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明知將有雨2019-08-01 20:42:27

孫權奪荊州本沒錯,但是殺關羽就錯了,明知劉關張是結義兄弟,殺他兄弟劉備能不報仇嗎?報仇就給了曹操各個擊破的機會,應該是戰略上的失誤。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伊耆角木2019-08-05 17:19:32

當然不是失誤,這是戰略上的正確決策,結果也證明對東吳確實利大於弊。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赤壁之戰結束後的荊州狀態)

東吳奪取荊州的決策,要結合當時魏蜀吳三家的勢力強弱對比來看。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強格局基本形成,天下十三個州,曹操獨佔北方九州,孫權佔東南揚州(後又取最南的交州),劉備後來進取西南益州。唯獨荊州,三家各佔部分。曹操仍然擁有最北的南陽郡,劉備迅速控制南部的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東吳透過南郡之戰奪下南郡,最後的江夏郡劉備、孫權各佔一半。但是,因為劉備聲稱南部四郡太偏遠不利於發展,請求借南郡,候取下益州,再歸還南郡。孫權應允。於是,荊州七郡格局是曹操佔1個,劉備佔5個半,孫權只有半個。這是東吳為了吳蜀同盟的讓步,但是心裡顯然是不滿意的,因為赤壁之戰加上後來的南郡之戰,東吳出力最多,卻為劉備做了嫁衣裳,自己在荊州只有半個江夏郡,實在說不過去。但是為了對抗曹操,大局為重,也就忍了。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不過,當劉備奪下益州後,格局就成了劉備幾乎橫跨荊州、益州,東吳只有揚州和極少一點點荊州地盤。雖然也奪了最南邊的交州,但那時交州真的是個蠻荒之地,地廣人稀,土地荒蕪,還有各種瘴氣疾病。並沒有多大的價值。東吳能依靠的只有一個揚州。與北方九州的曹操、橫跨荊、益的劉備無法同日而語了。如果只能這樣發展,最後東吳只有一條路——邊緣化。最後絕對會淪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個。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因此,東吳自然要求劉備履行當年的諾言,歸還南郡。劉備又藉口先奪西北涼州,再還南郡。為此孫權大為惱怒,陳兵荊州邊界。劉備也回軍荊州,準備武力解決問題。但是,隨即發生了漢中張魯投降曹操,曹操得隴望蜀,派張郃攻打西川。劉備不敢與曹操孫權兩線作戰,於是和孫權湘水劃界,將長沙、桂陽兩郡代替南郡歸還東吳,再從江夏郡完全撤出。從此,劉備佔荊州西部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郡,東吳佔荊州東吳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三郡。雙方達成議和,各自退兵,劉備回益州與曹操打漢中之戰。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雖然是達成了協議,但是顯然經過之前的事,雙方的信任已經出現裂痕。沒有了情分,就只能拿利益說話了。利益是什麼?地盤。劉備和孫權各佔三個郡,如果沒有什麼變數,這就是雙方邊界了。但是,隨著劉備打贏漢中之戰,關羽北伐襄樊,意圖進取曹操控制的南陽郡。而在此之前,孫權遣使與關羽聯姻,被關羽拒絕,還辱罵來使。關羽北伐兵糧不夠,又搶奪了東吳這邊的兵糧。這種種行為,無異於給已經產生裂痕的關係雪上加霜。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所以,從道義上來說,東吳這叫“你不仁,休怪我不義”。而從利益上來說,更是不得不為。因為一旦劉備控制住南陽郡,就再次擁有了大半個荊州(並且最富庶的南陽郡和南郡都在劉備手上),而孫權的三個郡相對偏僻,交州又是個“雞肋”,可有可無。弄了半天,真正有戰略價值的,還是隻有自己的老家揚州。這讓東吳怎麼忍?而一旦關羽北伐結束撤回兵力,西部荊州,東吳再難染指。關羽北伐就是最好的契機,這時候不打,永遠都拿不到了。

有人可能會說,東吳的偷襲影響了關羽的北伐,造成曹操坐收漁翁之利。注意,關羽是先被徐晃打敗再退回荊州被東吳擒殺的。所以有沒有東吳的偷襲,關羽北伐都不會成功。再者說,如果關羽北伐成功,得益的也只有劉備陣營,東吳分不到好處。同盟不代表一家,最終還是要從自己的利益出發。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還有人會說,東吳的行為導致了劉備的伐吳。其實劉備不傻,他根本不想跟東吳拼個魚死網破。所以在進入荊州之後就捨棄戰船(沒有戰船打不到東吳揚州大本營),目的就是要奪下荊州。而東吳一開始避免激怒劉備,但在察覺到劉備的意圖後也是果斷回擊,夷陵一戰擊敗蜀軍。劉備更是清醒,知道一旦分出勝負就必須馬上離開,所以他在僅僅主力受損的情況下沒有戀戰,直接撤退。從此孫劉兩家邊界固定,重修舊好,直到蜀漢滅亡都再也沒有發生軍事衝突。說明雙方都是明白的,不能真打,否則就是給曹魏漁翁得利了。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最後說一下殺死關羽的問題。奪荊州是必要的,殺不殺關羽結果都一樣。劉備打著給關羽報仇的旗號,實際就是為了荊州。難道不殺關羽劉備就不打了?那就把劉備想的太意氣用事了。關羽死後劉備花了一年半時間才北伐,這可不是腦門一熱,而是深思熟慮準備奪荊州。關羽不死,這個荊州也是要的。而殺掉關羽,至少也是絕了蜀漢一員大將,同樣利大於弊。

所以綜上所述,東吳不奪荊州,勢必會被魏蜀邊緣化,再無發展機會,而關羽襄樊之戰後方空虛就是最佳時機。殺不殺關羽,不會造成結果上的多大變化。而東吳也成功化解了奪荊州之後劉備的攻打,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可以說是利大於弊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史海爛柯人2019-08-11 17:10:36

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政治家看待問題自然不會被感情所左右。曹操揮師南下時,孫劉兩家結成聯盟,原本就是迫於無奈。因為,當時僅憑江東一股勢力,是很難與曹操抗衡的,而劉備雖然嫡系不多,卻在荊州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手中還有劉琦這張王牌。從這一點來講,大敵當前,與劉備結盟,是最佳的選擇。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經過赤壁鏖戰,曹操雖未傷筋動骨,終究還是兵峰受挫。當時,原屬於劉表的勢力範圍,被曹操、孫權和劉備瓜分,成了三家勢力焦灼的地區,堪稱是一個火藥桶。

由於在抗擊曹操時,劉備並沒有底盤,加之其兵馬不多,所以出力最多的孫權一直不願意看著劉備在自己身邊做大。可是,礙於眼前的形勢,孫劉聯盟還是有必要維持下去。就這樣,才有了兩家共結秦晉之好,孫權不惜把妹妹嫁給了劉皇叔。

隨著劉備勢力的雄厚,孫權也開始坐立不安。特別是在劉備領兵西進後,東吳眼看著劉備一邊佔著荊州,又奪取益州,還出兵漢中。這樣一來,一個即將膨脹的劉備集團,就成了江東的肘腋之患。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早在魯肅在世時,孫權就有心對關羽動手,但未能實施。當時,呂蒙也同樣預見到了孫劉兩家勢必會有一戰。魯肅死後,呂蒙與孫權基本達成了共識,那就是應該早日奪取荊州、除掉關羽。

在《三國志·呂蒙傳》中,呂蒙曾對孫權直諫:

“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呂蒙看得十分透徹,他認為現在孫劉看似親如一家,但鎮守荊州的關羽如同熊虎一般,不可不防。事實上,從關羽鎮守荊州期間的兵力部署和軍事行動來看,這位大將的確是江東的肘腋之患。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與此同時,曹操撤兵後,又在北方用兵,可以說已經基本穩住了大後方的形勢。按照曹操的性格,勢必還會再次興兵南下。所以,如何應對更加強大的曹操,是擺在孫權面前的迫切問題。

對此,呂蒙認為,最佳的辦法就是:

“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趁機除掉關羽,進而佔領整個長江,可以使東吳的勢力擴大,並且能夠依託長江天險來對抗曹操。呂蒙的意見,深得孫權讚賞,這才有了後來的呂蒙白衣渡江和關羽大意失荊州。

在關羽在襄樊鏖戰時,孫權發兵抄關羽後路,雖然是不宣而戰,意味著直接撕破了孫劉聯盟,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利大於弊的決策。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後漢三國,原本就是一個亂世。孫劉聯盟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如今形勢發生變化,雙方的矛盾日益升級,再為了維持表面上的聯盟,還不如奪取荊州,擴大自己的勢力。

而且從後來的一系列事件來看,雖然孫權派兵奪取了荊州,甚至連關羽都殺了,劉備興兵征討,也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夷陵之戰雖然有劉備用兵不當的因素,可終究還是暴露了雙方實力的懸殊。

可以說,孫權敢於讓呂蒙發兵滅關羽、取荊州,早已盤算好了雙方的力量對比。生於亂世,如果前怕狼後怕虎,又怎麼能夠稱雄一方呢?如果孫權是一個軟骨頭,也就不會有赤壁之戰了。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人者仁義也2019-08-05 20:44:45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關羽發動了著名的北攻襄陽之戰,此前的五月,劉備帥軍奪取漢中之地,擊敗曹軍,同時派遣劉封,孟達等人攻打上庸,正式拉開了“隆中對”的戰略部署。同年十月,陸渾民孫狼等苦於徭役,叛上作亂,南附關羽。自許昌以南的諸多山賊紛紛遙受關羽印號,為之支黨,關羽的聲勢一度威震華夏。曹操曾經想要把天子從許昌遷走,以躲避關羽的鋒芒。但是風雲突起,這一年冬天十一月,孫權命令呂蒙前往荊州,攻打江陵,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度過長江,同時誘降駐守公安計程車會和駐守江陵的糜芳,糜芳和士會投降,導致關羽大軍後路被截斷,關羽後撤,再回來途中,軍心不穩導致軍隊潰散,關羽在向西撤退的時候,被孫權派來的軍隊截殺,至此孫權奪取了荊州。以上就是奪取荊州的全過程,那麼我們可以看看孫權是否做得正確?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孫權是否應該奪取荊州?

荊州之地,十分廣大,荊州應該叫做荊州刺史部,下面有九個郡,分別是南陽郡、江夏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襄陽郡、章陵郡。地處天下的中心位置,在東漢末年,荊州在劉表的統治下接受了大量的北方逃難的難民,我們比較熟悉的諸葛亮就是逃避中原戰亂來到荊州的,劉表本人愛好儒學,甚至在荊州還有專門的“荊州學派”。荊州擁有數千裡疆域,甲兵多達十餘萬。這也是《隆中對》裡諸葛亮稱讚荊州的地方。

這當然對於東南的孫權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東吳陣營裡兩個比較傑出的謀臣和大臣-魯肅和周瑜都都曾經表示過對於荊州的渴望,魯肅再給孫權的謀劃裡就曾經說道過:

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而且從軍事地理來看荊州也必須被孫權的東吳政權所掌握,荊州在揚州的上游,東吳的核心地方是建業所在的揚州抵禦,一旦上游被別人掌握,可以說如同被人把握住了喉嚨,當年的楚國正是如此滅掉了越國。此後西晉伐吳,正是王睿自成都出發,率水陸軍順流荊州而下,直至東吳的首都。東晉時代的荊州更是居“分陝”之重,東晉的權臣都是從荊州動兵直接威脅東晉都城的皇帝。孫權對於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自然是不能夠放過。

此外就是東吳政權對於荊州的歷史恩怨。孫權的父親孫堅本來是袁術的部曲,因為在攻打荊州的時候,被劉表的部將黃祖埋下伏兵射殺。這導致孫氏和荊州劉表勢同水火,《公羊傳·莊公四年》曾經講過:“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在漢朝儒家化的社會里,孫權必須為父報仇,這就是孫權的義務,也就是孫權一定會攻打荊州。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

孫權攻打荊州付出的巨大政治代價

首先孫氏一家有一個致命的政治汙點。孫氏的開創者孫堅,孫策都曾經是袁術的部曲,也就是袁術的部下。袁術的敗亡就是袁術稱帝,公然反對漢室天下,導致當時的士大夫對於袁術十分痛恨,這導致袁術遭到了曹操,呂布的痛打,袁術部下孫策在江東脫離袁術而自立,廣陵太守吳景、將軍孫賁在收到孫策的書信後,棄袁術投孫策。最後在曹操的打擊下袁術敗亡。

袁術雖然滅亡,但同時孫氏家族從此揹負上了袁術部曲的政治包袱,在中原士大夫的眼中,他們的品行極為低下。第二個則是孫權對於曹操決裂和背叛。在赤壁之戰時,孫權以曹操為“漢賊”,與劉備結盟,共同征討曹操,但是是

奪取荊州

時,孫權迫於政治軍事壓力,向曹操稱臣。當時的曹操已經建立了魏國(漢朝是天下,魏國如同諸侯國)。孫權在曹操晚年還向曹操勸進。但是在曹操去世的時候,孫權卻派陳邵攻打襄陽,但是被曹仁擊敗。延康元年,曹丕建立魏朝,同年劉備稱帝。孫權因為奪取荊州,面臨劉備的巨大壓力,又被迫向曹魏稱臣。孫氏在中原的政治信用也就到了盡頭。

孫權為了奪取荊州,向曹操稱臣,最後又背叛曹操。迫於劉備的軍事壓力,又臣服曹丕。反覆無常,使得孫權在中原再無號召力。同時孫氏政權對於益州也失去了政治影響力。

孫權奪取荊州,破壞了孫劉聯盟,這使得劉備集團的每個人對於孫權的行為十分痛恨,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將領黃權的歸路被吳軍截斷,黃權寧可投降曹魏,也不投降孫權。到了蜀漢覆滅的時候,東吳企圖攻打巴東,但是守城的羅憲寧願投降曹魏,也不願意向東吳投降,這就是襲取荊州之後,東吳在巴蜀一代人心盡喪的結果。

孫權襲取荊州之後,直接導致他,向北不能進取中原,向西不能夠攻打巴蜀。這一政治錯誤直接使得東吳政權只能保守江東之地,再也無力發展起來。這就是東吳的政治生命的結束。也是孫權付出的巨大政治代價。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無趣的三遷2019-08-01 15:43:29

偶然中有其必然,三國相爭,最終由其國力決定,在農業時代,得中原者得天下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勇謀大略2019-08-01 15:13:12

孫權奪了荊州殺了關羽,破壞了孫劉軍事聯盟抗曹的大好局面,從而使曹操最後各個擊破,最終一統天下。

孫權奪了荊州殺死關羽是戰略上的失誤嗎?好史之徒兒2020-03-28 10:04:42

孫權處決關羽,攻殺一大批荊州幹部的時候,就已經決心與劉備決裂,吳軍追入川中,陸遜等屯兵巫縣,其用心已昭然若揭,事後劉備狂怒不已發誓報仇,孫權又派諸葛瑾求和,是非常可笑的行為。

孫權處決關羽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東吳的實力直到蜀漢滅亡的那一刻也無法突破永安,換句話說,攻掠益州對孫權來說其實是一步死棋,付出了那麼多,堅持了那麼多年,也永遠無法實現。

關羽如果活著,在劉備軍攻略隴右、涼州的戰爭中還可以率領騎兵對曹作戰,而關羽死了,孫劉聯盟就損失了一位稀有的精通騎兵戰術的名將,死的非常無謂。

孫權斬殺關羽,甚至傳首洛陽,就是為了表示與劉備徹底決裂,就是為了討好曹操,但曹操對他仍然心存芥蒂,換曹丕上臺,忍過了接班的慌亂後立馬對東吳用兵,先是以孫權擅取襄陽為由對曹孫盟約翻臉不認賬,派曹仁、滿寵諸將打飛吳軍,一路逆推到江陵,緊跟著又盛兵南征,孫權忙不迭認慫。

孫權、劉備爭霸天下的希望本來就渺茫,唯一有機會的那一刻就是關羽靠著三個郡打出來威震華夏的局面,那是天上掉下了寶貝,可惜被孫權毀了,一個赤壁之戰,讓北方統一天下的腳步停止,而呂蒙偷襲荊州,則讓南方徹底失去了希望。

說到底,孫吳集團做出這個決定,就是因為他們從始至終沒想過爭天下,曹操劉備都想統一天下,只有孫吳安心當一個割據政權,他所做的一切擴張都是為了鞏固防禦而已。

宋朝人說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得,孫吳偷襲荊州,只是想掌握長江中游來為自己建一道屏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