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國同盟百科?使用者99885311171242021-04-23 15:32:04

發生在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是俄羅斯近代的一次大事件,儘管從事後來看起義的規模很小 ,起義者拙劣的指揮才能也使得並沒有給剛剛即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帶來什麼衝擊。但是這次事件還是深遠的影響了整個俄羅斯的歷史發展軌跡,甚至近一百年後震驚世界的俄國大革命都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歷史上對於十二月黨人的評價卻大相徑庭,有人說他們是空談者,脫離實際的空想家。有人評價,他們是被上層人物利用的棋子,是一群無知的青年。還有人會將他們看做是革命的先驅,為理想甘願獻身的英雄。筆者希望能夠透過展示這場起義的來龍去脈,讓大家透過歷史的層層迷霧,梳理其背後的真相。

十二月黨人起義

起義的背景——拿破崙之後的歐洲

1825年12月14日,雖然老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一個月之前突然病逝使得皇位一直空虛,聖彼得堡的居民們還是迎來了一個看上去平靜祥和的早晨。那時的俄羅斯已經完全走出來拿破崙戰爭的陰霾,儘管當面對1812年拿破崙的侵略時,全國上下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甚至要用焚燒首都的方式消耗法軍。但是當滑鐵盧戰役的硝煙散盡後,俄國人開始以歐洲憲兵的姿態,縱馬巴黎。在維也納奢華的反法同盟峰會上,俄羅斯也幾乎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兼任了芬蘭和波蘭的國王,巴爾幹半島也畫作俄國的勢力範圍。

1812年慘烈的衛國戰爭

從1814年起,俄國的軍隊把國防線被推到了國境之外,沙皇和歐洲的列強們一同組建了多個同盟——無論是四國同盟、神聖同盟、五國同盟。盟約五花八門、條款雜亂繁瑣,總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鎮壓歐洲革命,避免法國大革命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1819年,俄國同奧地利、德國、英國一起,鎮壓了義大利的憲政革命。1822年,四國同盟又聯合了重新由波旁王朝掌控的法國,一同鎮壓了西班牙的革命,沾滿人民鮮血的西班牙國王被重新扶上了王位。

拿破崙之後的歐洲,是保守的歐洲,是革命事業的低潮。歐洲的封建君主們一同制定了所謂的“干涉原則”,肆意干涉歐洲各國的民族革命和憲政革命。到了1925年,沙俄皇室有理由相信,他們帝國可以長治久安,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認為,他鎮壓了別國的起義就消滅了自己所有的威脅。然而,正在沙皇沉浸在歐洲憲兵的美夢中時,他最依仗的根基開始動搖,屬於沙皇的劍也會有一天突然背叛。

列強瓜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

1812年的一代

歷史上,對於十二月黨人的評價總繞不開一個詞,“1812的一代”。不同於大家耳熟能詳的80後、90後,用年代來區分的世代。“1812年一代”專指在拿破崙入侵俄國,中受到法國先進思想影響的軍官們。儘管在戰爭中,他們是最終的勝利者,但是拿破崙所攜帶的革命火種卻在這些勝利者心裡紮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