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孤客尊2018-07-09 18:54:39

萬曆皇帝可能到死都想不到數百年後自己竟然會被當作練手物件給刨了個底朝天,萬曆皇帝在位年間所做出的事情是非常奇葩的,但是在他死後數百年,他的陵墓也遭遇了非常奇葩的事情。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自古以來,但凡皇帝陵寢除了一些比較特殊的存在之外,很少有皇帝陵寢能逃過盜墓賊的魔爪,對很多盜墓賊來說,他們挖掘皇帝陵是全心全意的,是誓要搬空裡面所有金銀財寶都不罷休的。

但是萬曆皇帝的定陵就不一樣了,它之所以被髮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沫若等人對所想要挖掘的朱棣長陵瞭解得不夠深入,怕會對長陵裡面埋葬的珍貴文物造成損壞,所以就挑選了規模不如長陵宏大、但結構和長陵差不多相同的定陵下手,想透過挖掘定陵積攢一些開啟長陵的重要經驗。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死後難逃悲催的萬曆皇帝

於是萬曆皇帝的屍骸就開始遭殃了,定陵在被開啟之後,因為儲存文物的技術不達標的原因,定陵中很多精美的陪葬衣物開始發生了氧化,許多精美的龍袍綢緞在這個過程中毀壞得破爛不堪,全然失去了精美的模樣。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而在數年之後,特殊時代降臨了世間,被擺在定陵博物館中的萬曆皇帝棺槨和他的兩具妃後棺槨被激憤的人們拉到了廣場之中,焚燒燬壞了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的文物也受到了毀滅,在重見天日沒幾年時間後,它們又開始塵歸、塵土歸土,失去了它們所有的光芒。

這次挖掘的行動是一次很大的錯誤,它給整個考古界帶來的改變並不是因為數年後的毀壞帶來的,而是在剛剛挖掘完沒多久之後,就被人們認定為了巨大的錯誤。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郭沫若最感興趣的三座帝王陵墓

雖然這次行動的主要牽頭者是當時北京的大佬、有著很深歷史背景的吳晗,但實際上的推動者卻是郭沫若本人,吳晗是在郭沫若的說服影響下,才和郭沫若一起加入發掘定陵的工作中的。

郭沫若是非常積極狂熱的皇陵挖掘人士,在他的想法中,每個皇帝陵墓中埋藏的文物都應當是與世人共享的,如果埋藏在地底下那這些文物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因此他一直在積極地推動著各種挖掘皇陵的工作。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其中他頭號想挖掘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只不過這個工程太浩大、太困難了,他是暫時沒機會的,因此他退而求其次,把目標放在了朱棣的長陵和唐高宗、武則天的乾陵中。

而他之所以對這兩處陵墓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處陵墓沒有受到任何盜墓賊的光顧,而且這兩處陵墓中分別可能埋葬著兩件很重要的文物。

唐高宗乾陵中很有可能埋葬著蘭亭集序,雖然無法確定,但即便只有一絲的機會,那也是能讓郭沫若感到狂熱的,因為蘭亭集序對文人們的影

響實在太大了,他做夢都想象著能在有生之日親手觀摩一眼蘭亭集序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長陵中永樂大典對郭沫若的影響

而長陵之中則埋葬著意義非常重大的永樂大典,朱棣在位年間做出了兩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他動用無數國力派遣了鄭和七下西洋,這件事的耗資非常巨大,是朱棣炫耀國力的一種表現。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而第二件事情就是修訂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古代歷史中非常重要的百科全書,總部大典一共有1萬多冊、2萬多卷、3億七千萬字,幾乎涵蓋了當時的各個學科、各種知識,可以說得上是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寶。

但是流傳到現在的永樂大典卻是極度殘缺的,永樂大典流傳到乾隆時期的時候就已經缺少了一大部分。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最後在乾隆修撰四庫全書的時候又被乾隆皇帝修改的面目全非,在八國聯軍的時候丟失了一部分,溥儀在位的時候又被宮中的太監偷走了一部分,所以現存的永樂大典其實是非常殘缺不全,如果把原本的永樂大典比作一個人的話,那現存的永樂大典可能就只相當於一個人的手臂。

而長陵之中雖然還不確定有沒有永樂大典,但因為是朱棣人生功績的一種表現,所以在他死後是很有可能被陪葬在長陵中的。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被災難改變的規則

所以懷揣著對這種缺失文化的狂熱追求,長陵自然就成為了郭沫若最想挖掘的皇陵之一,因此才會導致定陵成為了它的練手物件,被糟蹋得面目全非。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定陵的挖掘不僅是一次錯誤,與此同時它更是考古學界的一場災難,在此事發生過後,上面的大人物就立刻叫停了所有針對皇陵的工作,並定下了一個若非皇陵遭受到損壞需要搶救、無論如何都不得對皇陵主動挖掘的規定。

在定陵事件發生後,郭沫若是還想著手挖掘長陵和乾陵的,不過前車之鑑不可忽略,為了防止同樣的災難再度出現,於是郭沫若的所有請求都最變得石牛入海,直接就被拒絕了。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所以說明十三陵中的萬曆皇陵之所以最先被開啟,是因為它和長陵有著相似性,被當作了練手物件,而因為定陵挖掘後沒有相應儲存技術儲存文物的原因,定陵中的文物受到了巨大的損壞,隨之而來的是考古學界的規則被改變,正是在挖掘定陵的影響下,其他所有的明皇陵以及沒被挖掘過的皇陵都避開了被主動挖掘的尷尬情況。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博古論今MY2018-03-29 09:41:42

謝邀。最開始要開啟的不是定陵,而是珍貴文物更加豐厚、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但未找到地宮入口,機緣巧合的把定陵給挖了,定陵的挖掘已經對文物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破壞,之後皇陵的考古發掘就被國家禁止了,下面來詳細說下事情經過吧。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由時任北京副市長的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和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等人試圖開啟明十三陵,對其進行考古發掘,他們最開始準備發掘的是長陵,但是由於長陵規模太大,挖了很久都沒有找打地宮入口,進展十分不順,於是就決定換一個陵墓來挖,經過勘查研究,把目光鎖定到了定陵,定陵的發掘還算順利,經過幾個月的發掘就挖到了“金剛牆”也就是明朝地宮的墓牆,至此明朝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地宮就被發現了。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下面再來說說為什麼挖了一個定陵就不再繼續發掘其他陵墓了。定陵的發掘導致眾多文物收到毀滅性破壞,留下了考古史上無法磨滅的汙點。下面來細說下那些令人痛心的文物破壞之事。

首先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挫骨揚灰,棺木被劈壞扔下山溝。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然後是定陵出土的絲織品毀壞嚴重。定陵出土的文物眾多,有3000多件,其中絲織品佔很大部分,但是當時發掘出來後,條件有限加大保護不當,被扔在普通庫房堆放半個世紀,絲織物碳化嚴重,已經無法修復了。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定陵成了吳晗和郭沫若等人一生永遠無法抹去的汙點,也成了考古史上永遠的痛,也造就了皇陵考古的諸多遺憾,我們不敢想象當時如果開啟的是長陵會怎麼樣,如果繼續挖掘其他陵墓會有哪些破壞,慶幸的是隻打開了一個定陵,遺憾的是定陵的文物再也無法復原了。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覺得回答滿意,請點贊支援,謝謝。

(圖片來自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一剪梅960972018-04-19 08:37:04

萬曆皇帝陵墓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主動去發掘的帝王陵墓,裡面的陪葬品之多,之豐富,令我們大開眼界,但是也給我們深身的上了一堂課,留下了很深的遺憾。

最早打算挖掘計劃的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等一批相當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主力挖掘的,原本打算挖掘的是明成組朱棣的長陵,但是,考古人員考慮到長陵內可能有,永樂大典。當時的儲存技術也達不到,就拿定陵先練練手,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都知道萬曆皇帝生前是個大財迷,30年不上朝,最大的愛好就是數錢玩,所以他的陵墓沒肯定會有數不清的文物。

1956年春,考古人員終於進入了定陵,打開了萬曆皇帝的棺槨,出土了眾多精美的瓷器,金器,以及絲織品。工作人員被這些精美的文物深深折服,但就在半天之後,絲織品就開始氧化,直到灰飛煙滅。這也給考古學界留下了慘痛的教訓。所以中央決定,以後決部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西遊夢紅樓2020-10-18 15:38:54

十三陵中萬厲定陵被開啟純粹是運氣不好,定陵出土了巨量文物,也伴隨著巨大不可彌補的損失,沉痛的教訓阻止了學者發掘十三陵的步伐。

當時一批學者建議,為繁榮文化事業申請發掘十三陵,出土文物有助於研究明朝的歷史和文化,同時可以建立博物館,讓人們可以接受文化教育以及瞭解明朝歷史。

雖然考古專家夏鼐以考古專業人員、保護措施不足極力反對,但發掘十三陵的申請還是得到了批准。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考古專家為什麼反對?

實際上,考古界當時的力量真的很寒酸!

1950年,中國科學院成立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業人員裴文中、賈蘭坡,主要從事限於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

中國科學院成立考古研究所,是國家級考古科研機構,導師四人,分別是梁思永,夏鼐,郭寶鈞,蘇秉琦;技術員有徐志銘、趙銓、魏善臣、白萬玉、鍾少林等八人。

也就是說,我國當時考古界專業人士班底僅僅只有十四人。

從成立到1956年發掘定陵,只經過了六年時間,培養出的考古新生力量有限,考古經驗明顯無法應對定陵這寵然大物。

這最終釀成了定陵發掘由“保護”變成了“破壞”,等同一場失敗的考古,文物的損失給學者上了一堂慘痛的教訓課。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長陵有幸,定陵無辜

作為十三陵發掘的發起人之一的明史專家郭沫若首選目標是永樂皇帝朱棣的

長陵

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有兩套,一套為原本,一套為嘉靖抄本,原本去向如同蒙娜麗莎的微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抄本在戰火中也失散了很多,殘本收錄於《四庫全書》中,所以《永樂大典》對於任何明史專家都是一個不可抵抗的誘惑。

如果在長陵中找到《永樂大典》,將是明朝最大的幸運,也將是後人的榮耀,還原出大明的本來面目,是每個研究或者喜歡明史的夢想。

所幸的是學者沒有參與和干預考古發掘工作!

01、長陵有幸

考古隊員從沒發掘過明陵,所以無法確定明代帝王陵形制,史書中少少資訊作用有限。

只有清楚皇陵形制,順利勘探出通往地宮的隧道,才能保證陵墓完整的情況下進入玄宮。

考古是保護,不是破壞,所以找不到墓道,那就沒法進行發掘,這是考古最基本的準則,任何強行發掘造成文物的損失都將是一場文化災難,後果誰也承擔不起!

由於長陵面積過大,墓道又設定的很隱秘,幾個月的發掘工作毫無頭緒和進展,考古專家只好停下長陵的工作,尋求其他較小的陵墓“練手”,弄清楚了皇陵的形制,再來發掘長陵。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02、定陵無辜

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萬曆帝曾創下了三十年不上朝的神話,生前安靜死後卻沒得到安寧!

定陵開掘工程可謂一波三折。

當長陵發掘工作受阻,工作組發動挖掘人員去各個皇陵寶城上去尋找線索。

寶城,帝王陵墓完工後採取的封土方式,在地宮上修磚城,設定垛口和女牆,寶城如同雞蛋殼一樣保護著地宮。

考古隊長趙其昌發現在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城牆上方有塌陷形成一個圓洞。

搭人梯上去檢視,此洞口像是個門券的上端,光照處可辨別磚砌的痕跡,聞訊趕來的夏鼐根據多年經驗認定這裡就是地下玄宮隧道入口,於是考古隊決定發掘定陵。

第一條溝

用人工下挖第一條溝,考古不同於挖地,來不得半點疏忽,考古隊還專門糾正過38名僱傭民工的挖土方式和方法。

很枯燥的挖土,除了土還是土!

孫憲寶無意中發現了一塊石條有字,經專家辯認為“隧道門”,工作組終於有了幹勁!

期間有日天降大雨,半夜雷電肆虐,把陵園明樓的坐獸給劈了,一些迷信的民工嚇壞了,說是皇帝發火責怪坐獸沒守好陵,甚至有的還磕頭不止。

工作組安慰了很久,講解科學常識才打消了他們的顧慮,施工得以繼續進行。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第二條溝

挖掘工作並不順利,沒有新的線索出現,民工不知挖什麼,考古人員心中也沒底。

直到九月,民工欒世海在第二條溝發現一塊石碑才有了突破,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有了此指示,範圍方向就明確了,因此小石碑被人稱為“開啟定陵大門的鑰匙。”

第三條溝

工作組開挖第三條溝,尋找通向寶頂中心地宮的墓牆——“金剛牆”。很快挖到了兩條東西走向、南北相隔8米的石牆,全長40米,而這條“石隧道”的盡頭便是“金剛牆”。

在金剛牆上出現了一個隱約的門,原本封口跟牆顏色一體的,但經過回填,受封土側壓力使封磚內傾暴露了封口的形狀。

斯間工地還有一中年婦女暈倒,口吐白沫,民工認為是撞邪;又有謠傳民工家人發瘋,很多人不敢挖了。

最後還是吳晗認為不能前功盡棄,找到了定陵的磚隧道,堅持下去一定能找到地宮入口,正是這一決定讓工作組堅持到了金剛牆前。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拆牆探路

金剛牆上磚並不結實,身為考古隊長的趙其昌順梯子爬上去很輕鬆拆掉了第一塊磚,當時就湧出一股黑煙,嚇得人不輕,所幸只是長年積存的腐氣。

隨後用繩子從開啟的缺口放下了一隻雞去試探是否有毒氣,這是民工王啟發提出的建議,確定無恙後,才用繩放下一個考古專家去探路。

當專家發回安全的資訊,眾人才翻過金剛牆,來到了一座漢白玉的大門——地宮真正的大門。

拐釘鑰匙

封閉的大門,不怎麼歡迎這群不請之客。

考古人員用手電從大門的門縫照進去,發現門後有石條頂死了大門,認定是傳說中的“自來石”。

不破壞宮門進入地宮難壞了考古人員,不得已只好去翻書找史料尋資訊,面對寶藏,也只有真正的考古人員才會想到去保護一道門。

最後從崇禎入葬田貴妃墓找到了線索,工匠曾用拐釘鑰匙開啟基門安葬了崇禎,所以開門的關鍵就在拐釘鑰匙上。

負責發掘的隊長趙其昌,摸索出了成品,鋼筋一頭彎成半個口型,套住條石,大力往前推,條石回原,大門再無阻擋。

眾人輕輕一推,玉門大開,沉睡的定陵迎來了第一批客人!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定陵之寶的悲與歡

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令人很歡欣鼓舞,但有幾個人深深地後悔,他們是考古專家鄭振鐸、夏鼐、趙其昌等人。

宮門開啟,封閉的墓室桓定的環境被破壞,空氣溼度變化造成了不可逆地損壞!

考古人員眼睜睜地看著一些絲織品褪色,由五彩斑斕迅速變得烏黑暗淡,原本輕柔的質地變得生硬,甚至腐壞,包括嘉靖皇帝的龍袍,於是今日我們很傷心地看到了一件“乞丐衣”!

更惡劣的是對於這些已經變壞的文物沒有更多的保護措施,只能草草處理,給它們換了個專門貯藏的倉庫,一所沒有任何做桓溫桓溼的小平房,一擱置六十年。

這真的成了考古界一個最沉痛的惡夢,無所不知的學者,對文物保護一無所知,罔顧當時的保護條件進行發掘,最終讓考古界背上了一個惡名。

為此當初贊成挖掘定陵的趙其昌很恨,“現在我哪一個帝王陵都不贊成挖!”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定陵還有很多讓考古界很悲傷的事。

1、專業人員不專業

織錦匹料進行技術處理和保護,非常得不專業。

有人建議絲織匹料可以像古畫一樣進行託裱,在糨糊內加入防腐劑,以便長久儲存,這就是當時受條件所限做出的保護指施。

沈從文先生來了,他用放大鏡觀察裱品,發現有些裝裱成品顯露的是織品反面,有工作人員以“研究織品的結構看反面”作為辯解。

沈從文說“研究織品結構,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整匹反面,我看是裝裱的錯誤。”

輕率對待囊括了中華紡織技藝精華的明代織錦遺產,是多麼得不專業,要知道在定陵發掘之前,民間儲存的明代絲織品簡直就是鳳毛麟角,這就是考古力量薄弱到連專業人員都缺乏常識的地步。

2、棺槨失蹤

萬曆皇帝等人的三具棺槨因為尺寸過大放不進倉庫,在把屍骨換進小棺木後,棺槨被人抬到寶城上,往下扔進了山溝了事。

聞之訊息氣得臉色煞白的夏鼐趕到時,棺槨早被人揀走了。

有人說被人劈成了煮飯的木柴,帝棺的價值僅是煮上幾餐飯菜,可悲也可嘆。

3、屍身被毀

在特殊的年代,萬曆帝屍骨被揪了出了,眾人用石頭砸得很高興,然後放了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以現在的科技技術,完全可以檢測出萬曆屍骨的一些成分,對於找出死因、當時所謂的“煉丹”成份都有一定的幫助。

後來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被迫離開了崗位,定陵失去了最後一批懂行的衛護者,只能在風雨中靜默,出土的文物黯然神傷。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定陵教訓:皇陵不可再掘

當定陵開掘出來,考古人員正處於短暫欣喜後的悲痛時,而各地正踴躍準備開發帝皇陵,漢陵、唐陵、清陵都成為了目標。

1960年乾陵地宮墓道被發現,陝西地方準備發掘乾陵。

聞之訊息的郭沫若對發掘乾陵非常興奮,以文化部名義提交了《乾陵發掘計劃》,聲稱如果發現武則天的《垂拱集》、王羲之的《蘭亭序》,將是石破天驚的大事!

鑑於定陵的經驗教訓,鄭振鐸、夏鼐等專業考古人員極力反對再開皇陵,最終制止了跟風定陵發掘的各種計劃,郭沫若“待到幽宮重啟日,還期翻案續新篇”的開掘乾陵的夢想也成空。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憑心而論,發掘定陵的本意是好的,可以從出土文物瞭解明朝萬曆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特徵,還原當時的社會全景。考古存在的意義就是保護文物,經過考古專業人員的努力,將文物無損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既可以瞭解歷史,也可以得到文化的薰陶。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保證文物無損,有任何的損失那都是一場文化傳承上災難。

學者發掘定陵本意沒錯,但不顧當時保護條件,不聽取考古專業人員意見,最終造成定陵文物巨大損失,證明這是一場失敗的考古。

定陵給了世人一個沉痛的教訓,也讓有良心的考古界形成了一個共識:地下的文物能不動就不要動,這才是最好的保護。

是的,讓文物伴他們的主人長眠地下吧,出不出土,它們都在;見與不見,它們都在,只要它們在,便是我們華夏兒女永遠的財富,知道它們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傳承就行了。

花開了,並不是要摘在手裡才美,是吧?

(圖片均來自網路)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西府趙王爺2020-08-10 21:38:11

定陵事件,一直都是中國考古學界最為慘痛的教訓,更是最大的恥辱。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1955年,明史專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向中央提交了一份《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明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也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位列明十三陵之首。不僅營建時間最早,而且建築規模也是最大。再加上朱棣在明朝的歷史地位僅次於朱元璋。所以,發掘明長陵對於研究明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這也是吳晗致力於發掘明長陵的主要動機,畢竟他是當時中國最為資深的明史專家,一生都在研究明朝歷史。不得不說,吳晗先生這個動機一開始就不怎麼純。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不過,挖掘帝王陵墓茲事體大,尤其是明長陵這種規模巨大的帝王陵寢,放到國外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功臣,更不要說當時各方面技術條件都不成熟的中國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就表示堅決反對,多次找到吳晗教授收回提議。

然而,允許挖掘的批覆還是很快就下來了。因為這份報告後面的落款處,寫的不僅僅是吳晗一個人的名字。還有郭沫若、沈雁冰、鄧拓、范文瀾、張蘇等等多位文化界大佬。尤其是郭沫若,乃是當時文化界第一人,在他的支援下,關於明長陵的發掘專案終於立項。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但是,當時的中國考古學界,對於明長陵這種規模的帝王陵墓,根本沒有發掘經驗,再加上技術條件的限制。大家圍著朱棣的墳墓勘探調查了幾個月,結果連個墓道門都找不到,更談不上進入陵墓內部了。

由於明長陵發掘工作遲遲沒有進展,委員會絕對先找個規模小一點的陵墓練練手。其首先選定的是明獻陵,那是朱棣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的陵墓。可是,折騰了半個月,依然是連門都沒找到。

大家無奈之下,又把目光放回明長陵身上,在經過了數月的史料研究之後,由發掘工作隊隊長趙其昌率隊,再探萬壽山,一方面尋找長陵入口,一方面看能否找到其他合適的陵墓練手。然而,趙其昌他們在長陵依舊毫無所獲。不過,趙其昌卻在定陵勘探時發現了定陵地下玄宮的入口。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由於之前的發掘工作一直沒有進展,考古委員會頂著不小的壓力。如今撞見了定陵,自然不會放過。雖然定陵的規模和價值遠不如明長陵甚至於獻陵,但是好歹是明十三陵之一,再加上萬歷這個奇葩皇帝,無疑是練手的上佳之選。

於是乎,定陵就這樣被誤打誤撞的開了光。

定陵地宮的開啟,在當時的考古界引發了軒然大波,畢竟是帝王陵墓,對於任何一個考古工作者來講,都是最具誘惑力的存在。據統計,明定陵出土的珍貴文物超過三千件,除了大量的陪葬物品以外,還包括有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兩個皇后的遺體骨架,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然而,收穫的背後,是更加慘痛的損失。由於當時考古隊缺乏經驗,同時技術條件有限,沒能在文物出土後第一時間給予保護,導致大量的文物被氧化侵蝕。絲綢服飾破了洞,字畫書籍發了黴,就連萬曆皇帝棺槨中的陪葬木偶,也很快發黑變形。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當時主管發掘工作的夏鼐教授,看到這一幕都急得快哭出來了。作為一個考古人,沒有什麼比看著手裡的文物令人損壞更令人痛心的了。但是,沒辦法,當時的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半吊子,一點都不專業,沒有相關的業務知識。

就算是在被囑咐要注意文物的保護之後,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去做。當時沈從文先生也在場,他是專門研究古代服飾的。他發現工作人員對於服飾織品的裝裱和觀察都是一知半解,生氣的說道:

“囊括了中華紡織技藝精華的明代織錦遺產,如此輕率地對待,還做這樣不負責任的解釋,不是出於無知,就是有意欺騙”

總之,不專業導致了定陵文物的災難,大量的文物遭到損壞。

當然,定陵發掘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文物的損壞,更是開啟了一股發掘皇陵的不正之風。當時全國各地的都在申請效仿郭沫若他們,挖掘本地的帝王陵墓,唐朝的、漢朝的、宋朝的都有。

甚至於,一些根本沒有考古專家的外行,也跑來叫囂著試試。他們想挖乾陵來找《蘭亭序》,要挖秦陵來證實《史記》,說得好聽點叫“還原歷史真相”,說得難聽點就是“以學術的名義窺私”。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要知道,挖掘定陵可是集結了當時中國最為權威的考古專家以及最為專業的發掘團隊,最終都是這麼一個結果。那些地方部門甚至外行,如果參與進來,那無疑是中國歷史學界的一場災難。

於是乎,明十三陵的發掘工作被緊急叫停,相關的研究也被限制在對於定陵文物的修復和保護工作中來。

同時,基於定陵事件的慘痛教訓,國家對於帝王陵墓的發掘開始採取謹慎態度,多次強調暫不開啟帝陵發掘工作。1987年,國家出臺了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的相關規定,使其成為了考古界的鐵律,至今依然如此。

大家一直心心念唸的秦始皇陵,之所以至今沒人敢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項規定。

當然了,歸根結底,其本質原因就是因為技術所限,大家擔心挖了以後,損壞文物。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不過大家要注意,不主動發掘的意思在陵墓安全的情況下,保持其現狀。如果陵墓受到威脅,比如盜墓、地質災害、工程建設破壞等等,有關部門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是會進行搶救性發掘的。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遊馬先生2018-01-23 21:55:27

由於我國的文物政策為:對於歷史人物或封建皇家陵冢不主動開掘。除非已經被盜墓分子非法盜挖的

陵墓

,政府相關文物部門才會有限度的保護性挖掘開發,也就是開放。

十三陵中

1、定陵被

挖掘了

,故而對外開放定陵的地下宮殿;

2、長陵:由於其是地面建築儲存最完整的一個陵,建築最早、面積最大、規模最宏偉、工藝用料最考究、原建築保護最完整,有很大的歷史價值,故而開放其地面宮殿群——

金絲楠木

大殿

3、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修繕完畢就可以對外

開放了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簿君2018-03-31 20:36:41

謝謝邀請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明朝十三陵為什麼要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呢?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上世紀50年代,由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向中央申請發起了挖掘明十三陵的運動。

說到底,也就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好奇心,

特別是明十三陵中的永樂陵,很多人想一睹當年“永樂大典”的風采。而中央當時也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決定開發十三陵。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在整個十三陵中,唯屬永樂皇帝的長陵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

,於是考古隊決定先開發長陵。只是沒有想到,在開發的過程中,居然又意外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出現了坍塌現象。於是,既是為了安全,就是為了累積經驗,考古隊決定從定陵開始挖掘。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定陵被挖掘之後,為什麼不挖掘剩下的12座陵墓呢?

這就不得不令人惋惜了。

在長陵發掘之後,的確是出土了相當多的珍貴文物,具有很大的價值。但是,由於當時保管文物的方法太過落後,特別是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那些從定陵裡出土的文物幾乎已損壞殆盡。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而國家為了不重蹈覆轍,好好保護這些中華文明的瑰寶。於是便出臺了法律,不允許繼續再挖掘剩下的十二座陵墓。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就關注我喲~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歷史雜貨鋪2018-07-08 18:41:48

萬曆可能是最悲劇的皇帝之一了,墓沒被盜墓賊給盜了,卻偏偏碰上了大文豪郭沫若。萬曆之墓能夠被挖開,這一切都是因為郭沫若。郭沫若不僅僅是個大文學家,同時還是一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非常的喜歡歷史,而且他的主張是考古必須得挖開古墓,他的目標就是讓那些歷史中出名的寶貝重見天日。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郭沫若一開始並沒有打算開啟萬曆之墓,他的目標是武則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還有朱元璋墓,武則天墓裡面可是葬著兩個帝王,並且武則天死的時候正是大唐盛世,裡面的寶貝有多少不言而喻。史書也曾記載裡面寶貝無數,歷史上想開啟武則天墓的人多的都數不清,僅史書記載的就有三次,這三次盜墓,每一次都出動了最少上萬人, 他們全都無功而返。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秦始皇墓不用過多的介紹,全世界人都想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墓裡面有什麼寶貝,郭沫若曾經對人說過,武則天墓中可能有《蘭亭序》真跡,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目睹一下這件文物。於是乎郭沫若帶了一大批文人和考古學家們每天請求挖掘武則天墓,他們做出了詳細的計劃。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因為他想挖的墓實在太過珍貴,並沒有得到允許,郭沫若轉而求其次,他想著先挖其他皇帝的墓練練手,等練好了再去挖武則天墓,他選中了萬曆的墓。萬曆真的是太悲劇了,墓被挖開暫且不說,挖他墓的目的就是練練手,估計萬曆泉下有知能氣的冒煙。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最終他們還是打開了萬曆之墓,萬曆作為一代帝王,墓裡的文物肯定不少,當時記載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而且還有很多的絲織品,彷彿新的一樣,可是這些東西見到空氣之後,立馬就飛灰煙滅。這次挖掘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考古悲劇。因為這件事,國家規定,從此之後不允許挖任何帝王墓,考古界也從這裡開始,不在挖掘儲存完好的古墓,這一切都歸功於郭沫若。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四十五度說2018-04-22 20:09:35

明十三陵主要的建築都在中軸線上,明代的墓道都是偏向寶城一側的,短短几十米的長度,完全用土夯實,在這種條件下,地表上龐大的寶城尋找地宮入口可謂是難如登天。這是明十三陵迄今為止儲存最完善的原因,除了開啟萬曆皇帝的陵墓之外,

明思宗朱由檢的思陵被盜過,其他的十二陵基本儲存完整。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朱由檢

他是明朝最後一任皇帝,生平勤勤懇懇,不是昏君但卻接手了一個爛攤子,天災人禍各地爆發水旱災害,瘟疫橫行,朝廷之上官員結黨營私,本來就空虛的國庫,根本撥不下錢賑災,這種情形下,人們都沒有了活路,各地人民只能揭竿起義,放手一搏,其中以闖王李自成市裡最為浩大。李自成破城之後,

大明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上吊自縊殉國,亡國君主大多昏庸,朱由檢作為一個勤勉的帝王,落得如此結局可以說是很悲慘了。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李自成起義軍進入北京之後,北京城內亂作一團。清理戰場時發現了朱由檢和他皇后的屍體,這兩具屍體的處理方式用兩扇門板抬放到了北京東華門外。可憐的皇帝此後屍體居然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荒唐的是流民亂竄的年代,不知道誰把他的頭砍下來。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後來李自成還算仁義,

令人做了一個純金打造的頭顱,安放在了這個皇帝的頭上。這個舉動隱來了盜墓者的垂涎,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沒有過幾年,安葬崇禎帝的思陵墓門被開啟,朱由檢的金頭已經不見了。可憐這位皇帝生前時運不濟,死後還不得安寧。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史海浮沉一月明2018-07-24 12:32:21

明十三陵在在中國封建王朝的皇陵群中絕對算得上最為獨特的存在。

歷代皇陵,基本都會被盜墓者不斷光顧,洗劫一空,倖存者不多。而明十三陵中的十三座皇陵,卻幸運的沒有遭遇盜墓者的光顧。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但是,多得過盜墓賊的光顧,卻不一定能躲得過被毀的命運,說的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

萬曆皇帝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定陵逃過了無數的盜墓者的光顧,最後卻被人當做練手的靶子給毀於一旦。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也是萬曆對於自己的先祖明成祖朱棣非常崇拜,把自己的定陵和朱棣的長陵修的一樣,只是規模小了一點。沒想到就是原因為,讓定陵遭遇了滅頂之災,萬曆死後也不得安寧。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正兒八經的“文化人”。文化人嘛,自然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愛好。郭沫若的愛好就是“考古”,發掘皇陵。對於這個愛好,郭先生有著近乎痴狂的之戀。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郭先生畢竟是一派大家,一般的帝王陵墓自然是瞧不上的,他看上的是“秦始皇陵”、唐高宗與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明成祖朱棣的“長陵”。

因為秦始皇和乾陵都傳得有點玄乎,發掘難度極大,所以郭先生決定先發掘長陵。當然了,郭先生是個明白人,害怕貿然去發掘長陵怕技術不過關造成損失,於是決定找一個結構相似的皇陵先練練手,積累一些經驗。很不幸,這個練手的皇陵就是萬曆的“定陵”。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在郭沫若的活動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牽頭嗎,定陵的發掘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雖然定陵是用來練手的,但萬曆好得當年了48年的皇帝,陪葬品還是不錯的。在發掘的過程中,裡面出土了大量的絲織品、玉器、金器等文物,還有三口金絲楠木的棺材。

但是,由於保護技術不到位,很多出土的文物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比如說定陵裡面出土的龍袍,剛出土時就像新的一樣,鮮豔奪目。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但是,因為保管不善,出土沒多久就變成下面這副模樣,破破爛爛,暗淡無光。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不過,既然挖都挖了,也沒有辦法了,那就乾脆建立一個定陵博物館,把出土的文物放在裡面保藏吧。包括三口金絲楠木棺材和萬曆本人,都進入了博物館。

要是以為這事情就這樣完結了,那就大錯特錯了。由於受到大環境的衝擊,定陵文物又遭遇了一次認為的毀滅。

作為封建時代留下的物品,定陵文物被憤怒的群眾瘋狂的打砸,金絲楠木棺也被人丟到了山腳下。最可憐就是萬曆了,本來就只剩下骨頭架子了,還有被人丟的到處都是,拿去燒火。

至於剩下的為什麼不繼續挖了,自然是因為看到定陵文物出土後的毀滅性破壞,國家決定不再繼續發掘。

雖然郭沫若好想繼續挖掘,但是都遭到了拒絕。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史海爛柯人2018-08-18 20:29:10

毫無疑問,無論怎樣作答,被罵的肯定是郭沫若。畢竟,樹大招風,無論是褒是貶,郭沫若這三個字基本代表了閱讀量,而閱讀量的背後則是真金白銀的收益。正因如此,許多與郭沫若無關,或者關係不大的事,也都會扯到他身上。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有人說,當初挖萬曆的定陵,是為了“練手”,以便為日後挖長陵做準備;也有人說,之所以決定挖定陵,是因為郭沫若想看墓中隨葬的絕代書畫。但這些說法,其實都不是挖掘定陵的初衷,而是被一些網路文章添油加醋編造出來的。

如果正視明定陵的發掘經過,我們便不得不承認,這一切都源於一些領導和文人雅士遊玩時的幾句戲言。據後人回憶,當時他們在陵區遊玩,一邊吃著柿子休憩,一邊感慨著歷史的滄桑變換。

此時,有著名文人提出,咱們何不把定陵挖開,一來可以為歷史研究提供寶貴資料,二來也可以將地宮改建成一個地下博物館,供民眾參觀學習,而且還沒準能有什麼珍貴的古書字畫重現天日呢!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文人的戲言,也引發了大家的注意。要知道,說這話的,可絕不是郭沫若。而且,日後積極申請進行明代皇陵發掘時,衝在前面的,也不是郭沫若。只是,郭沫若的身份和名氣擺在那裡,自然榮與辱,功與過,也都貼到了他身上。儘管他也是主要參與者。據後人查閱原始檔案可知,當時主張和參與其中的,可都絕非一般人物。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在言談嬉笑中,明代發掘明代皇陵的事兒就算是基本定下了。只是,具體發掘哪一座,成了一再商榷的問題。其實,當初原本要挖的,也不僅僅是定陵,還包括長陵,而且,原本是要先挖長陵的。

挖掘皇陵,是一個大型工程。當時經過多次論證,曾擬定先挖長陵。然而,由於長陵是一座開放的公園,一旦發掘的話,牽涉面實在太大,因而始終未能下定決心落實。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線工作者都在奉命對長陵、定陵及其他明代皇陵周圍調查勘探,以供最終決斷。而在這一過程中,定陵周圍發現了一塊石碑,指示著地宮所在,因此,發掘定陵的便被這麼決定了。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所以說,發掘定陵,具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機遇。最初提出發掘明代皇陵的,不是郭沫若,決定先挖定陵的,也不是郭沫若。而且,最終主持發掘定陵的,還不是郭沫若。

在定陵發掘過程中,各界人士都很感興趣,當時許多重量級的人物,也曾聞訊嘗試觀摩,但因發掘進度不理想和保密需要,有些人未能如願。據發掘者回憶,發掘定陵的那段時間,是他們見到社會名流最多的一次,其中還有不少外賓。

事實上,區區一個郭沫若,怎麼可能有通天的本事,說要發掘皇陵就能發掘皇陵呢?這一點,動動腦子的人,都能想清楚。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按照當初的設想,發掘完定陵,還要繼續發掘長陵,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只是受時局影響而被迫中斷了。

許多人說,發掘定陵遭遇了巨大失敗,使得上級決定再也不聽從郭沫若的建議,因而使得長陵免遭災難。

可是,據檔案顯示,繼續發掘長陵的批文早就定下了。只是,在具體實行過程中,並沒打算繼續劃撥經費,而是要文物部門自籌。自籌的方式,是透過建設地下博物館,收取門票來獲得。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這樣的決斷,實際上很難實現。沒有經費,使得對長陵的發掘難以落實。而且,由於另一場運動,使得許多文化部門陷入癱瘓,工作無法繼續開展。正因如此,長陵才未被髮掘,而並非所謂的從定陵發掘中吸取了教訓。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對定陵的發掘,早已被演繹地神乎其神,但事實的真相卻早已被沖淡:幾個吃著柿子郊遊的人,在嬉笑閒談中,便決定了前朝皇陵的命運。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本文主要參考龐中威:《定陵發掘親歷記》。

龐中威系第一位進入定陵地宮的發掘者,也因有感於後世文人記述此段歷史時有失偏頗,而多方查閱原始檔案並結合自身經歷,撰寫了《定陵發掘親歷記》一書。如今,許多網路文章再次無視歷史真相,以訛傳訛。故憑藉數月前閱讀該書的印象,對此事略作闡釋。大家如有興趣,可自行查閱原著。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最先開啟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