家的

荀子

學派的成分。

前面說到,道家有中國古代難能可貴的對於世界本原的玄想,但其爭鳴的最終目的,還是給當時的亂世開救治的藥方。

據《史記》記載,道家“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子南面之術也”。

法家把必須執秉的那個“要本”,解釋為法,認為“道生法”,法是宇宙萬物最高法則的“道”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具體體現。

鑑於儒家言必稱堯舜為聖人,早期法家就推崇比堯舜還要早的黃帝作為自己學派的偶像。

堯舜教化臣民,排解糾紛,身體力行,收效甚微;不如黃帝長四張臉,大權在握,高高在上,清虛自守,天下太平。

所以自稷下以來,就有黃、老相併之說。

前面也提到,

荀子

已經將“名”作為一個特殊的物件加以研究了。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他不像名家學派那樣將“名學”作為自己的專業,而是著眼於政治:“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

法家則根據變法的需要,把“名”引申為法令、名分、言論等,納入“法術”的範疇之內。

荀子出於人性本惡的認識,一方面勸學,一方面重法。

他說:“法者,治之端也。”

此外,和孔孟主張效法文王周公等“先王”的做法不同,荀子主張“法后王”。

法家的政治見解也正如此。

在先秦諸子中,只有法家是順應歷史潮流向前看的,而作為儒者的荀子有他獨到的見解。

3。法家的主要觀點

法家推崇的東西可用三個字來概括:法、術、勢。

三者分別由商鞅、申不害、慎到三人單獨提出,韓非認為三者中只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全面的。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他集法家之大成,完善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君主統治術。

所謂“法”,指君主制定的明確成文的法令。

韓非說:“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所謂“術”,指國君駕馭臣下的方法手段。

韓非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

所謂“勢”,指國君集天下權勢於一身,其權力和地位至高無上。

韓非說:“勢者,勝眾之資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法、術、勢三者的結合,使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成為可能。

4。儒法關係

在韓非的時代,儒家和墨家被並稱為“顯學”。

其中,

孟子

一派儒家的觀點在治國主張上跟法家存在不少針鋒相對之處。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孟子主張實施仁政德治,反對使用暴力;而法家只講嚴刑重罰,譏笑儒家的禮義教化收效甚微。

孟子一派儒家崇尚他們所描繪的堯舜時的社會,把堯舜尊為聖人,作為當代統治者學習的榜樣;

法家卻認為時代在前進,復古是行不通的,當代統治者應該學習當今採納法家建議,實行變法的那些國君。

法家和儒家看上去水火不相容,但也有些一致之處。

且不說韓非的一些重要觀點本來就來自他的老師荀子,就說在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方面,韓非甚至藉助孔子的言論:“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孔子本來知孝悌忠順之道也,……所謂忠君,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親。”

我們通常將“三綱五常”歸於儒家的發明,其實“三綱”發軔於韓非的上述一段言論。

自漢

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理論成為延續二千多年中國專制集權帝制的精神支柱。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董仲舒

的儒學已經不是孔孟之道的原樣,可以說是經過了大幅度修正的孔孟學說。

首先,“獨尊”就透出法家的那種霸氣。

秦始皇時期的李斯就推行過“以吏為師”的文化專制政策,欲使天下只剩下法律一種學問可學;“獨尊儒術”只是變“以吏為師”為“以儒為師”而已,欲使天下只剩下儒學一種學問。

其次,董的儒學主張德刑並用:“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共則失恩,威分則失權。”

韓非也曾說過:“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

恩威並重,對臣子是如此,對天下所有百姓也是如此,這是儒和法的配合運用。

由於儒家的仁政德治比法家的嚴刑重罰說起來美妙動聽,因此二者的配合取以法入儒的方式。

歷時二千年的儒學精神統治,實際上是儒中有法,外儒內法。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範鯉學社2019-09-07 08:08:57

1、嚴格來說,春秋戰國是兵家最受普及,法家次之。

2、春秋戰國,貫穿始終是一個“爭”字,不爭則靠邊,不爭則死,所以不得不爭,要爭,就要有實力,而且是快速有實力。

3、如何快速有實力?道家太慢,儒家太緩,墨家太難,陰陽家無望,縱橫家只能錦上添花,法家需要大智慧才能有效,兵家需要良將即可一戰崛起。

4、但最關鍵的是,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是有本質服務物件的,而操之權在國君,國君自然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儒家思想為士大夫階層代言,道家為貴族階級服務,縱橫家為利益階級服務,兵家為國家利益服務,法家只為國君服務,樹立國君權威,自然討國君歡喜。

5、但兵家大忌,自然是兵權握在他人手裡,為國君忌也。法家變革相對好控制,萬一群體激變,把變法頭頭驅逐或者殺頭即可。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飛飛貓說話2019-09-10 10:41:34

法家思想有利於諸侯稱霸。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先後出現了,儒家,道家,黑家,法家,農家,兵家,陰陽家,名家等流派,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治國理政主張。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被諸侯採納,比如齊國,魯國等喜歡儒家思想。

只有秦國採納了法家思想,因為法家思想最有利於諸侯稱王稱霸。秦國的幾個王都採納並運用了法家思想,所以秦國贏了。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河東來2019-09-08 08:21:03

當時受到青睞的治國理論是帝王黃老學術,也就是道家,並不存在法家,所謂法家,是漢武帝時期儒家取得話語權之後創造出的專有名詞。

道家講究“道法自然”,實際上就是說道家分為“道自然”流派和“法自然”流派,也就是孔子竭力倡導的“春秋大一統”的思想來源,就是說儒教當時的祭司階層道家是分為“春派”和“秋派”的,就是道家道派和道家法派。

道家道派信奉黃帝治國學說,其傳世典籍是《道經》,地位相當於西方的《聖經》,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過程中首當其衝被焚燬,只留下十六字真言傳世。

道家法派信奉老子治國學說,其傳世典籍是《道德經》,被秦始皇奉若圭旨,採納其優秀傳人韓非子的“君無為,法無不為”的治國理念,統一六國。

所以嚴格來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尊奉儒教道家法派的思想,焚燬儒教道家道派之書,坑殺儒教道家道派的領導核心人員,最後達到的結果是國家新型領袖“皇帝”(人間大神當中的大神)的出現,一個新型的巨大的當代神國由此而政教合一得以建立,由於中國傳統儒教是基於無神論者思想所創造,所以秦帝國(帝國的意思就是“神國”)本質上是中央集權主義政權而不是政教合一政權。

為什麼秦始皇選擇道家法派而不是道家道派,因為道派信奉“君權神授”,而法派信奉“神權君授”,秦始皇作為最高統治者當然試圖成為至尊和主宰,順理成章的選擇法派成為治國中堅力量。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劉摯仙老夫子2019-09-09 23:43:28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這麼一個說法,亂世用重典,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紛爭,戰亂不斷,法家是主張用重典治國的,正合當年的時局,因此受重視,而當秦統一中國後,還繼續用法家思想~重典,就成了苛政猛於虎,官迫民反不得不反,這就是秦朝統一中國後就成了短命王朝之故,也是後來法家不受歡迎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伸腿小僧2019-09-08 18:43:42

法家對人性的把握非常深刻,其論述多是實用的政治理論,不僅可以直接應用在治國、治民和法理社會上,還包含許多利用人的弱點不擇手段的內容。雖然諸子百家都熱衷於政治,可左右春秋戰國時代政治和社會格局的都是法家人物,在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建立過程中,法家起了決定作用。

周王朝東遷以來,禮崩樂壞,天下紛擾,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諸侯僭越,瓦釜雷鳴,王室衰落,列國崛起進入春秋戰國亂世。 國家分裂而諸侯混戰,希望透過極端獨裁的政治體系使臣民服從,用於抵禦強敵 。而春秋戰國時的百家中,儒家是忠孝倫理的倡導者,主要體現在道德和自身行為的規範上;道家和佛家建立在獨立於世之外的心靈家園,針對的是信仰的層面;法家更多的討論政治、法律和經濟,影響的是社會現實。列國爭雄,國力消亡為興亡之本。治國之道,強國為本,欲強國必先變法是英明統治者的共識。是以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獨受列國青睞。

從齊桓公任用管仲用法家的辦法治國而稱霸,法家開山門者子產治鄭而強,李悝魏國變法申不害韓國變法均稱雄一時,而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更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影響中國政治二千餘年中央集權制政治理論的創立者。

法家學派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即法、術、勢。法是指法律與規章制度,術是政治權術,勢是則是權力與威勢的利用。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朵朵佬爺2019-09-10 16:31:47

法家思想最顯著特徵是廢除貴族等級制,讓平民有公平競爭的機會,調動平民老百姓的積極性。秦國是一個相對資源貪乏的國家,遠不如東方諸國的資源豐富,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唯一的是向老百姓要資源。老百姓有什麼?只有人,但在貴族專政下,老百姓是貴族的附傭,根本沒有積極性可言。商鞅變法的核心“獎勵耕戰”,仗打的好,地種的好,都可以獲得爵位,由奴隸變成主人,這個激勵政策,讓秦國人幾乎發瘋,打仗不要命,被稱之為“虎狼之師”,殺人多,獲得的爵位越高,秦人天生野性,沒有過多的文化約束,敢打敢殺,都成了亡命之徒。但這種積極性又具有侷限性,有利於攻取,不利於守成。是故,秦統一天下快,丟掉天下也快。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繁華面具的本質2019-09-10 21:10:19

自從大後周禮樂崩壞,各朝庭仁義慈愛變為偽相,無底線向下層壓迫,市井無序,農業凋零,流民氾濫。各國單一使用各大家思想,治理起來效不民顯。秦國的法家建立在兵與商基礎上。特別傾斜兵家至上,使最底層無產者生產資料超越他國絕無僅有的現象,兵強馬壯(我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連鎖效應)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胖子製造2019-09-06 20:25:52

首先感謝邀請回答

因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征伐不斷,法家思想講究的是霸權,強國,正好符合諸侯王的要求。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思想。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戰國時期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劉臻561383742019-09-11 02:54:52

法家適合強國強民,儒家服務與統治階級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為何獨受青睞”?如何解讀?手機使用者597666980652019-09-10 16:01:53

各家思想就是狗有狗道,貓有貓路。法家的思想就是收攏五指,再打擊一點,進攻有力量。儒家思想重禮,有利於和諧穩定,不利於反腐。道家思想就是修生養息,等待時機……明智的秦王選擇了法家,有利於秦王統一天下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