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手機使用者552665811262020-02-16 21:45:45

李牧是怎麼對付匈奴的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君山話史2019-05-17 10:51:16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第一,和親政策出臺時,韓信還沒死呢

婁敬向劉邦提出和親政策的時間,是公元前199年。這時韓信還沒死呢,韓信是死於公元前196年,已經是和親政策出臺的三年後。因此,題主說,假如韓信不死,會不會不用和親?答案不言自明。

如果劉邦能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是不是可以避免和親呢?

這裡,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婁敬為什麼要提出和親。

和親政策的出臺,是為了籠絡、羈縻匈奴人。在劉邦遭遇白登之圍後,冒頓單于並沒有罷手,繼續發動對大漢邊疆的進攻。匈奴人侵入代國,代王劉喜(劉邦的哥哥

落荒而逃。當時匈奴的氣焰囂張十分囂張,對漢帝國邊境不斷地騷擾,皇帝劉邦心煩意亂,便向足智多謀的婁敬詢問對策。

婁敬做出兩點分析:第一,不能用武力解決匈奴問題。帝國初創,天下剛剛安定,百廢待興,無論是百姓還是士兵,都需要休生養息,不可輕啟戰端。第二,不能用仁義感化。匈奴是化外之人,冒頓殺父妻母(匈奴風俗,父死,子續娶庶母),不是靠仁義可以感化的。

用武力不能解決匈奴犯邊的問題,用仁義道德去教化只會是對牛談琴。那麼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婁敬說:有。第三種選擇就是和親。

為什麼要和親呢?婁敬是這樣說的:如是皇帝把長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由於長公主的尊貴身份,冒頓單于勢必會立她為皇后,以後皇后生下的兒子,勢必成為匈奴太子。這麼一來,匈奴單于成了漢皇帝的女婿,匈奴太子,成了漢皇帝的外孫,豈非一家人了嗎?外孫又怎麼能跟外祖父作對呢?

婁敬認為,和親政策,可不戰而令匈奴臣服。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第二,倘若韓信帶兵打匈奴,會避免和親嗎?

我認為無論韓信有沒有打匈奴,和親都會進行的。

首先,韓信不能制止匈奴犯邊。

現在有一些人,把韓信吹得神乎其神,我認為不符實際。韓信固然是第一流的軍事家,但與項羽、冒頓相比,未必能勝過。冒頓單于被列為人類歷史上十大梟雄之一,他的時代,是匈奴如日中天的時代。

漢與匈奴有漫長的邊界線,而匈奴又擁有強大的騎兵,這就決定匈奴騎兵可以頻繁擾邊。漢帝國的農耕生活與匈奴遊牧生活的不同,決定了匈奴攻漢易,漢攻匈奴難的特點。因為漢帝國都是固定的居住點,你一不留神,匈奴就殺過來了。而匈奴人居無定所,來去無蹤,漢軍想出擊,找不到固定的目的。

要阻止匈奴入侵,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深入匈奴,把匈奴人趕到漠北之外。這就是後來衛青、霍去病做的事。但是,衛、霍能做的事,在漢初是斷然做不到的。漢初剛剛結束從秦末以來的戰亂,無論是反秦起義還是楚漢戰爭,都是血腥之戰。帝國建立後,內戰仍然在延續,國家急需和平,百姓急需休生養息。

因此,就算劉邦以韓信為將打匈奴,難以阻止匈奴襲掠邊關,難以徹底打敗匈奴。故而和親之政策,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第三,和親並非一種消極的外交

很多人一說到和親,總是認為十分屈辱的外交。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

屈辱的外交,是出於外力壓迫的被動接受;而和親政策並不是這樣,這是漢帝國的主動外交,並不是匈奴主動索取,這點是要弄明白的。

從春秋戰國始,女人就經常作為一種政治資源被利用,這也是古代女子的無奈。大家注意要注意一點,贈出女子的一方,絕對不是弱勢的一方。比如晉國公子重耳流浪落魄之時,齊桓公把公主嫁給他,秦穆公也把女兒嫁給他。難道這時候齊桓公、秦穆公是弱勢的一方嗎?當然不是,而是別有目的,就是透過婚姻,把你籠絡住、羈縻住。因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注重血緣的族群。

婁敬的出發點就是,透過和親構成漢匈兩族嶄新的人倫關係。以前咱們兩族殺來殺去,因為不瞭解不溝通嘛,現在成為一家人,矛盾就會少一點,衝突就會少一點。這是婁敬的想法。

事實上,和親不僅是漢帝國的主張,對匈奴來說,也有和親政策的。匈奴也把自家的公主,嫁到西域諸國的。比如說當時的烏孫國,烏孫王既有一個漢家公主,也有一個匈奴公主。難道說,匈奴嫁公主,也是消極的、屈辱的外交嗎?

到了西漢末期,匈奴和漢帝國臣服了。漢帝國仍然延續和親政策,把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難道這也是屈辱外交嗎?因此,和親的實質,是推行天下一家的理念,我們應該站在古人的立場,去看待古代的政策。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小云朵朵飛過高山流水2018-03-21 18:40:22

韓信如果不死,他如果去打匈奴,縱使他能卓越的才能,但他不得不面對的是滿目蒼痍的漢朝初立,百廢待興,馬匹嚴重不足,民生凋零,沒錢,沒先進武器進行攻擊,沒有良馬千里追擊,怎麼能去打敗匈奴?又憑什麼據匈奴千里之外。依我看,他能做到保境安民就不錯了!漢朝初期和匈奴和親是必然,只是體面多少的問題。如果有韓信在,不會太難看。但是有一點,劉邦一建國就對韓信的猜疑就增加,又怎麼會把數以萬計的兵力交給他!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歷史吐槽2018-05-15 22:21:29

同一個軍隊在不同將領的指揮下,是會有不同的勝負結果的。

白登之圍

漢朝初年,劉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邦懷疑韓王信勾結匈奴,之後韓王信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和匈奴約定日期起軍攻打中原。這下可氣壞了劉邦,親自帶領32萬大軍,及陳平、樊噲等人隨軍討伐韓王信(這裡的韓王信,並不是韓信,這時候韓信已經被罰,雖然還沒有死,三四年的事情)。

韓王信怎麼是身經百戰的劉邦的對手啊,輕鬆除掉。之後劉邦繼續進軍,意圖擊敗匈奴大軍。之後劉邦率領小部分軍隊追擊匈奴部隊,並且接連取得勝利,之後劉邦探到匈奴主力在白登山附近。接連派了探子探了十次,前九次都說匈奴都是些老弱病殘,只有最後一次劉敬覺得兩軍交戰在即,為何匈奴留下自己的老弱病殘軍隊,這裡面恐怕有埋伏,勸劉邦等主力軍隊來了在決戰匈奴。劉邦覺得劉敬是在耽誤戰機,把劉敬抓了起來,打算打敗匈奴之後再處置。結果正如劉敬所料,匈奴大軍40萬將劉邦等人團團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還是陳平獻計,才得以逃脫。

回到問題,派韓信去攻打匈奴,結果如何?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先看劉邦在這場戰爭的指揮表現。好像並沒有什麼計策,唯一的計策是陳平獻計逃脫之計。打韓王信靠的是自己軍隊人數多,戰鬥力強,給你硬碰硬。所以輕鬆擊敗了韓王信。可之後的指揮就有些漏洞百出。輕率冒進,脫離主力部隊追擊;剛愎自用,不能全面分析部下的作戰建議。所以輕易落入匈奴圈套。其實劉邦一生作戰能力和指揮能力並不強,只能算是3流將軍,但確實1流主公。

而韓信卻剛好相反,想要反抗劉邦卻一再錯失時機,最終身敗名裂,而作為將領能做到戰必勝,攻必取。從劉邦登壇拜將,到項羽烏江自刎,韓信無一敗績。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韓信的指揮藝術就是從來沒有給你硬碰硬的機會,而且每次取得勝利都會非常冷靜的規劃下一步的行動。沒有聽說韓信中了別人的計策,反而和韓信交手的對手被韓信折磨的苦不堪言。在白登之戰中,匈奴之所以圍了劉邦7天而沒有大舉進攻,其實說明軍隊戰鬥力想當,劉邦衝不出去,匈奴也攻不進來。

所以如果韓信代替劉邦攻打匈奴,想必打敗匈奴不在話下。

那麼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你就覺得韓信能打敗匈奴嗎?歡迎各位在評論區討論!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abczzb2556812018-05-14 22:16:35

沒啥用,韓信也就是打打小怪,忽悠一下烏合之眾。面對鬥勇鬥狠的項羽就不行了。項羽的軍事能力一般,只見其勇,不見有什麼謀略。項羽打仗就是靠著勇狠和肯為他效死命的八千子弟兵。再加上項羽當時的名氣,軍隊士氣高昂,楚軍是當時戰鬥力最強的軍隊。韓信在垓下以多擊寡還是讓項羽給打敗了。韓信的軍事能力被大大高估了,滅魏滅趙滅齊之戰並非是韓信靠他的謀略打幾個勝仗就能解決的,因為魏趙齊都是大國,不可能一戰亡國的,是其他將領和劉邦透過數十次戰役完成的,司馬遷所舉的幾個韓信用謀略取勝的經典戰例,只是為了吹噓,並不是靠這幾場戰役就滅了魏趙齊。書生們最愛吹噓謀略,就像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吹噓諸葛亮神機妙算,其實都是些異想天開,根本不切實際。謀略就像武術套路,人心士氣好比硬功。沒有硬功,武術套路就是花架子。劉邦是能夠把硬功與套路相結合的人,其軍事能力在韓項之上。謀略不是太好施展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書生們總愛談謀略,遊牧民族打來的時候,你讓他用謀略退敵,他卻使不出來了。遊牧民族能夠入主中原,靠得是人心和士氣。為什麼歷史上就出現了一個韓信,再沒有能與之相比的呢?主要是司馬遷吹噓的。其實韓信的軍事能力無非就是靠著劉邦這棵大樹,打打烏合之眾,這活兒其實曹參灌嬰等許多將領都能幹。有人說劉邦沒有勝過項羽,其實並非如此,劉邦除了彭城,滎陽之敗,在京索,陽夏,固陵,陳下,垓下多次打敗項羽。如果真像司馬遷說的劉邦一直打敗仗,項羽是怎麼讓劉邦追到垓下去的?有人一直拿彭城之戰的失敗說劉邦軍事能力不行,那是因為劉邦疏忽大意了,讓勝利衝昏了頭,否則項羽早完了,也沒有韓信表現的機會了。這並不能代表劉邦軍事能力不行,只是一時大意罷了,劉邦軍隊雖多,但是大多數都不是劉邦的,是五豬侯的烏合之眾,劉邦的軍隊也是受這些烏合之眾的拖累所致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龍鎮2018-05-14 00:07:59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以韓信的用兵,派他去打匈奴,確實不用和親了。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可問題是,即便是韓信,也得有兵啊!

遠征大漠,和匈奴打仗,光靠步兵是不行的,必須要有騎兵,而且是大規模的騎兵。

而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是什麼情況?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皇帝老兒想找四匹毛色相同的馬來拉車都找不到,王侯將相更是隻能坐牛車上朝。說得可能誇張了一點,但是從一個側面反應了當時的窘況。

沒有馬,最多隻能採取守勢,想主動出擊是不可能的。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漢武帝不想和親,最開始想到的,也不是主動出擊,而是搞了一個馬邑之謀,想把匈奴人引到包圍圈裡再打。

總之,馬是漢朝如何對待匈奴的關鍵因素。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益造苑馬以廣用”,把養馬當作一件國家大事來抓。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了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國民經濟極其繁榮,戰馬的數量也大大增加,“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富貴人家聚會,往往是駿馬雲集,為了避免出現馬發情而失控的局面,還規定:凡聚會,不得騎母馬前來,(都是公馬,自然相安無事)。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才有條件主動出擊,和匈奴一決雌雄。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漢武帝派兵討伐匈奴,哪一次不是出動騎兵數萬乃至十餘萬?即便是這樣龐大的騎兵集團,相對於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的匈奴來說,並不見得有多少優勢。漢軍雖然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始終不能徹底消滅匈奴。而漢朝的戰馬,在戰爭中損耗極大。到了漢武帝后期,已經無力支撐動輒十萬騎兵的遠征,戰爭的天平實際上又開始向匈奴傾斜。以漢武帝的強硬,也不得不重新考慮與匈奴和親,而且“悔遠征伐”,輪臺罪己,重新強調休養生息。

可見,即便韓信不死,漢朝也是要和匈奴和親的。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對抗遊牧文明,始終處於被動局面,不是某位軍事天才能夠扭轉的。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平沙趣說歷史2019-05-20 12:29:34

簡單來說,照樣要和親的。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先說一下,秦末漢初的時候有兩個韓信,一個是韓王信,另一個才是

家喻戶曉的

漢初三傑之一

韓信,韓王信是參與過對匈奴作戰的,劉邦親征有他一部分原因,而漢朝跟匈奴和親的時候,韓信也沒死,關鍵是劉邦不會派他去打匈奴

韓王信跟韓信都是漢初的

異姓諸侯王,韓王信的封地靠近洛陽,

全都是戰略要地,劉邦擔心他搞事,就將其改封到了

太原以北地區,建都晉陽。

這已經是西漢的邊境了,非常靠近匈奴,所以搬家後的韓王信經常遭受匈奴的入侵,在徵得劉邦同意後,他再次搬家,定都馬邑(在今山西朔州)。

還沒安生幾天,匈奴冒頓單于就率大軍南下,把韓王信包了餃子,劉邦聞訊,派兵救援,韓王信卻主動向匈奴求和,被劉邦認作目無尊上,派人責備,韓王信怕自己小命不保,乾脆反了,和匈奴約定進攻漢朝。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劉邦大怒之下,親自率軍征討,韓王信兵敗逃往匈奴,緊接著,漢軍就跟匈奴幹上了,結局也是很著名的白登之圍。劉邦差點栽了,脫身後不再主動與匈奴開戰。

漢朝不達,可匈奴肯定是要到漢朝去逛逛的,遊牧民族物產不豐,需要從中原獲得補給。其中韓王信就曾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最終被漢將柴武斬殺。

而韓信的下場更悲催,被呂后用計處死,這一年,是漢十年,也就是前197年,劉邦遭遇白登之圍是在前200年,和親是轉年的事,韓信還活得好好的,但已經不受劉邦信任了。

韓信是漢朝最大的功臣之一,也是劉邦重點提防的物件,別的不說,單就年齡論,

漢朝建立時,劉邦56歲,蕭何57歲,張良50歲,韓信才31歲,前三位走在前面的機率是多大恐怕不需要計算,一旦劉邦

掛掉,張良和蕭何也差不多了,朝堂上就幾乎沒有能夠制衡韓信的人了。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在親征前一年,即

前201年,韓信

剛受封楚王不久,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假稱要遊覽雲夢澤,其實就是抓韓信。

不久,劉邦把韓信綁到了洛陽,但沒殺他,而是將之降為淮陰侯。

由王降為侯,韓信大為不滿,因為這跟他的戰功完全不符,而此後韓信就一直待在京城,基本是被劉邦軟禁了,而劉邦顯然也不會再讓其統兵作戰,好不容易抓來的,豈能放虎歸山?

所以劉邦是不可能派韓信北上對付匈奴的,萬一韓信調轉矛頭打他怎麼辦?莫說劉邦,整個漢朝也未必能夠找出一個對付的了韓信的人。

劉邦不派韓信出戰,白登之圍的結局也就難以改變,和親也是肯定會實施的,就算劉邦派韓信出戰而且韓信擊敗了冒頓單于,和親恐怕仍難避免。畢竟冒頓單于時期是匈奴的鼎盛時期,剛剛建立的漢朝不論從哪方面看都沒有可能消滅匈奴,數十年後漢武帝坐擁文景之治的巨大財力,頻繁發動戰爭,也只是極大地削弱了匈奴,匈奴有事沒事還要犯邊,以漢初的國力,根本不可能支撐漢軍深入漠北。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再說和親,歷史上的和親可分為兩類,一是屈辱式和親,送女人求和;二是拉攏式和親,結為姻親籠絡,此類可分兩種,弱勢拉攏和強勢拉攏,像劉邦時期的和親就是弱勢拉攏。

漢朝雖然敗於匈奴,可匈奴並沒有大舉入侵、兵臨城下,也沒提出送美女財貨的要求,是漢朝主動提出、匈奴欣然應允的。

這個建議,由劉敬提出,據《史記》記載,劉邦兵敗歸來後,憂心於邊患,向劉敬問計,劉敬先分析了一下形勢,認為武力和仁義都沒用,繼而提出和親:“

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和親就是讓互相仇殺的漢匈兩族有血脈上的聯絡,讓下任單于是劉邦的外孫,則前提是公主等成為單于閼氏,所以劉敬讓劉邦派嫡女去和親,然而劉邦就一個嫡女,即後來的魯陽長公主,她也是呂后的獨女,呂后不願女兒遠嫁,劉邦只好以家人子代之。

劉邦的這次和親,漢朝處於弱勢,卻意在拉攏匈奴,讓他們不要打漢朝,百餘年後,昭君出塞,這次和親就是強勢拉攏,漢朝處於強勢地位,和親是為了表示對呼韓邪單于的信任與恩寵,而這次和親是呼韓邪單于主動提出的。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淨月暖陽2020-10-07 21:19:03

不,我不這麼認為。韓信是一個奇人,奇在韓信在軍事上是天才,在政治上卻是個低能兒。按現在話說,是智商極高,情商極低。可是在軍事上,韓信又體現出對人心的極深掌控,他百戰百勝經典戰役中,有大量的心理戰,最著名的當然是“四面楚歌”。可以說韓信是心理戰大師和鼻祖。

這和韓信出身於基層軍旅,知道士兵和中下層軍官怎麼想有關,這也是他用兵如神的關鍵所在。

韓信能橫掃天下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時天下仍在亂世,項羽把咸陽一把火燒了,天下按秦統一之前一分封,自己回彭城去了。各地諸侯政權初建,兵力有多有少,戰力上除了項羽一支,其他都不強,很多空有數量,卻沒什麼有效組織,這也是韓信一路勢如破竹的客觀因素。當面對項羽時,項羽已是孤家寡人,舉世皆敵了。

真正面對匈奴,韓信的優勢並不大,匈奴是騎兵為主,機動性在冷兵器時代是最好的,而漢與匈奴的邊境線綿延上千公里,防禦作戰是很難找到那個“點”的,韓信在哪兒等?匈奴騎兵,若作戰不利,可以快速脫離戰場,草原縱深又是上千裡,韓信仍是無能為力。

對匈奴騎兵,辦法就是以騎兵對騎兵。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騎兵部隊就是項羽的部隊,在垓下被全部消滅。韓信再能,無兵可用,也是打不贏戰爭的。對付匈奴,漢武帝的打法才是正確的,可耗費國力是驚人的,並且也沒取得完全的勝利,衛青、霍去病之後,匈奴甚至抓了他的“二師將軍”。以漢初的國力,連大臣都坐牛車上朝,那裡給韓信搞一支騎兵?

和親是政治行為,當然不簡單的是一個婚姻,還有很多其他意義在。一味認為是一種“屈辱”未免過於片面,想想歐洲各國,各國皇族其實都是親戚。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資治通史2021-03-16 21:24:00

韓信去不去都一樣,和親是必走之路。

過度崇拜個人英雄主義,就會導致對戰爭產生片面的看法,戰爭拼的是國力,並不是靠某個人的能力來決定一切。

劉邦曾坦言過,他之所以取得天下,離不開蕭何、張良及韓信三個人的幫助。蕭何補充兵源,不絕糧道;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韓信戰必取,攻必克。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也就是說,一位搞後勤的能手,一位高超的謀士,再加上一位傑出的將軍助劉邦面南背北,稱孤道寡。所以蕭何、張良、韓信三位一體,缺一不可。而在劉邦看來,蕭何的作用最為重要,這也是他將蕭何列為漢初第一功臣的原因,當有人反對時,還用“功人功狗”大加駁斥。

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蕭何在關中大後方提供糧秣軍需,那麼劉邦就不可能在滎陽、成皋、廣武一帶同項羽長期拉鋸對峙下去。而劉邦這一正面鉗制作用一旦失效,項羽就會從容地應對彭越的騷擾,然後從韓信的後方發起攻擊,並將其吃掉。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如此一來,劉邦制定的由本人正面鉗制——彭越後方騷擾——韓信側面大迂迴的策略將土崩瓦解。反觀項羽,之所以被劉邦打敗,基主要原因還是後勤補給出了問題。因為楚軍糧道屢遭彭越的破壞,最後完全癱瘓,致使士兵們餓起了肚子。

既然士兵吃飯都成了問題,仗就沒法再打下去。所以漢軍有源源不斷的糧秣軍需供給,吃喝不愁,越戰越勇,而楚軍吃了上頓沒下頓,士氣低迷,一敗塗地。因此也可以說,是後勤補給決定了戰爭的勝利。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和親。劉邦為什麼和親?是真打不過匈奴嗎?其實並不是,關鍵還是漢朝提供不了持續戰爭所需的物質保障。

公元前200年,劉邦32萬大軍親征匈奴,一路上從銅鞮——晉陽——離石——樓煩——廣武——馬邑——平城一線將匈奴與韓王信的軍隊打的節節敗退,直追擊到白登山才被匈奴軍隊包圍。

當然,之所以漢軍被圍,一是劉邦輕敵冒進,二是匈奴冒頓單于使出了誘敵之計。即便如此,也不能說明劉邦敗給了匈奴。試想,如果匈奴真有吃掉劉邦的把握,又怎麼可能只圍七天七夜而不採取行動呢?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所以不用韓信上場,劉邦也能打的過匈奴,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這僅限於一場發生在漢朝邊界的區域性戰爭,並且是匈奴主動找上門來挑戰。

如果劉邦主動去打匈奴會是什麼結果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看看漢武帝就知道了。漢武帝打匈奴花44年時間,不僅沒有嬴得戰爭的勝利,反而換來了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顯然,老百姓已經受不起戰爭的拖累。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相比較漢武帝時期雄厚的國力而言,漢初則飽受戰爭的創傷,百廢待興,根本沒有與匈奴長期開戰的實力,所以劉邦最終選擇了同匈奴和親。如果派韓信去打匈奴結果還會和親,因為韓信可以取得區域性戰爭的勝利,但不可能徹底打敗匈奴。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閱讀!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關東俠客2018-05-16 01:22:33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是古代謀戰派傑出人物。後世稱為兵仙,在古代將領中有崇高的地位。如果韓信不死,被派去打匃奴也會無功而返。韓信不但帶兵,還善於練兵。一些從末打過仗的市井之徒,韓信也能調教成合格計程車兵,但這不能說韓信就無敵於天下了,首先得看他的對手是什麼人。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韓信集團六十萬人拖住了項羽十萬缺糧的疲憊之師。初戰之後,韓信不敵楚軍攻勢,被迫後退,或者叫誘敵深入,兩邊灌英和曹將軍側面遇回包圍才扼制楚軍攻勢。後來玩心裡戰術,四面楚歌,楚軍軍心瓦解,項羽全軍覆沒。而冒頓單于率領的全部是騎兵,控弦之士三十萬人。漢初經過楚漢戰爭,己經是兵疲民弱了。打仗是要有強大後勤斥障的。漢武帝經過漢朝六七十年經濟發展積累,辦馬政養了幾十萬匹馬裝備騎兵,舉傾國之力才把匈奴打殘。漢初韓信率漢軍以步兵為主,擋不住匈奴騎兵攻擊,追不上匈奴騎兵。打堂堂之仗陰謀詭計不起作用,所以,韓信也沒有勝算

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