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晨露有痕2017-10-07 16:38:04

戰場上的事瞬息萬變,千年後的假設往往顯得有點多餘。而且高仙芝孤軍深入大食腹地,強行縱深推進七百里,未免太過輕敵。但真正推演起來,如果碣邏祿部僕從軍沒有被大食人收買而反水的話,個人認為唐軍還是很有可能戰勝大食,最大的可能依然是補給不及時被虛耗,最後全身而退回安西。

唐朝由高仙芝、李嗣業、段秀實率領2萬安西軍精銳+僕從軍一萬共三萬聯軍 VS 阿拉伯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率領的

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各屬國兵力十餘萬,總兵在15萬左右的聯軍

。居然不落下風,反而反向壓制,打了五天五夜。足見唐軍步騎兵精銳驚人的戰鬥力,也因此兵敗之後阿拉伯帝國沒有乘勝追擊。

裝備

唐朝:步兵以明光鎧為主的唐十三鎧;弓一箭三十;橫刀、陌刀 ;遠端武器:弩箭

阿拉伯:步兵基本無甲或者劣質盔甲;一般將領才有鋼製盔甲。長矛、標槍、圓盾、弓箭手

騎兵

唐朝:馬槊、橫刀

阿拉伯:阿拉伯馬、大馬士革彎刀、弓箭。兼有重甲騎兵。

陣型

唐朝:鋒矢陣

阿拉伯:鐵騎衝鋒、接著輕騎加步兵突擊、喜歡用馬刀、長矛近戰。

唐朝在敵距一百五十步時,弩兵遠端射擊;六十步時,弓箭開射;二十步時,唐陌刀大陣突擊在前,“如牆而進”。接著就是步、騎兵突擊,後列則有弓弩手仰射。陌刀大陣基本上是專為對付蠻夷騎兵。而大食的有時就是阿拉伯馬比唐軍的馬好很多;人數優勢十分明顯。

僕從軍媾和反水切斷了唐軍步兵與騎兵的聯絡,唐軍失去具有碾壓優勢的弓弩手的支援。阿拉伯重甲騎兵輪番衝鋒,腹背受敵導致唐軍在夜間潰敗。如果沒有反水事件發生當然孤軍深入的唐軍也可能被耗死,但應該不會出現如此幾乎全軍覆沒的狀況。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國家人文歷史2018-03-28 18:05:06

本文僅從軍事的角度來分析。

首先得明確唐朝和大食在怛羅斯之戰中雙方投入的兵力各自是多少。然而,這卻是這場戰役最具爭議的地方。雖然《舊唐書》《新唐書》《通典》《唐歷》《資治通鑑》等中國史籍對唐方參戰人數說法不一,但在各種說法中,普遍都認為唐朝的漢軍和僱傭軍(藩軍)加起來至少在2萬人以上。而阿拉伯一方,由於史料匱乏且零散,難以估計出兵力具體有多少,但根據現有各種說法,其應該至少在7萬人以上。總而言之,唐朝和大食之間的兵力比較懸殊。所以,唐方僱傭軍騎兵的叛逃,對於兵力本就處於劣勢的唐軍而言,必定是雪上加霜。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

那麼,究竟是雪還是霜成為壓垮唐軍的最後一根稻草呢?公約751年7月份,高仙芝正式率軍圍攻怛邏斯城。要知道,此時唐軍“深入七百餘里”,屬於孤軍深入。此時怛邏斯城內只有阿拉伯守軍數千人,如果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唐軍也許能夠取勝。而且一開始高仙芝也挺順利,唐軍的步兵和騎兵並未在戰場上吃過虧。直到圍攻該城五天後,阿拉伯大量援軍趕到。據史料記載,大約有10萬援軍,並以重騎兵突擊唐軍營地。與此同時,阿拉伯軍也在撒馬爾罕構築軍事要塞,加強防禦。而同屬唐軍的葛邏祿部僱傭兵見勢不妙,於是臨陣倒戈,圍攻唐軍。於是,高仙芝在內外夾擊下慘敗。可以看出,在整個戰役中,僱傭軍的叛變無疑加速了唐軍戰鬥力的瓦解。如果在阿拉伯重騎兵馳援的情況下,唐軍僱傭軍騎兵能與之一戰,或許能夠為唐軍穩住陣腳,或許唐軍不會敗得那麼慘,可以再尋獲勝之戰機。但毋庸置疑,無論是軍隊的人數,還是物資的補給,唐軍整體上都處於劣勢。在戰役稍有不利且內部兵變的情況下,必然兵敗如山倒。

所以,如果單單從軍事的角度而言,唐軍在兵力和補給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唐朝僱傭軍騎兵的叛變,只能說是加速了唐軍在該役中的失敗。如果未曾叛變,恐怕唐軍也只是不會輸得那麼慘,但肯定很難取勝。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冷清先生2018-03-29 14:24:08

《恆邏斯戰役失敗,對世界和大唐的深刻影響。》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歷史科研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恆邏斯戰役,是中國大唐王朝西進,阿拉伯大食東進,東方大國大唐和中亞大國大食,在中亞恆邏斯河地區的軍事大碰撞。恆邏斯戰役以大唐軍隊的失敗而告終,恆邏斯戰役阻止了大唐西進的步伐,恆邏斯戰役的失敗,加劇了大唐國內的矛盾,誘發了一個嚴重後果,755年開始的“安史之亂”。恆邏斯戰役並沒有傷及大唐國力,而“安史之亂”卻讓大唐走向衰敗。

歷史背景:640年,侯君集擊敗高昌,始設安西都護;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qiuci)國,遷安西都護府至龜茲,管轄“安息四鎮”,包括天山南北,蔥嶺以西至達波斯,駐紮常備軍十五六萬。武周時期702年,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息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常駐兵力7萬人。大唐唐玄宗中期的“開元盛世”,讓大唐的國力達到巔峰。

740年左右,大唐任命李林甫為總管,高仙芝為安西都護府的主將,統領唐軍管轄西域地區。748年,高仙芝挫敗吐蕃對車師的爭奪,749年再度擺平康國,750年擺平石國,大唐西進到巴爾喀什湖以西地區,距離撒馬爾汗只有300公里。

阿拉伯帝國(大食)經過內部鬥爭,同時期的倭馬亞王朝被阿拔斯王朝取代。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開始東進,大食東進的總兵力接近20萬,吐火羅投降大食,石國左右搖擺飄忽不定。高仙芝帥大軍擊破石國,石國一部西逃至吐火羅,歸順了大食,高仙芝窮追700裡,大唐和大食在恆羅斯河相遇。

751年7月初,唐軍和大食軍,在恆邏斯進行了第一遭遇戰。然後雙方各自構築工事,各自調兵遣將。大食集結阿拉伯、波斯、吐火羅、石國等軍隊二十多萬。高仙芝則集結唐軍、車師、康國、石國等軍隊十五六萬。《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對此伇唐軍人數記載為兩萬和三萬,冷清個人覺得高仙芝為逃脫失敗罪責,向大唐朝廷隱瞞實情,大唐軍隊不應少於五萬,加上隨軍的工匠雜役等,唐軍總人數在七萬人。

大唐聯軍和大食聯軍,在恆邏斯河進入對峙拉鋸戰。在摩擦戰中,大食聯軍中的幾百名石國人,向唐軍投降了,高仙芝把他們編入大唐聯軍的石國軍隊。雙方對峙了四十多天後,雙方的後勤補給都很吃緊,都無力長期對峙消耗下去。雙方談判決定,進行一場決戰以決定勝負。

751年8月下旬的一天,高仙芝把唐軍重灌步兵,佈置在陣營的中路;把唐軍騎兵部署在陣營左翼;把康國、石國軍隊部署在陣營的右翼;把自己的中軍配置在後面。戰鬥打響後,阿拔斯軍隊幾輪衝鋒沒有奏效。到中午十分,雙方大戰正酣時,右翼石國軍隊中的臥底開始大呼:“大唐敗了”,唐軍陣營大亂。

高仙芝指揮中軍對臥底進行彈壓,彈壓之初起了一些作用,也殺了一批石國人。到了下午的時候,石國人在葛邏祿的帶領下,反叛了大唐聯軍,並且向大唐步兵發動進攻,這讓大唐軍隊腹背受敵了。也就在這個時候,主將高仙芝的作戰意志徹底崩潰了,高仙芝率一萬多後翼中軍脫離了戰場。

高仙芝的逃跑,導致唐軍群龍無首,大唐聯軍只好就地投降。阿拉伯人的記載說:“恆邏斯戰役,俘虜大唐17萬多人”,這個數字顯然誇張有水分。中國史書記載說,唐軍損失兩萬人,顯然高仙芝隱瞞了實情。冷清先生認為,大唐聯軍中唐軍7萬,西域各國軍隊大約七八萬人,被俘虜的唐軍5萬,西域各國軍5萬,這個數字可能更接近事實。

恆邏斯戰役對世界的影響,由於被浮的唐軍中有大量的工匠雜役,中國的造紙術、冶煉技術、工程技術,都被阿拉伯人掌握了。中國的拋石機制作技術,被阿拉伯人掌握後,發展出超大型拋石機,就是後來的“回回炮”。造紙術被阿拉伯人掌握後,極大地推動了伊斯蘭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後來又傳播到歐洲,推動了基督教文化的發展。

恆邏斯戰役對中國大唐的影響:恆邏斯戰役失敗,並沒有損傷大唐的元氣。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仍然存在,郭子儀的庸涼兵還有六七萬,哥舒翰的塞北兵尚有七萬,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手中的唐軍和胡兵不下二十萬。假如,唐玄宗將高仙芝斬首,任命郭子儀為安西都護府總管,安祿山為副總管,以郭子儀六七萬唐軍為主力,再調七八萬安祿山胡兵,二次出征恆邏斯,西域局勢可定,也避免安祿山閒的無事而造反。

恆邏斯戰役時期,唐玄宗由於迷戀楊貴妃,沉迷於酒色變得昏聵。高仙芝逃回來以後,向朝廷謊報軍情隱瞞事實,唐玄宗沒有嚴厲處罰高仙芝。賞罰的不分明,引起大唐軍隊的不滿,幾萬唐軍的家屬也非常憤怒。安祿山心生叛逆,矇騙唐玄宗信任,四年後的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國力衰弱,安史之亂後,大唐再也無力西進,808年,安西都護府徹底失去了。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達瓦里希2018-03-28 19:19:54

估計夠嗆。

怛羅斯之戰,是公元7世紀兩大東方強國的一次死磕,正處於天寶盛世的唐王朝想要恢復在中亞的霸權,大食則意圖掌控整個中亞,750年,唐軍蹂躪大食罩著的石國,成為了這一戰役的導火索,兩軍相峙於怛羅斯掐架,最終唐軍失敗。

怛羅斯之戰是場硬碰硬的戰役,一方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阿拉伯軍,另一方是裝備精良戰術有方後臺強硬的唐軍,從前五天的戰鬥資料中就能看出,雙方打得十分膠著、難分勝負。

戰爭的轉折點在於唐朝的僱傭軍騎兵叛變

,導致唐軍陣型潰散,首尾難相顧,硬是被大食重騎兵分組擊破,潰散而逃。

有人將此戰的失敗歸結於僱傭軍的叛變,筆者覺得還不充分。

不得不承認高仙芝率領的唐軍精銳戰力爆表,這隻部隊的實力在數場西域硬仗當中都得到了彰顯,按理說過度依賴騎兵的大食軍隊很難攻克唐軍銅牆鐵壁般的戰鬥陣型,但實事求是的講,在怛羅斯之戰中,勝利的天平一開始就是傾向大食的。

首先,唐軍縱然戰力超群,然而長途行軍、舟車勞頓,翻越高寒缺氧的帕米爾高原,唐軍在投入戰鬥之前就已疲憊不堪,面對帶有宗教狂熱的阿拉伯戰士,又即刻陷入鏖戰,軍心士氣怕是早已凌亂渙散。

其次,地利、人和在這場戰鬥中的意義也不容小覷。高仙芝剛帶唐軍殘暴蹂躪了人家阿拉伯的屬國,阿拉伯人看在眼裡,恨在心上,集結了數倍於唐軍的精銳虎狼,在自己家門口收拾一支不熟民風地形的困頓之師,勝算不只是多了一層。

最後,我們看唐軍依仗的強勁後方,不可一世的唐王朝。外出征戰想要取勝只有兩種途徑,一是閃電突擊,一舉殲滅;二是補給充足,鏖戰而勝。怛羅斯之戰想要取勝顯然屬於後者。而此時唐玄宗已日益沉醉於酒色之中,唐朝內政逐日混亂,翻越帕米爾高原的補給線不夠強壯,唐軍在這場戰役中耗不起。

軍馬乏困、異鄉征戰、補給匱乏,縱然有高仙芝那樣的奇才將領和先進的陣法裝備,面對強悍勢眾的大食軍隊,唐軍的失敗是一個相對大機率的事件。僱傭騎兵的叛變又加速了失敗的程序而已。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烈火刀鋒800625062017-07-07 20:03:45

幾乎不可能,首先大食是有準備的。其次,張仙芝救石國的時候搶劫了石國,造成了西域諸國震動,導致協從軍倒戈,使數量本就少的唐軍雪上加霜。這本身就不是一場對等的戰爭。可惜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也沒有給兩個國家正面對剛的機會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長亭晚茶葉2017-09-05 20:40:25

感謝邀請

關於751年的 怛羅斯之戰,張麻子的理解,首先:唐軍和大食軍不是遭遇戰;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

先看下歷史資料:

舉兵圍怛邏斯,黑衣救至——《舊唐書》

群胡忿之,與大食連謀,將欲攻四鎮。仙芝懼,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仙芝大敗。會夜,兩軍解,仙芝眾為大食所殺,存者不過數千《舊唐書190李嗣業傳》

舊唐書為後晉人編撰,唐朝人 吳兢和韋述的記錄為主,相對比歐陽修的《新唐書》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更接近時代。

再看唐人的《通典》

高仙芝伐石國,於怛邏斯川七萬眾盡沒。——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邊防序》

黑衣大食的方面的記載,可看 阿拉伯人,伊本·阿西爾(生於1160年,相當於南宋)的《歷史大全》:

拔汗那和秦軍(唐朝)100千人,包圍了石國,並,波西林得知,立刻派遣齊亞德·賓·薩利赫同他們作戰,兩軍遭遇在恆邏斯坦,穆斯林軍隊戰勝了他們,殺50千人,俘20千人,其餘逃回本國。時間是伊斯蘭曆133年祖。爾。賈月;(公元751年)

因為伊本·阿西爾所在的黑衣大食國=阿拔斯王朝(存續於750-1258年)且《全史》被喻為中世紀伊斯蘭的權威著作,因此張麻子認為 《舊唐書》+《通典》+《全史》比較可信,三本歷史書記載都證明:

這是一場圍城攻堅戰;

地點在石國最北方的要塞 ——恆羅斯(比李白出生的碎葉城更西北);

唐軍從安西都護府出發需要翻越了帕米爾高原,不僅如此,安西都護府的的對手是阿拔斯王朝在呼羅珊地區的總督—波斯人——-阿布·穆斯林,正是此人1年前帶兵,徹底打垮了白衣大食(也就是倭馬亞王朝),因此阿布的軍隊也代表了黑衣大食國的最高戰力;

可以判斷,即使高仙芝奇襲成功,攻下怛邏斯,以唐軍對此戰的準備和補給線來看,也不可能打算堅守,即使抓住石國王子後,也需馬上撤回安西,否則也是難以逃避被包圍的命運;

結論:由於此戰不象是場遭遇戰,因此雙方準備充分與否,從戰略上勝負己分,胡族騎兵的叛變或者漢族步兵的投降,對最終結果影響不大!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

至於此戰中,宋人編撰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說法,張麻子將另行分析!謝謝圍觀!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劉三解2017-07-12 10:09:24

打不過,在河中地區的爭奪,原本是唐和吐蕃兩家,都是搶劫和逼貢的手法,並沒有長期經營的意願和實力,作為突厥的傳統勢力範圍,唐朝西進本身是冒著大風險的,而阿拉伯的呼羅珊征服是細胞移植,快速建立統治,久戰唐朝只會越來越弱。另一方面,唐軍需要貿易,依賴於貿易養兵,但是在中亞貿易線上只佔據了節點,而沒有控制要點,阿拉伯人則控制了要點要地,經濟上,雙方此消彼長,唐軍必敗。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相忘江湖719416652017-07-12 16:07:01

謝謝邀請:

如果番兵不背叛,高仙芝能戰勝大食軍隊。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

怛羅斯之戰:唐軍主將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別將:段秀實。兵力:安西都護府精銳步騎2萬人,友軍:拔那漢部和葛邏祿部騎兵一萬人。軍事裝備:普通士兵裝備馬槊和橫刀,前鋒軍隊裝備的是陌刀(一種雙刃的長柄大刀)士兵裝備普通弓箭,單弓弩(射程240米,)三人一組的伏遠弩射程450米。馬車拉載的車弩,(也叫床弩。以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矢道放一支巨箭,長三尺五寸,粗5寸,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諸箭一齊發射,城中目標無不摧毀,連木製樓房的樑柱都能給折斷。主要野戰陣法:“鋒矢陣“衝在最前面的是手持陌刀,嚴格訓練,體質健壯,兇悍無比的步兵,接著是步騎兵配合突擊,後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擊潰對方。陌刀的攻擊力十分可怕,列陣時猶如一面鐵牆,近距離肉博戰時威力不減,殺傷力十分驚人,李嗣業便是一名善使陌刀的高手,萬人難敵的猛將。唐軍的鎧甲,是比魏晉具裝鎧重量輕,防禦力強的唐十三鎧。

大食軍隊:主將:阿拉伯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軍隊:大食騎兵部隊精銳中的精銳呼羅珊輕騎兵和少量重騎兵4萬人。盟軍:大食在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所有國家的10萬到15萬人。軍事裝備:步騎兩用的阿拉伯大馬士革彎刀,士兵配備普通弓箭。輕裝鎧甲,野戰陣法:長予配盾牌。

唐軍失敗的原因:戰鬥持續了5天,雙方仍不不勝負,就在第五天傍晚激戰,兩軍相持不下關鍵時刻,突然叛變的葛羅祿部從背後包圍了唐軍步兵,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絡,唐軍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援,頓時陣角大亂,阿拉伯聯軍趁機出動輕重騎兵突擊唐軍帥營,連日征戰的唐再也支援不住,開始潰敗,高仙芝在夜色掩護下單騎逃脫。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善戰的高仙芝不甘心,還想進行一次反擊,在李嗣業,段秀實等人勸說下,高仙芝帶領殘兵返回安西。這一戰雖然唐軍戰敗,但殺敵近八萬人。雖然大食軍隊勝出,但也被兇悍驍勇善戰的唐軍嚇破了膽,面對己經潰散的唐軍,大食軍隊卻沒敢出去軍隊去追擊,足可見:當時大食軍隊也是慘勝,大食軍隊也是遭受重創,也是沒有能力再追擊潰逃的唐軍。

如果番兵不叛變唐軍能戰勝大食軍隊的依據

一:開元年間,由於唐朝國力空前強大強盛,有了雄厚的財力做後盾,唐朝的軍隊戰鬥力和軍備發展水平達到了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的空前水平,軟實力,硬實力方面在當時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達到了巔峰。這也是唐朝能得到全世界認可的主要原因。而安西都護軍可以說唐軍王牌中的王牌,其戰鬥力的彪悍與兇猛,使僅僅2萬4千人的安西都護軍可以說是讓整個西域無不膽寒色變,誰敢與其爭鋒必遭唐軍攻滅。而居功至偉之人就是安西都護府節度使高仙芝。而說到高仙芝,就不能不說說在高仙芝手下任朝散大夫,專門負責四鎮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宜的封常清,封常清在殺被高仙芝視為兄弟的乳母之子,違規郎將鄭德詮時,高仙芝的母親和乳母知道訊息後,嚎啕大哭趕來都沒有救下鄭德詮。雖然高仙芝的母親和乳母不肯善罷甘休,高仙芝自己本人心中也萬分難過,但他明白封常清為公不為私,從此以後,在治軍苛嚴,執法公正的封常清面前就再也沒有提起這件事,過了一段時間,封常清又殺了軍中兩員犯罪大將,從此軍中,再也沒有有膽敢以身試法,違反軍紀的官兵。正是因為封常清的嚴格的治軍方式,把安西都護軍千錘百煉成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常勝軍。可以說將:兵貴精不貴多,將貴謀不貴勇用來比喻高仙芝帶領的軍隊是最恰到好處。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人同為大唐玄宗朝的著名將領,新舊唐書中都將二人與哥舒翰列於一篇做傳。令人希噓遺憾的是英雄惜英雄,同甘苦共患難,肝膽相照的二人雖然沒有同年同月同日生,卻差不多時間被玄宗下詔殺死於潼關。

二:唐朝的步兵與中國歷史上其它封建王朝步兵有著與眾不同的區別:當時的唐軍無論在平時,還是野戰行軍時不管步騎兵都有私馬相隨,這種做法的益處多,主要有以下三點,一:野戰行軍時不但能節省步兵體力消耗,還能保持住步兵飽滿旺盛的戰鬥激情,能在到達戰場或突然遭遇敵人的情況下,使戰鬥力毫髮無損的立刻投入戰鬥,這也是行軍三個月,唐軍能深入大食境內700餘里突然遭遇敵人依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封建王朝做到這點,一:漢朝武帝時期對匈奴的做戰。二就是安史之亂前的唐王朝。因古代時的馬匹相當於今天的汽車,火車之類的運輸工具,這種黃金鋪路,人馬做牆的作戰方式,沒有超級雄厚的國力做支撐,根本是辦不到的。二:行軍能得到速度的保證:軍隊能在規定的時間到達指定的戰場,絕對不會有貽誤戰機或是喪失戰機的不利情況發生。三:後勤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不會出現因為後勤補給不足,影響戰鬥程序情況的發生。有著豐富高原做戰經驗的高仙芝事先對這次戰役進行了充分的佈局與謀劃,可謂做到了兵精糧足,如果不發生意外,有充分勝算的把握。

高仙芝的高原作戰法為什麼能得到極高的讚譽:一千多年後,英國的探險家斯坦因在帕米爾高原(唐代的蔥嶺)實地勘察了高仙芝的行軍路線後,大為感慨的評論:數目不少的軍隊,行經帕米爾和興都庫什,在歷史上此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給養,不知道如何維持軍隊的供應,?即令現代的參謀本部,亦將束手無策。又感嘆:中國這一位勇敢的將軍,行軍所經,驚險困難,比起歐洲名將,從漢尼撥到拿破崙到蘇沃洛夫翻越的阿爾卑斯山,真不知超過多少倍。令我們自豪的是,這一切看似無法完成的舉動,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驍勇善戰的唐軍將士做到了。

歷史總是充滿了這樣或那樣的遺憾:”如果高仙芝不在西域民族政策問題上,因為貪婪問題,犯下讓唐朝在西域威望盡失的極為嚴重錯誤,讓屬國對唐朝產生隔閡與猜忌。在安史之亂爆發時,一定會有忠於唐朝的屬國出兵來牽制,或者是出兵攻擊安祿山的。這樣讓腹背受敵,有所顧忌的安祿山,迫於戰略方面的壓力,不能全部縱兵攻打唐朝。如果這樣,不僅會減輕唐軍在平叛戰場上的軍事壓力,更會減輕唐朝所受損失程度。使做為大有為之君的唐玄宗,不可能僅憑宦官邊令誠一面之詞冒然殺掉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位優秀的軍事帥才,做出自毀長城的一念之差。也許在叛軍囂張氣焰下,被孤立無援因素所困擾的玄宗,開始惱羞成怒高仙芝所犯下的重大戰略錯誤,使這種摻雜其中惱恨因素,讓玄宗犯下了對平叛不利的錯誤戰略決定,從而改寫了大唐帝國的歷史宿命與程序。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萬零士2017-07-12 21:49:19

戰術上打不贏的,最理想的結果也是唐軍且戰且退,退出戰場。有人說平手?我個人認為也不可能。唐軍的補給線是比當年漢朝貮師將軍李廣裡更遠的地方,二貮師將軍李廣利出征的長度有多長呢?大致與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出征是一個長度。各位看官想一想,這麼長的補給線,又是高原地區,本土到來的補給可以說是難上加難。而就地徵糧又已經被堅壁清野,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想要持久戰根本不可能。唐軍就像是當時阿拉曼戰役的德國軍隊,單兵素質,裝備的確佔優勢,但是輸在了人員數量,後勤上。所以怎麼可能打贏呢。

再看看戰略上,假設唐軍且戰且退,退出了與阿拉伯地區中亞的角逐,阿拉伯也必定會元氣大傷導致內部崩潰以及民眾起義,畢竟在這場戰爭之後大食帝國的民族起義和分裂在史料中是記載的,阿拉伯也不可能控制中亞地區,因此會導致真空。可是這個時候大家再想一想,阿拉伯控制中亞的路途可要比唐容易的多啊,一但阿拉伯內亂結束,必定會控制這裡的效果,建立起控制制度。而天寶十年之後的唐帝國,即將到來的安史之亂會將安西都護府的精兵都調往平叛,所以唐朝也會自然退出角逐。

綜上所述,唐一定不會勝利,很有可能會體面的退出中亞地區的角逐,最後讓中亞緩慢的成為阿拉伯的附庸。當然問者如果再加上沒有安史之亂的因素的話,那安西都護府必定會長時期控制中亞,阿拉伯也必定會繼續向中亞擴張,到時候就怕是一場長期的帝國碰撞了。至於勝負,還真不好說。

怛羅斯之戰中,如果唐朝這邊的僱傭軍騎兵不叛變的話能戰勝大食嗎?史海悠遊閭春暉2017-07-10 15:54:15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比較有趣,我是這樣看的。就怛羅斯戰役本身而言,存在著諸多偶然因素,就高仙芝部唐軍而言,其孤軍深入有一定軍事冒險心理,當時的唐軍諸將缺乏對大食國家的瞭解,將之等同於中亞諸多小邦政權,認為只要是唯一的勁敵——吐蕃軍隊沒有參戰,唐軍就可以以少勝多、千里奔襲,而對諸僕從部落軍的忠誠度缺乏掌控,以為憑藉大唐威名,就能有效約束他們的離心力,因而缺乏進一步的籠絡控制手段。反觀,大食方面(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其在中亞方面的推進遠不如西亞、北非方面順利,分散而剽悍的突厥眾部落以突騎施為首對大食進行了殊死而漫長的抗擊,故而使得與高仙芝部唐軍對壘的大食軍也不是什麼主力大軍,他們對唐軍的瞭解也相當有限。怛羅斯戰役是兩個都不瞭解對方的兩個大帝國的兩支偏師的一場遭遇戰。

既然是遭遇戰,偶然因素往往就能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葛邏祿人武裝是當時遊牧於中亞東部草原的強大部落聯盟,在高仙芝糾合的西征聯軍中,更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他們的臨陣倒戈,確實是怛羅斯戰役唐軍敗陣的關鍵因素。按題目假設,如果葛邏祿等中亞諸部落僕從軍(注意:不是僱傭軍的概念)不倒戈,怛羅斯戰役的結果確實就有可能不同,因為遭遇戰的結局委實難以預料。

以上是從戰役角度去分析的,但如果提高到戰爭層面,結論就比較清晰了。當時無論是李唐王朝還是倭馬亞王朝,其快速擴張的步伐已經走到極限,不但軍事佔領下地區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管理都已經使得政府為之力竭,野心勃勃的吐蕃王國虎視在側,而且雙方的內部都正孕育著很大的政治危機。故此,決定了當時唐王朝對大食的戰爭是不可能取得最終勝利的,反之也一樣,大食方面也是沒有力量在當時進入蔥嶺以東的西域地區的,這也就解釋了怛羅斯戰役後,唐、大食都沒有進一步針對對方的軍事行動,該戰役成了當時伊斯蘭教東侵的極限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