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1點睡早上5點起和凌晨2點睡早上8點起相比,有沒有哪個更健康這一說?清風徐來C2017-06-24 16:23:04

應該是前者吧,符合大多數人的休息習慣,也符合人類的作息時間。

晚上11點睡早上5點起和凌晨2點睡早上8點起相比,有沒有哪個更健康這一說?和風2017-06-28 16:05:21

答案是早睡早起更健康。因為這是千百萬年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節律,嚴格的來說生物鐘並不像「鍾」,因為生物鐘感知的並不是時間的流逝,而是光照的強弱。我們知道一天24小時是一個完整的日照週期,人體對這一週期反饋就形成了生物節律,但是目前對於光照是如何作用於人體產生生物節律的機制的研究並不夠透徹,只有一些推測性的結論,一般認為哺乳動物(包括人類)腦中的松果體和視交叉上核接受來自視網膜的視覺神經訊號,並共同控制了節律。

目前已經探明的一種調控機制是松果體在節律性光照的作用下,透過分泌褪黑素來調節人體生物鐘。松果體也被稱之為「第三隻眼」,因為在很多非哺乳動物的脊椎動物裡,松果體,或是松果腺細胞外觀非常類似於眼睛。

褪黑素這種物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腦白金宣稱有調節睡眠的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就是褪黑素,在松果體感知到光照減弱(天黑)後一段時間就會開始分泌褪黑素,讓人產生睏倦感,這就是褪黑素調節睡眠的作用機理,此外,褪黑素還會參與一些列睡眠時發生的生理修復作用,比如免疫細胞的生成,代謝廢物的生成等,而很多生理修復的程序是必須在睡眠狀態下才可以完成的。

所以如果沒有配合松果體產生的生物學節律來休息的話,會導致一系列生理修復的機制無法順利完成,因為這些機制需要褪黑素和睡眠等多因素配合方可完成。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睡同樣的時長,11點入睡和2點入睡醒來後身體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後者的疲勞感會明顯強於前者,這就是生理修復程序沒有很好的完成的標誌。

有研究表明透過人工光源模擬自然環境的光照也可以使生物產生類似自然狀態的節律,室內飼養的動物,如昆蟲等,很多都需要依靠人工光源模擬自然光來實現室內飼養環境動物的正常生長。

知道了這個機制對我們調節睡眠是有指導性意義的,比如在睡覺前1-2小時,就應該控制室內照明的亮度,或者乾脆關燈,以便讓身體更好的分泌褪黑素,同時由於藍光對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最明顯,所以睡前要儘可能避免接觸藍光,iPhone的Night Shift模式就是透過關閉藍光來避免睡前使用手機對睡眠的影響,Android上也有類似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