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代皇帝搶奪1600年的傳國玉璽史載是出自湖北荊山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和田玉嗎?滄海拾遺錄2019-03-02 15:49:01

和氏璧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寶物,但和氏璧一般情況下應當是扁平的環形玉質物品,而傳國玉璽應當是底面平整有相當厚度且有鈕的物品,我個人覺得兩者差距很大,不過既然史書上有記載秦始皇命工匠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並讓李斯篆文其上,我們就先採納這種說法。

和氏璧從秦始皇開始做為傳國之寶,到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末帝李從珂手上時突然失蹤,流傳了1100多年,做為中國文化一種獨特的現象,它的消失,構成了中國文化千古之謎。 那麼,和氏璧究竟是什麼玉?

關於和氏璧形質有一些史料記載,唐代杜光庭在《錄異記》描述和氏璧說:“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 東漢《琴操》有這樣一段文字:“卞和者,楚野人,常居山耕種,因得玉璞,以獻於王,王以為欺慢,斬其足。”

被歷代皇帝搶奪1600年的傳國玉璽史載是出自湖北荊山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和田玉嗎?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在《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以及《韓非子。和氏》中“楚人和氏得玉璞于山中”等記載,認為和氏璧產自湖北荊州地界,可以斷定材質為綠松石,因為楚,是湖北的簡稱,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1986年,地質考古學家郝用威在全國地學史學術會上以《和氏璧探源》為題宣佈:“和氏璧為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那裡是當年卞和抱璞之處……”這一發現不僅獲得了我國地質、考古、寶石界學者專家的肯定和好評,而且在海內外引起很大轟動。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和氏璧屬於和田玉,理由是他們研究認為和氏璧採自璞玉,這種形態符合和田玉的基本特徵。

被歷代皇帝搶奪1600年的傳國玉璽史載是出自湖北荊山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和田玉嗎?金洲914375262019-03-02 00:48:23

璧能改制成璽嗎?目前為止還沒有和氏璧的形制圖案,也沒有傳國玉璽的真實物件。所以,這一切還只是疑案,本人不予睬信!

被歷代皇帝搶奪1600年的傳國玉璽史載是出自湖北荊山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和田玉嗎?

被歷代皇帝搶奪1600年的傳國玉璽史載是出自湖北荊山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和田玉嗎?

被歷代皇帝搶奪1600年的傳國玉璽史載是出自湖北荊山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和田玉嗎?

被歷代皇帝搶奪1600年的傳國玉璽史載是出自湖北荊山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和田玉嗎?

被歷代皇帝搶奪1600年的傳國玉璽史載是出自湖北荊山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和田玉嗎?卓然堂2019-03-02 00:43:09

謝邀!

和氏璧因完璧歸趙的故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玉璧,和氏璧的出處雖有史載,但語焉不詳,導致眾說紛紜,甚至出現幾個地方相爭的局面,滑稽可笑。

傳國玉璽的傳說就更撲朔迷離了。首先它的成因雖有史料記載,但其可信度,令人置疑。史料記載秦始皇以和氏璧制玉璽,命李斯篆刻文字。這與我們認知的璧及璽的器型不符,玉璧歷來為圓片狀,再厚的玉璧也不可能超過10釐米。除非和氏璧不是我們認為的玉璧形狀。有人說和氏璧至少厚過10釐米,試想,這麼厚的玉璧,藺相如摔的碎嗎?雖然玉璽可大可小,但傳說中的傳國玉璽,當不至於小到普通印章那樣,至少也應在10釐米見方吧。從和氏璧改為玉璽,玉材不夠大或不夠厚。難怪近年有人認為和氏璧和傳國玉璽是兩個獨立的國寶。

如果傳國玉璽不是和氏璧改制,那麼其是和田玉的可能性就明顯增大。因為至少從西周開始,和田玉已在中原玉器中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