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有特點的名字1111112020-04-07 11:53:38

諸葛亮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哀和幸運 。

杜甫的《蜀相》中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句子,古往今來讓多少英俊豪傑扼腕嘆息:諸葛亮胸懷經天緯地之志,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一心輔佐劉氏,成就漢家天下,可惜智勇之士,天不肯與壽,壯志未籌,中道隕滅。這也正是眾多豪傑之士共同的人生喟嘆。

但自古以來,世人多著眼於諸葛的壯志未籌,卻少有觸及到諸葛的內心隱秘世界的:

其一:縱觀歷史,像諸葛處境的智勇之士為數不少,從商紂的比干到吳越爭霸時的伍子胥,再到楚漢相爭時的范增,何其相似,他們那一個又有好下場;

其二:白帝城劉備託孤,一番言語,驚的諸葛汗流浹背,誠惶誠恐,他只有殫精竭慮,效犬馬之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正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其三再說扶不起劉阿斗,昏庸無能,寵幸奸佞,耳朵根軟,毫無一絲主見,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尤其是這樣的昏君。

智謀冠絕一時的諸葛不可能不認識到以上三點的利害,如此看來,成都決非他諸葛久呆之地。的確如此,從劉備中道崩殂到諸葛星落五丈原,其間一十二年,諸葛親自率軍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從七擒孟獲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到還說得過去,為了境內的安定團結,六出祁山則有些不可理人人都知道“蜀中無大將”,無論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兩川都無法與中原抗衡,無疑諸葛是清楚這一點的。他在《出師表》對此有這樣的論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事實上,諸葛能輔佐阿斗籍兩川基業,力保鼎足之勢,已是不世的功業。諸葛知道輔佐阿斗,憑兩川基業,中興漢室,這只是個無法企及的夢,諸葛為什麼知其不可而為之呢?這正是諸葛的悲劇。

成都決非久呆之地,久則生變,這是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反映,他只有遠離成都,遠離阿斗,但他的聲望和地位又不允許他明哲保身,方法只有一個: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光明正大,不使人猜忌的原因遠離是非之地。然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諸葛打一兩個勝仗可以,要想逐鹿中原,這是諸葛力所未逮的,這也是諸葛心知肚明的。真是進退維谷,首鼠兩端

。 然而權衡利弊,六出祁山,於公可以呼應江東,先發制人,穩定大局;於私可以遠離是非之地,成就功名,即使是戰死沙場,也可不墜一世英明,名垂青史。可以說諸葛對於他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是有預見的,這也是他自己選擇的。

但現在看來,諸葛能馬革裹屍而還,成就一世功名,較之比干、伍子、范增的結局還算是幸運的。

這樣的說法雖未免唐突武侯,但不失為一家之言,用以就教於方家。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泛湖幽客2020-04-08 20:44:05

我是泛湖幽客,我來回答: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詩是後人寫來紀念諸葛亮的,詩中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說孔明一生勤勞,但是出師未捷,人卻過早的逝去了。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在劉備落魄無依時為他戰略性的提出了“隆中對”這一史上著名的軍事戰略規劃,後來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設計,步步為營,佔領了蜀漢與荊州,終於有了立足之地,可是好事不長,劉備伐吳失敗,不久又去世了,將新生蜀漢政權的大擔子全部壓給了當時還很年輕的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可以說是既當爹又當媽,對內樹立法治加強蜀漢經濟建設,平定南中動亂,穩定伐吳失敗後的蜀中人心;對外積極備戰,數次北伐中原,以弱小的蜀漢之國力,撬動強大的曹魏帝國,使得中原地區累世不得安寧,終諸葛亮之世,曹魏一直將蜀漢視為心腹大患。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諸葛亮傾全力伐魏,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想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那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種崇高的個人理想激勵著他也激勵著後人。不同於後來東晉南北朝時代桓溫、劉裕等人借北伐中原以揚威而後回朝篡權,諸葛亮的心中一直將朝廷的興衰放於個人榮辱之上,此是其品德的強大與高尚,所以後來人更加的崇拜他。

另外,從諸葛亮的出師表可以看出,其實當時他自己也明白,以蜀漢偏安的實力,無法撼動穩固的曹魏政權,所以他做的很多努力可能最後是徒勞的,但是他並沒有因為希望渺茫而放棄,還是依然執著的在做著,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人會認為其愚鈍,但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的堅持與努力。人生本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哪怕是失敗的結局,也遠遠好於遺憾後悔的將來。所以這更加加強了後來人對於他的悲劇色彩的英雄命運的同情,類似於項羽,有時候悲劇人物在歷史上更能贏得共鳴。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史海鉤沉者小王2020-04-07 12:06:08

諸葛亮就不介紹了,其他人會有的詳細解讀。原因我覺得一兩句話就能說清,諸葛亮復興漢室的目標並沒有因數次北伐而實現,反而提前病逝五丈原。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浪飛天2020-04-07 12:07:20

因為北伐末勝利,自己卻先死了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清茶一杯照月光2020-04-08 20:21:52

杜甫說的吧。說的是累死自己的諸葛孔明,好好讀書吧!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秦曰漢雲2020-04-07 20:54:03

“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句話呢並不是諸葛亮說的,而是唐代詩人杜甫一首詩《蜀相》中的一句,不過這首詩描寫的物件確實是諸葛亮,全詩如下: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一生致力於匡扶漢室的偉大理想,為蜀漢提出“隆中對”,設計並初步實現了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後期六出祁山,只為匡扶漢室付諸實際行動,可惜在第七次北伐途中病逝,留下千古遺憾。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遇見陽光Mysun2020-04-08 10:57:06

諸葛亮還沒有協助其主實現大業。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明月明朗明空明天2020-04-07 15:36:20

“出師未捷身先死”是杜甫《蜀相》裡的詩句。

全詩為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杜甫寫於公元760年,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杜甫因受房琯案牽連被貶,憂國憂民,苦於報國無門,不被朝庭重用。而詩中的蜀相,即蜀國的丞相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諸葛亮雖隱居,但天下事盡知,與劉備一席《隆中對》縱論天下事,輔佐劉備在公元221年在成都建立了蜀國,僅僅過了兩年,劉備為給關羽報仇,被吳國陸遜打敗死於白帝城。劉備死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為的是先帝劉備的遺願,光復中原,恢復漢室,不辜負先帝的信任和矚託,並以《出師表》忠心耿耿的繼續輔佐劉禪,劉禪對諸葛亮也是言聽計從,尊稱他為相父,遺憾的是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未能取得北伐中原的成功。所以,杜甫感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濤濤歷史屋2020-04-07 21:40:36

這只是《蜀相》裡的一句詩。

1。諸葛亮自白帝城託孤之後,一直以實現劉備遺願為己任。

2。六次北伐只為收復中原,奈何死了也沒有辦成。

豈不是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天下城城天下2020-04-07 12:07:27

出師未捷身先死,是諸葛亮上的出師表中說的話,諸葛亮上出師表第一個原因是:蜀中已無能人,收復中原迫在眉睫

第二個原因是:報答先帝之恩

除去後顧之憂,出師在外,不能後院起火,因為阿斗才能不高所以才要上奏出師表告訴他他應該幹什麼,幾條建議,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首先,這是一個勸諫性的文章,告誡劉禪在自己不在的時候,要知人善任,鞏固好後方。其次,這是一個告之性的文章,告訴其他大臣,我諸葛在前方用兵,留在家裡的大臣們,要傅作好後主劉禪。

再次,這是一個宣告性的文章,正式告知天下,甚至史書,我諸葛要完成先皇章武皇帝遺願,興師北伐。

諸葛亮一生始終抱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偉志望,所以他曾經六出祁山,以圖統一天下。然而,事情不幸的是,當他在後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最後一次出師,佔據五功縣的五丈原,和司馬懿相拒於渭水時,竟然病逝軍中。“哲人云亡”,“將是遽隕”,成為遺恨千古令人“痛心酸鼻”的莫大憾事! “未捷”,是指可望奏凱而尚未奏凱,“身先死”,是說竟把“興漢討賊”的艱難事業,丟在身後,所以才說出師未捷身先死!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小生奕軒2020-04-08 19:33:04

你逗我呢,諸葛亮從土裡爬出來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嚇人不?

首先,這話不是諸葛亮說的,是偉大的詩聖他老人家寫的詩《蜀相》。但也寫出來諸葛亮一生的遺憾,一生以匡扶漢室,平定中原為己任,但過早的找老劉去了![靈光一閃]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古今中外多少事2020-04-07 19:33:49

自古以來,世人多著眼於諸葛的壯志未籌,卻少有觸及到諸葛的內心隱秘世界的。

筆者斗膽揣測了一下諸葛亮的內心。

一,縱觀歷史,像諸葛處境的智勇之士為數不少,從商紂的比干到吳越爭霸時的伍子胥,再到楚漢相爭時的范增,何其相似,他們那一個又有好下場;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二,白帝城劉備託孤,一番言語,驚的諸葛汗流浹背,誠惶誠恐,他只有殫精竭慮,效犬馬之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正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三,再說扶不起的劉阿斗,昏庸無能,寵幸奸佞,耳朵根軟,毫無一絲主見。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尤其是這樣的昏君。

智謀冠絕一時的諸葛不可能不認識到以上三點的利害,如此看來,成都決非他諸葛久呆之地。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的確如此,從劉備中道崩殂到諸葛星落五丈原,其間二十一年,諸葛親自率軍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從七擒孟獲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到還說得過去,為了境內的安定團結,六出祁山。

而當時人人都知道“蜀中無大將”,無論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兩川都無法與中原抗衡,無疑諸葛是清楚這一點的。

所以他在《出師表》對此有這樣的論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事實上,諸葛能輔佐阿斗借兩川基業,力保鼎足之勢,已是不世的功業。

諸葛還知道輔佐阿斗,僅憑兩川基業,中興漢室,這只是個無法企及的夢,諸葛為什麼知其不可而為之呢?這正是諸葛的悲劇所在。

成都決非久呆之地,久則生變,這是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反映,他只有遠離成都,遠離阿斗。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但他的聲望和地位又不允許他明哲保身,方法只有一個: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光明正大,不使人猜忌的原因遠離是非之地。

然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諸葛打一兩個勝仗可以,要想逐鹿中原,這是諸葛力所未逮的。這也是諸葛心知肚明的,真是進退維谷。

但是權衡利弊,六出祁山,於公可以呼應江東,先發制人,穩定大局。於私可以遠離是非之地,成就功名,即使是戰死沙場,也可不墜一世英明,名垂青史。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為何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可以說諸葛對於他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是有預見的,這也是他自己選擇的道路。