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麗麗996165262019-10-17 13:50:12

過度的自戀也就是極端自戀,屬於人格變態精神病,得治!

自戀的人特別自我,極端自私!有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趨向。通常是自卑、自憐發展成極端自戀!任何時候表現唯我獨尊,孤芳自賞,‘愛惜自己達到變態的程度。認為自己全是對的,自我讚美、自我陶醉,常常覺得自己容貌絕倫,才華橫溢,能力超群。對人對事只願享受,不願付出。只愛自己,不愛他人。

我認識一個女的就是特別自戀,整天對著鏡子照,還自言自語說自己如何如何年輕漂亮,幻想能嫁入豪門,認為自己特別優秀,滿屋掛著自己的照片欣賞。為人處事很自我已經很變態了。其實她本人各方面很一般,也可能是過度自卑引發的人格障礙,她也諮詢過心理醫生,療效甚微。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飛揚心理王老師2019-10-17 12:14:03

自戀,不是人格分裂,也不是人性扭曲,而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特點。如果自戀過度,會被人認為是驕傲、顯擺,所以,有時候“自戀”也用於形象一個人不謙虛吹噓顯擺自己。

自戀是人的正常心理特徵,就是每個人都有自戀的心態。自戀,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讚美。可以這麼說吧,自戀是人生於世的一種基本動力,如果沒有自戀,一個人就活不下去了。只不過,這種基本動力是潛意識動力,一般人是沒有意識到的。也就是說,一般人是意識不到自己是靠自戀活著的,但人的確是要有一點自戀的。

過度自戀,就是愛自誇、愛顯擺,這樣的人形成了穩定的毛病,就是一種人格障礙了。人格是一個人穩定的綜合個性特點,比如幽默的人、謙虛的人、理性的人等等,人格障礙就是人在個性方面穩定的不良的特點了,比如虛偽型、偏執型、表演型、敵對型等等,還有自戀型。這樣的人格障礙是需要自我覺察和調整的,否則就影響了人際關係和自我發展。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簡單心理2019-10-22 19:16:48

生活中常說的“自戀的人”大概是這樣的:對於外表,一天三套衣服也不嫌多,對髮型配飾等細節追求到極致,路過商場必照鏡子。同時,內心又特別期待被表揚,期待得到任何形式的肯定。

上述幾種“自戀”特徵,都屬於很正常的自我表現,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符合這種生活中的“自戀”特徵。

不過,生活中常說的“自戀”和心理真正意義上病態的自戀並不相同。

心理範疇上的自戀是人格障礙中的一種:自戀型人格障礙(NPD:Narcissist Personality Disorder)。

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的具體症狀被描述為:

痴迷於權力、成功、和他人關注,放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永遠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優秀,很難意識到他人的情緒和感情狀態。

與日常生活中的“自戀”相比,自戀型人格障礙一個明顯的特徵,是自我認知的偏差:

“我必須要被崇拜。”

“我比其他人都要好。”

“我只和喜歡我的人接觸。”

“在互動中我要佔據主導。”

以上述特徵作為參照標準,你會發現其實大多數所謂的“自戀”,程度要輕得多。事實上,人群中大約只有1%~3%的人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那麼,我們要如何和自戀者相處呢?讓我們先從Ta們“像小孩”的特徵說起。

如果你期望自戀者能一直表現得像個成年人,那Ta恐怕會讓你失望,甚至讓你抓狂。

儘管自戀者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得像成年人,但當Ta們感到尷尬、被忽視或自卑時,極有可能會回覆到2歲孩子的狀態。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迴歸是有意義的。自戀型人格障礙(或某些相關特徵)通常可以追溯到早期創傷,或受到家庭影響形成的,這些創傷或家庭影響會使一個人的某些心理特徵停留在年幼或受到傷害時的狀態。

我們可以先想象一個正在偷吃餅乾的小孩~ 假設這孩子被抓了個正著

孩子們在這種情況下會做出一種或多種本能反應,出於同樣的原因,成年後的自戀者也會在受到刺激、壓力時做出類似的反應,只不過比這些幼稚行為略複雜些。

一個偷吃餅乾又被逮個正著的幼童,通常會有以下反應。

“我一個也沒吃,我只是想看看。”——否認是他們乾的。

“但是姐姐說沒關係。”——把鍋甩給別人。

“什麼餅乾?”——假裝他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吃個餅乾怎麼了?”——發脾氣。

“我太餓了,沒辦法。”——說他們別無選擇。

“但是昨天我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了。”你不為我感到驕傲嗎?”——背誦他們做過的好事。

“你對我太刻薄了。這不公平的!”——哭泣或表現得像個受害者。

“但是我太愛你了,媽媽。”——試著吸引你。

“我可以出去玩嗎?”——換個話題。

“別再監視我了!”——因為你抓住了他們而生你的氣。

最後,要麼躲起來,要麼跑開,乾脆不說話。

否認指責、假裝表現、尋找藉口、諂媚求饒,或者扮演受害者,再或者乾脆分散注意力逃跑……這些孩子氣的反應與自戀者逃避責任和操縱他人的策略驚人地相似。

在與自戀者打交道時,認識到自戀者“孩子氣”的一面,反而能幫助你擺脫自戀者的負面影響。

如果一個成年自戀者表現得像個孩子,也許你要做的,就是扮演Ta們的“家長”,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Ta們。

當然,成人自戀者與幼童的不同之處在於,Ta們的行為往往比孩子能產生更大影響,而他們的策略也更刁鑽。這就需要你找到更高明的應對方法,以下是一些也許可以幫到你的策略: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認識到:

Ta的所做所想並不是針對你的

你肯定不會把一個兩歲小孩衝你撅嘴生氣當回事,因為你知道那個孩子正處於某種情緒的陣痛中,而且Ta還沒有學會如何控制或安撫自己。

同樣地,自戀者就是那個被情緒淹沒的小孩,這些情緒對Ta們來說大到無法以成熟的方式應對,而且Ta們從小到大都是這些情緒的手下敗將。

自戀者在感到尷尬或失望時,通常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認識到這一點將幫助受傷害的一方更冷靜地分析、判斷。

因此,首先請區分“Ta無法控制自己”和“Ta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傷害我”這兩種判斷。

#FormatImgID_6#

給Ta們選擇

正如每一個有經驗的家長帶孩子去餐廳,越是趕時間想吃快餐,就越會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不要問孩子想吃什麼,而是問:“你想吃披薩還是中餐快餐?”

提供選擇,反而加速了選擇程序,同時保證事態發展的幾種可能性處在你的預期之中。

同樣地,當一個自戀者正在進行一番“表演”試圖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不妨把選擇權交給Ta們,這會給Ta們更多的控制感,進而推動局面的發展。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明確你的底線,

而不只是說說而已

首先,明確你的底線在哪裡,如果你無法忍受粗暴的對待方式,就要明確告知對方。哪怕只是發生一件小事(比如用攻擊性的外號稱呼你)也要明確告知對方這超出了底線,約定這樣的具體行為是不可以再發生的。

然而,明確底線不只是做到“告知”而已。

當超越底線的行為、對待再次發生,你需要終止交流和溝通,並且告訴自戀者由於底線已經約定好,除非你能獲得尊重否則你們之間將無法繼續溝通。

在明確底線時,你需要表現出果斷、堅決的態度,而非曖昧或看似有機可乘的。

但你需要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線就在那裡,是無法改變的。

#FormatImgID_8#

設定邊界

也意味著,

提前計劃應對方式

當你設定底線和邊界,比較理智的做法是預判自戀者會對此進行某種挑戰、攻擊,而受害一方需要提前計劃如何應對。

鑑於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特殊的情況,因此很難用單一的“應對措施”來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自戀者可能會繼續那件傷害你的事情(比如繼續給你起難聽的外號),也可能會轉而攻擊、恐嚇,或者和你爭論這“不公平”,試著說服是你“太敏感”。甚至是不停搖擺其態度,試圖越過底線,或者讓你產生某種負罪感自行塗抹掉這道邊界。

但是無論具體情況如何,如果你確信自己的邊界是健康的,就不要被動陷入這一邊界是否合理的討論,或者因為自戀者獲得了更多支援,就接受自戀者針對邊界、底線發出的批評和攻擊。

承受攻擊的一方需要讓自戀者明白,其態度將永遠是決絕的,這一底線是無法撼動的。

為了能保證自己不會亂了陣腳,受傷一方就需要提前對可能發生的具體情況做好計劃。

#FormatImgID_9#

重新關注自己,

覺察自己的感受

因為自戀者往往渴求關注,Ta們想說的、想得到的東西總是Ta們自己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而自戀者也希望在你的主觀世界裡,能把Ta們的需求放在頭等位置。

因此在與自戀者相處時,潛在的受傷者可以嘗試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機,多次察覺自己的感受和內心狀態。如果你的確被自戀者的需求淹沒,良好的自我覺察可以幫你擺脫這些干擾。

一些相關的互助團體會使用“灰色石頭”來形容一個確實帶來傷害的自戀者,這一稱呼的意義,在於

讓受傷的一方能暫時從自戀者的情緒需求中脫離出來,以免被逼到更不穩定的負面狀態中。

#FormatImgID_10#

當然,要對自戀者,

抱有切合實際的期望

你不會期望一個小孩子能給你成熟的情感支撐或社會支援,同樣,高估自戀者的成熟程度也是不理智的。

這並不是說,受傷害的一方就要忍受自戀者造成的傷害甚至是精神虐待。

但是期望從一個兩歲的孩子(或者任何年齡的一個沒長大的孩子)身上得到一些成熟的情感反饋,這終究是小機率事件,一味期待甚至熱切盼望不符合實際的結果,到頭來可能會讓人更沮喪。

請認識到:

與自戀者相處,

總是需要付出的

以上一些方法都需要承受傷害的一方付出足夠的精力,維繫任何關係都不會在零付出的前提下順水推舟。

即使把自戀者視作一個沒長大的孩子,如果對Ta們帶來的傷害默不作聲,就不得不承受相應的痛苦;如果努力找到有效的方法對抗傷害,改善關係,也需要清醒認識到自己將在一段時間內面對自戀者的憤怒,哪怕Ta是親人或者愛人。

與自戀者相處,或者與有自戀性格特徵的人相處時,在確定要努力維繫、改善這段關係之前,不妨思考一下,

“我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我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在冷靜思考之後選擇一條道路,而不要在各種情緒影響下被逼上一條道路。

(本文系翻譯,對原文進行了適當刪改。)

原作者:

Dan Neuharth, Ph。D。, MFT

原文:

https://blogs。psychcentral。com/narcissism-decoded/2018/11/12-ways-narcissists-behave-like-children/

https://blogs。psychcentral。com/narcissism-decoded/2017/06/11-ways-to-set-boundaries-with-narcissists/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臺,擁有8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透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4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臺體驗哦,私信 回覆“心理諮詢”即刻獲取更專業的心理援助吧~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霖士心理2019-10-21 21:20:40

有些時候我們談起自戀,很多人就會感覺是外向,多伴有衝動,總是和這樣的形象名詞聯絡在一起,但還有一部分人群是更加內向的隱秘自戀者,往往這一類的自戀者,多半就帶有一些脆弱和敏感的特性。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我們來舉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有的同事會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會顯得咄咄逼人,或者有些虛張聲勢,做給別人看來引起別人的注意,這一類人我們就稱之為外向的自戀者,很多人會覺得他們有一些自帶光環效應,或者有些盲目自大,甚至引人厭惡。

然而,這些外向的自戀者內心的獨白,多半是“我這麼優秀,為什麼這些人都不能懂我呢?”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而內向的自戀者往往相反,他們完全會隱蔽自己,也會給人一種錯覺。類似,可以信賴或者沒有缺點的感覺。他們日常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環境,導致他們自己內心世界的需求和期望,其實並沒有得到滿足。。。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這類人群,既不能算是人格分裂,又不能算是性格扭曲。但如果我們身邊有這樣的夥伴或朋友,那我們還是建議來鼓勵他們進行多頻次的社交活動,比如一同去參與狼人殺、在畢業季每一個學生為班級做一道美食都是很好的互動專案。因為這樣做反而可以減輕那些敏感或比較脆弱的自戀人格焦慮水平。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所以還是那句話,我們對任何事物不抨擊,不過多做出主觀的判斷,對身邊事物更加的包容,就是對我們身邊所愛之人的最佳回報。

希望這樣的內容能對你有所啟發,如果對心理科普或者心理引導技術感興趣,也可以關注霖士心理的頭條號,我們在這裡一同成長。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真嗨02019-10-18 08:15:55

自戀怎麼了?招你惹你了咋的?沒有影響到別人生活的自戀,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

龍生九子,各有各的活法,管人家做甚?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水面染五彩2019-10-17 12:39:32

自戀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在某地方好唄,實際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能說明這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走出來。自戀屬於精神類的一些問題,但也不能說是多嚴重的病,這種人眼光和生活環境有關,有輕微的自閉,不是究研這個的不好講。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嘮悟聊齋2019-10-17 16:20:11

[謝謝邀約]我非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學者專家。回答這樣的問題頗感心虛得厲害。但我自感能夠嘮嘮我對貴發問的感觸及其自身覺悟。以我的生活經歷言。我深感”自戀”乃無法或缺的東西。它是一個人存在以及自在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自戀,一切都是無意義可言的空談了就。所謂我思故我在。連”我”都不戀了,還有什麼”思”?什麼”在”?也就無”故”可言了。但是,如果徒有自戀,那就是目空一切唯我獨尊了!就我所知,敢那樣狂妄的,除了造物主(宗教信徒稱真主上帝的)沒有其他人子了就。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魯卡爾2019-10-17 14:19:26

不大理解“自戀”的內容是些什麼。按漢字繁寫“戀”應是″戀″字。是“變”字下邊的“文”字變為“心”字了。所以我理解“自戀”是有點極端地唯心了,他對於客觀世界自然的或社會的一切變化,看來都與他也無關了。是否是宗教的自我異化自我虛幻,還是塵世對他不公了?似乎也說不清楚。那他到底自戀些什麼呢?是人格的分裂還是扭曲,我不便往下再探討了。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柚子愛民謠2019-10-17 12:00:21

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比較 一、精神分析與人本產生的背景比較 (一)精神分析的產生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山祖師,其理論中對人性的解釋,不僅影響心理學而成為三大理論體系之一,而且影響醫學、文學、藝術以至宗教與史學的研究。他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與精神病學家布洛伊爾合作,用催眠術醫治並研究癔病。1885——1886年間,先去巴黎就學於當時著名精神病專家沙可,後赴南錫參觀催眠療法。回維也納後認識到催眠法的侷限性,1895年後改用自己獨創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聯想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他不斷修訂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戀、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等重要理論。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性學三論》、《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文明及其缺憾》等。弗洛伊德1900年發表的《夢的解析》,被譽為是改變人類歷史的書。該書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論體系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成因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從其他主要學派的主流中發展出來的,與兩種哲學體系:“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有密切的關係。是在二十世紀50年代仍佔美國心理科學主導地位的 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心理學中分立出來。自本世紀60年代初《人本主義心理學雜誌》及人本主義心理學協會創辦、成立以來,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在美國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並走向世界。1970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行了首屆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大會,使其發展走向高潮。人本主義為什麼能引起廣泛的興趣?那就是美國青年要求一種真正的、真誠的、人道的、人性的人類生活方式為之努力奮鬥。人本主義心理學恰恰支援這一追求,並由於它強調內在自由、自我表述和發展而受到重視。 任何有關生活的理論,如果不考慮它賴以產生的那種環境和歷史背景,是不可理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成因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從學科產生的時代特徵分析。麥迪森認為,無論當時的哲學,或是心理學,都處於“科學化”階段。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產生於歐洲的哲學流派一樣,都是科學哲學“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人本主義之所以產生於美國,也正是當代美國文化之複雜癥結的一產物。正是這種複雜、衝突甚至是扭曲的文化,使美國人的心態普遍地由積極轉向消極。這主要表現為:戰爭、貧窮、種族歧視、性自由。 第三、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潮淵源可追朔到前代的人道主義及當代的存在主義思潮。 二、、精神分析的理論與人本主義的基本觀點的比較 (一)精神分析的理論 1、 內驅力 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兩種內驅力,即性驅力和攻擊驅力。這個驅力二分法理論中最重要的假設是,在我們所能觀察到的所有本能現象中,不論是正常的還是病理的,性和攻擊兩種內驅力都參與其中。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這兩種內驅力是有規則地融和在一起的,儘管兩者的數量不一定相等。但在人類行為中不可能以單獨或非混合的形式出現。我們不可能在臨床例中找到一個完全孤立於攻擊驅力而只存在性驅力的例子。攻擊驅力並不等同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攻擊行為,而性驅力也不同於對性交的渴望。 2、快樂原則 如果沒有弗洛伊德所闡述的快樂原則作基礎就很難理解精神分析理論。所謂快樂原則,簡言之既人們都具有獲取快樂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傾向。他認為,人在初時階段,其獲得快樂的傾向極端迫切且直截了當。由於年齡的增長,人們不再那麼露骨地追求個人快樂了。 3、 潛意識 遠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學家就很熟悉並研究過意識過程。因而,弗洛伊德所做的主要的、新的貢獻與發現是關於潛意識系統。 4、 心理結構 弗洛伊德劃分了三個功能上相關的“組”或“結構”,分別稱為本我、自我、超我。粗略地說,本我包括內驅力的心理代理物,自我由必須處理的個人與其環境關係的那些功能組成,超我包括對我們心靈的道德知覺及我們的理想抱負。 (二)人本主義理論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旗幟下,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心理學家集合在一起,來證明人類生活與人類行為是一種綜合的系統。其中價值、目標、意義佔據中心的位置。他們希望做到:以科學的堅實方法和概念證明這些因素的意義。這種研究途徑使心理學回到與哲學有較密切關係的地步——即,它強調對於宇宙間世界和人類存在的系統的反省思考。 人本主義的理論有布勒、埃倫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導論》;戈爾德斯坦的《機體論》;馬斯洛的《存在心理學探索》及《人效能達的境界》;羅傑斯的《成為一個人》;羅洛。梅的《存在心理學》及愛與意志;弗蘭克的《人對意義的尋求》;萊蒽的《分裂的自我》等。 下面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布勒、埃倫的心理學導論的基本觀點為例來探討。 1、整體人模式 研究和理解整體的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普遍同意的一個原則。馮特所開創的科學心理學,是以意識的元素為研究物件,在其影響下的符茨堡學派,雖初步開始向自主或整體的方向邁進,但他們都是試圖從對特殊機能和行為的觀察與實驗收集來的瑣碎材料中建造出整體的人,而完整的個體研究沒有被看作是一種恰當的科學目標。對此最早嘗試探索的是德國的狄爾泰和施普蘭格爾,他們想構建一種理解而非解釋的方法,作為了解完整個體的唯一手段。米查爾。波蘭尼也透過一臺機器和一個人之間的區別對比,形象地說明了適用於兩者的不同研究方法,表明在個人參與的基礎上,理解既不會是主觀武斷的活動,也不是被動的體驗,而是有一種要求普遍得到證實的負責行動。研究方法的改革還有待於科學的證明。庫特。哥爾德斯坦發現的全新動力原理————-健康人增長著對自我實現的需要,真正開創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整體理論傾向,使馬斯洛拋棄了他曾信仰的弗洛伊德的動機原理。已經途徑主要有: (1) 關於個案研究 強調個案研究法有兩個主要優點:第一,有機會系統地在所有適當水平上變動所研究的自變數;第二,有機會把實驗者作為研究中的一部分,並對同一被試系統地變換不同實驗者和實驗行為。 (2) 關於開放系統的思考 貝塔朗菲開創的系統論,對人的整體研究又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開放系統不斷與外界進行交換,同時又保持著自身的穩態,或在隨時產生的變化中接近這種穩態。 (3) 作為整體的人類生活過程 從整體上理解一個人還意味著需要了解他的整個生活史。這裡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設計一種方法,以反映生活史中的客觀材料,同時也反映該人的內在態度和他對生活事件的反應。 (4) 心理的社會性發展 哈曼頓——特納把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的特徵與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個階段統一起來,得出關於反判者的重要結論。他認為反叛行為可以產生在後習俗道德和前習俗道德的任何一個階段,這就造成了區分革命運動中兩類人的困難,一類由於責任和遠見而反叛,另一種則只是破壞性的行為。 2、 人類存在與意向性 羅洛。梅曾討論了存在主義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及人本心理治療之間的關係,認為人本心理治療者的核心目標是幫助體驗到他的真實存在。而意向一詞把認知與意動聯合起來。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人的心理活動集中在對他有意義的事物上,二是指人使自己的注意指向這個客體。 3、 動機、目標、創造性 關於健康的個人生活的“終極目標”的研究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新貢獻。他們認為,健康的人將主動向外在的實現成就的目標前進,如廣為流傳的自我實現、羅傑斯所說的“潛能在其中得到完全發揮的成長過程”或弗蘭克所說的“超越自我”。所有這些概念的共同點就是,都認為生活的目標就是一個人實現他自己信仰的某種價值。而目標的確立在理論上還面臨著一個動機問題。健康個體的目標實現是一個自主過程,但當受挫時,自我實現的目標也許會泯滅,安於現狀的慾望就突出了,即馬斯洛所說的成長性動機和缺乏性之間的鬥爭。 4、 人的四種基本傾向 在追求自我實現、自我完滿這些目標的過程中,人本主義心理學發現了人類生活的四種基本傾向:(1)追求個人在性、愛情、自我認識上的滿足。(2)為了適應、歸屬和獲得安全感的目的,自我控制適應過程的趨向。(4)整合或保持次序的趨向。個人指導自我趨向目標時所表現出的衝突都可以在生活中這些基本趨向中找到。 三、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在當事人確定目標上的區別 不同流派在處理諮詢目標時的確有不同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治療者有時根本不與當事人討論目標,目標完全存於治療者心中;精神分析治療者往往是認為當事人不易理解,理解了也沒有什麼助益的專業概念,這些目標並不需要當事人知道。以人為中心的認為心理諮詢應該有確定的終極目標,由於明確目標有縮短治療期限、激發當事人積極性的作用,所以,在心理諮詢中,正式地討論目標並吸收當事人的意見更可取一些。 四、在看待當事人問題的視角上的比較 在醫生及醫患關係方面的不同,由於弗洛伊德的醫學背景,診斷模式側重從“問題”、“疾病”著眼來看待病人,間接地促使治療者往消極的方面“建構”他的當事人,修通是它的最高境界了。而人本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反應定勢是以“心理疾病”的建構系統來看這個世界,那他將會建構出一個充滿問題與心理異常的世界。他會對當事人身上積極的、趨向成長的力量視而不見。人本是從如何讓當事人健康成長,關注當事人的積極因素和價值體現的角度,自我實現是它的最高境界。 精神分析是以依賴性的尋找移情的患者與治療者建立的高度情緒性關係。情緒遷移關係有時會發生。 但對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家來說,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個人對個人的關係。羅傑斯發現.這種個人與個人的相互關係對於建立人際信任和互相接受的態度,是很具有指導意義的。,布根塔爾人本主義倫理中的一個原則就是在人際關係中建立感情共鳴。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發現價值與信念的問題看作是我們時代最複雜最急迫的問題之一。布勒指出:幫助患者澄清他的個人價值系統是現代心理治療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因此,它們看待當事人的視角不同,是由於所它們所建立的理念的不同所致。 精神分析在對人的整體性與人本是一致的,精神分析從整體角度看當事人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當事人的病和治療他的病。 自我,在心理學中是一個認識分歧極大的概念。一些心理學家完全否認有自我這種東西。許多正統的行為主義者都持這樣的觀點。他們討厭在一個活動著的、可觀察的人的內部還有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小人”這樣的想法。而另外許多心理學家又極其看重一個人的自我概念。例如弗洛伊德和羅傑斯等。在他們的體系中,自我具有核心地位。 五、在諮詢過程中的區別 1、諮詢方式的不同 從精神分析學的觀點,治療者—患者的關係只能被描述為“情緒遷移’。這就是說,這種關係只能是患者與其雙親之一(或兩位)在童年時建立的情緒性關係的重複式發展。由這種移情,才能產生最終的’治癒”。例如,透過把治療者當做父母的象徵,重新體驗過去造成的那種深藏的,沒有解決的衝突,就自然產生解決這些衝突的方法,達到隨後面來的衝突的減弱。 人本主義倫理觀提出了一種存在的或‘此時此地“的觀點.它強調“人總是生活在當前時刻”。這種概念的有力證據表現在:“當一個人尋求儘可能瞭解他每時每刻的體驗是什麼,他在其中發現自己的那種情境的真正本質是什麼時,他所見到的都是……此情此景的浮現。” 在諮詢過程中,治療者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治療者作為權威人物的出現,會引起患者的防衛.但人本主義治療者卻認識到自己的弱點與存在,並利用了這些特點。他承認自己與常人一樣受到兩難選擇的困擾,他也敢冒險丟掉治療家那種莊重、神聖的光照。在精神分析中,技巧是主要因素,而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治療者個人發現一些特定的與患者溝通訊息的方法,把他和患者共同感到的困擾和體驗同患者交流。這是很值得推崇的。 2、諮詢對當事人的影響 精神分析與人本對當事人的整體性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比較強調“治病”。精神分析的治療者會把當事人的“人格重組”作為治療的主要目標。而人格重組顯然是一種全域性性的改變。精神分析的治療通常是曠日持久的,往往一個治療個案會花上兩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治療過程中,有一些主題,一些分析和解釋,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應用情境下重複,此即所謂“修通”工作,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說,這往往是為了克服“阻抗”,而實質上這很可能也是一個艱鉅的、系統地改造當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看待和評價事物的方式的過程。這才是所謂“人格重組”的真正意思。 以人為中心治療幾乎不能算是一種“治療”,而是一種人際生活的哲學。治療者在面對一位當事人的時候,首先不會去想他是什麼人,有什麼病,而是懷著一種如說的“同類相親之感”一種自然而然的尊重,去跟他“相處”(而不是“治療”);再由於以人為中心治療把人看成一通體相關的整體,相信只有在一個人現象場的“格局”發生改變後,其不適當的行為或情緒才會發生改變,所以在治療上,當事人中心的治療很少專注於特定的病症,甚至也不做診斷,而把全力放在當事人的自我觀念、自我態度這樣一些全域性性的事項上面。人本心理學家因而強調人在體驗他的存在時,其意象是主動的積極的。這種觀點明顯不同於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學者那種更被動的人的模式。 六、在術語、名詞方面的異同 比如:精神分析與人本有一些可以對應的如:共情——同感;修通——自我實現; 有不同的:精神分析是病理性的,從防禦著手;而人本是關注、理解當事人,從尊重、接納、寬容等方面著手。 七、在實踐中兩相結合和發展 由精神分析發展而來的現代心理分析學派已經吸收了人本學派的許多人性化的諮詢方式方法。我們不得不承認卡爾·羅傑斯是第—位在治療者—當事人關係中引入一種新的人本主義概念的人。他還提出一種心理治療的新程式和對待心理治療的新態度。這些都與先前流行的精神分析技術,以及晚近發展起來則行為治療原理和方法極不相同,羅傑斯在心理治療領域產生了極大影響。人本主義心理學新方向的主要觀點之一是關於健康的個人生活的“終極目標”概念。“哥爾德斯坦”和布勒批評精神分析把“趨向平衡”作為終極目標。哥爾德斯坦令人信服地證明只有在病態下“趨向平衡”才成為目標。布勒認為追求體內平衡只是過渡狀態,由此,健康的人類將主動向外在的實現成就的目標前進,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中,最為人知的理論是終極目標的自我實現論。 由此可見,人本主義心理學是革命性的,因為(1)它提出了一種積極的人的模式,(2)它的倡導者承認他們自己的存在,認為生活是主觀進行的,就象它產生的那樣,人本心理學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心理學家。即使在觀察的時刻,他們也不聲稱是“客觀的”。他們專心於發現這樣的方法:能在一種人際關係高度主觀的交換中發現、收集另一位存在個體的“個人知識”。這些與傳統科學的分離,加上人們對人類行為觀察者和解釋者的侷限性的瞭解,已經使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易受攻擊。然而,正是這種薄弱之點是他想儲存的。因為他相信這種新的人的模式是體驗著的人的模式,所以他必須親自體驗,他觀察著西西弗斯永遠不停地推著石頭上山,從而來認識自己.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玉米成長加油站2019-10-18 14:43:52

有可能是自戀型人格,或者發展成為了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有以下幾個特徵

1。自戀型人格的人認為,只有高層次的人才能夠理解自己。他們不願意理解別人的感受,很難共情。

2。自戀型人格的人都有優越感,希望被崇拜,希望被特殊隆重對待。

3。自戀型人格的人對無限的成功和完美的愛情有過度的幻想。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復仇者聯盟裡的鋼鐵俠就疑似自戀型人格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不少大齡單身的剩男剩女,其實是自戀型人格。

其中以女性偏多,尤其當你發現一個女人,她學歷不錯、工作體面、顏值頗高、收入很好,但就是不談戀愛、不結婚,她很可能就是自戀型人格。

你要是問她想找個什麼樣的, 她很可能說,“找個懂我的”。你要是再問她到底想找個什麼樣的,她很可能又說,“隨緣”。她不提具體要求,絕不是沒有要求,而是什麼要求都不放棄。隨緣是她們對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客氣的說法,我要說找一個身高一米七五到一米八零的,就等於說我不要一米八五的,一米八五的不是更好嗎,我憑什麼不要。

如果在生活中,你發現自己疑似自戀型人格,你可以盡情自戀,但要多關注身邊愛自己的人,因為你經常習慣性的忽略他們。自戀型人格的人,因為內心的高傲,往往不屑於參加那些虛偽的飯局,不屑於和庸俗的一般人應酬,讓人經常覺得高冷苛刻,建議不妨多參加一些世俗的交往。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如果發現身邊有人疑似自戀型人格,我有三點建議

1。如果自己的戀人或者伴侶是自戀型人格,那就特別好,因為自戀型人格的人在愛情裡最好哄。

你只要讓她知道,她對你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就行了,什麼包包、YSL都可以少,關鍵是讓她找到那種獨一無二的感覺。你讓他覺得他是你的英雄,讓她覺得她是你的女王。跟自戀型人格的人過日子,嘴甜比花錢更重要。而且自戀型人格的人,打心眼裡鄙視一切世俗風塵,所以出軌的機率很低。

2。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上司是個自戀型人格,馬屁儘管拍。

你都不用設計馬屁的技術含量,因為自戀型人格的上司本來就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你拍馬屁拍的不高明,他看出來了,“就你這點花招,都是我們玩剩下的”,這樣就讓他有了自戀的依據。

3。如果你的下屬是個自戀型人格,可以把他安排到直接和KPI有關的,能夠體現業績的崗位,還可以把他們放在一些充滿對抗性的崗位上。但千萬不要安排他們去做客服、售後和後勤這類的工作,因為他的優越感傷不起。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

最後

強調

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徵,完美的人格是不存在的,自戀型人格是正常的,只是一種人格特徵名稱而已。除非一個人的人格缺陷太明顯,形成相應的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瀋陽順鑫2021-04-09 21:27:05

承認一個人優秀並不容易 她可能不是在誇自己 她可能說的就是她自己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耶和光2019-10-22 10:03:35

自戀其實就是自大的一種含蓄的說法而已,不要把它和“自憐”搞混了。自戀就是愛自己,就是以自己為中心設定和出發點。嚴重的話當然是一種性格扭曲。

在心理學上,過度‘自戀’是人格分裂還是人性扭曲?峰路讀書匯2019-10-23 17:35:52

首先要理解什麼叫人格分裂?什麼叫人性扭曲?

人格分裂:人的性格有著雙種或者多種的,在不同的環境,不同時期會展現出不同的性格。

人性扭曲:人在考慮一事情時,比較極端的偏向於黑暗。說白了,就是跟正常人的想法不一樣。

過度“自戀”是一種名叫“自戀症”的疾病,又叫:自戀型人格障礙。是屬於人格分裂的一種。主要是源於自卑感的壓抑和防禦心理。以一種自我誇獎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滿足感!

治癒方法:很難徹底根治,只能夠減輕。經常和別人交流,用別人的誇獎來滿足與患症者的心裡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