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深度最前沿2020-06-01 22:44:37

大家好,我是頭條小蝸。

關於古代抗擊洪水的過程,堵是嘗試過的,而且是非常久遠,最後得到的教訓就是堵是絕對堵不住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疏和堵相結合。

說到大河,一定要說一說“大禹治水”,堵的方式就是在古人嘗試了很多年,才發展堵是沒有辦法來將河水堵住的。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在上古時期,我們神話傳說中的水神“共工”選擇的可能就是堵的方式來治水,結果還和方式的天下發生了衝突,結果就是天塌西北,地落東南,可謂是洪水滔天。西北雨水不斷,洪水沖垮了所有的堤防,一瀉千里,東南就形成了一片汪洋。神話雖然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絕對有真實的事實基礎。

還有一個選擇堵的人,是大禹的父親“鯀”,辛辛苦苦幹了九年,但是東邊堵上,西邊漏,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後堅持了九年,最終被虞舜流放至羽山而亡。

這都是失敗的教訓,包括大禹在治水的時候,也不是完全採用的疏導的方式,在下游治理的時候,在河北和山東交接的地方,也是選擇過堵的方式,希望透過這個辦法,改變黃河的流向,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所以說堵,對於大河大江來說幾乎是沒有辦法保證的。但是也不是沒有堵的案例。比如在《禹貢》裡邊,就談及了對於“澤藪”的治理,“澤藪”就是我們現代講的湖泊,而對於湖泊的處理方式就是堵,透過加高堤防,來使它可以容納更多的水量,然而不論如何進行堵,最終的選擇也都是會給湖泊流出一個口子,讓它可以跟隨大河大江流入大海。

但是對於古代,因為沒有清淤這麼一個概念,雖然將河流匯入了大海,但是隨著河床沉積物的增多,河床也就不斷地在抬高,而面對這種情況,唯一的選擇就是堵,以加高堤防的方式來防禦。但是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堵的方式也會時常的失效,這也就造就了黃河在古代改道幾次的原因。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在古代湖泊與河流也是很多的,在《禹貢》中記載,光是在北方,單純的湖泊就不下十處,但是隨著河床的不斷抬高,已經基層消失了。

而如果大河大江在古代決口,唯一的辦法就是等待,等待河流自己選擇好了方向,然後使用老辦法,在河流兩岸建造堤防,而不會選擇堵,特別是在平原上部,水對土地的切割能力是非常強力的,堵的方式只會破勢它在其他脆弱的地方爆發,堵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在我國六七十年代建立水庫的目的,也正是採用的大禹治水的方式,疏和堵相結合。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三維地理漫遊2020-06-01 23:49:36

比起現代抗洪上,古代封堵大河決口也有很多策略,而且都很有效果。

1:巧用城防天然結構疏浚封堵

在抗洪上,古代也是方法多多。首先是未雨綢繆。歷朝歷代都把修築堤壩、連通河道、疏浚塘湖作為頭等大事。劉崇遠《金華子雜編》記載:“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棹扁舟業以淘河者”,從南唐便有人從事垃圾淘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每遇春時,官差人夫監淘在城渠”,哲宗元祐四年詔:“京城內汴河兩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可見河道清障在宋代早已成為政府職責所在。明朝設街道廳專司疏浚掏挖之職。清順治元年定令“若旗民淤塞溝道,送刑部治罪”。

到了汛期,古代往往採取疏浚與封堵的辦法,對城市的內河溝渠,透過護城河將城市內積水及時排出或利用湖泊、池塘短暫蓄水;為避免江河暴漲形成倒灌,在進城處設定水門,既有效管控船隻的往來,又對江河與城市進行有效分割。在大江大河通往內河處架設橋樑,既方便道路上車馬與行人的透過,大汛到來時插上木棍、壘起沙袋堵住涵洞,又形成了有效的屏障。在排水溝渠處設定單向水窗,當城區水位高時在水壓作用下自動開啟,當江水過高時在頂託作用下自行阻斷。很多分割槽設定巧妙利用城防天然結構,平時管護極為簡單。北京的紫禁城和江西的贛州城就是這樣的例子,千百年來其防洪作用仍然不減。

2:還有《河防令》,即我國現存最早的防洪法規

隨著我國人民對洪澇災害防禦、水資源配置、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管理逐步深入,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法律、制度和鄉規民約。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無曲防”的條約,西漢出臺了《水令》、《均水約束》,唐代有《水部式》,宋朝有《農田水利約束》等等,都對防汛抗洪有過或多或少的規定,顯然歷朝歷代都注重從制度上來保障防洪工作的順利進行。而金代泰和二年(1202年),金章宗頒佈實施的《泰和律令》中的《河防令》,應該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規。

這部《河防令》的主要內容有:第一,明確劃定了黃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將“六月初至八月終”定為“漲水月”(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汛期),規定這期間沿河官員必須輪流“守漲”,不得有誤。第二,規定朝廷每年都要派出官員“兼行戶、工部進”,在汛期到來之前沿河檢查,督促沿河的州、府、縣落實防汛規劃措施,維修加固堤防。第三,規定河防緊急時,沿河州府和都水監、都巡河官等應共同商定搶險事宜。第四,獎功罰罪,沿河州、府、縣官員防汛無論有功還是有罪,都要上報,由國家據情處理。《河防令》的頒行,不但對當時金國佔領下的黃河、海河等水系的防洪工作起過重要作用,而且對後世的河防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金以後各朝代的防洪法規,多由《河防令》引申而來。

經過長期的實踐,依法治水依法防汛抗洪,已經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並且積累了大量的治水和防汛抗洪經驗:大禹疏導洪水的方法,成為後世治國的借鑑;西漢賈讓治河三策中的“上策”,充分體現了人與洪水和諧相處的思想;明代水利家潘季馴在長期治黃實踐中總結出的“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黃方略,更是對今天的黃河治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建立水文站的一處罕見遺蹟——白鶴梁

在防汛上,我國古代十分注重水文的觀測和預警。我國古水文站有一處罕世遺蹟,就是白鶴梁。這個白鶴梁是重慶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樑。由於白鶴梁的梁脊僅比長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幾乎常年沒於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較低時才部分露出水面,故而古人常常根據白鶴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來確定長江的枯水水位。從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鶴梁上以“刻石記事”的方式記錄長江的枯水水位,並刻“石魚”作為水文標誌。白鶴梁石魚題刻儲存最好,價值也很高。它記下了自公元764年後斷續72個年份的枯水記錄,共鐫刻163則古代石刻題記。所以,白鶴梁應是世界最早期的“水文觀測站”。

4:最後把責任落實到個人——主官負責制

太守蘇軾抗洪身先士卒

古代洪災肆虐之時,官員發揮帶頭作用也十分關鍵。政府要求主官必坐鎮現場指揮。西漢年間,漢武帝沉白馬玉璧於河,自將軍以下皆參與勞役封堵黃河決口,梁楚之地得以保全。而王尊任東郡太守時,黃河氾濫浸瓠子金堤,民眾奔走躲避,王尊攜吏民夜宿大堤之上,晝夜值守修護,潰堤也不為所動,直至洪水退去。北宋年間,開封府尹開年大事便是尋堤治水,《宋史》載:“分遣使者發畿縣及近郡丁夫數萬治河堤,自是歲以為常,皆用正月首事,季春而畢。”宋真宗詔:“自今後汴水添漲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護。”

最著名的還是宋代的大詩人蘇軾,他不僅文章寫得好,做地方官時也是政績卓著,尤其是興修水利和防汛抗洪。《宋史·蘇軾傳》載:宋神宗時,蘇軾任徐州太守。到任之後,正趕上黃河在曹村決口,很快匯聚到徐州城下,再加上暴雨不斷,水又流不出去,城牆都要快沖塌了,城裡的富戶都帶著金銀細軟逃出城去避水。蘇軾見狀,就對大家說:“富戶一走,民心就會動搖,一定不能讓洪水進城。”於是,他下令讓手下把富戶都攔回城裡。然後蘇軾趕到當地駐軍的武衛營,對其卒長說:“河水就要淹城了,事情緊急。你們雖說是禁軍,這種時候,也應該出力呀!”卒長被蘇軾的精神感動了,說:“太守都不怕水淹,和我們一起守城,我們這些小人物,一定與洪水拼死作戰。”就率領自己計程車兵,拿上土筐鐵鍬,連日奮戰抗洪。

可見,主官坐鎮指揮抗洪,更是取得抗洪勝利的關鍵!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記錄歷史人生2020-05-30 14:55:49

洪災是從古代開始就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人類歷史也是一部與洪災鬥爭的一部歷史,那我們的古代是如何去抗洪的呢?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著豐富的抗洪的經驗和做法最早的抗洪是在223年,九里堤在成都西北當時這個地勢非常的低,然後修建這條堤壩第一是為了保護成都的安全,不讓洪水侵犯,諸葛亮作為蜀漢的軍師,諸葛亮非常重視這個堤壩。

然後到了唐朝的時候,唐朝的皇帝頒佈了一個重要的法典,叫做唐律疏議,然後裡面有非常詳細的抗洪介紹,然後是這方面的工作,可以去更加完善的去做然後又過了幾百年之後有一個皇帝頒佈了一個叫河防令,這個河防令應該是第一部抗洪法規,然後也是明確了劃分了黃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並且各個官府都有規劃措施,維修加固堤防。

然後到清代的時候,那個抗洪的規定得更細緻了,河防官吏的職責他們都的都更加明確,然後在監測預警設施完善上也更加完善了,在應對洪災期間,我國十分注重水文的觀測和預警,我國有七大河系因為河流的廣泛,影響著水運灌溉和生活用水,關係著人民的生命財產,所以每一朝代都非常重視抗洪和汛情通報工作。

古代也是非常高度重視的對河防韓航運,北宋對於卞河管理不敢懈怠,為了滿足航運要求朝廷常常會派非常多計程車兵在航運周圍的閘口區守護,當河水位增至非常高時,這些士兵將冒著生命危險去上提抗洪,總之來說,古代的抗洪的方法非常多,也是非常重視抗洪的,而沿江居民,他們的生命安全,就是靠這些士兵和朝廷去維護的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開心無窮大2020-05-26 08:39:31

洪災是從古代開始就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人類歷史也是一部與洪災鬥爭的一部歷史,那我們的古代是如何去抗洪的呢?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著豐富的抗洪的經驗和做法最早的抗洪是在223年,九里堤在成都西北當時這個地勢非常的低,然後修建這條堤壩第一是為了保護成都的安全,不讓洪水侵犯,諸葛亮作為蜀漢的軍師,諸葛亮非常重視這個堤壩。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然後到了唐朝的時候,唐朝的皇帝頒佈了一個重要的法典,叫做唐律疏議,然後裡面有非常詳細的抗洪介紹,然後是這方面的工作,可以去更加完善的去做然後又過了幾百年之後有一個皇帝頒佈了一個叫河防令,這個河防令應該是第一部抗洪法規,然後也是明確了劃分了黃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並且各個官府都有規劃措施,維修加固堤防。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然後到清代的時候,那個抗洪的規定得更細緻了,河防官吏的職責他們都的都更加明確,然後在監測預警設施完善上也更加完善了,在應對洪災期間,我國十分注重水文的觀測和預警,我國有七大河系因為河流的廣泛,影響著水運灌溉和生活用水,關係著人民的生命財產,所以每一朝代都非常重視抗洪和汛情通報工作。

古人是怎麼封堵大河洪水決口的?

古代也是非常高度重視的對河防韓航運,北宋對於卞河管理不敢懈怠,為了滿足航運要求朝廷常常會派非常多計程車兵在航運周圍的閘口區守護,當河水位增至非常高時,這些士兵將冒著生命危險去上提抗洪,總之來說,古代的抗洪的方法非常多,也是非常重視抗洪的,而沿江居民,他們的生命安全,就是靠這些士兵和朝廷去維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