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青史如煙2021-04-10 22:41:34

歷史上,恐怕再沒有哪個遊牧民族的軍隊比蒙古騎兵更加彪悍的了。

中國的史書當中,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這些耳熟能詳的北方巨無霸,即便在他們巔峰強盛之時,也不過跟農耕王朝均衡天下。

然而蒙古騎兵卻打破了弄不死農耕王朝的宿命,他們向南越過長城、突破長江、向西踏破賀蘭山闕,最終一統華夏。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按照傳統歷史觀來看,蒙古大汗此時已經屬於相當成功的成功人士了,然而,人家卻非要表現得更加優秀一點,結果一努力,直接突破了整個史書記載的“成功”範疇。

蒙古騎兵繼續西進,如潮水般席捲而去,中亞、中東、東歐各國,紛紛倒在蒙古鐵蹄之下,一時間,蒙古騎兵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的bug,沒有人能夠破解,只能眼睜睜看著人家,馳騁縱橫。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當年被蒙古滅掉的那麼多國家,其實也有不少是尚武民族,為啥單單蒙古就這麼優秀,能夠見神殺神呢?

他到底開了什麼外掛?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首先,不得不強調一下,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識——蒙古騎兵很強,之所以人家能夠百戰不殆,大概有一下幾點原因:

一、蒙古軍隊無需後勤

沒後勤,這一點有多方便?看看當年漢武帝當年遠征匈奴,有多辛苦就知道了:

大將軍衛青將四將軍出定襄,將軍去病出代,各將五萬騎。步兵踵軍後數十萬人。

五萬騎兵是作戰主力,而後面數十萬人除了步軍之外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民夫、後勤人員。

這種模式有很大的侷限性,首先前軍不能脫離後勤部隊太遠,畢竟要吃飯,因此敵人跑遠的話,追不追,是個很糾結的難題。不追,可惜,追了,跑遠的話,很大可能會餓肚子。

其次,這麼大的規模,結果是必須要大勝仗的,一旦前軍不利,那後面這些輜重部隊就被坑慘了,而後勤若被端了,作戰部隊沒了吃喝,自然也不能持久。

因此,後勤對部隊的機動效能制約性很強,而蒙古騎兵這裡卻出了個BUG。

我不要後勤。

那你吃啥?人家打仗帶著羊群,餓了吃羊肉,渴了喝羊奶。而且趕羊用不了那麼多人,也用不了那麼多民夫拉運糧食,人家的糧食自己會走,省了不少勁兒。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到地方了,攻城,以戰養戰,吃對方的糧食,趕對方的羊,然後繼續迴圈下一個城池。

這就形成了一個無損迴圈,沒有吃沒有喝,敵人給我們準備著。

除了沒後勤之外,人家還有無後患的優勢。

二、屠城和籤軍

中亞、中東國家歷史當中,對蒙古騎兵最深刻的記憶,恐怕莫過於屠城了,大軍過後寸草不生,甭說人員了,有時候,連個雞犬活物都存不下。

第一次西征,蒙古對陣花剌子模王國首都——玉龍傑赤之時,蒙古大軍攻破該城池之後,將高過車輪者一律斬殺,王城之內,近兩百萬人口,幾乎全部被屠殺殆盡,只有部分工匠最終得以存活。

第二次西征中孛兒只斤拔都屠盡羅斯貴族,對陣匈牙利之時,蒙古騎兵戰後,匈牙利人口自200萬人口銳減到80萬以下。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可汗的攻陷巴格達,生擒哈里發,屠人80萬,光人頭就堆起了12座巨型的金字塔。

有人或許會說,人家蒙古大軍其實也很講究,戰前說好,投降還是不投降,不投降就別怪我屠城,願賭服輸。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然而,即便是投降了,城內的丁壯、士兵們往往還是逃不過炮灰的命運,大量的俘虜被編入籤軍當中,充當攻城的第一梯隊——炮灰。

不過,這也從客觀上使得蒙古軍隊在西征過程當中,很少有後院起火的擔憂,因為身後基本都涼涼了。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戰術和武器,人家蒙古騎兵,也很先進,千萬不要覺得這群從草原上出來的小哥兒,是些沒有見過世面的老土。

三、先進戰術、兵器

從史書記載上來看,人家當時的戰陣、武器,也都能夠夠躋身到當時的先進水平。

蒙古騎兵的戰術,採用輕騎兵與重騎兵聯合作戰方式:先用輕裝騎兵突襲敵方、再用重灌騎兵直接碾壓,最終形成橫掃無敵之勢。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在裝備上,蒙古人戰勝了金軍,自然有了鐵浮屠,戰勝了西夏,自然學會了“鐵鷂子”,跟南宋PK、切磋了那麼多年,火炮、火藥什麼都見識過了。

蒙古軍征服對方之後,自然拿著這些曾讓自己吃了不小苦頭的黑科技、大殺器,去虐別人,找回一下心理平衡。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因此,當時東歐、中東等國遇到的蒙古騎兵,可不是一群只知道在馬背上彎弓射箭的野蠻人,真正的場景有可能會是這樣:

一群手持長劍的騎士騎著戰馬橫衝,突然對面一頓炮射,頓時人仰馬翻。

玩過《地球帝國》、《帝國時代》等遊戲的夥計們一定深有感觸,當對方先升完科技,文明代溝出現之時,這種降維打擊只能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奈。

無力呀。

當然,以上這些也只是一些淺層次的原因,畢竟這些原因,不少人也都曾說過,可以說是老生常談,那麼蒙古騎兵崛起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

有一句名言: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這句話對遊牧民族來講,其實也是再合適不過。

中國歷史上北面出現了許多巨無霸遊牧政權,然而這些遊牧民族卻往往如同煙雲一般,絢麗崛起,卻驟然飄散,崩塌之迅速,令人瞠目結舌。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制度缺陷,遊牧民族往往是部落聯盟,有利益之時聚集在一起,遇到危機之時,則一鬨而散。

用一句很形象的話來講,就是有組織無紀律。

而這個問題,最終被成吉思汗給解決了,大家看成吉思汗之時,往往會覺得這位軍事能力超強,然而,這位真正讓人驚豔的,其實是行政手段。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成吉思汗絕對是一位橫空出世的天才級人物,正是他解決了千餘年遊牧民族制度的癥結,為後來蒙古強勢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千戶制度

1206年,蒙古國建立之後,成吉思汗將全蒙古國百姓編組為九十五個千戶,分別封給開國功臣,任命他們為千戶長,讓他們世襲領有各千戶。

這就是所謂的“千戶授封制度”,這裡面的千戶不再是以前的部落首領,也不是勳貴之人,他們當中,不少是靠著戰功起來的平民子弟,這種分封,一下子就把遊牧民族根深蒂固的部族制度,徹底瓦解,這種變更,衝擊力之強,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想象的。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千戶的一切都是大汗所賜予,大汗可以隨時調遣、替換千戶人選,而千戶雖然可以世襲,但必須要得到大汗的認可才行,一切的權力,最終都在大汗的手裡。

怯薛軍

同時,為了防止出現唐朝時期的藩鎮尾大不掉的現象,成吉思汗又組織了怯薛軍,要求所有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將自己的孩子送入軍隊,這些人便成為了震懾千戶們造反的質子。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而這些進入怯薛軍裡面的官二代們,在朝廷當中更加容易得到提拔的機會,因此自身的利益跟朝廷迅速繫結到了一起,使得他們當中不少人,為了維護朝廷的利益,不惜與父輩反目。

神化大汗

相比農耕王朝當中,天子神授的概念,成吉思汗也將黃金家族進行了神化,使得昔日部族反叛變得不得人心。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成吉思汗利用通天巫,將孛兒只斤家族神聖化,在建立黃金家族的神聖性之後,又藉機將通天巫處死,最終,使得蒙古部族當中,再也無人可以與黃金家族爭奪神聖性。

反對黃金家族,變成了人人得而誅之的逆舉,使得蒙古部族的凝聚性,得到了空前提高。

綜合以上因素,蒙古在13世紀崛起,也就不再難以理解了,人家內外兼修,成為“武林至尊”,確實也不算什麼新鮮事兒。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薩沙2020-11-03 19:39:2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其實,蒙古大軍遭遇的敵人並不是很強,而且具有無與倫比的行軍能力。

以蒙古大軍西征為例,從蒙古高原或者中亞草原出發,蒙古大軍往往要連續行軍多個月,才能進行一次作戰。

而蒙古騎兵的特點是對後勤要求比較低,他們往往趕著牲畜一起行軍。

蒙古人的食物以奶製品為主,人人都是牧民,可以打仗可以管理牲口。

在具體作戰時,蒙古騎兵可以使用肉乾、奶製品、乾糧維持很長時間的作戰。

即便是什麼都沒有,蒙古人非常堅韌,單單喝馬奶、啃乾肉,也可以持續作戰很久。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而當時蒙古在中亞沒有遇到太強的敵人。

進入歐洲以後,當時還不存俄羅斯,而是基輔羅斯。這是無數的小公國,莫斯科還是一個小鎮。公國的實力都很虛弱,能夠拿出數千上萬兵力就相當不錯了。

而蒙古遠征軍隊數量眾多,這些公國根本就不是對手。

直到進入歐洲腹地以後,蒙古人才算遇到真正的強敵。

比如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一世,可以率領5萬大軍參戰。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也能出動8萬部隊。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所以蒙古人在匈牙利和波蘭的一系列戰役中,雖獲得很大勝利,但自身傷亡也比較大,加上窩闊臺去世才開始東返。

比如和匈牙利人決戰的蒂薩河之戰中,蒙古人就有7萬,匈牙利人8萬。

由於蒙古人戰鬥力較強,所以戰鬥力佔優,打贏並不稀奇。

實際上,當時歐洲武器裝備並不強於蒙古人,所謂的板甲是多年後才出現的。

蒙古無論遠射的弓箭,還是近距離格鬥的武器,甚至鎖子甲、皮甲,都不落後於歐洲,甚至還強出一截。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勝利並不稀奇。

而且,蒙古人非常擅長打殲滅戰,敵軍一旦失敗,往往會被整體殲滅,而不是被擊潰。

所以,敵人一旦失敗,往往一蹶不振,無法再戰。

就拿蒂薩河之戰來說,匈牙利8萬大軍損失高達4到7萬人,元氣大傷。

至於蒙古人在亞洲的作戰,也是類似。

但蒙古人也不是所向無敵的,在巴勒斯坦遭遇數量優勢且戰鬥力強悍的馬穆魯克騎兵軍團時,蒙古人因實力不濟,就無法獲勝了。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123456GaaN2021-04-08 22:26:29

蒙古騎兵,創造的那些橫掃歐亞大陸的戰績,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傳奇。

區區十萬人的部隊,竟在短短几十年時間裡,接連征服西夏、西遼、花剌子模,以及金朝這些動輒百萬、千萬人口的政權!之後,又進一步擴張,佔據幅員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

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民族,為何都難以與之抗爭?想要理解這裡頭的門道,我們還得從蒙古的那些軍事優勢開始瞭解。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最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蒙古人打仗時的騎兵戰術。

在許多遊戲和小說中,蒙古騎兵使用的,是所謂的“安息戰術”,說白了就是利用騎射的遠端輸出,吊打那些遠端攻擊比不上他們的對手。

可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成立。

安息人的射箭法,活躍於公元前後二世紀這400多年裡。那時候像冶鐵、制弩之類的技術還不夠先進,所以當時的遊牧民族可以用這一手,來穩穩地壓制戰場上的對手。

可蒙古崛起的時候,都已經13世紀了,不說南宋可以穿人串的床弩、大黃弩之類的大殺器,歐洲也已經開始出現葬送騎士時代的十字弩了。真的要是純粹用這種安息戰法,蒙古騎兵恐怕陣亡耗損起來將非常大。

實際上,當時的蒙古已經在歷次激烈的戰爭中,逐漸創造出了一種專門適用於自己的騎兵戰術。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和一些網友們想象中的不同,13世紀的蒙古軍隊中,重騎兵的佔比是40%,而輕騎兵則達到60%。他們所採用的是襲擾加突襲的戰術思路,在作戰時先由輕騎兵在遠距離射殺敵人,等火候差不多了才將重騎兵投入戰場收割人頭。

當然,殺傷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用這種火力覆蓋來襲擾敵人,打擊對手計程車氣,消耗他們的耐心。而等到對手的軍隊陷入懵圈後,就輪到蒙古的重騎兵衝擊敵陣,在近戰格鬥中一舉摧垮敵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遇上強悍之敵,這一過程還會重複數次。如果即使在這樣的打擊下,對手士氣依舊旺盛,那麼他們會改換策略,擾亂對方的軍事佈局和部隊秩序,最後依舊是派重騎收尾。

由此可見,在蒙古騎兵戰術中,重騎兵才是他們的核心。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有人可能會覺得,蒙古一個遊牧民族,哪裡來的這麼多重騎兵?事實上,西征過程中,單論重騎兵的土豪程度,蒙古一點不輸給西方重騎兵的那些“鐵罐頭”。

還是來源於小說和影視劇的刻板印象,不少人覺得,歐洲騎士才是名副其實的鐵罐頭,比如《刺客信條》、《全面戰爭》之類的遊戲中,歐洲騎兵的板甲實在是吸引人眼球。

可實際上,在13世紀板甲還沒有出現,歐洲騎士老爺們穿的還只是防禦力較低的鎖子甲。相比之下,蒙古人在吞滅金國後有樣學樣,女真騎兵原先那套“鐵浮屠”、“柺子馬”的裝備,也在蒙古騎兵中普及開了。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更恐怖的是,作為草原民族,蒙古在戰馬的使用上也是土豪無比。

蒙古西征軍隊幾乎全員騎兵,這些騎兵除了每人胯下的戰馬外,往往還會攜帶數匹隨時可用於輪換的馬匹。這些馬匹,一來是方便換騎和運輸,加快行軍的速度;二來也可以從馬奶中得到一部分食物,緩解軍糧供應的後勤壓力。

在冷兵器時代,全員配備戰馬的軍隊可一點也不多見,這除了能節省體力和增加軍隊戰力外,那些行軍速度的提升,也能令軍隊快速集結與散開,足以影響一場戰鬥的勝利與否了。

當然了,無論是戰術還是裝備,都只是“器物”這一層面上的東西。在古代,同時具備這些優勢的遊牧民族未必不存在,但能夠同時把亞洲和歐洲各勢力壓得喘不上氣的卻一個也沒有。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這就要提到蒙古的另一項優勢了——千戶受封制。1206年,成吉思汗將蒙古所有領民分為九十五個“千戶”,再由他的功臣、勳貴們擔任“千戶長”來管理。

乍看來,這好像就是創業成功後給創始團隊大塊分金,可它對於蒙古這種遊牧民族卻意義極大,原本鬆散的蒙古各部不再由血緣進行劃分,而是以千戶作為基礎的行政區劃。

往小了說,這避免了蒙古各部因為雞零狗碎的爭吵而內耗。而往大了說,和八旗制度一樣,千戶制其實也是一種疊床架屋的軍事管理制度,千戶們對萬戶負責,萬戶則直接效忠於成吉思汗本人。

就這樣,原本因為戰爭、掠奪才勉強整合到一起的蒙古部落,在“千戶受封制”的整合下,才越來越像是一個集權國家。西征期間,成吉思汗正是依靠千戶們作為節點和單元,才能如臂使指地指揮整支蒙古大軍。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值得注意的是,千戶制的設立,雖然為蒙古帝國的崛起補齊了短板,但是自此之後萬戶、千戶乃至百戶成為了新的貴族,開始了另一波爭鬥。為了給千戶制度打補丁,蒙古中央以“怯薛質子軍”的方式,繼續安撫和監視這些新晉貴族。

就這樣,新BUG和新補丁一層層的陸續出現,最終導致在成吉思汗、蒙哥等威望極強的首領死後,蒙古又再次陷入分裂。這也證明,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斷去適應的新形勢。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驛動星期六2021-05-05 11:41:00

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釋,那就是唯快不破;

在冷兵器時代,蒙古軍隊是馬背上的騎兵部隊,在和其他強悍民族部隊相比,同樣的作戰戰術,他多了一個快字,這種快,會在短時間內摧毀一個城池,一支強軍,而其他遠處的抵抗軍隊還沒來得及完全有效的備戰,他的速度已經讓自己的部隊兵臨城下,另一個有效因素是震懾力,他的戰果,速度,兇狠會給準備不充分的對方以強大的震懾,很多不戰而降。

在冷兵器時代,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的軍隊,騎兵佔比不是很高,其他大部分是步兵,而蒙古軍隊則大部分是騎兵,這是他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生存習慣共同的結果,就拿現代的作戰,也是唯快不破,飛機追求超音速,高機動性,導彈追求高超音速,軍艦近防追求高射速,以此來躲避攔截和攔截對方,古代蒙古的騎兵也具備這種特性,相對於當時的作戰環境,他是佔絕對優勢的。

古代蒙古是一個資源匱乏地域,戰爭的所有消耗使他不得不依賴於掠奪,所以古代蒙古的戰爭模式類似於狗熊掰棒子,掰一路夾一路丟一路,他不能夠完全有效的統治管理佔領區,這也是冷兵器時代馬背軍隊的短板,所以他的所到之處最大表現就是殘暴屠戮,哀嚎遍野,劫掠一空,以戰養戰,不講以後的發展,這就好比牧場放羊,廣闊的草原任憑一群羊肆意的擴張啃噬,羊總是挑選最肥沃最好吃的嫩草,四處擴張開來,佔據了超級大的草場。古代的蒙古軍隊就是這樣。

越是被戰爭蹂躪的國家和民族,經濟發展又是緩慢,軍力越是落後,而古代蒙古軍隊不考慮這些,不考慮發展,只考慮搶到多少,加之速度夠快,以戰養戰,形成一支強悍的軍隊是個必然過程,隨著這種百年的迴圈,代代交替,古代蒙古軍隊攻城略地,橫跨亞歐大陸,成為地球上最強悍的軍隊。高速,掠奪,不計後果是他的發展前提。

事實上這也是他的生存性格決定的,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生存方式,那種地理環境只能產生這種生存方式。

人的生存習性是有地區性的,無論幾百年也無法改變,同時掠奪性也有很大的缺點,那就是肆無忌憚,永不滿足,不追求可持續發展,古代蒙古後期的衰亡也是個必然。這是意識形態的結果。

細數那些掠奪者,都是如此,從可汗大地,到日不落帝國,再到前蘇聯,再看看今天的美麗國,未來百年,美麗國必將解體不復存在,這是他的意識形態決定的,每一種發展新動力只能興極一時,歷史古國的存在,雖然離不開戰爭,但他們都追求的是可持續發展。就比如中原帝國,古印度,古埃及,波斯人,等等等等。他們最大缺點和優點都是隱忍和被掠奪。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勤勞的軍建2021-04-11 07:06:36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蒙古族在13世紀兵強力壯這是正常現象,因為那個時代軍隊的武器裝備還是冷兵器,士兵在戰場上的武器主要是刀和弓箭。那就是短兵相接,誰的身體健壯,又有超高的武藝,誰就有決勝的把握。

蒙古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對騎馬射箭那是再熟不過,他們從小就愛武術。比如摔跤、射箭、武槍弄棒等,無所不能。再說蒙古族人的生活水平也高,他們一日三餐主食就是牛羊肉和牛馬奶,這就造就了他們的身強力壯、人高馬大。

中國的摔跤和射箭運動員,多數來自蒙古族。進入熱兵器時代,光靠近戰取勝那就不夠了,尤其是西方國家率先發明瞭火藥槍,有效殺射程80多米,殺傷力一大片。所以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清朝官兵吃了大虧。敵人用火藥槍與清兵交戰,在清兵沒有接近敵人時,敵人的槍就響了,並且一槍能同時殺傷兩、三個清兵,因此導致清兵潰敗,清政府屈膝投降,簽署了喪權辱國不平等的條例。

總之蒙古族在冷兵器時代,其作戰那是不言而喻的,非常彪悍,很少找到對手,有很強的戰鬥力。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唐島漁夫2020-07-09 06:18:22

大家好,我是唐島漁夫。

下面由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簡單來講,五大因素——蒙古騎兵,蒙古馬,蒙古弓,蒙古刀,黑科技。

下面分門別類來看一下,如下

(一)蒙古騎兵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蒙古人的騎兵分成重騎兵和輕騎兵,兩者的比例大概是2:3。不過蒙古人的騎兵不管配比如何,都是從戰術角度來考慮的,並不是隨意為之。蒙古輕騎兵類似於中國歷史宋金戰爭中的“柺子馬”,它的存在是為重騎兵的衝鋒打前站,主攻側翼;蒙古重騎兵類似於當年的“鐵浮屠”,主打正面。重騎兵的全軍出擊,一定是以輕騎兵已經對敵人造成大規模殺傷為前提,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搞兩敗俱傷的重騎兵對沖。這樣的戰術紀律性,對上歐洲騎士們遊兵散勇式的臨時召集,雙方不知差了多少個段位。

(二)蒙古馬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蒙古軍用馬匹品種是蒙古馬,這種馬看上去四肢短小,個頭也比歐洲馬矮了不少,但蒙古馬的耐力卻冠絕全球。此外,蒙古馬的生存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長途行軍中蒙古馬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食物補給,而不用專門攜帶大量草料。在講究血統出身的歐洲人眼中,提純名犬與培育良馬的技術大同小異,我們不妨比較一下今天的進口純種犬與中華田園犬。依靠近親快速繁殖出來的所謂名犬,比如哈士奇,薩摩耶,金毛獵犬,雖然身形高大,但經常有各種遺傳疾病,飼養起來也極為嬌貴,反而是我們口中所稱的土狗非常好養活,能夠適應各種食物和各種氣候環境的變化。很顯然,平日悠哉遊哉地玩“盛裝舞步”,跟跑到戰場上玩命完全是兩個概念。那麼如果用戰爭中的極端條件來衡量,歐洲良馬未必比蒙古馬更能夠適應作戰需要。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與此同時,蒙古人對於馬匹的使用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和我們大多數人的想法截然不同,蒙古軍用馬匹幾乎全部選用了母馬,而且是在哺乳期的母馬。這樣一來,蒙古士兵們就可以隨時隨地快速地獲取馬奶作為新鮮飲料,再輔以能夠長時間儲存的牛肉乾等食物,這樣的蒙古騎兵,才真正地實現了全地形全天候作戰需要。不僅如此,在遠距離長途奔襲中,馬匹很容易疲勞,蒙古騎兵則使用了兩到四匹戰馬作為備份。退一步講的話,如果實在是缺少食物了,可以先殺備用馬匹吃肉,而不會因為飢餓造成非戰鬥減員。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三)蒙古弓

蒙古人能夠仰仗的長距離進攻武器,叫做“蒙古弓”(Mongol bow)。蒙古弓是一種典型的“複合反曲弓”,具備中國曆朝歷代名弓的優秀基因。

複合反曲弓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複合”,一個是“反曲”。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我們看當時的歐洲,不管是反曲弓或者直拉弓,都沒有大規模應用,反而是一種叫做“十字弓”的武器被大規模應用。而這種所謂的“十字弓”,實際上就是中國的“弩”。弩的有效攻擊範圍大概在百米左右,實際上依然算是近戰武器,特別是作為攻城戰中的作戰利器。那麼我們看蒙古弓,平射的有效射程可以達到兩百米左右,其中在150米之內,可以做到精確射殺。而在400米範圍內,則可以做到箭雨式無差別射殺敵陣的需求。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大規模裝備蒙古弓的蒙古輕騎兵,又被稱為“弓騎兵”。弓騎兵機動效能超群,且擅長行進中與敗退中的速射,再輔以穿透力驚人的蒙古箭,堪稱歐洲人的噩夢。

(四)蒙古刀和狼牙棒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表面上看起來,中世紀歐洲重灌騎兵的作戰特點,決定了歐洲人在短兵相接時必然是優勢盡顯。尤其是身大力不虧的歐洲人,配上威風凜凜的歐洲純種馬,再輔以全身披掛的重灌鎧甲,這鐵塔一般的架勢單是想一想,就已經令人不寒而慄了。不過這只是沙盤推演,並沒有考慮實際作戰中的各種因素影響。實際上,蒙古人在阿拉伯人的影響之下,早早就改良了自己以宋朝朴刀為藍本的蒙古刀(Mongol sword)。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改良版本的蒙古刀大約有一米長,其中的四分之三為刀身,四分之一為刀柄,通體呈現出明顯的阿拉伯式圓月彎刀的形狀。蒙古刀的正確開啟方式,多為騎兵馬戰衝鋒用。蒙古馬的速度所帶來的動能,彌補了蒙古人在身材上的劣勢。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在馬背上單手或者雙手持刀,刀刃帶著巨大的慣性砍向對手,而士兵本人只需要瞄準敵人重要部位即可。刀身所呈現出的弧度,使得蒙古刀在砍殺之後很容易拔出,迅速投入下一個回合的衝刺。歐洲騎士們的長矛和寶劍看起來十分拉風,然而對比真正在曠野作戰中千錘百煉出來的蒙古刀,實戰作用則大打折扣。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當然,面對防禦功能做到了極致的中世紀鎖子甲或者板甲,蒙古刀也未必就能夠砍瓜切菜一般好用。那麼這個時候,蒙古人的近身備用武器,狼牙棒等鈍器,則就派上了用場。狼牙棒這種武器,類似於中國傳統兵器譜上的鞭、鐧、錘,是具備破甲功能的稱手鈍器。這種兵器在歐洲戰場,可謂是物盡其用。

(五)黑科技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在東方戰場上,蒙古人真正學習併發揚光大的黑科技,一個是拋石機,一個是火器。拋石機多用於圍城戰消耗戰,在蒙古人征服基輔羅斯的過程中大顯身手。基輔羅斯之後,蒙古人繼續西征,火器實打實地被用在了歐洲之戰,讓基輔羅斯以西的老歐洲們大開眼界。歐洲人被火器的巨大威力所震懾,他們迅速意識到了火器在戰場上的重要價值,並在隨後集中精力投入火器研究,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大規模列裝歐洲軍隊。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總而言之,

蒙古騎兵,蒙古馬,蒙古弓,蒙古刀,黑科技,決定了蒙古人在當時的崛起。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昭武觀史2020-07-09 15:55:26

在13世紀的時候,確實存在許多強悍的民族,但是卻沒有幾支強大的軍隊,也沒有幾個能和成吉思汗媲美的指揮官。蒙古人之所以能在十三世紀征服亞歐大陸,靠的是蒙古貴族和將領們優秀的指揮能力,蒙古騎兵的忠誠和強大的戰鬥力,以及當時亞歐大陸諸國的衰落。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當時對蒙古人抵抗最頑強的國家都在東方,一個是金朝,抵抗了蒙古人二十多年,另一個則是南宋,抵抗了蒙古人四十六年。而這兩個國家之所有能夠抵抗蒙古人這麼長時間,除了兩國將士的浴血奮戰外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金朝和南宋都擁有許多大城市,尤其是南宋,有著許多擁有完善城防工事的城市,而攻城戰則一直是蒙古人的弱項。

而中亞的花剌子模王國,在蒙古第一次西征中被滅亡,當時的花剌子模看起來非常強大,領土從中亞一直延伸到伊朗高原,其王摩訶末蘇丹號稱擁有四十萬大軍,並且自稱為世界征服者。可是這個國家抵擋蒙古騎兵僅僅五年後就宣告滅亡,蒙古騎兵抵達中亞後不到一年,花剌子模的國都撒馬爾罕就被蒙古人攻陷。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當時的花剌子模是一個典型的外強中乾的國家,其國土雖然遼闊,但是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中亞河中地區的幾座城市,軍隊雖然兵多將廣,但是卻不能統一指揮,摩訶末和其母禿兒罕太后各自為政,軍隊中的內鬥也十分嚴重。而且當蒙古人向中亞進軍後,摩訶末蘇丹也未能集結軍隊和蒙古人進行決戰,結果被蒙古人各個擊破,花剌子模的滅亡摩訶末蘇丹要負主要責任。

而從當時的史書中也能看出來,花剌子模的突厥和波斯士兵的勇氣和善戰能力不在蒙古人之下,一旦他們擁有一位優秀的指揮官,就可以展現出頑強的戰鬥力。可是花剌子模的軍隊並沒有擁有一位像成吉思汗這樣的指揮官,其王子扎蘭丁雖然勇猛過人,但是在智慧上還是比不上成吉思汗。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而蒙古第二次西征,則有朮赤之子和老將速不臺牽頭,兵鋒直指東歐的土地,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左右,歐洲的軍隊幾乎沒有對蒙古西征軍造成太大的打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當時東歐都是一些小公國,而且內部矛盾還很多,根本無法團結在一起抵抗蒙古人。

除此之外,當時的東歐幾乎沒有什麼大城市,甚至許多城鎮連城牆都沒有,這也導致歐洲的騎士們被迫和蒙古人在野外作戰,而野戰一直是蒙古人的強項,其結果可想而知。而蒙古第三次西征,則滅亡了西亞的阿拔斯王朝,當時的阿拔斯王朝早已衰落,能夠統治的土地只有巴格達以及周邊的一些城市,根本無法阻擋強大的蒙古騎兵。

為什麼在13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強悍的民族都打不過蒙古軍隊?

當時的蒙古西征軍的求勝慾望非常強,他們可以為了得到勝利而不擇手段,哪怕是背信棄義,他們也要擊敗敵人。比如蒙古在西征花剌子模的時候,就經常許諾投降的居民可免遭傷害,但是當城門開啟後,仍然有許多人會遭到屠殺。

而且蒙古將領們還懂得分化敵人,當哲別遠征阿蘭人和欽察人的時候,

為了分化阿蘭人和欽察人的聯盟,便以只打欽察人不打阿蘭人的名義讓阿蘭人停止幫助欽察人,然後以和欽察人同為遊牧民族的名義來拉攏欽察人。結果這兩個民族的聯盟便瓦解了,欽察人和阿蘭人最後都被蒙古人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