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人如何論功行賞?以什麼來作為判斷的標準?六鈞弓er2017-08-29 00:33:37

謝邀。

百度知道有一個回答相對詳細的,轉一下。

國家規模的戰爭開始後,敵軍首級經常成為軍功的計量手段。

秦漢時期有著以敵軍首級作為核對軍功的章制度。秦國商殃變法,重視軍功,規定斬敵人首級一個,賞爵一級。強調軍功的制度使民眾全心投身於戰爭,從而造就了一支虎狼之師,奠定吞滅六國的基礎。漢朝之時,仍保留著以斬獲敵人首級的多少作為軍人論功行賞的憑據的制度。蔡琰《悲憤詩》中“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的詩句,是當時以人頭炫耀戰功的真實記錄。

漢朝初年,以獲首級數作為封候標準,霍去病初次上陣斬獲二千二十八個首級,武帝卻以二千五百戶封他為冠軍侯,是存了一些私心。而著名的飛將軍李廣,雖然用兵如神,威鎮匈奴,有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過陰山”的威名,但運氣不佳,首級斬獲始終不能達到封候的標準,徒然令後人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位易老的馮唐也跟首級公案有關連,漢文帝時,雲中太守魏尚戰功卓著,匈奴遠避,但因報功時少報了6個首級,便被捕判刑。馮唐認為賞罰不公,遂向文帝直陳,文帝便派馮唐“持節”赦免魏尚。後來蘇軾在《密州出獵》時感嘆:“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渴望能夠為國立軍功。三國時期,比較盛行取敵方大將首級。最有名的就是關公溫酒斬華雄,出戰片刻,鸞鈴響處,策馬回營,擲下華雄之首級,此時所斟之酒尚溫。並介紹張飛說:“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爾”,令曹軍上下為之膽寒,這一句評語也成為後世評價勇將的重要標準。

蒙古興起,也有著按首級記功的慣例。有一些大戰役殺人殺得太多了,提首級都會提得手軟,便只割取所殺敵人的左耳來報功。在神鵰俠侶裡面,楊過帶領一幫俠士為郭襄祝壽,第一件禮物就是滅了蒙古大軍兩隻前鋒,割了幾麻袋耳朵送給郭襄作生日禮物,作為殺敵之證明。此後首級仍然作為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明朝戚家軍滅倭寇,幾百顆頭顱令當地不和的長官也無法掩滅其功;到了清朝,馮子材鎮南關之役,清軍也割了幾麻袋的法軍耳朵。

日本的戰國時期,也時興以首級記功。武士在戰場上獲取戰功的重要行為“生捕”,即獲取敵人的首級,按照首級主人的身份、知名度來評價戰功的大小,這就需要對首級進行辨認,判斷是有名武將還是一般士卒的首級,這一過程總稱為“首級實檢”,是對戰死者的處置方法。首級實檢的執行者一般是部將,有時由總大將親自執行。最有名的當屬源賴朝把著奧州美酒對源義經的首級實檢。西方古代日耳曼人和羅馬人偶而有著斬首級的行為,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割耳朵。到了中世紀騎士制度興起後,騎士的戰鬥多以俘獲為主,藉以獲取對方的高額贖金,斬首級做法逐步消失。

以首級計量軍功也有其弊端,如奪人之功報為已有,以至於殺害百姓冒充敵人來報功等。並且首級攜帶不便,後期發展到用鼻子或耳朵代替。隨著文明演進,逐步演變為軍旗、徽章、權杖等較有象徵性的物品。

古代軍人如何論功行賞?以什麼來作為判斷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