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李時針不懂歷史2021-02-25 22:51:54

這還用問,當然是走出來的,你以為隨隨便便一個人就能夠資格給皇帝陪葬嗎?

如果單純是跟著修了個墓,就能夠得獲得陪葬皇陵的殊榮,那百姓還不擠破了頭搶著來修墓?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之所以人們會產生這樣的錯覺,還不是由於胡亥那個敗家子當年幹了件蠢事,在將嬴政在核心墓穴出安排妥當後,將工匠集中在中羨門與外羨門之間,悉數困死墓穴內,為的便是怕他們活下來向外洩露秘密。

除了這些工匠之外,後宮之中那些沒有子女的嬪妃,也悉數被送到了墓穴中陪葬。

司馬遷在《史記》中,繪聲繪色地將這件事記錄了下來,也就給不少人留下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好像古代為朝廷修建墓穴的工匠們,就沒有能夠活著出來的。

胡亥這小哥,在位期間還真就搞死了不少人,他在趙高那也沒學出啥好來,法家那一套的陰暗面,全都被他發揚光大了。

秦法嚴苛,胡亥幹出這樣的事,還真的有幾分可能。

可這些記載,並不是在秦史中記載的,而是被數十年之後,漢代的司馬遷透過走訪各地,收集整理其在各地收集到的資料,然後彙總整理得出來寫成了《史記》。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司馬遷的《史記》在向世人傳達了兩點資訊:

(1)胡亥為了保護墓穴,避免工匠們洩密,胡亥曾將一大批的工匠關到了墓穴之中,當然還包括了不少後宮的嬪妃。不要誤會,更不要瞎想,肯定這群人不是關在一個墓室裡面。

(2)司馬遷詳細記載了秦始皇陵墓內的構造,比如說當年秦始皇當年建造陵墓時,曾經徵集了70多萬人,直接挖透了驪山,挖到了下面的泉眼處。

墓室裡面有水銀做成的江河湖海,然後還有用美人魚油脂做成的長明燈。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數不盡的弓弩、機關、金銀財寶。

《史記》這本書從西漢傳到了現在,經歷了數千年之久,秦始皇陵還好端端地在那裡,並不是胡亥殺害工匠功勞,而是墓穴本身防盜能力超強,強到你明知道它在那裡,就是無法開啟它。

因此,幹這傻事的還真就不多,大量殺害工匠的人,胡亥算一個,最終得出的結論:

殺不殺的沒有啥用,殺了一大批,內部的構造還是被數年之後的司馬遷知道了。

而知道驪山墓位置得這麼多人,直到現在,驪山墓都沒有被完全開啟,因此可以證明,胡亥乾的這事,沒啥用。

另一個大量殺害工匠的人是慈禧太后,她同樣以其悲慘的經歷告訴我們:

殺害工匠,沒啥用。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慈禧太后作為滿清統治者後期實際的“

執牛耳

”者,將光緒皇帝治得服服帖帖的。如此權勢通天的太后,自然墓穴也要搞得富麗堂皇。

古人講究視死如生,即便是死後,也要搞得和活著的時候一樣。因此,慈禧的墓穴中陪葬了大量的奇珍異寶,夜明珠、翡翠白菜等。

要不說慈禧老佛爺不學好,同樣是擔心這些修建墓穴的工匠洩密,大量的工匠被殺害,可即便是這樣,一個姓姜的石匠還是逃了出來。

後來滿清覆滅,姜石匠還是在周邊的村莊生活著。

在公元1928年的春天,孫殿英以剿匪為名,將清東陵層層包圍了起來,他來此的目的,便是要發一筆橫財。而這位姜石匠,便被他找來當嚮導,協助他開啟慈禧太后的陵墓。

這就是考驗陵墓本身防盜效能的時候了,孫殿英一行人,藉助於火藥,以暴力手段打開了一道道的石門,根本也沒用給姜石匠展示手藝的機會。

遇到內部用平衡石頂住的大門,除了採取爆破手段外,直接命士兵扛起圓木,瘋狂地撞擊石門,石門被開啟後,裡面的頂門石都被折成了好幾段,完全是在力量的角逐中敗下陣來的。

因此,慈禧墓最終被孫殿英所盜取。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透過慈禧墓與秦始皇墓的對比遭遇可以看得出來,盲目地殺害工匠,是沒有用的。

不少的皇帝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們並不打算大範圍殺害工匠,因此工匠大都可以安全走出來。

工匠如何關閉墓門,並且安全走出

古人設計墓穴,講究的便是事死如生。在古人的認知裡面,他們認為死亡並不是一個人的結束,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

因此,在皇帝即位之初,便開始為他建造墓穴。

而且這個墓穴會一直建造到他去世,如果提前建造完成,想想就覺得尷尬,這不是建好了墳墓等著呢,這個寓意可不算好。

在這種情況下,墓穴會修建很多年。

時間充足,並且國力還能支撐得起的話,皇帝的陵墓將會仿照生前的宮殿來建造,並且還會建不少的墓室,用來容納陪葬品。

既然墓穴是按照皇帝生前的宮殿來建造,那麼就少不了墓穴的存在。但這些門又不能和現實中的門一樣隨意地開關。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墓主人埋葬完畢,墓室裡面的隨葬品該放的都放置妥當,這些門便會被悉數關閉。

古時候的門,一般都是在內側關閉,然後在內側用一根木頭,將門插住。如果墓穴中的門還採取這種結構的話,那麼幾乎每一件墓室裡面,都會留一個人關門才行,這就會導致不少工匠因此而喪命。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既然墓穴都是工匠們設計的,那關門這個問題也就不會難住他們,畢竟,這事如果不解決,說不定誰就被留在裡面關門了。

在這種情況下,頂門石便被古人設計了出來。

工匠們藉助於頂門石,可以輕鬆地在門外,完成“鎖門”的任務,讓“關門”變得輕鬆且自在。其實現在來看,這種方法非常簡單,但是在被破解之前,確實難住了不少的“盜墓賊”。

在石門的後面,距離1-2米的地方,豎立著一塊自來石,自來石的底部,是被安放在一個凹槽之內,上部則可以用一根細絲拴住。

當工匠從內部走出,兩扇大門將要關閉之時,拉動細絲,自來石自由向墓門處倒過來,他們順勢將墓門關嚴。

內部倒過來的自來石,正好卡在門內的凸起處。這樣,墓門便被永久關閉了。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後面用圓石頂門

如果此時,墓主人沒有再開啟的需求,便可以用融化的銅水,將門縫與兩邊澆築嚴密,一般的盜墓賊,便會被這道門擋住,再也無法進入墓穴。

如果還有開啟的計劃,便在門與自來石的接觸之處,留一個小孔,想要開門時,便將拐釘鑰匙在小孔伸進去,然後套在門內的石條之上。

在開門之前,先將門內的石條頂開,門就可以被順利開啟。

這個小技巧雖然簡單,可當這個秘密沒有被破解之前,幾個拿著原始工具的盜墓賊,在看著面前的大石門時,還真的有點手足無措。

依靠這種方法,工匠們便可以安全地走出墓室。

工匠們安全走出,墓穴的安全誰來保證

皇帝們起初殺害工匠,更多的就是怕他們將秘密說出去,亦或者看著琳琅滿目的隨葬品,監守自盜。

為皇帝修建陵墓,是對皇家有功的事情,如果肆意大量殺害工匠,勢必會引發百姓與皇帝的信任危機,如何妥善地處理這批工匠,成為了一件急需解決的問題。

除了民心問題之外,能夠承擔起設計皇陵任務的工匠,想必也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如果因此肆意殺害,那對國家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損失。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統治者為了解決這件事,也動了不少腦子。愚以為,他們採取了以下幾點措施:

1、將整個墓穴的設計,分別讓不同的人設計,設計完畢之後,這些作品會被篩選,然後找幾個最優方案,交由皇帝批閱,確定最終用那一套方案。

這些設計者,誰也不知道到底是誰的作品被採納了,然後這群人,還會繼續接到其餘的設計任務。

他們的工作便是不停地規劃設計,作為特殊的人才,享受俸祿。

2、施工時間漫長,整個墓穴的施工,會被分割為數個部分,流水化作業,不同的團隊,負責人不同,進行的任務也不同。

因此,呈現在施工者面前的,僅僅是墓穴內的一個小角落。

就拿秦始皇的陵墓來說,單純挖山,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或許有的人在那裡,就幹了一輩子的挖土的工作。

而有的人,則在那冶煉了一輩子的水銀。

還有的,和了一輩子的泥,在這種情況下,墓穴對他們來說,依舊是個謎。

3、完工之後,關鍵崗位的關鍵工匠,還會被集中管理。他們的工作便是建造墓穴,老皇帝這一生下來,修建墓穴的工匠,也死了個七七八八。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如果有命大的沒有死,那他們可以繼續去為新皇帝修建墓穴,既可以充分地發揮他們的價值,又不用擔心他們洩密,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去洩密。

4、一些非關鍵崗位的民工,在執行完修建墓穴的勞役之後,統治者擔心他們回家後失去控制,一些次要崗位的員工,也還會被要求繼續去從軍。

在軍隊上,這些人會被關照一下,在戰爭時,第一波發起衝鋒啊,隨隨便便就會報銷不少,既發揮的他們的價值,又不會太招黑。

5、安排守陵人的崗位,皇陵出來派那些無子的嬪妃來守衛之外,還會安排專人專崗,負責守衛皇陵。

在這些措施之下,幾代人傳下去,皇陵的秘密,基本上就都被帶進了棺材。只要是統治者統治結束,這些陵墓就不會受到破壞。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綜上所述

修建皇陵的最後一名工匠,利用石門內部的“

自來石

”順利地完成關門的任務,然後大搖大擺地走出的墓穴。

統治者們為了墓穴的安全,在建造之初,便在裡面設計了不少的機關與暗道。除此之外,墓室通道除了用石門關閉之外,不少墓穴的通道內,還放置了巨石,以阻擋外人的侵入。

再者,對於這些工匠,從設計到施工,進行分批分段隔絕管理,讓他們將畢生精力都放在建造墓穴的事業上,對於國家與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最後,設立守陵人的崗位,日夜守衛皇陵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